APP下载

甘孜藏区寺庙僧尼社会保障的实证研究

2015-03-07曹群勇

关键词:僧尼甘孜藏区

曹群勇

(四川警察学院 警察管理系,四川 泸州 646000)



甘孜藏区寺庙僧尼社会保障的实证研究

曹群勇

(四川警察学院 警察管理系,四川 泸州 646000)

甘孜藏区将社会保障制度延伸到寺庙,覆盖到僧尼,避免寺庙僧尼边缘化。甘孜藏区将符合条件的困难僧尼纳入城乡低保或“五保”供养,启动僧尼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实施困难僧尼大病医疗救助,开展困难僧尼临时生活救助及敬老院建设。僧尼社会保障的实施能够从制度上解除僧尼对养老的后顾之忧,增大社会资本存量,改善寺庙党群关系,创新寺庙社会化管理机制。由实地调研数据测量可知,甘孜藏区僧尼社会保障及寺庙社会化管理还有提升拓展的空间。

甘孜藏区;寺庙;僧尼;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一个十分古老的社会问题,因为古今中外,总有一部分社会成员或因个体的原因,或因家庭的原因,或因体制的原因而陷于贫困境地,需要政府、社会或他人援助才能避免生存危机。各国政府为了缓和阶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在很早以前就制定并实施了济贫、救灾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政策。一般而言,社会保障具有稳定功能、调解功能、促进发展功能、互助功能及诸如防控风险等其他功能。社会保障是与家庭保障相对而言的,“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1]社会保障的形式有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三种。学者认为,中国已基本建立包括长期生活救助、专项分类救助和临时应急救助三大子系统在内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框架。其中长期生活救助即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和残疾人康复救助属于专项分类救助。[2]社会保障作为事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制度安排,已经在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功能。

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受益群体不断扩大,宗教教职人员群体参加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藏传佛教僧尼是社会特殊群体,既是宗教信徒,同时也是国家公民。对他们的生活予以全面保障,使其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体面地生活,是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的体现,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3]2011年12月27日,国家宗教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民政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解决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是推动解决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政策措施。《通知》的出台,推动各地对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查找,提出对策措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瓶颈,促进将宗教教职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突破。包含甘孜藏区在内的四川藏区宗教教职人员有国家牧民政策扶持,已全部纳入新农保、新农合和农村低保,另外的5530名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的教职人员,按照自愿原则,亦全部参保,参保率达100%。[4]

课题组于2014年8月赴甘孜州对藏传佛教僧尼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实证调研。调研活动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其一,对州、县、乡三级政府相关部门的调查。到州民委、宗教局、民政局、公安局、财政局,到理塘、新龙、康定、道孚和炉霍县等地方的统战部门,新农合办等政府部门进行交流访谈,收集工作总结及规划材料。其二,重点对理塘县典型寺庙的走访。以游客和研究者的身份走访了理塘县5座寺庙。其三,对僧尼个人的问卷调查。课题组深入寺庙获得有效问卷154份,访谈了18个僧尼。本文是基于课题组对藏区实地调研的相关数据资料而撰写。

一 甘孜藏区寺庙僧尼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

甘孜藏区根据《通知》,将符合条件的僧尼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应保尽保。甘孜藏区坚持“寺庙是基本的社会单位,是僧尼和信教群众的基本活动场所,僧尼是基本群众”的三基本理念,将社会救助工作职能延伸到寺庙,避免因管理不到位而造成寺庙特殊化,因服务不到位而造成寺庙边缘化,向对乡、村、农牧民群众管理和服务一样,对寺庙、僧尼进行管理和服务。甘孜藏区“积极做好僧尼社会保障工作,分期分批将老、弱、病、残僧尼纳入农村低保、城镇低保和五保供养,对患病的困难僧尼实施医疗救助,资助僧尼参加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累计保障寺庙僧尼达到59994人次,累计发放保障资金1000.718万元;每年向甘孜州、县佛协及寺管会主要成员发放生活补贴700余万元,发放对象约2000余人。”[5]其制度设计分四个层面。

