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教师选修课程开发的阻滞因素及破解路径

2015-03-01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教师

周 红

(杭州市学军中学,浙江杭州310012)

高中教师选修课程开发的阻滞因素及破解路径

周 红

(杭州市学军中学,浙江杭州310012)

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课程选修制度,主要抓手是选修课程的开发。选修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阻滞因素,既有制度设计上的不足,也有学校方面的执行不力,这种执行不力的根本来自于课程顶层设计不明晰、学校资源不充沛、课程范畴碎片化及教师自身的消极抵制等。厘清导致教师抵制的原因,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是破解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路径。

高中教师;选修课程;阻滞因素

自2004年高中课程改革启动至今,这项工作已进入深化阶段。第一轮课程改革是必修课内容与结构的调整、选修课程的融入与研究性学习的推广;第二轮课改的主攻点则是做实选修课程,使其在特色学校建设中起到抓手作用。通过这轮课改,借此来转变育人模式,形成以学促教、以学带教、以学保教的学本校园,形成不同学校之间的特色发展路径。这种转变是将观念的转变与行为的转变通过课程这一纽带联结起来,从而形成改革的逻辑链。在这个链条上,最主要但却最薄弱的环节是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意愿和能力,这些构成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滞动力。

一、高中教师选修课程开发的外部阻滞因素

教师课程行为受制于很多因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是否明确可行、课改经费支持是否充分、空间布局是否充裕、课改时间是否允许、课改氛围是否浓厚、外部专家能否及时引领、社会现实和学生家长是否认同等,这些都制约着教师对选修课程的开发。

1.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认同与接受

学校办学的顶层设计与课程的顶层设计之间能否契合,能否得到课程改革执行者——教师的认同与接受,双方的目标能否矢量一致,这是教师开发选修课程的充分条件之一。一般来说,课程设计应基于学校的校史传统、选修课程定位和区域特色,应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应是办学理念的具体化。仅从书本上获取的理念或者移植其他学校的理念或者是校长个人的理想都无法得到教师的认同,也不能形成教师课程改革的愿景。在目标缺失的情境下,教师的课程改革意愿必然是茫然的,不会形成教师课程改革的行动力,这将导致选修课程开发的随意性、因人性、临时性和碎片化。

2.课程改革需要有相应的课程改革经费支持

一门课程剔除劳动力、智力成本外,仅从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组织的建构、课程研发活动的展开、课程文本的编制到课程目标评价体系的建构,再到课程的具体实施,都需要有专项经费支持。尽管财政上对此有单独预算,但下发到各个学校,如何使用、如何用得经济且有效率、如何既能调动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又能使经费不至于成为变相福利,都是很难把握的。同时,从量上看,当下的课程改革经费总体来讲是匮乏的,甚至很多农村学校是捉襟见肘。有的学校曾尝试从绩效工资中切出部分经费,向选修课程倾斜性分配,但却遭到了来自部分教师甚至是教代会的反对。

3.学校空间布局是否充裕

学校是否有专门教室用于选修课的开设,甚至用于走班制的实施。很多选修课都需要专用教室,有的需要在户外场所进行,有的需要在食堂、宿舍、实践基地进行,甚至有的还需要跨校进行活动,这些空间上的问题对于不同学校的影响也不同。很多教师身怀技艺,如养殖、园艺、舞蹈、器乐、茶道、陶艺等,当这些空间局限性使他们无用武之地时,就会使其转向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课程,甚至放弃开发选修课程。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提高事故预控管理水平,需要在生产中有效落实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工作,提高对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深度挖掘影响安全生产的风险种类和因素,在具体辨识和评价中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合理的控制与管理手段,降低生产中的事故风险,保障企业生产安全,全面提升企业安全管理质量。

4.学校的课程改革氛围是否浓厚

这里重要的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否坚实而有力,校长自身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执行力将直接影响学校每个教师的意愿,如果校长认为选修课程是摆设的话,那么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即使校长有着很强的课程改革意愿和能力,倘若学校的课程改革氛围不浓,教师长期以来已经成为教科书和试卷的奴隶,让教师从定势化的行为和思维中走出来,去尝试新的知识、技能,从以教为主的教学型向以学为主的课程型转变都很困难。

5.外部专家能否引领

由于目前选修课程开发处于起步阶段,选修课程开发的理论、机制、运作等尚不完全成熟,大多数教师对此还不熟悉,大多数学校缺乏这方面的专家,外部也缺乏相应的课程专家指导。比如,高校自身就缺乏相应的课程专家,以浙江省为例,总计有专门性的师范大学3所,教师教育基地11个,按每个基地校有相应课程专家10人计算,也仅100人左右,而浙江省各类普通高中有600多所,每所学校要开设选修课程50门,那么就是3 000门,这还排除了大量的小学和初中,排除了专家本身在校的教学、科研及其他社会服务的纯理想的情况。外部专家不足导致选修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也是目前高中选修课程开发较难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和发展的瓶颈。

