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药物介入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2015-03-07李俐娟周景芬

微创医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脑血管溶栓神经功能

李俐娟 周景芬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武汉市 430022)

我院于2011年7月至2014年2月收治脑梗死患者120例,采用不同药物介入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0例脑梗死患者的纳入标准:病理诊断为脑梗死;发病时间在6 h以内;年龄18~75岁;预计生存率大于6个月;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正在使用口服抗凝剂;3个月内有卒中史或任何严重的脑外伤史;曾有颅内出血史。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34~74岁,平均年龄(54.22±3.12)岁;平均急诊发病时间为(3.21±0.67)h;临床症状:右侧肢体活动障碍102例,左侧肢体活动障碍78例,言语障碍45例,头痛头晕33例,意识障碍22例,反应迟钝5例,口角歪斜3例,视物不清2例,其他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患者的溶栓介入治疗均在6 h以内进行,采用Seldinger法经皮股动脉穿刺,在电视监视下将导管选择性插入颈内动脉,造影确定栓塞部位后,再将导管继续插入血栓的近心端。治疗组选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溶栓,对照组选择尿激酶进行溶栓,总量为0.6 mg/kg,首次给予总量的10%,静脉团注,5 min内注入;余下的溶于250 mL等渗盐水中,静脉滴注,60 min内滴注完成。同时所有患者积极给予对症抗血小板、脱水、扩张脑血管、保护脑细胞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神经功能评分:在治疗后14 d进行评分,分为以下四个级别,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甚或恶化。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不良反应:观察两组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再发脑梗死、脑出血、恶心呕吐、感染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3% (56/60)与78.3%(47/60),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治疗组的再发脑梗死、脑出血、恶心呕吐、感染的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n)

3 讨论

脑梗死是引起世界人口死亡的第二大病因,也是患者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寿命带来严重影响,需要进行合理的干预[1,2]。脑梗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由于脑梗死使颅内或颅外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其供血区脑局部缺血、缺氧、梗塞,引起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3]。为此脑梗死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精神和意识障碍等,常留下各种后遗症。

脑梗死常见为夜间睡眠中发作,次日晨间起床发现肢体无力或偏瘫,多不伴明显意识障碍。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4]。前者为脑血管内血栓形成,后者为颅外血管内栓子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栓塞脑血管[5]。脑梗死的临床预后比较差,多需要急诊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最有效治疗措施为血栓溶解,实现栓塞血管再通,恢复缺血区域脑组织血供。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包括介入动脉接触溶栓和最先进的机械取栓法。特别是大脑动脉主干造成梗塞的患者,如果重视不够,病情将演变为脑缺血,对大脑造成的损伤将使病情迅速恶化,可能短时间内进入深昏迷,甚至导致死亡[6]。脑梗死最常见的症状是口角歪斜、偏瘫及偏身麻木。多数病人表现为偏身或单个肢体麻木、无力、动作笨拙,不协调、站立行走不稳、脚底有踩棉花感或口角向一侧歪斜、流涎、咀嚼困难。脑梗死病人还会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视物异常、言语不清、反应迟钝等表现,易被病人忽视,有时病人会感到视力模糊或出现重影。有时突发口齿不清、舌体僵硬、话语不清或不能理解别人的说话,出现短暂失忆、阅读困难、记忆障碍等。严重者会出现吞咽困难、完全瘫痪、大小便失禁,意识不清,危及生命。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包括内科静脉内溶栓与介入动脉内局部溶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急性期。介入性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效果相对较好,但要掌握好适应证。适应证:①椎基底动脉主干及其分支闭塞、颈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闭塞、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临床产生明显功能障碍者,力争在发病6 h内动脉溶栓治疗;②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血栓形成或存在手术难以切除的浮动血栓;③插管技术中意外造成的血栓块栓塞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者。禁忌证:①临床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病人有明显脑水肿、脑肿胀、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或濒死期病人,或发病时间太长;②出血性脑梗死为绝对禁忌证;③脑血栓后遗症,病变不局限于血管内,已波及血管供血脑组织,产生不可逆病理改变者。

介入溶栓治疗应在发病后6 h内进行,治疗效果较为肯定,并发症较少,6 h以后溶栓也有成功的报道,但相对而言并发症高,效果欠佳。介入治疗在造影后,送入微导管,使其尽可能靠近闭塞脑动脉段进行溶栓。溶栓剂常用尿激酶,最大剂量100万至150万单位,可通过输液泵输入,也可用注射器手推输入。

介入溶栓治疗可迅速恢复梗死区微循环,获得脑血管早期再灌注,使局部脑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得以缓解,从而改善预后。特别是血管内介入超早期溶栓治疗,可使已经阻塞的脑血管在数小时内便得到溶栓复通,该技术创伤小,手术定位准确,通过小小的针孔便把脑内的血管病变处理,并取得良好效果[7]。

常规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疗效不好,不能更快疏通血管;并且特异性不好,导致不良反应比较多。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虽全身溶栓作用不明显,但其溶栓作用局限于血栓形成部位,特异性更强[8]。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3%与78.3%(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再发脑梗死、脑出血、恶心呕吐、感染的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脑梗死患者采用早期介入溶栓治疗有很好的预后效果,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应用能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1] 杨韶华,周佾龙,杨慧敏.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 141-142.

[2] Silvennoinen HM,Lkonen S,Soinne L.CT angiographic analysis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comparison of manual assessment,semiautomatic vessel analysis,and digital subtrac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2007,28(1): 221-223.

[3] 韩轶鹏,王大明,刘加春.75岁以上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造影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0,5(29): 78-80.

[4] 杨 玥,万玉芳,俞 萍,等.超早期脑梗死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6(8):165-166.

[5] Shobha N,Buchan AM,Hill MD.Thrombolysis at 3-4.5 hours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 onset-evidence from the Canadian Alteplase for Stroke Effectiveness Study(CASES) registry[J].Cerebrovasc Dis,2011,31(42):223-228.

[6] 刘 玲,杨 欢,李双成,等.支架置入术在高危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荟萃,2013,28(4):428-429.

[7] 刘 伟.尿激酶在基层医院对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1): 90-91.

[8] 颜 山,陈焕雄,夏 鹰,等.急性脑梗死不同方式动脉机械性溶栓的临床治疗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9):99-103.

[9] Papke K,Meila D,Brassel F.Vascular interventions in the head and neck region.Part 1:Recanalization procedures[J].Der Radiologe,2011,51(3):223-233.

猜你喜欢

脑血管溶栓神经功能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