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高技术产业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5-03-06史修松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苏中苏南苏北

杨 健,史修松

(淮阴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江苏高技术产业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杨 健*,史修松

(淮阴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高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反映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应指标,用系统聚类方法研究江苏高技术产业成长的时空演变。结果显示:江苏高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出较高增长率的发展特征,产业规模由苏南向苏北呈阶梯式递减,发展速度从苏南向苏北呈现阶梯式递增,产业结构差异明显,航空航天制造业增速最快,新材料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

江苏;高技术产业;时空演变

0 引言

高技术产业以其高战略性已成为世界各国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国外学者大多从产业集聚存在性角度研究高技术产业转移,新经济地理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和腾田昌久(1999)从运输“冰山成本”和知识溢出角度来分析集聚现象,认为集聚现象与经济增长存在彼此强化关系[1]。Ellison和Glaeser运用更复杂和科学的集聚统计指标EG,分析美国1972年到1992年的制造业的集聚水平,结果发现20年来制造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有所下降[2]。

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施海燕等学者将中国高技术产业作为研究重点,着重分析了高技术产业时空演变、竞争力、空间演化驱动及集聚适宜度研究[3-7],总结出中国高技术产业东西分布不均,南北分布相对均衡[8]。学者同时研究了江苏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等[9-13],但对于江苏高技术产业时间与空间演变的研究文献较少。分析时空演变特征对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合理发展、引导分配资源,推动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及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江苏高技术产业时间与行业结构演变

1.1 江苏高技术产业时间序列演变

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的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至2005年已具有了一定规模,总产值达到了6178亿元。从1995年~2012年,高技术总产值占江苏省GDP的比重由9.2%上升到25.4%,年均增长26.1%。从数额分析,增长了近40倍,2011年达到57087亿元,占制造业的比重为57.6%。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6.1%,与总产值的增长率相同,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863亿元,是1995年的52倍。

从高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的发展速度看,增长最快的是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33.9%,2012年出口交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达到11.78%,增速最慢的是总产值,年均增速26.1%;利润、利税、出口交货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3%、27.9%、33.9%,均高于江苏省GDP的年均增长率。

1.2 江苏高技术产业结构演变

在江苏高技术产业中,从动态视角分析可见,虽然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电子通信制造业的总产值在持续增长,但所占份额持续下滑。生物医药和新材料都呈持续性增长态势;高端装备制造业所占份额已超1/4,呈逐年上涨的趋势;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呈持续下滑趋势,从2005年的32%下降至2012年的约5%。

从行业规模角度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规模最大,所占份额约为25%,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航空航天制造业规模最小,所占比例不到1%,但所占份额呈逐年增长趋势。从增长速度来分析,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46.26%,增长最慢的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5.72%。

2 江苏高技术产业空间格局演变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政府对高技术产业重视程度及政策导向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导致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演变特征。

2.1 地级市空间格局演变

按照江苏省各地级市2012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2005年~2012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利用spss19.0软件,采用欧式距离、离差平方和方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江苏省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分成四种类型:即Ⅰ:规模大成长速度一般;Ⅱ:规模大成长速度中等;Ⅲ:规模中等成长速度中等;Ⅳ:规模小但成长速度快。详见表1。

表1 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地区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2005年-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从表1中的各市产业规模来分析:产业规模由苏南向苏北呈阶梯式递减,苏南城市高技术规模较大的苏州市占全省1/4以上份额,苏州、南京、无锡三个市高技术产值约占全省高技术产值的1/2份额。规模中等的镇江等五市占全省35.4%,苏北城市规模较小的连云港等五市占全省15.1%。

由各地市产业发展速度来看,产业发展速度从南向北呈现阶梯式递增,苏北城市高技术产业规模小发展速度反而快。这主要是由于苏北城市政府对高技术产业的重视力度加大,在承接南部产业转移的同时更加注重依靠本地资本、劳动力发展本地区特色的高技术产业,这些因素都使苏北城市的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高技术产业一般均属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入有较高的要求,首先会在知识集中、经济发达地区迅速发展,落后地区由于人力、物力及知识水平的限制通常只承接发达地区在技术替代和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技术转移,江苏省亦是如此。

2.2 三大经济区空间格局演变

把江苏全省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经济区,以高技术产值占江苏省当年高技术产值的比例来分析三个区域间的空间格局,详见图1、图2。

图1 2012年苏南、苏中、苏北高技术产业空间格局

数据来源:根据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图2 江苏高技术产业空间分布格局图

数据来源:根据2005年~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从图1可以看出,苏南地区仍占绝对优势,所占比例达到65%以上,苏中约为20%,苏北15%左右。

从图2可以看出,2005年~2012年苏南地区高技术产值比例逐渐减少,2009年下降最为明显,由2008年的77.24%下降到2009年的71.86%。苏中地区高技术产值比例逐渐上升,但在2010年增幅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苏南地区高技术产值所占比例也逐渐上升,且增长幅度越来越大。苏南地区高技术产值比例的减少量必等于苏中、苏北两经济的比例增长量之和。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就高技术产业发展规模而言,有从苏南向苏中、苏北转移趋势。

3 江苏高技术产业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高技术产业时空演变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高技术产业政策的实施,更有政府的各项管理制度与市场的完善程度等。

