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北地区粳稻丰产高效生产技术初探

2015-02-27胡必中

现代农业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全量氮肥节水

周 梅 陈 芹 胡必中 唐 单

东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一、连粳7 号旱育秧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试验

本研究分为密度、肥料、播期等3 组单项试验,每项试验设5 个处理,随机排列,三次重复,小区面积为12.1 平方米。 密度试验设15 万穴/ 公顷;22.5 万穴/公顷;30 万穴/ 公顷;37.5 万穴/ 公顷;45 万穴/ 公顷等5 个处理(B1-B5)。

氮肥试验纯氮用量设0 千克/ 公顷(空白对照);112.5 千克/ 公顷; 225 千克/ 公顷;337.5 千克/ 公顷;450 千克/ 公顷等5 个处理(C1-C5),氮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折合尿素施用,穗肥中促花肥和保花肥各占50%。 除空白对照外各处理磷、钾肥用量均为112.5 千克/公顷,作基肥施入。

播期试验设5/5、5/10、5/15/、5/20 及5/25 等5 个处理(A1-A5)。

通过对连粳7 号播期、密度、肥料试验,结果表明本地区适宜播期为5/5~5/20, 一般不要超过5/20,最佳播期为5/5~5/10,只有实现连粳7 号生育进程与当地温光资源同步,才能获得较高产量。氮肥运筹,达到10500 千克/ 公顷以上产量, 适宜氮肥用量为纯氮337.5 千克/ 公顷左右,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 栽插密度控制在30~37.5 万穴/ 公顷之间,随着栽培技术的完善,栽培水平的提高,每公顷穴数在最佳范围内向上限靠拢,同时要求扩行缩穴,改善中后期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植株抗逆性,减轻病虫害,提高成穗率,达到连粳7 号高产稳产。

二、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研究

试验设置施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2 个主区,主区内设3 个裂区处理:a 对照(无秸秆还田)、节水灌溉;b 麦、稻秸秆持续全量还田,常规灌溉;b 麦、稻秸秆持续全量还田,节水灌溉。 本试验重复2 次,共6 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0.3 亩,每个小区另设置一个无肥对照。 每一小区用沟梗独立(试验期间固定不变),确保无窜肥。 品种,徐稻3 号,采用机器栽插方式,栽插规格为30 厘米×13.3 厘米, 每亩1.7 万穴, 基本苗5.6 万/亩。 (稻麦还田,常规灌溉: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常规灌溉配施化肥;稻麦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稻麦秸秆全量还田节水灌溉配施化肥;常规:正常施肥无秸秆还田,节水灌溉,作为施肥区对照;稻麦还田,常规灌溉CK:无肥区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常规灌溉;稻麦还田, 节水灌溉CK: 无肥区稻麦秸秆全量还田节水灌溉;常规CK:既不施肥也无秸秆还田,节水灌溉,作为无肥区对照。 )

试验结果显示,节水灌溉+麦秸全量(不)还田的产量高于传统灌溉+麦秸全量还田; 试验中, 节水灌溉+秸秆不还田的处理,产量仍然较高。表明小麦秸秆还田对当季水稻的增产效果不显著。无肥对照结果显示, 秸秆还田的产量高于没有秸秆还田的处理(N6、N4≥N2),表明秸秆还田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一定效果。

三、宁粳4 号高产栽培技术

通过对宁粳4 号机插、手栽方式与徐稻3 号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宁粳4 号手插和机插均较徐稻3 号增产,但机插的增产优势较手栽大。产量结构看,宁粳4 号亩穗数、 结实率等较相同方式的徐稻3 号低,而宁粳4 号穗粒数及千粒重高于徐稻3 号。穗大粒多是宁粳4 号较徐稻3 号增产的主要原因。

宁粳4 号旱育秧,5 月15 日前后播种, 6 月22日~25 日栽插, 麦秸全量还田, 栽插规格行距25 厘米,株距11.5 厘米,基本苗7.2 万/亩左右。 肥料运筹:氮肥用量(纯氮)22 千克/亩左右,基肥尿素7.5 千克/亩、45%复合肥50 千克/亩, 分蘖肥尿素7.5 千克/亩,促花肥尿素8 千克/亩,氯化钾8 千克/亩;保花肥尿素8 千克/亩。

宁粳4 号机插秧,6 月5 日前后播种, 软盘基质育秧,6 月22 日~24 日机插,行距30 厘米,株距13 厘米,麦秸全量还田,基本苗6.7 万/亩左右。 肥料运筹:氮肥用量(纯氮)20 千克/亩,基肥尿素7.5 千克/亩、45%复合肥45 千克/亩, 分蘖肥尿素7.5 千克/亩,促花肥尿素9 千克/亩,氯化钾5 千克/亩;8 月18 日保花肥尿素5 千克/亩。

