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犯罪青少年人格特质及其预防矫治措施

2015-03-01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防御机制人格特质维度

昂 锋

(皖南医学院 人文与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与世界总的趋势大致相同,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表现在:越来越多的犯罪数量,犯罪的年龄越来越小,有的甚至比成年人更残酷,不计后果,犯罪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同时,家庭暴力、校园暴力、青少年暴力造成的危害社会犯罪率也在上升。[1]在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国内外研究中,学者认为犯罪青少年在个体的心理特质和人格特质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异常。学者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个性心理特质分析。[2]我国学者认为犯罪人格是犯罪集团的稳定和独特的反社会心理特质的总称,它是一种反社会人格或与罪相关问题的内在的身心组织特别是反社会行为。[3]也有学者认为犯罪人格是指所产生的严重的反社会且为刑事法律所否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4]犯罪人格可以定义为:“基于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理因素的犯罪团伙,并通过对危害社会行为的刑法意义上的实现了一种反社会的行为。”[5]青少年认知缺陷倾向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中,法律意识、意志力薄弱,所以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笔者认为从犯罪青少年人格特质和行为习惯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犯罪人格特质形成的主导因素,能为进一步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笔者对我国现阶段犯罪青少年相关文献资料和知网、万维网数据库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进一步对我国安徽地区看押犯罪青少年的看守所以及劳改农场中一定数量的犯罪青少年们进行了“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人格测试量表修订版)”问卷调查和访谈工作。

一、对象、工具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于2015年1月—3月期间分别对安徽某监狱中犯罪青少年(以下简称“犯罪组”)和皖南某高校大一新生(以下简称“对照组”)随机抽取100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两组青少年的年龄都在18周岁左右。犯罪组中男性60人,女性40人;对照组一组中男性50人,女性50人;犯罪组中城市人口20人,农村人口80人;对照组一组中城市人口36人,农村人口64人。犯罪组中独生子女30人,非独生子女70人,对照组一组中独生子女40人,非独生子女60人;犯罪组中家庭关系密切的2人,一般的32人,疏远的66人,对照组一组中家庭关系密切的40人,一般的60人;犯罪组中家庭经济状况优越的1人,一般的12人,贫困的87人,对照组一组中家庭经济状况优越的28人,一般的60人,贫困的12人。经核实数据,删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93份,有效回收率96.5%。样本的人口统计学数据见表1:

表1 人口统计学变量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修订版。该量表由我国学者宋维真研究、修订和编制,共556道题目,每个问题涉及一种行为态度或认知内容。测验结果分为基本量表、附加量表和两个量表。包括:L、F、K、Pa(偏执人格)、Si(社会内向)、R(压抑)等项目维度。其中维度项说谎分数(L):共15个题目,在此量表维度项上分数较低,说明诚实、自信、富于自我批评精神。诈病分数(F):共64个题目,在此量表上得高分极有可能是蓄意装病,回答不认真或真的有病,如妄想、幻觉、思维障碍等。校正分数(K):由30个对装假敏感的题目组成,高K分可能表示或装好的企图,低K分可表示过分坦率、自我批评或装坏的企图,K分数用于校正某些临床量表似可增加其效度。疑问分数(Q):表示漏答,无法答或“是”“否”均作回答的题目数,超过30题则答卷无效。修订版之后的MMPI适用于15岁以上的青年人,被试应具有小学毕业以上的文化水平,同时可以根据测试指导语的要求完成测试,测试无时间限制,但应尽快完成。可个别施测也可团体施测。[6]所得资料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最终测验结果分为临床量表、附加量表和心理防御机制量表三个分量表。

(三)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运用相关统计软件分析,犯罪青少年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比较用单样本t检验以及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

二、结果

(一)犯罪青少年组与对照组基本量表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犯罪组MMPI人格测试基本量表t分比较除Si(社会内向)这一项外,其余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以维度项中 F(诈病分数)、HS(疑病)、Pd(变态)、Pt(精神衰弱)和Sc(精神分裂症)等项尤为显著。而在维度项 K(校正分数)、Pa(偏执)、F(男性/女性)中分值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二)犯罪青少年组与对照组附加量表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犯罪青少年组与对照组MMPI附加量表中t分比较犯罪相关量表维度项中的VL(暴力综合)、CR(犯罪综合)和EC(恶性犯罪综合)的t分,犯罪组均高于对照组。除R(压抑)一项外其余各维度项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

表2 两组MMPI基本量表的差异分析表(t检验)

(三)犯罪青少年组与对照组心理防御机制量表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在心理防御机制量表中犯罪组与对照组在 RG(退缩)、DP(转移)、PR(投射) 这三个维度项进行比照,犯罪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4。

三、讨论

(一)犯罪青少年的总体研究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5万青少年因有违法犯罪行为而遭到相关的司法机关查处,其中大约有3万余人被一审判决为青少年犯。[7]与此同时,犯罪青少年的犯罪主体逐步呈现出犯罪率上升、犯罪低龄化的趋势。与过去的社会青少年犯罪的趋势较为不同的是,学校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标志。学校故意伤害恶性事件频发等无一例外也体现出一种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二)犯罪青少年组与对照组的差异研究分析