(一)将符合条件的困难僧尼纳入城乡低保或“五保”供养

按照《甘孜藏族自治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以及《甘孜藏族自治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办法》的规定和申请审批程序,由寺庙僧尼本人提出申请,寺管会或村委会初审并公示,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公示,县民政局审批公示,将符合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条件的困难僧尼纳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予以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对象自愿申请入住敬老院集中供养的,纳入集中供养。

(二)寺庙僧尼参加社会保险

2009年甘孜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宗教事务局、财政局、卫生局联合下发《关于寺庙僧尼参加社会保险的通知》,该文件填补了僧尼参加社会保险政策上的空白,寺庙僧尼参加社会保险工作正式启动。2011年,为保证寺庙僧尼参加社会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下发《关于开展寺庙僧尼参加社会保险工作的紧急通知》,更加明确提出寺庙僧尼参加社会保险的范围,待遇计发等方面的政策,确保寺庙僧尼应参尽参。各县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大力度,做好寺庙僧尼社会保险工作。寺庙僧尼参加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是应在不重复参保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属地管理原则,寺庙僧尼可以在宗教活动场所所在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甘孜藏区非常重视寺庙僧尼参与社会保险相关政策的宣传。一是进乡、镇寺庙集中宣传,印制藏、汉双语的社会保险政策,让僧尼一看就懂,一听即明,尽量少用专业术语和生僻的词汇。二是制作社会保险政策宣传手册,同时要求在宗教事务部门等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下,引导寺庙僧尼自愿参保。三是针对藏区农牧民语言不通、居住分散等实际问题,分批分期有效组织懂藏汉双语的工作人员入户进村,用面对面、最真诚、最直接的方式对寺庙僧尼进行社会保险各项政策的宣传。四是深入乡(镇)寺庙对僧尼讲解有关社会保险政策,提高广大僧尼对社会保险制度的认识和相关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增强僧尼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甘孜藏区高度重视寺庙僧尼参加社会保险问题,积极做好寺庙僧尼的参保服务工作。在充分尊重宗教习俗的基础上,认真积极做好社会保险政策的宣传工作,寺庙僧尼在了解社会保险政策的基础上,自愿参保。社保经办机构要认真积极做好参保登记工作,做到申请一个接受一个,登记一个并及时录入信息系统。

甘孜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充分尊重藏传佛教习俗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寺庙僧尼参加社会保险。其一,完善寺庙僧尼参保制度。2013年甘孜州人社局将寺庙僧尼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作为当年的重点工作,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下发《关于做好寺庙僧尼参加社会保险相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寺庙僧尼参加社会保险的范围、待遇计发等方面的标准,以此确保寺庙僧尼参保制度。其二,政策宣传。甘孜州人社局以结对帮扶为契机,用面对面、最真诚、最直接的方式向寺庙僧尼宣传社会保险方面的政策,特别是僧尼最为关心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宣传。政府职能部门组织藏汉双语人员分成几个小组进村入寺,直接深入寺庙中,现场宣讲政策、发放藏文版的报纸,讲解有关社会保险政策,以此增强僧尼参加社会保险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截至2013年12月,甘孜州寺庙僧尼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30463人,其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为30362人。寺庙僧尼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为7003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8人,参加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人数为6911人。[6]

(三)实施困难僧尼大病医疗救助

甘孜藏区按照《深化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资助困难僧尼中的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五保”对象、城乡低保对象中一、二级精神病患者,1-2级重度伤残人员每人每年发放800元定额门诊医疗救助,年初一次性发放;对其他城乡低保对象定额门诊医疗救助,一个自然年内,每人每年累计最高不超过300元;实施一般住院救助,在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扣除各种医疗保险的费用后, 剩余医疗费用,即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按医疗级别给予不同比例的分类救助:省级医院按45%救助,州级医院按50%救助,县级医院按60%救助,区乡级医院按70%救助。一个自然年度内,救助金额上限封顶,每人每年累计最高住院救助不超过一万元。实施重特大疾病住院救助,对患重特大疾病住院的(如尿毒症、重性精神疾病、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等),提高救助比例(最高70%)和救助封顶线(50000元),有较大困难的实施二次医疗救助、慈善救助或临时生活救助。对城镇医疗保险、新农合列为特殊门诊就医的重特大疾病贫困患者可按住院救助政策执行。