3.1 研发人员的研发能力与技术进步

高技术产业属于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产业发展更多的依靠知识和高质量劳动力投入,要依靠高技术人才运用掌握的科学知识创造出高技术产品,对人才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相比于物质、货币等常规资本,高技术企业中人力资本对于产品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人力资本拥有更大的增值空间。高技术企业能否获得较好发展取决于人才的开发与创新产品的能力,研发人员需要对产品需要不断换代与创新,才能使企业有较高的利润,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高技术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需求最大,因此它成为了最能体现技术进步的产业,而技术进步对于高技术产业的影响也十分显著,技术更新速度快,则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高。

3.2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水平

高技术企业要获得发展,必须进行技术创新,研发活动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R&D)对于高技术产业这种主要以生产技术产品为核心的产业是至关重要的,科技投入中R&D活动因素也是影响高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技术企业R&D经费的支出随着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企业发展直接依赖于R&D经费支出。

江苏高技术产业在核心技术R&D投入较缺乏,制约着整个高技术产业发展,如操作系统和CPU制造技术空白,使部分计算机行业的制造企业长期为国外公司贴牌生产,严重影响了全省计算机行业的长远发展。

3.3 政府对高技术产业支持的行为

高技术产业是投入和风险双高的行业,其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支持,政府的支持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政府需要在科研资金的投入、税收以及外部环境改善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以提高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实力,发挥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政府行为因素也是影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 江苏高技术产业发展建议

江苏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这符合一般经济发展过程。通过对各市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分析可见,江苏高技术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分布不均衡,苏南与苏中、苏北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

4.1 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为使江苏高技术产业更好的发展,走加快创新之路是高技术企业的必然选择,调整高技术企业人才的培养结构,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特别要加强人才队伍创新意识的训练,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加强人才引进战略。企业要充分认识高科技人才的需要具有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的特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发挥人才的创造力。对于苏中、苏北欠发达地区发展高技术企业更要采取多种形式,制定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激励方式,使创新型人才能脱颖而出。

4.2 注重专业化分工,合理布局产业规模

要从多层次全方位的角度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区域间及各市间高技术产业规模经济进行专业分工,避免资源的分散化和结构趋同化趋势,以统一市场为基点逐渐形成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市场,优化高技术资源的组合,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通过一体化、专业化分工的高技术规模经济,形成区域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培植区域间新的增长点。为了兼顾区域间高技术产业发展差距,在合理布局上应在继续壮大以苏南城市,特别是苏锡常三大高技术产业增长极的同时,充分利用扬州等苏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加强扶持和投资力度,以推动苏中、苏北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

4.3 充分发挥产业增长极和扩散辐射作用

通过培养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与培育,突出区域性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发挥增长极的聚集与扩散作用,加强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苏南城市要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增长极和扩散辐射作用,使江苏的高技术产业能够良好并平衡的发展,加大研发投入与合作。只有通过构建高水平的全域一体化市场,才能缩短区域产业间布局的不平衡,以实现江苏特色的高技术发展模式。

由于苏中和苏北地区高技术发展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地方政府应在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方面起主导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外来高、精、尖技术,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得企业能迅速消化吸收并激发灵感进行技术再创新,整体提升江苏高技术产业水平。

[1] P Krugman, Fujita M.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9:50,51.

[2] Glenn Ellison and Edward L.2003.Glaeser.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3(5):889-927

[3] 唐根年,徐维祥.中国高技术产业成长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布局研究[J].经济地理,2004(5):604-608.

[4] 王铮,赵晶媛.高技术产业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2):227-232.

[5] 潘雄锋,刘凤朝.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1):52-59.

[6] 龚小彪,彭莉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时空演变[J].特区经济,2011(12): 265-267.

[7] 施海燕.中国高技术产业时空演变、集聚适宜度及要素优化配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7):96-100.

[8] 孙翊,熊文,王铮.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转移的政策问题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1):163-168.

[9] 童纪新, 杨义灿.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科研管理,2000(1):58-61.

[10] 吴俊,张家峰.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特征与发展质量分析[J].江苏商论,2008(12): 5-7.

[11] 刘秋生,徐伟.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分析[J].中国商贸,2012(10):195-198.

[12] 马澜.江苏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11):66-70.

[13] 陈文娟,任泽中.基于面板数据的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9):56-59.

(责任编辑:侍建旻)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

YANG Jian*, SHI Xiu-s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an Jiangsu 223001, China)

High-tech industries, now playing a Leading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have become a major economic force to drive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index which refl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ies,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high-tech industry growth of Jiangsu province was studied via using th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method with the city and the economic zone as basic uni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Jiangsu exhibited a very high growth rate. The industrial scale was stepped diminishing from the southern to northern part. At the same tim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peed stepped increasing from southern to northern part. The industry structure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 The fastest growing industry was aerospace manufacturing, and the new material manufacturing takes the largest share.

Jiangsu;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2014-09-09

杨健(1983-),男,河北邢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国际贸易问题研究;*为通讯作者。

F

A

1009-7961(205)01-0074-04

猜你喜欢

苏中苏南苏北
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被授予“扬州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南年俗亦动人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路先生,我错了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抗战时期苏北民众对新四军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