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名将张甲洲的报刊情缘

2015-02-28李承霖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胡乔木清华抗日

李承霖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抗日名将张甲洲的报刊情缘

李承霖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张甲洲是率领东北民众打响抗日第一枪的民族英雄,同时是具有丰富办报实践经验的新闻人,他先后创办《北方青年》、主编《清华周刊》“言论栏”,以报纸为武器有力推进了学生运动等革命活动的开展。

张甲洲;办报;民族英雄

抗日民族英雄张甲洲,从中学开始就屡次组织学生游行、示威、请愿,屡次被开除学籍甚至身陷囹圄,却依然饱含着爱国热情,坚持抗日斗争。他在“九一八”事变后率先离开学校,投笔从戎,前往东北组织民众抗日,打响了东北民众抗日的第一枪,却最终惨遭匪徒暗杀,英年早逝。牺牲后,他的名字同时被刻在了清华大学的“清华英烈碑”和北京大学的“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张甲洲逐渐意识到舆论宣传对于唤醒民众、推动革命的积极作用,在舆论斗争的实践中与报纸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一、组织创办《北方青年》

张甲洲在学校期间就很注重媒体的宣传工作。他在清华大学政治系组织成立了“朝曦社”,该社编辑出版报纸刊物,但由于其文章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屡次遭到查禁,不得已多次更名,其中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刊名是《北方青年》。《北方青年》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中的大学生党员用来扩大党的影响力、宣传党的思想、声援人民抗日的刊物,它秉承前人研究和探索救国之路的宗旨,在北平大学生中组织地下党工作。张甲洲在同学中和党内都有很高的威信,成立学生组织时,张甲洲被同学们选为学生会代表、级委会主席,大家亲切地称他“张大个子”。恢复西郊区委时,张甲洲任区委书记,成为革命旗手。地学系的同学陶瀛孙说:“从此,我们经常看到他——一个身材高大,体格健壮,性格豪爽,而又待人诚恳的东北籍同学,活跃在清华园中。”

由于《北方青年》的影响力和宣传力比较大,所以当时许多清华的党员、爱国志士都曾在此刊物发表文章。例如,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就曾主编《北方青年》,在其上发表文章,宣传抗日,并成为“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但又因为《北方青年》的政治观点引起当时反动当局的注意,在当局政府的压制下被迫停刊。

或许由于《北方青年》的影响力和对北平大学生的感染力很大,1937年春北平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王文彬在其学校创办了同名杂志,并担任社长,倡导组织北平各校学生3000余人去温泉春游,参加演出揭露国民党非法逮捕救国会“七君子”的话剧,进行抗日爱国宣传。1937年5月他在《北方青年》发表《苦闷中的北方政局》,呼吁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震动。

二、主编《清华周刊》“言论栏”

《北方青年》被查禁,使清华大学地下党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宣传平台,但不久张甲洲就加入了《清华周刊》的编辑部工作,负责“言论栏”的集稿和撰稿。当时《清华周刊》的主编是李大钊的侄子李兆瑞,他当时也是清华大学中共地下党成员。张甲洲进入《清华周刊》编辑部后,提议将原来的蓝绿色的封面改为红色车轮,含有只有红色政权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政治意义。张甲洲经常用“火花”、“震亚”等笔名发表杂文,内容多为反映社会现实、批评执政当局、弘扬抗日思想等。

在党组织工作中,张甲洲和团委书记胡乔木经常在一起,两个人各具特点,以至于在同学中流传说:“清华俩秀才:张甲洲能说,胡乔木能写。”张甲洲称赞胡乔木,说他“生活艰苦,工作积极,又善于写文章”。胡乔木说:“他的性格坚强、豪爽、热情、果敢、精力充沛,谈笑风生,很有活动能力”,[1]他们两个又同时为《清华周刊》编辑、写稿。张甲洲做编辑时就曾将胡乔木的一篇名叫《中国赤祸问题》的文章刊登在《清华周刊》上,胡乔木的这篇文章虽题目中含有“赤祸”二字,但却是用来迷惑敌人的,其内容均为介绍苏维埃区域的扩大情况,宣传共产党的革命成果与革命精神。

三、怒砸《中央日报》报社

张甲洲在上学期间致力于开展学生爱国运动,在他的老家哈尔滨的巴彦县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巴彦骄子张甲洲/成绩全省第一名/组织学生搞革命/从小就有效国行/读书读到上清华/各种运动从未停/反对军阀招兵马/声援上海搞罢工……”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奉蒋介石之命,“绝对不许抵抗”。张甲洲领导北平20多所高等院校学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爱国热潮,游行、示威、演讲、静坐、绝食……10月5日,北平学生先头队在南京示威游行,国民党出动军警残暴镇压,10多人受重伤,100多人被捕。

在这次镇压活动后,张甲洲被推举为南下示威请愿团总指挥,率领全国三万多名学生到南京举行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活动期间,学生与军警发生冲突,并且学生取得了胜利。事后《中央日报》发表一篇歪曲事实,欺骗公众的文章,声称“学潮受赤党操纵”、“混进极少数坏人”、“是违法的动乱”。张甲洲派学生代表交涉,要求中央日报立即登报辟谣,否则将砸烂报社。结果报社不承认其报道扭曲事实,张甲洲就率领三万学生示威大军,闯进国民党中央党部,把《中央日报》经理室、编辑部、印刷室等一股脑砸个稀烂。

“蒋介石办杂志,毛泽东办报纸,皆由笔杆到枪杆”,[2]张甲洲身为共产党党员,亦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文能办社创刊,武能夺枪抗战。只可惜天妒英才,投身抗日斗争的他在转战途中惨遭杀害,年仅三十一岁。

“文化大革命”期间,张甲洲被扣上了“大土匪”、“假党员”的帽子,从此,东北烈士纪念馆再也没有见到烈士的遗容,他短暂地被人们遗忘了。然而,不眠的历史却依然健在。1983年1月18日,身为同学、战友的胡乔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给巴彦县委办公室写信道:“张甲洲同志是我在清华的同学,当时他是党员,我是团员。为人非常正直,对党十分忠实,很有能力和魄力,对我教育很深,至今仍极为怀念。他去东北时我已调北平市团委,但他去东北进行抗日武装一事我是知道的……”为张甲洲同志平反,让人们重新审视这位真正的抗日民族英雄,是同辈革命战友的真诚心愿。缅怀这位一手握枪杆、一手拿笔杆的斗士,也是对后辈新闻人的鞭策。

[1]薛德安.张甲洲:让周恩来热泪横流的抗日名将析[J].文史精华,2008(12):31-39.

[2]金一南.苦难辉煌[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9:236.

G216

A

1674-8883(2015)24-0082-01

李承霖,男,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军事对外宣传。

猜你喜欢

胡乔木清华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孙清华作品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来而不往
抗日英烈马威龙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