(四)开展困难僧尼临时生活救助及敬老院建设

甘孜藏区按照《甘孜藏族自治州城乡困难居民临时生活救助办法》的规定,符合临时生活救助条件的困难僧尼予以临时生活救助。甘孜按照年度安排的建设任务,认真组织实施。甘孜各县财政部门加大敬老院的资金投入力度,县民政部门要提升敬老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将自愿集中供养的五保僧尼接纳到敬老院集中供养,提高敬老院的集中供养率和集中供养床位率。

二 甘孜藏区寺庙僧尼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成效

(一)从制度上解除僧尼养老的后顾之忧

通过实施上述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甘孜藏区寺庙僧尼在医保、低保、养老保险、五保等方面得到实惠,正如学者指出,“使得僧尼享有最起码的社会保障,从制度上解除他们对养老的后顾之忧,让大家充分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促进和谐寺院的建设”。[3]甘孜藏区寺庙僧尼的社会保障减轻信教群众对寺院僧尼的供奉负担,使广大僧尼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增强僧尼的公民身份认同,有助于藏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目前全州分年度累计纳入保障僧尼近6万人次,累计发放保障资金300余万元。对宗教团体和宗教场所负责人实现工作补贴,出台《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藏传佛教组织和寺庙管委会主要成员实行生活补贴的意见》(甘府发[2007]83号),明确要求“对各宗教团体和宗教场所主要负责人进行工作补贴。宗教团体正、副会长(主任)、副秘书长和宗教场所民主管理组织的主任(组长)中非国家公职人员的工作补贴标准,按我州村级组织主要成员每月补贴70%进行补贴。宗教团体的常务理事(常务委员)、理事(委员)和宗教场所民主管理组织的副主任(副组长)中非国家公职人员的工作补贴标准,按我州村级组织主要成员每月补贴50%进行补贴。经费来源由州、县财政各承担50%”。[8]据调研,甘孜州每年向宗教团体和宗教场所负责人发放工作补贴700余万元,发放对象是州县佛协和寺管会主要成员,人数近2000人。雅江县为解决贫困和老弱病残僧尼的生活困难,早在2009年将全县325名老弱病残和特困僧尼纳入农村低保和城乡医疗救助。并给予寺管会成员生活上的补助,将寺管会主任、副主任生活补助费纳入县财政预算且兑现。补助标准分别为村委会主任月工资的70%和50%。道孚县2012年5月初,全面启动道孚县宗教教职人员的社会保障情况调查工作,完成全县60%僧尼的社会保障情况调查工作。[9]新龙县将3400名僧尼纳入医保范畴,883名僧尼纳入农村低保;84名僧尼纳入城市低保;39名僧尼纳入农村“五保”,2014年累计支付参保费为2.64万元,发放低保救助金为38.67万元。康定县2014年顺利完成2037名僧尼基本信息采集工作,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僧尼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理塘县在2013年城乡低保普查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全面核查贫困僧尼,据统计,理塘县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贫困僧尼2021人。①

(二)增大社会资本存量,改善寺庙党群关系

社会资本是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应的理论概念,社会生活中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彼此信任所蕴含的价值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重要。社会资本是指社会风尚、人际关系和社会制度,并借此体制和关系形成社会互动能力。社会资本包括信任、互助、共享、参与、社会准则及关系网络。这种以人际网络和信任、参与为主的社会资本构成了一种非制度化规范。

在一个共同体内,社会资本的主要作用表现在明确共同体的认同感,维持共同体的稳定和达成行动的相对一致性,提高共同体内部制度或个人的行为效率,从而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大的效益。社会资本的功效包括:为个人提供各种支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秩序;降低行动成本,提高组织效率;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有利于公共事业的发展等。