6.社会和家长的接受度

目前在选修课程建设中,形成了两条错误的路径:一是教师看校长,校长看局长,局长看县长的唯行政路向;二是教师看校长,校长看家长,家长看分数的唯民粹路向。在这“两看”中,教师不能根据自身的才华,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不能根据学校的特色来实施自己的课程行为,其结果就是课程改革的形式化。尽管很多省份增加了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但在现实中,家长还是将其视作一种非竞争性分数,关注的依然是国家课程这部分考试性分数。选修课程的开发受到家长和学生的轻视甚至抵制,家长对学校选修课程的改革不理解、不支持、不放心。其实不是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找到最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课程,而是家长知道若选修其他课程会影响高考。即使不影响高考,学生的学习性向、职业性向及选什么和怎么选等问题也都困扰着家长。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把提高学习成绩作为学习的首要目标,使部分学生对选修课的认同感较低,选课时也大多集中在与高考有直接关系的课程上;参加选修课学习时大多也持一种观望和被动的心态,不知应如何确立自己的选修课程方向,更不知如何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适合的科目相结合[1];对于选课走班这种学习模式还不能完全从心理上接受,只是更多地听从教师的解释和安排。

还有一些实际问题制约着教师的课程改革行为。如有的选修课需要到校外实践,需要借用其他学校或工厂进行实践,学生外出的安全怎么办?实行绩效工资以来,教师在工作量满额情况下开展选修课的工作量如何计算?学生不出校门,选修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器材设备,这些设备是学生埋单还是由学校配置?选修课程开发需要系统的培训,工学矛盾如何解决等,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都从外因上困扰着学校和教师。

二、高中教师选修课程开发的内部阻滞因素

选修课程开发的决定性条件是教师的内在动因,教师课程意识的敏感性、课程意愿的强度、课程开发的能力(从课程整体架构、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协作攻关、课程文本开发、课程评价设计、具体的课程执行到争取外部资源的能力等)和教师的时间分配等都构成了教师选修课程开发的根本要素。如果这些要素出现阻碍,那么整个课程开发就会出现梗阻现象。

传统的教育体制中,课程开发的权力集中在国家,行政本位下教育办学的结果使学校和教师较少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教师的职责就是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遵从学科专家编写的教材及教学要求。深化课程改革进程中,随着选修课程的发展,教师角色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和评价者,很多教师对于新课程所赋予的多种角色还不适应,缺乏行使和发挥自己权力的意识,因此无法真正地承担选修课程开发的责任。由于长期以来推行国家课程的原因,大多数教师一直习惯于完全执行国家的指令性课程计划,习惯于教学,陌生于课程,教师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心中的教育定势是怎样教、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课程意识较为薄弱。教学现实中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对于课程中所体现的过程性、整合性理解不深,有的误将选修课程的开发直接等同于教材的编写,这是典型的课程意识缺失的表现,同时也是导致选修课程开发走入误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思想意识上,大多数教师把自己视为国家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和实施者,很多教师缺乏开发选修课程的积极性,这是教师开发选修课程的最大障碍。

2.教师进行选修课程开发的时间

有学者对中美教师工作量进行过对比,单纯从课时数上看,美国教师的周平均课时量要远远大于中国教师,而且美国教师对学生安全、课堂情境教学的投入量也要大于中国教师,但为什么我们的教师感觉身心俱疲呢?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教师时间的效度问题。据研究,中国教师工作时间的66%用于作业、试卷的批改等机械性评价上,而对备课、学生指导、教育科研和课程开发等的投入量依次降低,用于选修课程开发的总体时间比例不到工作时间的3%,教师实施选修课程的时间仅占十分之一。

3.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在教师专业发展知识体系中,选修课程开发知识属于条件性知识,而非本体性知识,目前多数高师院校并未开设与中学选修课程开发有关的课程,几乎所有教师都没有接受过选修课程开发的上位训练。在教师的职后培训中也很少接触到课程开发的内容[2],此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欠缺限制了选修课程的开发,导致出现了一系列课程开发的误区:有的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开设选修课程,没有考虑到学校的特色和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导致整个课程体系较为松散;有的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对选修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达到什么目标、怎样评估课程目标的达成均没有做出详细的思考;有的选修课程内容太浅显,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不吻合;有的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课堂中心、教科书中心和教师中心”,使学生无法体味到选修课程的价值和选择的快乐,进而导致教师也不愿意开设这样的“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另外,教师跨学科开发选修课程的能力,与大学教师合作、与家长合作、与外校教师合作能力的薄弱,也制约着选修课程的开发。教师在课程文本的架构上,特别是建构性的、以学生为主导的课程文本架构上几乎是完全茫然。即便能开发出课程文本,也多是复制加粘贴的编辑式,而不是因校、因生、因情境制宜的,其文本效度也很有限。

