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景象彰显新实力——2014年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七大新亮点

2015-02-27

当代贵州 2015年9期
关键词:贵州省贵州文明

文丨本刊记者 岳 振

新台阶、新开局、新起点、新阶段、新步伐、新时代、新变化,新的装束,新的景象,新的基础,贵州再出发,走向新时代!

站在2015年的门槛上回望贵州的2014年,百姓腰包更鼓胀,进山出门道路更通畅,山青水绿风景更漂亮。

改革开放不断打开新局面,经济发展年年新台阶,省委、省政府督促领导干部“以辛苦指数换取百姓幸福指数”,贵州誓言“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2014年,从整体经济实力、城乡居民收入、环境改善、农村面貌等诸多方面,贵州都展现了新的景象,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多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呈现新的亮点。

搞建设要的是拼实力,拿实绩说话。2014年贵州建设新景象就是一份“实绩单”,它所体现的贵州实力,是“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能量之源。

新台阶、新开局、新起点、新阶段、新步伐、新时代、新变化,新的装束,新的景象,新的基础,贵州再出发,走向新时代!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 新台阶

2014年,贵州省经济运行“新台阶”有四个特点:增速较快、结构趋优、活力增强、效益改善。

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9251.01亿元,增长10.8%,人均GDP已达4295美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76.4%。

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背景下,全省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与近年比,增速有所回落,但贵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及各大区域水平,排位继续靠前;对存量资源盘整力度加大,经济发展调节能力不断提高,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新增长点不断涌现。

威宁自治县贵州保龙塔筒制造有限公司投资33000000万元建设威宁风力发电机组塔筒生产线于22001144年建成投产,填补了贵州风电装备制造的空白。图为贵州威宁保龙塔筒制造有限公司员工正在生产作业。(本刊记者 傅泊霖//摄)

“七新”贵州内容概览

(根据贵州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整理)

投资驱动是贵州经济的显著特征。

2014年4月4日,贵州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孟工业园举行,当天全省共有489个重大项目在各地集中开工,总投资2499亿元,项目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和民生等领域。本次集中开工的项目是支撑贵州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据省统计局数据,2014年贵州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78.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6%,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重点领域投资稳步增长。其中,工业投资2337.81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公路投资1234.12亿元,增长36.3%;铁路投资390.89亿元,增长20.6%;房地产开发投资2187.67亿元,增长12.6%。

投产项目形成增长动力,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本年新开工项目6958个,占全部施工项目的比重为72.3%,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0个百分点。

“贵州正处在投资驱动阶段,经济增长要稳定在合理空间,今后几年内保持两位数增长。”省委书记赵克志说。

“贵州有资源红利,目前基本条件已具备,一旦交通问题、水的问题、电的问题解决以后,资源将会升值,现在这个时间来投资是最好的。”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说。

2014年,贵州把促增长、保总量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扩投资、调结构、促转型、抓平台、强基础、增活力、防风险,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年任务目标。

从三次产业看,2014年是贵州近年来利于农业生产的较好年景,农业实现增产丰收,形势较好;工业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1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服务业平稳发展,服务业发展大会召开,先后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4%。

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正式开通运营,粤桂黔三省区建设高铁经济带工作座谈会当天下午在贵阳举行。贵广高铁经济带将是连接西南与华南地区的“富民路”、“黄金带”。借助贵广高铁,贵州将更好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引进珠三角企业投资大数据和电子信息、新医药和大健康、文化旅游等产业,并借力珠三角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平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本刊记者 黄晓青/摄)

在三大需求方面,除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消费品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7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市场消费总体平稳;对外贸易呈“低开高走”发展态势,一季度全省进出口总额为负增长,上半年由负转正,前三季度速度提高,全年进出口总额108.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5%,增速比上年加快5.5个百分点,出口贸易增幅较大。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价格水平涨幅较低,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7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0%。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 新开局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贵州把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作为中心任务,凝心聚力,统筹协调,全面深化改革开局良好、取得实效,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去年贵州省完成99项重大改革任务,实施9个国家级改革试点。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等改革效果明显,省级行政许可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分别比2011年减少69%和91%,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41%。

2014年2月8日,贵州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去年共召开7次全体会议,讨论、审议议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依法治省、财税体制等。

在经济、行政、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一系列改革措施悉数出台。

贵州的国企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贵州省国资委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公布,“三年行动计划”旨在推动国企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构有利于企业科学发展的产权制度和体制机制。