甘孜藏区寺庙群众工作坚持党的领导、政治立场坚定,互信互动、凝心聚力、求同存异、共建和谐的原则,通过“七个一”②为主要内容的“同心同向”活动,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好”目标,③贯彻落实十八大四中全会精神,引导宗教教职人员在思想上与党委政府同心同德,在方向上与党委政府同心同向,在行动上与党委政府同心同行,引导宗教教职人员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逐步建立新型和谐的政教关系。甘孜藏区寺庙僧尼的社会保障无疑是“同心同向”寺庙群众工作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甘孜藏区寺庙僧尼的社会保障的实施能够增大社会资本存量,改善寺庙社区党群关系及党政干部与僧尼的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增进寺庙共同体的认同感,维持社会秩序。

(三)创新寺庙社会化管理机制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甘孜藏区经济结构的调整,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民众生活方式的嬗变,这些因子无疑将折射到寺庙并带来新问题,新情况。寺庙活动必将呈现出新的特点,甘孜藏区寺庙管理面临新形势。现代寺庙已不仅仅是弘法,修持的场所,也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现代寺院对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正面效应。由于寺庙功能的变化,寺庙管理已从单一的封闭式内部管理走向综合性社会化管理。甘孜藏区积极创新寺庙社会化管理,探索藏传佛教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甘孜州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4亿元,同比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19元,同比增长9.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348元,同比增长16%。[10]甘孜藏区经济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但部分寺庙经济发展却相对缓慢滞后,寺院僧人出家的供养没有摆脱依靠家人供养的状况。甘孜正积极探索传统供养关系和加强寺庙经济发展及社会保障制度新模式。

根据西藏和四省藏区的寺庙社会化管理实践及其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寺庙社会化管理的狭义内容主要是指寺院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管理范畴、僧尼社会保障、现代文化“三进”寺庙三个方面。甘孜藏区藏传佛教寺庙社会化管理坚持“寺庙是基本的社会单元,是僧尼和信教群众的基本活动场所,僧尼是基本群众”的基本理念,将行业管理与服务职能延伸到寺庙,避免因管理不到位而造成寺庙特殊化,因服务不到位而造成寺庙边缘化。僧尼社会保障能够创新寺庙社会化管理机制。甘孜藏区藏传佛教僧尼社会保障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甘孜藏区僧尼养老保障制度碎片化,各县对僧尼的养老保障做法也不一样,有的纳入老年津贴制度,有的纳入五保供养,有的纳入农牧民低保。由于部分僧尼的户籍与寺庙所在地的不一致,僧尼在申请办理社会保障过程中,繁琐复杂。按照现行制度框架,60岁以下的僧尼,按照新农保政策采取自愿参保,个人缴费的办法与模式,这种模式导致部分僧尼被排斥在社会保障范围之外。众所周知,僧尼个人经济来源较弱,大多以家庭供养为主,没有能力承担个人缴费部分的经济责任,从而游离于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覆盖范围之外。其次,甘孜藏区藏传佛教僧尼社会保障的制度设置条块化,政府、市场与个人的责任不清。从养老保障制度的待遇水平来看,总体上仍然偏低。笔者认为,僧尼社会保障领域问题的解决过程,同时亦是寺庙社会化管理的创新过程。如为解决户籍问题对僧尼社会保障的瓶颈,甘孜藏区宗教管理部门会同公安局、民政局、人社局、卫生局等各级政府部门将藏传佛教僧尼户口和身份证的管理与社会保障的管理协调起来,在为僧尼办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和户籍迁移工作过程中创新方式方法,先将僧尼的户口从原农牧民家庭户口中分离出来,然后迁入僧尼现所在寺院,再次以寺院为单位,建立僧尼独立的户籍档案并发放户口簿。

三 甘孜藏区寺庙僧尼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及评价

调研组考察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的5个寺庙,即女子经庙堂、俄日寺、向阳寺、日拉寺、长青春科尔寺。这5个寺庙僧尼社会保障情况如下:俄日寺位于理塘县甲洼乡,黄教寺庙,寺庙僧尼总数为109人,所有参保。60岁以上的僧尼有2人,年老的僧人住在寺庙,靠寺庙保障他们的生活。向阳寺位于甲洼乡与濯桑乡之间,寺庙有僧人87人。所有僧人参加医保;60岁以上的僧尼有1人。该寺庙没有僧人敬老院。日拉寺位于甲洼乡,属于花教寺庙。寺庙僧人37人,僧人都参保。该寺庙没有60岁以上的僧人。寺庙虽小,但基础设施较好,寺庙大殿门口铺了大理石。据说前几年萨迦法王要来这个寺庙,后来没有来。寺庙文物保护,有较多的文物。另外,寺庙僧人比较年轻。寺庙条件较好。理塘长青春科尔寺在县上,距离理塘县城很近,约2公里。海拔4000多米,黄教寺庙。寺庙僧尼总数2700左右,僧尼都参保。办了医保证,定期送药, 60岁以上的僧尼有100多人。这部分僧尼有的住寺庙,有的回家,没有寺庙敬老院。④

