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哪里有好人哪里就有紧箍咒

2015-03-03

中外文摘 2015年20期
关键词:孟子曰节操紧箍咒

□ 冯 欢

哪里有好人哪里就有紧箍咒

□冯欢

好人、坏人是现代中国人使用的俗称,古时则为君子和小人之别。传统儒家奉行道德理想主义,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经由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和朱熹的理学接力后,终变为“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国人穿上了道德的紧身衣。但凡名垂千古之人,最好都是节操完人。如文天祥以死明志,一旦与节操较上劲儿,生命便变得无足轻重。

如何做个好人?《二十四孝》是教科书。郭巨家贫,妻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儿会与老母夺食,不惜挖坑埋儿。王祥“卧冰求鲤”,吴猛“恣蚊饱血”,庚黔娄“尝粪忧心”……老祖宗们苛刻的道德律,怎么看都是在把好人往绝路上逼。

对女人,更是变本加厉,贞节牌坊压了几千年。丈夫生时不得改嫁,死后不得再嫁。后来又发展为未婚妻未过门时丈夫死了,也要守寡,叫望门寡。守得住望门寡的,才是千载难逢的好女人。

说教者板着面孔,说出一堆自己也不能践行的主张,这种顽固的道德秩序,深深烙在我们的灵魂里,并以此比照自身、苛求他人——什么事情都得分个善恶对错,什么关系都得讲个人情世故,从逻辑学变成了人际学。

在没有英雄、“利”字当头的时代,利益就成为凡事的合理解释。如今,我们起心动念唯利是图,不敢也不愿相信那些“利他”的好人。而在长期重农轻商文化的影响下,商人的血管中永远“被”流着“奸”的血液。慈善家一边获得赞誉,一边又被怀疑——他这么干,是不是有利可图?王石、丁磊、曹德旺……几乎所有企业家、名人做慈善时都遭遇过质疑。

另一种说法是,社会指导思想高得不切实际,被树为典型的好人们,好生活和好道德永远不可兼得。好人是全然的好,坏人是全然的坏,这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这种文化心理还经常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动不动就逼人自证清白。你拒绝这样做,就是心中有鬼。

(摘自《三月风》)

猜你喜欢

孟子曰节操紧箍咒
《孟子曰》:“虎妈”孟母的三次搬家
有感“节操”
观蚁搬食
紧箍咒和慧眼
为善·为利
本期主题 可怕的紧箍咒
本期主题 可怕的紧箍咒
紧箍咒
攘鸡
科学的节操就是没有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