4.教师的年龄、职称、性别和区域

我们曾经做了一个“影响教师课程开发”的实证调查,结果表明:年轻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支持度比中老年教师高,一般年龄在30岁左右,教龄在7年~10年的教师课程开发意愿最强,而一些中老年教师,除非其有特长,并且对教育充满期待,多数教师都会由于职业倦怠疏于对此;职称因素与年龄因素相仿,高职称教师如果要开设选修课程倾向于学科拓展类,低职称教师则倾向于兴趣活动类,非语数外教师倾向于开设技术实验和技能类。调查还发现,中学一级教师开发选修课程的动力和能力是最强的,其次是新教师和高职称教师;从性别上看,男教师开发选修课程的意愿明显高于女教师;那些能走出职业倦怠期,能重新审视教育本质的教师开发选修课程的能力更强;农村教师开发选修课程的优势很强,但动力最弱。

三、高中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系统培养

教学领导力是教师的基础竞争力,课程领导力是教师成为教育家型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就选修课程的设计与组织而言,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是第一主导力。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培养不但要从外部要素进行供给,还要从内部要素进行挖潜。

1.健全教师课程领导力专业支持体系

(1)学校必须明确自己的办学方向和课程的顶层设计,明确学校的价值观,有哪些优势等基本问题,自上而下形成选修课程开发的集体愿景。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学生、家长与社会的需求,分析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可能,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选修课程纲领和课程指南。

(2)学校需加强开发选修课程的导向,改善学校绩效评价标准。学校需建立一整套选修课程的激励制度、督导制度和维护制度,这是选修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当务之急。课程指南是选修课程的纲领性文件,相应的课程制度是学校的具体操作手册,这套制度应包括“选修课程的投入保障制度”、“选修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制度”、“选修课程的绩效评估制度”等,用制度确保选修课程的有序运行。

(3)学校需建立课程协作攻关工程,建立课程研发中心,形成课程改革氛围。学校可成立由校长或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学处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组成的学校选修课程指导小组,确定领导核心。在这个攻关工程中校长是总设计师,分管教学副校长是总工程师,下面的各项目组应有副总工程师和工程师构成;成立选修课程开发、指导和管理核心团队,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定岗定位;成立年级、班级两级选修课程委员会和指导教师委员会,分别承担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和学习管理;建立系统的选修课程体系,形成包含各学科、多类型的课程群,积极建设体现学校文化价值与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课程,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精品课程。

(4)学校还需进行横纵联合,寻求社会、家长和专家的支持,形成课程开发合力。选修课程开发过程中,可根据本校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借助课程专家的力量,广泛利用家长、社区、课外教育基地、高校和教科研机构等相关资源,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联合开发选修课程。由于家长比较了解自己的子女,深知子女的学习倾向、兴趣和爱好等,学校可调动家长的热情,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择课程,发挥他们对学生选择选修课程的积极作用。

2.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自身结构

从内部因素看,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教科研素质和专业知识素质,教师要从课程意识、课程能力、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方面着力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

(1)应增强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教师应具有的课程意识包括课程设计意识、课程目标意识、课程实施意识、课程开发意识、课程创新意识和课程评价意识。过去教师扮演的多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角色,担当的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大多消极地接受专家学者开发出来的课程。而选修课程的开发使得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需尽快转换角色意识、转换教学观念,使自己成为选修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和评价者。[3]现阶段教师应主动阅读与选修课程有关的理论书籍,参与有关的培训学习活动,增强自身的课程理论修养,理解选修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选修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为参与选修课程开发、提高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奠定基础。

(2)需拓展课程视野,以课程开发为动力形成自己的专业发展力,避免职业守成。选修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领会、认同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核心价值观,并在学校办学目标的框架下确定自己的选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计划、评价方法等内容。需要教师有比较强的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熟悉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模式,变原来的课程传授者为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以更加合理的视角、更加宽广的视野以及更加专业的知识去适应选修课程开发的需求。

只有厘清高中教师开发选修课程的阻滞因素,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选修课程在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1]何强.高中选修课程开发的实践思考与路径探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6):26-28.

[2]李臣之,帅飞飞.深圳市中小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行为意向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4):9-15.

[3]张立忠,熊梅.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参与[J].教育发展研究,2009(15-16):82-85.

[责任编辑:黄晓娜]

G622.3

A

1002-1477(2015)03-0030-04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03.007

2014-08-15

周红(1966-),女,江苏扬州人,中学高级教师,教科室主任。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教师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圆我教师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