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采访中提问技巧的使用

2015-02-27杨雨竹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技巧记者

杨雨竹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采访中提问技巧的使用

杨雨竹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提问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环节,而提问中技巧的使用对于采访的顺利进行起到非常重要乃至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本文从提问角度、质疑性提问和媒介的使用三个方面出发,简要分析了新闻采访中提问技巧的使用。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技巧;记者

采访是新闻活动的前阵,其基本任务就是要快速、及时地搜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并在此过程中加深记者对事件或人物的认识,呈献给受众多角度的、深层次的新闻报道,而串引这一过程的正是提问。

新闻采访涉及广阔,采访对象涉及各行各业和各个社会阶层,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因此,在采访中存在很大的偶然性。采访对象主观配合与否、是否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因素都影响着采访能否顺利进行。因此,记者在准备提问时,要运用恰当的提问技巧,让被访者“不便拒绝”“无法回避”,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采访不是简单地提问与交流,而是要运用一切办法尽可能展现人物和新闻事实,是一场挖掘新闻、挖掘人物真实思想的心理战,甚至有可能面临生命危险。所以记者的采访工作不仅有一定难度,还存在着一定风险。因此,提问技巧的运用至关重要,这直接影响到采访的质量。本文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简要论述新闻采访中提问技巧的使用。

1 选取恰当的提问角度

人物采访有正面提问、迂回提问、隐问等几种提问的角度。面对不同性格的采访对象、不同的场合和采访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或突发状况,要谨慎选择不同的提问角度。

在采访过程中,常见的采访对象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主动配合型,二是消极对抗型,三是随便应付型。

对主动配合型的采访对象,主要使用正面提问的方法。正面提问是使用较多的一种提问角度,适用于对采访没有抵触而且表达能力较好的采访对象;或者经常出现在一些正面的、宣传性质的报道中,例如新闻发布会。这种提问方式,在采访的最开始就可以直奔主题,开门见山地抛出记者观点,在短时间内便能获得较为可观的信息量。但需要注意的是,记者应针对观众的兴趣点,适当控制被访者的回答以免被访者的回答偏离主题,或过于冗赘。

而当记者所提问题过于敏感或采访对象不做正面回答时,记者可以采用隐问法,提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或是可以让观众从回答中按图索骥,得到隐含的意思;或是可以让被访者在答案中直接透漏出观众想要的答案。隐问法是一种很有效且很考验记者功底的技巧,其隐蔽性使这种提问方式有相当大的机率,让被访者陷入一个“陷阱”,从而在一种不自知,或“矛盾”的境地下给出记者需要的答案。

奥普拉·温弗瑞曾经在采访迈克尔·杰克逊时,针对最敏感的杰克逊的性取向一事,设计了五个问题:“你约会异性吗?”“约会谁?”“你是否处男?”“你会不会成家立室?”“你最渴望哪个女性?”这些提问显然属于旁敲侧击,它们起到了散点透视的效果,既不让杰克逊过于难堪,又满足了观众的探知心理。

对于性格拘谨或非常不愿接受采访的对象,则主要采用迂回法。这种情况下,记者不要直接进入主题,而是应选择一些看似随意的“擦边球”性质的问题,在缓和气氛、拉近和受访者的距离的同时,通过迂回或者引导性的提问方式,逐渐向正题过渡,把被采访对象的回答引导到新闻采访的主题上来。

法拉奇在采访越南总理阮文绍时,想知道他怎样看待外界评价他是“越南最腐败的人”,于是她将这个问题分解成了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她先问:“您出身十分贫穷,对吗?”阮文绍听后,动情地描述了小时候他家庭的艰难处境。然后法拉奇又接着问:“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伦敦、巴黎和澳大利亚有银行存款和住房,对吗?”阮文绍虽然否认了,但为了澄清这一“传言”,他不得不详细地道出他的“少许家产”。如此一来,阮文绍是否真的如传言中的那么腐败,还是如他所言并不富裕,已呈现在大家面前,读者大可根据他所列的财产清单中得出自己的判断。