调研组对甘孜藏区寺庙社区生活参与及社会化管理状况所做的问卷调查中,第8题为“你对寺庙僧尼社会保障情况的评价”?问题的设计旨在测量僧尼对参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及评价。此问题涉及5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僧尼参加医疗保险情况;第二个维度僧尼参加养老保险情况;第三个维度僧尼纳入低保情况;第四个维度僧人敬老院建设情况;第五个维度寺管会成员的补助情况。每个维度设置四个选项“很好”、“比较好”、“一般”、“不太好”。发放154份问卷,回收154份,其中有效问卷154份,所占比例为100%(见表一至表五)。

表一 僧尼参加医疗保险情况

表一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154个有效样本中,一个样本没有作答,即缺失1,占0.6%。41.6%的样本回答“很好”,50.6%的样本选择“比较好”,6.5%的样本选择“一般”;0.6%的样本对僧尼参加医疗保险情况不满意,选择“不太好”。样本“很好”和“比较好”选项的累计百分比为92.2%。

表二 僧尼参加养老保险情况

表二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154个有效样本中, 38.3%的样本回答“很好”,29.9%的样本选择“比较好”,29.2%的样本选择“一般”;2.6%的样本对僧尼参加医疗保险情况不满意,选择“不太好”。样本“很好”和“比较好”选项的累计百分比为68.2%。样本“很好”、“比较好”、“一般”选项的累计百分比为97.4%。

表三 僧尼纳入低保情况

表三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154个有效样本中, 38.3%的样本回答“很好”,37.0%的样本选择“比较好”,20.8%的样本选择“一般”;3.9%的样本对僧尼参加医疗保险情况不满意,选择“不太好”。样本“很好”和“比较好”选项的累计百分比为75.3%。样本“很好”、“比较好”、“一般”选项的累计百分比为96.1%。

表四 僧人敬老院建设情况

表四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154个有效样本中,2个样本没有作答,即缺失2,占1.3%。40.3%的样本回答“很好”,29.2%的样本选择“比较好”,25.3%的样本选择“一般”;3.9%的样本对僧尼参加医疗保险情况不满意,选择“不太好”。样本“很好”和“比较好”选项的累计百分比为69.5%,样本“很好”、“比较好”、“一般”选项的累计百分比为94.8%。

表五 寺管会成员的补助情况

表五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154个有效样本中, 35.1%的样本回答“很好”,22.7%的样本选择“比较好”,29.9%的样本选择“一般”;12.3%的样本对僧尼参加医疗保险情况不满意,选择“不太好”。样本“很好”和“比较好”选项的累计百分比为57.8%。样本“很好”、“比较好”、“一般”选项的累计百分比为87.7%。

以上数据说明藏区群众和僧尼对寺庙僧尼社会保障政策实施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他们在总体肯定、认可的同时, 对部分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和应付上级督导检查,作表面文章的现象提出批评,“表现为一种多样化的态度倾向结构。”[11]甘孜藏区寺庙僧尼社会保障及寺庙社会化管理还有提升拓展的空间。

