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与“形”之间寻找平衡
——由一年级的一道例题引发的思考

2015-03-07李金星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马坡镇姜站小学221144

学周刊 2015年32期
关键词:计数器小棒数形

李金星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马坡镇姜站小学 221144)

在“数”与“形”之间寻找平衡
——由一年级的一道例题引发的思考

李金星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马坡镇姜站小学 221144)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大家都把视角集中在了对新理念的剖析和解读上。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将传统的“双基”改为了“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两部分内容,这无疑更加关注了学生的思维。而“数形结合”作为一种常用的思想方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其中也不乏有不同的声音,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

“数”与“形” 平衡

小学低年级是渗透、感悟学习方法的启蒙期,如果我们跳开这一阶段的蕴伏,那么“先入为主”的却像就无法保存下来,这种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势必会给学生后续的学习带来不够完美的结果,所以抓住关键时期的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看重“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但“数”与“形”应怎样结合,怎样搭建它们之间的切入点,以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笔者就以一年级下册一道例题的教学片段来具体谈一谈。

片段一:

师:小朋友们,你能十根十根地数,从10数到100吗?

(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数出来,因为幼儿园孩子已经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

师:那请小朋友拿出小棒再来数一数。

(学生在在那里随意的摆着、玩着,整个课堂看起来非常活跃。)

师:小朋友,现在你们知道几个十是一百了吧?

(学生很快说出答案:10个十是一百。)

此时新授部分的教学活动已经结束。

一、借助“形象直观”,感受“数形结合”的切入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课堂上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这里我们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学生的什么为中心?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理清学生的经验积累。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思维是形象思维,因此抓住“形”的直观,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对“数”的理解,才能实现“数形结合”的统一。

就上述教学而言,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并不陌生,他们更能流利地按顺序数出100以内的数,但这知识“量”的积累,并不是对“100”这个数的意义以及“十进制”思想的延续,这些“质”的体现学生根本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存储,抓住教学的本质,以加深学生对数意义的理解。我们不妨做如下改动:

片段二:

师:小朋友们,听说你们在幼儿园都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真不简单!今天我们将利用(出示:小棒)来研究更有意思的知识,好不好?

师:你能一根根地数,数出10根小棒吗?

(学生自然的边数边摆,而且还有学生自然地将10根小棒捆成了一捆)

师:你能举起让老师看看吗?

(学生此时几乎都把10根小棒捆成了一捆,因为以前认识“10”的时候有蕴伏。)

师:你能这样一捆一捆接着往下数码?

生1:我数了3捆是30根

生2:我数了6捆是60根

生3:我数了10捆是100根

……

师:你能像刚才哪位小朋友一样10根10根的数,数到100吗?

(学生在那里有序地数着,此时也有个别学生顺着知识的迁移,把10捆又捆成了一大捆)

师:小朋友们,你们是怎样数到100的?

生1:10,20,30,40,50,60,70,80,90,100。

(学生很清楚一百里有10个十,10个十就是一百)

师:你为什么又把这10捆成了一大捆?

生:这样比较清楚看出是100。

(学生自然地把10捆又捆成了一大捆)

师: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0、20、30、40、…100吗?

(学生轻松地拨出了各数)

在上述两次教学的不同处理过程中,通过学生活动的差异,我们很容易比较发现,片段二的教学是在充分关注学生的同时,有效地利用“小棒”摆、“计数器“拨一系列活动去体验知识,充分利用“形”的直观性,让学生理解了“100”的含义。而如果像片段一那样,先告诉结果,再形式化地进行无效的操作,那么学生就无法体会,因此要在尊重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以“形”助数,借“数”解“形”,才能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二、强化“模型”感知,感悟“数形结合”的突破口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强化学生的模型意识,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这是学生认识的一次飞跃。而数与形的完美融合正是搭建两者之间的有效桥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的呈现多以插图为主,再配以形象的工具来展现,比如小棒、计数器、数轴等;知识的难度也不大,目的是让学生运用直观的“形”来说明复杂的“数”,用简单的“数”来解释直观的“形”。因为数学就是一门有关“数“的学问。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要加强对“模型”的感知,而动手操作则是建立其的重要纽带。比如在上述片段二中就有了三次操作活动。

第一次操作:重视“十“的概念,建立“十”的模型

在数的认识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比如计数器、数位桶,方格图、数位顺序表等。这样可逐渐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知道这个大小和现实中的多少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培养数感很重要的问题。这样借助“小棒”可以充分建立“十”的概念,即10个一是十。

第二次操作:深化“百”的认识,建构“十进制”模型

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已经感受到“满十进一”的规律,因此在借助“小棒”十根十根数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把10捆小棒在捆成1大捆”的冲动,这是一种自然反应,也可以借助这样的“模型”让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刻: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因此,充分利用“模型”让学生理解”数“,或者以“数”(1、10、100……)来解释上面的“模型”,都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途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在课堂教学的沃土上去摸索、研寻动手操作→建立模型→充分感知→渗透数感→发展思维的教学风格,为课堂教学献上自己的微薄之力。

(责编 吴海婷)

猜你喜欢

计数器小棒数形
数形结合 理解坐标
数形结合 相得益彰
采用虚拟计数器的电子式膜式燃气表
数形结合百般好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计数器竞争冒险及其处理的仿真分析
任意N进制计数器的设计方法
基于单片机的仰卧起坐计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