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特点规律及应对:基于辽宁省域视角

2015-02-28臧文茜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舆情依法辽宁

臧文茜

(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人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网络舆情特点规律及应对:基于辽宁省域视角

臧文茜

(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人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随着网络舆情变得愈来愈错综复杂,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难度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大。近年来,辽宁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网络舆情事件。本文从省域视角入手,分析总结辽宁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和生成模式,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构建“三位一体”网络舆情治理体系与“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的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辽宁;地方政府;特点规律;三位一体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发生许多有影响的网络舆情事件。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2015年上半年全国网络热点舆情事件共738起。其中,辽宁地区今年上半年发生重大网络舆情事件9起,远远高于2014年全年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数量。可见,辽宁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已经到了严峻的地步。所以,正确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不断提升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水平,已经成为包括辽宁在内的各地方政府加强社会管理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一、网络舆情解读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对社会热点问题或突发事件等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1]

二、辽宁网络舆情现状

近年来,辽宁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网络舆情事件。地方政府在这些典型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即使如今已是时过境迁,但纵观这些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地方政府处置与应对方式,仍值得反思。

综合人民网、新华网等多个舆情检测室资料,辽宁网络舆情2011年以前表现较为平稳,2012年开始增多,2013年增加明显,2015年开始激增,仅上半年就发生9起负面舆情事件。盘点2012~2015年辽宁网络舆情大事件,主要集中在以吏治反腐、警民纠纷、教育反腐、公共政策、民生等领域。

三、辽宁网络舆情特点规律

(一)辽宁网络舆情特点

网络舆情作为网络时代的一个产物,它不仅有网络具有的普遍特点,还具有自身的特征。

(1)传播飞速性。网络舆情的形成速度往往十分惊人。例如,2014年“沈阳音乐学院违规招生事件”,虽然议题最初只出现在影响力较小的网站或贴吧里,但经过网络“搬运工”的“搬运”和大量网民的跟帖后,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蔓延和扩大。

(2)公开性与自由性。例如,2012年“沈阳商户歇业事件”等辽宁网络舆情事件,大都由网民借助网络用匿名方式公开曝料,随后引发全国范围内的网民跟帖、参与讨论,最后形成网络舆情的过程。

(3)交互性与群体性。针对某一特殊事件,网民往往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形成几个阵营,探讨、争论甚至出现交锋,形成网络舆情群体事件。“辽宁本溪高考体优生加分造假事件”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4)复杂性与多元性。网民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身份和社会角色错综复杂,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网络舆情同样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5)隐蔽性与偏差性。网络发言者往往匿名身份参与居多,部分网民情绪化的言论很可能成为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舆情。

(6)突发性与难控性。网民意见往往可以短时间内汇聚成声势浩大的意见集群。例如,2015年“沈阳出租车罢运事件”最终波及全国,引起多地效仿。

(二)辽宁网络舆情演变规律

以2014年“辽宁本溪高考体优生加分造假事件”为例,剖析辽宁网络舆情演变规律。该事件最初由网友天涯网帖爆料,随后引起天涯该贴评论版关注,这一时期大约持续了20天。随着点击量和回复数不断上升,该贴文开始受到《新京报》以及众多媒体的持续关注。舆情事件发生后,当地教育部门的回应并不能平息媒体的追问和公众舆论的质疑,致使该事件舆情不断发酵。

从总体上来看,辽宁网络舆情的生成发酵演变机制基本遵循以下规律:网络曝料→网友跟帖评价与讨论→形成网络舆论→媒体关注并跟进→地方政府应对→再掀波澜(假如应对不当)→再次应对→网络舆论平息。

四、基于辽宁省域视角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从根本上来讲,网络舆情不可能彻底消除,但却可以尽量使其减少发生的次数和频率,提升正确应对的效率和效力。这就需要地方政府采取相应措施,从制度上着手进行积极应对。

(一)构建“三位一体”网络治理体系

大力推进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实现政府、社会和网民“三位一体”的网络治理体系,依法运作和发展。

(1)政府——依法管网,共建共享健康网络生态。要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做到依法管网,即加强行政监管、加大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责[2]力度以及在各级机关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2)社会——依法办网,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作为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网络社会自始至终都不是“法外之地”,主流媒体必须要做表率,网络社会中突出的个人也要做好意见领袖。

(3)网民——依法上网,做有素质网民。切实提升网民道德素养和媒介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依法治国精神在各大网络平台和终端广泛传播,影响和教育广大网民。

(二)构建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监测、预警、应对这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构成了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搜集、处理、研判和预警,把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了解社情民意的反馈体系,并据此及时对网络负面舆论进行正确引导,将网络舆情消解于无形或者将其影响与危害降到最低,才是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最终目的。

[1]陈学智,王春江.网络舆情危机特点、成因及引导[J].人民论坛,2014.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EB/OL].新华社,http://news.xinhuanet.com . 2015-8-29.

G206.3

A

1674-8883(2015)24-0020-01

本论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网络舆情政府治理路径研究”(L14DXW016)研究成果

臧文茜(1970—),女,辽宁沈阳人,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新闻学博士后研究生,教育学博士,沈阳体育学院新闻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及跨文化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舆情依法辽宁
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要坚持“抓小打早”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为常委会依法履职当好参谋助手
牢记使命担当 依法履职尽责
辽宁舰
依法履职尽责 献计振兴发展
消费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