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dams/Car的多连杆后悬架运动特性分析

2015-03-05陈立冬王建吴新宇王顺祥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河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0

汽车实用技术 2015年10期

陈立冬,王建,吴新宇,王顺祥(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河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

基于Adams/Car的多连杆后悬架运动特性分析

陈立冬,王建,吴新宇,王顺祥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河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文章基于Adams/Car,对两种多连杆后悬架运动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性能对比,得出了悬架设计理念,丰富了悬架设计开发经验。

关键词:多连杆后悬架;Adams/car;运动特性

10.16638/j.cnki.1671-7988.2015.10.001

NO.: U463.3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15)10-01-02

引言

为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丰富设计经验,对悬架相关设计理论进行验证,本文基于Adams/Car,对两种多连杆后悬架(后文以A型和B型将两种悬架结构进行区分)进行建模,并将二者的运动特性进行对比分析。

1、连杆后悬架结构分析

悬架控制臂是决定悬架运动特性的主要部件,从控制臂的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基本上就能从宏观上判断出悬架性能的优劣。

悬架在运动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纵向力、侧向力和垂向力。其中垂向力主要由弹簧承受,纵向力和横向力由控制臂承受。这样,悬架的控制臂在空间上必有横向布置和纵向布置的控制臂。对于A型悬架,上控制臂为横向布置主要承担横向力,下控制臂为斜向布置,可同时承担横向力和纵向力,悬架结构简单。但由于A型悬架的下控制臂受到两个方向的耦合力,很容易产生自激振动,影响整车平顺性和舒适性。B型悬架可以看成是A型悬架的变形。它保留了A型悬架的上控制臂结构,将A型悬架的下梯形臂,分解成三个控制臂,其中下前控制臂和下后控制臂横向布置,纵臂纵向布置,这样可以保证悬架控制臂只承担横向力或是纵向力,使悬架控制臂受力解耦,提升了整车的平顺性和舒适性。综上,从结构上来说,B型悬架在性能上要优于A型悬架。

2、动特性分析

为获得详细的悬架运动特性,基于Adams/Car软件对两种悬架的运动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轮跳采用±50mm常用工况。以下各图中,实线代表A型悬架的性能曲线,虚线代表B型悬架的性能曲线。仿真结果如下:

车轮上跳时,外倾角均为负方向变化。由于外倾推力的作用,整车在转弯时,可以提供更多的侧向力,对车辆侧滑具有抑制作用。但外倾角变化过大,会导致轮胎接地性变差,容易导致轮胎偏磨;同时增加轮胎运动对路面变化的敏感性,对整车操稳不利。综合考虑,B型悬架的外倾角性能变化曲线较优。

车轮上跳时,前束为弱正方向变化。这样有利于整车的不足转向,提升转弯安全性能。从图中可以看出二者的性能变化曲线几乎相同,在前束角性能变化曲线上,A型悬架和B型悬架性能相同。

从二者的悬架抗抬尾变化曲线可以看出,B型悬架相对于A型悬架具有较大优势。这是因为,对于B型悬架来说,纵臂与车身的连接点可以看成悬架的抗俯仰中心。通过恰当的调节纵臂连接点高度,可以较容易的提升抗俯仰性能,并且由于控制臂的解耦作用,可以减少对悬架其他性能的影响。

A型悬架和B型悬架的侧倾中心高度在设计位置基本一致。但是随车轮上跳变化,B型悬架侧倾中心降低幅值较大,这样会增大转弯侧倾角,影响整车操稳;同时侧倾中心的变化,会导致车轮跳动时较大的轮距变化,如图7所示。基于此,B型悬架经常会将悬架限位块与弹簧同轴装配,这样既保证了在常用工况下,悬架刚度不影响乘适性;又能使车辆在恶劣路况中,悬架限位块和弹簧同时起作用,垂直刚度增加,抑制轮跳变化并增加侧倾刚度,提升整车操稳性能,从而达到弥补B型悬架自身性能缺陷的目的。

3、结论

通过以上仿真分析可以看出B型悬架的运动特性要优于A型悬架;同时可以总结出悬架运动特性优化原则:在悬架优化时,优先保证悬架的外倾、前束变化和抗俯仰性能; 可适当牺牲转弯侧倾性能,并通过弹簧和限位块同轴装配的方案进行弥补。

参考文献

[1] Thomas D. Gillespie.车辆动力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德)耶尔森·赖姆帕尔.汽车悬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 王宵锋.汽车底盘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 陈军.MSC.ADAMS技术与工程分析实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5] 廖永生,刘拥军,陈璟等.基于ADAMS的麦弗逊悬架运动学优化[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0).

Analysing Kinetic Characteristic Of Multi-link Rear Suspension based on Adams/Car

Chen Lidong, Wang Jian, Wu Xinyu, Wang Shunxiang
( R&D Center of Great Wall Motor Company,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echnical Center of Hebei, Hebei Baoding 071000 )

Abstract:To improving suspension design ability, analysing kinetic characteristic of two kinds of multi_link rear suspension. By contrasting their performance, we come at design theory of suspension.

Keywords:Multi-link rear suspension; Adams/car; Kinetic characteristic

作者简介:陈立冬,助理工程师,就职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底盘布置设计开发工作。

中图分类号:U4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15)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