研究认为犯罪青少年相对正常人人格特质存在精神功能性损伤,不能客观认识现实、情绪不稳,做事不计后果,缺乏同情心,对人抱有敌意,社会适应不良等特质。[7]基本量表中除维度项Si(社会内向)、L(说谎分数)、K(校正分数)、Ma(躁狂)这四项之外,其他的维度项中的t分分值两组间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这说明犯罪青少年长期有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很难与人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典型表现为多疑、抑郁、恐惧、情绪波动、缺乏自我整合和判断力。同时,大多数青少年犯罪是由对相关的刑事后果缺乏认识造成的,自制力差,多通过一个临时的冲动引起犯罪行为。所以,青少年罪犯的人格特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低自控能力。

犯罪组MMPI人格测试基本量表中维度项F(诈病分数)、HS(疑病)、Pd(变态)、Pt(精神衰弱)和 Sc(精神分裂症)等项明显高于对照组,显示了犯罪青少年具有下述人格特质:第一,冲动、判断力差、情绪波动,对外界刺激敏感、焦虑;第二,悲观、缺乏自信;不想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其决定性的人格障碍。因此,他们往往不顾社会道德和自控力,容易触犯法律。

分析显示犯罪相关量表维度项中的VL(暴力综合)、CR(犯罪综合)和EC(恶性犯罪综合)的t分,犯罪组均高于对照组。除R(压抑)一项外其余各维度项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犯罪组和对照组维度项相比:VL(暴力综合)、CR(犯罪综合)和EC(恶性犯罪综合)的t分,犯罪组均显著均高于对照组。体现出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质中暴力倾向明显,恶性犯罪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正常人,同时指出神经质人格特质存在明显的青少年犯罪,内部失调,难以适应环境,心理能量不足;虽有一般人的智力水平,但不能正常发挥,效率低;负面的行为和攻击行为很容易产生。笔者认为,青少年犯罪的冲动行为,更多的是主动型攻击的性质,他们可能有反社会、无视规则和法律以及暴力倾向。

表3 两组MMPI附加量表的差异分析表(t检验)

表4 两组MMPI心理防御机制量表的差异分析表(t检验)

同时相应的数据结果表明,心理防御机制量表(见上表4)的分数多少反映出被试使用该项时所具有的防御机制水平。研究表明,心理防御机制属于“应对方式”的个体,是相对不随意的,它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最具创造性的贡献。心理防御机制是心理学上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假设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现象。如果使用得当,它可以适应社会生活,保持一个相对健康的心理,如果使用不当,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出现精神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犯罪青少年大都存在不完善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如 RG(退缩)、DP(转移)和 PR(投射),突出体现在其天真、冲动、过度的自责感,更要指出的是这些人格特质主要是由主观感觉引起的,所以在生活中他们总是与别人发生冲突,并存在明显的烦躁、愤怒等负面情绪,可能成为犯罪的潜在因素。同时,青少年犯罪主要是由于缺乏理解犯罪的后果,自控能力差,一时冲动产生犯罪行为。所以,青少年犯罪者的人格特质显示情绪不稳定等响应的特质。笔者认为这点很可能与青少年心理的社会化没有完成以及生活阅历较浅有关。

本研究集中显示,犯罪青少年明显存在着广泛性人格缺陷。他们具有不能客观认识现实、情绪不稳、做事不计后果、缺乏同情心、对人抱有敌意、社会适应不良等心理人格特质。各维度项在与对照组进行的比较结果也集中地显示了犯罪青少年有长期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无法获得关于自己失败的客观认识,难以与人建立情感联系,并明显存在多疑、抑郁、恐惧、缺乏自我整合、情感易变、判断能力差等不良个性。与此同时,青少年冲动,判断力差,情绪不稳定,焦虑、敏感,悲观,缺乏信心。因此,他们经常忽略社会规范或者反复违反法律。

四、结论

犯罪青少年在心理方面的人格特质主要为:首先,冲动、判断力差、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对外界刺激敏感、焦虑;其次,悲观、缺乏信心、不负责;再次,情绪不稳定、控制力差;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极端的意识形态强,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家庭、集体和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应该注意加强道德和法律教育,提高家居环境的质量,减少不良外部诱惑,发现和纠正偏差的心理发展,以便有效地预防和解决青少年犯罪。与此同时,对犯罪青少年的预防矫治措施应该是且必须是多方面的。

我国对青少年犯罪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高度重视,其研究也更加深入,但是,在目前的研究中,描述性的和更具体的调查研究较少,而实证研究将会更加具有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鉴于犯罪青少年诸多心理问题,应予以积极的预防矫治。笔者认为中小学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防患于未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健康的社会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要从家庭、学校教育与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入手,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家庭环境质量,及时发现和纠正在青少年个体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从而有效地预防和纠正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

[1]阮文广,张应立.浙江省流动人口青少年违法犯罪特点及其对策[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2).

[2]舒思楼.浅谈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1(6).

[3]叶松庆.青少年犯罪现象的社会学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1(1).

[4]卢兴治.新形势下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对策[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5).

[5]李惠民.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4):496.

[6]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使用指导书[M].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89.

[7]孙莉.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分析及心理矫治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8]丁毅华,赵介城.神经症MMPI测查聚类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M].1998(3):138-141.

[9]R.C.McMahon.Personality,stress,and social support in cocaine relapseprediction[J].Journal ofSubstanceAbuseTreatment.2001(21):77-87.

猜你喜欢

防御机制人格特质维度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防御机制在医学生抑郁的性别差异中的中介作用*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光的维度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防御机制的对照观察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