2 巧妙运用质疑性提问

质疑性提问是指记者在面对采访对象时,针对其自身或其所代表的群体曾经的言行提出否定性疑问或否定性评述。目的在于传达记者的怀疑、否定、批评、责难态度并获取采访对象的进一步回答,并以此来消除疑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质疑式提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并不是所有采访对象都适用于质疑式提问,像德高望重的长者、年迈的老人、幼小的孩子、敏感脆弱的女性和虚弱的病人,都并不适合这种提问方式。《南方人物周刊》在对方舟子的采访中就成功运用了质疑性提问。

记者首先问方舟子,他开展学术打假的目的是不是要把所有的权威都打倒?对此,方舟子的回答是:他的目的并非是想全盘抹黑和否定学术界的人。同时,他解释,中国目前学术界的黑暗现象有目共睹,学术腐败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泛滥程度在世界范围内也堪称罕见。只有把这些腐坏不良的东西都清除掉,才能扭正学术腐败的风气,而他的网站所揭示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记者紧接着又问方舟子,他在打假的过程中是不是总喜欢把别人一棍子打死,甚至连同其之前所做过的不掺水不虚假的学术成果也要一并打倒。

方舟子回答称:一旦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弄虚作假,那么他之前的成果也应该受到质疑。而且学术地位越高的人,越不能被宽容。他还同国外进行比较,称如果这种学术造假的事情发生在国外,那么这个人的学术生涯也就到此为止了。

最后,记者又以第三方口吻问方舟子,

如何看待有人认为他所发表的质疑和指责只是一种个人情绪的宣泄,是个人恩怨和好恶的体现,并非真正从学术的角度出发。

对此,方舟子称“打假”并不是他的职业,他既没有官方背景,也没有任何利益诉求,更与被打假人无冤无仇,一切纯粹是个人行为,肯定会带有个人色彩。但从没有信口开河胡说乱说,即使用语尖锐,也是从事实出发。

通过这三个质疑性提问,我们不难看出记者此次采访的总目的就是获取方舟子学术打假的真正动机。在第一个提问中,记者直接质疑了方舟子打假的目的,方舟子予以否认并做出解释;接着记者借第二个问题进一步质疑;显然,前两个问题的回答都不能使记者满意,力度和深度都不够,因此在第三个问题中记者引入了第三方的否定性评述点明自己的质疑观点。记者的后两次质疑性提问是对之前所提问题的追加质疑,使用了疑问与否定性评述配合实施质疑性提问的策略。在第三次提问中,记者借用第三方的口吻进行提问,“借他人之口,发个人之问”,是新闻采访中一个巧妙的提问技巧。既不影响作者继续进行质疑性追问,还可以避免让气氛过于尴尬。

王志曾说过:“采访就像剥洋葱,一层又一层剥开,逐渐达到核心。洋葱还有一种品质,这种味道会对观众产生刺激作用。”而质疑式提问正是通过制造矛盾点和冲突,对采访对象和观众进行刺激。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美国CBS《新闻60分》的主持人麦克·华莱士都以提质疑式问题闻名。

3 寻找合适的“媒介”

为了与采访对象进行更顺畅更深入的交流,记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到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求记者有一种“自来熟”的本领,能够迅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比如斯诺的夫人海伦在采访毛泽东时,曾拿出斯诺珍藏的一张毛泽东的照片,这张照片就是她所用的媒介。她说这照片好比桥,把她与毛主席联系了起来。在采访王震时,她找的媒介是歌曲《南泥湾》,这使采访气氛瞬间就活跃了起来。在很多采访中,尤其是被访者为普通人时,他们或多或少会因性格内向或对记者不熟悉而不愿多说,此时如果记者能找到一种“媒介”或发现对方的兴趣点,往往可以迅速实现“破冰”,拉近双方的距离。

4 结语

采访中提问的技巧多种多样,记者不仅要了解相关知识,更要在实践中逐渐熟悉,这样才能熟练应用。“其他新闻采访提问中经常采纳的提问技巧包括假设性提问、激将法提问、幽默诙谐的提问、反问方式、潜问方式、错问法及插问法等等。”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问题的内容,两者必须相辅相成,才能获得更好的采访效果。

参考文献:

[1]萨利·亚当斯,文弗·希克斯.新闻采访:第一线采访手边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侯福玉.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语用策略研究[J].科学传播,2010,(23).

[3]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4]肯·梅茨勒.创造性采访[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5]徐琼.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的采访提问艺术[M].新闻与写作,2006,(11).

猜你喜欢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记者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工作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分析
记者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
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
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
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分析及阐述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