四 结 语

甘孜藏区寺庙僧尼社会保障工作成绩斐然,但任重道远。妥善解决宗教教职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此特殊群体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保,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这一制度设计和实施有利于维护宗教和睦,有利于团结教育信教群众,有利于宣传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总体而言,近几年,甘孜藏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法规,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四川省寺庙社会化管理的同时,结合州实际情况先后设计、出台一系列措施政策,得到寺庙及广大僧尼的衷心拥护,实施效果良好。甘孜藏区将符合条件的困难僧尼纳入城乡低保或“五保”供养,启动僧尼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实施困难僧尼大病医疗救助,开展困难僧尼临时生活救助及敬老院建设。政府政策的实施及民众对政策实施的评价很多时候受制于甘孜藏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藏区寺庙社会化管理工作也不例外。调研中有时遇到这种尴尬,有些个案或拒绝谈论,或婉言谢绝,或冷漠地答道“不知道”。这种排斥、拒绝与冷漠凝聚着他们对寺庙社会化管理政策实施的质疑和批评,而他们无知的天真流露,学者认为, 这些现象挑战了宗教关系和谐的叙事,同时导致了一些地区社会生活的碎片化和宗教关系紧张。[12]翻开四川经济版图就可以发现,作为四川西部的甘孜州,长期以来都处于全省经济“底部基础”的尴尬境况。目前甘孜正在推行“三化”联动,实现“底部突围,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甘孜。[10]甘孜州各级党委、政府正大力推进寺庙社会化管理,转变观念,制度创新,加强政府责任,积极有效推进寺庙社会化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可以期待:甘孜藏区寺庙社会化管理成效会更显著;民众及僧尼的满意度将更高。

注释:

① ④根据课题组调研访谈笔录整理。

② 七个一是指建好一条纽带,开展一次恳谈,传送一份关爱,建好一批项目,创新一项机制,建设一支队伍,表彰一批先进。

③ “五好”目标是指爱国守法好、持戒修行好、管理服务好、引领适应好、团结和谐好。

[1] 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

[2]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救助与福利卷[M].人民出版社,2011:20.

[3] 牛绿花.甘南藏传佛教僧尼社会保障调查与研究[J].中国藏学,2012(1):140、143.

[4] 国家宗教局政策法规司.创新管理 破解难题 彰显服务——我国宗教教职人员社保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J].中国宗教,2012(2)24.

[5] 高尔布.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十七大以来甘孜州统战工作巡礼[J].四川统一战线,2012(10):18.

[6] 我州多措并举推进寺庙僧尼参加社会保险[N/OL].甘孜日报,2013年12月6日,第01版,http://www.kbcmw.com/?thread-4120-1.html.

[8] 甘孜州“同心同向”领导小组办公室.甘孜州宗教工作简明手册[Z].内部资料,2013:78.

[9] 道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道孚年鉴 2012[Z].2012:141.

[10]2013年州委政府工作综述[N/OL].甘孜日报,2014年1月1日,第01版,http://www.kbcmw.com/?thread-4596-1.html.

[11]郭正林.藏区群众对政策的认知与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1998(3):155.

[12]高长江.宗教共在和生:中国的经验[J].宗教学研究,2014(1):246.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Social Security of the Monks and Nuns in Ganzi Tibetan Temples

CAO Qunyong

(Department of Police Management,Sichuan Police College,Luzhou 646000,China)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extends to the temples in Ganzi Tibetan area, covering the Buddhist monks and nuns and avoiding them marginalization.Buddhist monks and nuns in lin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life difficulty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r the “Five Guarantees”.Buddhist monks and nuns participate in social insurance,and monks and nuns who are seriously ill can get medical care.Ganzi carries out the system for Buddhist monks and nuns to obtain temporary living assistance,and the construction work of nursing homes is also initiated.The social security of monks and nuns can relieve them from the worries, improv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PC and the masses and innovate the social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temples.Findings show that the social security and social management of temples in Ganzi Tibetan area leave much room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Ganzi Tibetanarea;temple;monks and nuns;social security

2015-03-21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项目“甘孜藏区寺庙社会化管理的实证研究”(SC13B0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四川省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资助项目(SHZLYB0403)。

曹群勇(1973-),男,湖南永兴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宗教社会学、藏族社会文化。

B911∶C913.7

A

1671-1181(2015)03-0063-07

猜你喜欢

僧尼甘孜藏区
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路径——从民法解释论到宗教法治方案
丁真的甘孜,到底有多极致?
川藏高原甘孜
守夏节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碑志所见辽代僧尼的圆寂与安葬
平常见深刻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甘孜藏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