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媒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路径探析

2015-02-27张金文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1期
关键词:大众传媒载体创新

李 艳 张金文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大众传媒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路径探析

李 艳 张金文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摘 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而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对于国家文化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在于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大众传媒在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和意义,针对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保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这一命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国家文化安全;大众传媒;载体;创新

在全球化趋势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针对如何保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学术界也提出了众多的建议,例如要提高文化安全意识,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增强国际传播力等,大部分是从文化和政治的宏观角度来探索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途径。笔者认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在国家文化安全方面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重点从微观层面对于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保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这一命题提出一些建议。

1 对外:提高本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

1.1 加大传媒体系建设,创建向世界发声的传媒渠道

“美国新闻署早在20世界80年代就已经在128个国家设立了211个新闻处和2000多个宣传活动点,在83个国家建立了图书馆,美国之音每天以19种语言48个国际频道向100多个国家播音。美国还控制了世界上75%的电视节目。”直到现在,美国也仍然掌握着不容被忽视的话语权。

反观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却缺少在国际社会中强有力的发声渠道以及有效的发声方法,导致中国在国际热点事件中频频失语。例如MH370失踪时,CNN等西方媒体及时跟进,第一时间向世界报道有关MH370的消息,并且发布了大量的独家消息。而中国的媒体大部分是在转发新闻、祈福等,极少有独家的新闻线索和消息,不利于塑造我国在国际上的传媒形象。

双向的文化交流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欧美国家的文化利用其强大的传媒体系向发展中国家单向传播的时候,中国也要努力建设国际传播平台,加大传媒体系建设,创建属于我们的发声渠道,才能够搭建一个载体,把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到国外去。我们拒绝文化霸权主义,但是也拒绝做全盘接受的一方,因此,我们的国际文化传播不仅是为了弘扬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更重要的是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在交流和融合中发展,形成良好的世界文化氛围,这才是作为一个大国应该有的姿态。

1.2 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提高文化传播能力

无论传媒体系多完善,大众传媒的工作主体仍然是人,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杂志,决定其传播内容和方向的还是工作在其中的传媒人。我国缺乏既懂国内外文化又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人才,其不仅需要精通一门或多门外语,而且要了解一国或多国文化,更重要的是了解本国文化,必须具有文化传播的意识。这样的人才才能够在国际传播中有意识的传播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的正确传播必然能够对国外的受众产生一定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像美国人无法拒绝青花瓷的美丽和中国功夫的魅力,淡化政治色彩并突出文化魅力的文化产品在输出的时候受到的阻力更小,更能够被国外观众所接受。例如《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纪录片介绍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传递出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国人对家庭味道的特殊感情等,极富人文主义色彩,国外的观众更愿意看这样的文化产品。

2 对内:主动设置文化类议程,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内文化传播能力

2.1 主动设置文化类议程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探究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并在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例如《爸爸去哪儿》热播的时候,亲子教育的问题进入大众视野,受众开始讨论亲子教育的问题。《一年级》正在热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等问题又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当今社会,人们离不开媒体,尤其离不开网络,但是大部分受众不会主动去获取信息,而是被动接受。每天打开手机刷微博、微信,或者打开电视随意浏览,大众媒体提供什么,受众便观看和思考什么。然而我们发现无论是大众媒体中,对文化的关注度都是不足的,在娱乐大行其道的今天,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杂志,更多是为受众提供娱乐、新闻、财经等信息,文化类通常排序比较往后甚至是没有。例如搜狐新闻手机版,根本没有文化这一个版块,其中的历史版块更多是关注三国演义金瓶梅等一些大众熟知的,其趋势是恶搞传统文化,迎合网民的反叛心理,追崇欧美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大众传媒可以增加文化类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电视、广播、纸媒、网络媒体可以通过设置文化类议程让大众更多的关注到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增加大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2 提高国内文化传播能力,保障文化传播的质量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大众传媒领域,只开发了中国文化的冰山一角,韩国的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美国的电视剧和电影大片等,抢占我国文化市场的部分江山,我国的文化市场中缺乏原创。

以大众传媒中的电视为例,近几年比较火的电视节目都是来自于国外节目

的创意,或是引进欧美的节目,例如《星跳水立方》《我是歌手》,或是引进韩国的节目,例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我们自己原创的节目数量很少,或者说有影响力的原创节目数量很少。我们可以创造更多的以文化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例如《汉字英雄》《中国成语大会》这样的节目,融中华文化与娱乐为一体,力图打造充满趣味的文化类节目,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既可以传播中国文化,又可以通过收视率的提高而吸引更多的广告商,从而达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3 加强政策的引导

世界上很多国家通过加强对传媒业的管理和建章立制来应对外来文化的入侵,保护本国文化。早在1989年欧盟各国就专门颁布了条例,通过一项关于“无边界电视”的指导性政策,对电视节目实行配额制度,明确规定对美国影片实行限额播映,条例中甚至提出了一个专门的术语——美国文化帝国主义。在该条例中规定,电影院及电视台需用不少于51%的时间播放欧洲文化产品。

在中国语境下,中国更应该规范传媒业的发展,完善传媒管理制度。政府的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向标的作用,可以通过建章立制来有效引导大众传媒把注意力更多的转向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路上来,引导其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手段,以更丰富多彩的方式报道文化、展示文化,让受众更易于接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提高国民对文化的认同感。

3 结语

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保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有选择地引进外国优秀文化、设置文化类议程、提高文化报道的能力和文化节目的创新能力等方法,促进中国优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推动中国优秀文化在国内的传承和发展,为保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郝良华.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创新[J].理论学刊,2004,(10).

[2]鲁老.论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文化安全[J].学术交流,2006,(11).

[3]张冠文.论信息时代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04,(11).

[4]佟军.美国文化渗透战略及其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8,(9).

[5]姚冬梅.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问题[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5).

[6]于炳贵,郝良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J].哲学研究,2002,(7).

[7]李金齐.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文化安全的现状与对策[J].天府新论,2005,(1).

[8]包仕国,陈锡喜.试论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国家文化安全[J].宁夏社会科学,2006,(1).

[9]况守忠,孟亮.网络文化传播中“国家安全理念”的缺失与重塑[J].江西社会科学,2007,(12).

猜你喜欢

大众传媒载体创新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大众传媒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