四、吨田宝和劲丰、硅肥应用技术试验

硅肥试验示范,结果说明,稻田每亩施用量5 千克的硅肥(基肥),能够有效地改善水稻群体质量,促进水稻生长和产量的提高,达到增穗增粒、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目的。施用硅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水稻病虫害的危害,增强植株抗倒能力。 劲丰在倒0.5 叶期控制水稻植株高度,增强抗倒性能,对水稻增加粒重有一定促进作用。吨田宝在分蘖盛期、拔节初期应用,表现为对产量构成的影响上,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提高亩有效穗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穗粒数。

五、25 厘米行距插秧机栽培技术

针对常规30 厘米行距对机插稻产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开发25 厘米行距插秧机,进行栽培试验.在淮北地区采用常规30 厘米行距插秧机,每亩穴数理论1.85 万穴, 实际田间基本在1.7 万穴左右,基本苗不足,对淮北地区机插稻产量提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采用25 厘米行距插秧机,可实现栽插密度2万穴左右,达到增苗增穗的目的。

六、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试验

结合品种比较试验对抗病性进行调查。筛选了适于大面积应用的抗条纹叶枯病品种徐稻3 号、连粳6号、连粳7 号、连粳11、宁粳4 号等,明确了不同栽培方式对条纹叶枯病发生的影响,危害程度为手插﹥抛秧﹥机插﹥直播;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抗性品种为主导, 以治虫防病为核心的综合防治策略;建立并应用了“选用抗病品种、合理种植制度与方式、秧田与大田前中期加强水稻灰飞虱预测预报与统防统治”的综合防治技术。 大田加强对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的预防与防治,筛选了一批高效低毒及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防治稻纵卷叶螟、己唑醇防治纹枯病、苯甲苯环唑防治稻曲病等。

七、杂粳摆栽技术

为了探索钵苗摆栽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形成特点,研究其高产的规律,建立稳定的高产栽培技术。 品种为大穗型杂交粳稻2640 和1640。 试验设计钵育摆栽和毯苗机插两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钵育摆栽的产量高于毯苗机插方式,主要原因在于钵育摆栽的秧龄大于机插,生育期也较长,每穗总粒数明显高于机插。在淮北地区,温光季节相对紧张,充分发挥杂粳分蘖能力强、光合产物积累量大的优势,较常规中熟中粳而言,较易获得高产。

八、精确施肥技术

试验设置3 个处理,分别为:A、精确施肥高产处理,B、常规施肥对照处理,C、无氮空白处理。 3 个处理, 重复3 次, 共9 个小区, 每小区0.0027 公顷,共0.0243 公顷。 小区之间高埂且塑料薄膜包裹,独立灌排。

通过精确施肥与常规施肥试验, 在穗粒结构上:单位面积穗数精确施肥与常规施肥差异不大,但精确施肥由于氮肥后移,穗肥用量增加,有效地促进大穗的形成,穗粒数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同时较常规施肥,千粒重也明显提高。精确施肥和常规施肥在相同基本苗起点下,常规施肥由于前期氮肥用量较多,分蘖发生优势明显, 表现在茎蘖苗及穗数都略高于精确施肥,但由于精确施肥无效分蘖少,成穗率高,提高群体茎蘖成穗率既是高产群体培育的合理途径,又是高产群体苗、株、穗、粒合理发展的可直接掌握应用的综合性诊断指标。精确施肥的处理对后期最上三张功能叶的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叶面积指数明显高于常规施肥,精确施肥在后期干物质积累上也明显优于常规施肥。因此,精确施肥,可以提高高效叶片的叶面积,促进大穗的形成,增强结实期群体的光合积累量,最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

[1]王艾平,邓接楼.优质早稻高产氮肥施用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 年19 期.

[2]杨凯鹏,褚光,马义虎等.水稻高产与优质的氮肥运筹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 年18 期.

[3]王夫玉.水稻群体源库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扬州大学,2002 年.

[4]肖本如,朱胜东,盛援钢等.双季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途径的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1 年02 期.

猜你喜欢

全量氮肥节水
预计今年氮肥消费或将增加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成都市温江区全力推进医保全量数据采集试点工作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大数据还是小数据?
江淮小氮肥 耕耘六十年——纪念安徽小氮肥诞生六十周年
抓住机遇 主动作为 努力推进我国氮肥市场稳步前行
2017春季各地氮肥市场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