《关于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建设有为政府、效能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行政管理改革目标,强调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比如在价格改革方面,自12月1日起,对包括民用液化石油气、机动车驾驶服务培训费在内20项省级政府定价项目价格给予放开,交由市场决定,同时下放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案等8项定价权限,交由市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相关单位制定。

贵州省调整了市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办法,取消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关岭县、紫云县、赫章县、江口县、望谟县、册亨县、剑河县、雷山县、荔波县、三都县的GDP考核。

GDP考核制度改革,意在引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

在社会领域,《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并于5月18日起施行,明确了“单独两孩”的相关政策。贵州省符合条件并有意愿的“单独”夫妇可以申请生育第二个孩子。

针对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偷逃骗税、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贵州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提出了防范措施,贵州省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全面展开。

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仁怀市召开,对建设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部署。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需“可复制”。根据《贵州省扩大生态补偿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将在全省八大水系,即乌江、清水江、都柳江、牛栏江、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赤水河以及草海实施生态补偿,全面加强流域水环境保护。

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全面推行矿业权招拍挂出让制度,全面整治矿业资源“圈而不探、占而不采”现象,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工商注册登记实现“零距离”、“零收费”、“零成本”、“零门槛”;安顺市、都匀市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全省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加快;教育部明确表示同意贵州省在西部率先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日益深化、扶贫开发机制改革精准推进……

开放型经济站在 新起点

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实现要素、商品以及服务的跨区域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率,是开放型经济建设要达成的目标。

近年来,贵州省着重从思想观念上实现区域定位的大转变,以期重塑对外开放新形象,比如,从“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三不沿”传统认知,变换为“近江、近海、近边”这一更加具备经济交流条件的“三近”概念,更新了贵州的对外形象。对地域特征的重新定位并使之形成社会共识,是区域竞争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覆盖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对外开放与合作推向一个崭新时代。“一带一路”战略形成的开放机遇、合作平台,为沿线地区构建起新的发展格局。“一带一路”正是贵州的“战略机遇”。

贵州曾经是中原到缅甸、印度和东南亚这条“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道途径地,古代商贸往来为贵州留下不少珍贵文化资源。而今,贵州亦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作为中国“重要能源基地”、“西南交通枢纽”,贵州有足够的条件为“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提供支撑。

同样属于贵州“战略机遇”的,是融入长江经济带。不管是从地域还是经济、社会、文化方面,贵州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系都十分紧密。贵州拥有丰富矿产、能源和生物资源,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原材料来源地。同时,贵州也是长江沿岸省市重要的消费市场。

贵州自然资源、劳动力等禀赋优势比较突出,具备承接长江经济带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长江流域发达地区通过加快对贵州的产业转移,有利于上游腹地建立健全产业合作支撑体系,进而推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与沿海经济带相辅相成、具有强大经济支撑实力的国家一级经济轴线。

“信息时代的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物流、人才流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束缚越来越小。”基于这个认识,贵安新区的建设目标是“内陆经济新高地”、“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政策、资金、人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贵安新区建设为贵州开放型经济建设注入强大力量,贵州加快发展、同步小康的“重要平台”和“着力点”得到不断夯实。

综合保税区建设是贵州开放型经济的标志性工程。2014年12月27日,贵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与长江经济带各地海关实现通关一体化。目前,已经有包括惠普、富士康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70余家企业入驻。贵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标志着贵州对外开放进入崭新阶段”。

2015年初,贵安综合保税区获批,成为贵州省第二个综合保税区,贵州外向型经济发展跨入新阶段。贵州将致力于把综合保税区建成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经济加速发展“新引擎”。

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全面升级,贵州发展迎来新的契机。贵广高铁开通、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突破4000公里、全省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速全国第一等,为贵州开放型经济新气象留下漂亮注脚。

2014年3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强调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制,培育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经过几年努力,到2017年,货物进出口与服务贸易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引进省外实际到位资金、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营业额等开放型经济主要发展指标在2012年基础上翻两番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被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在2014年年会上增设了“绿色丝绸之路”主题论坛,并就如何认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价值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生态文明建设进入 新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早已成为国际性话题,伴随着人类活动与经济增长而来的,是环境恶化程度愈加严重,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关注。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类共同责任。

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改革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层面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改革同步推进。环境优劣依然成为人民幸福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

贵州在全国有特殊的生态地位,是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贵州的生态安全,影响是全局性的。从植树造林到河流、荒漠治理,从坐而论道到制度建设,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成果颇丰。

2014年,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有几个标志性事件值得记录:获批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和首次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赤水河、乌江流域12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取得实质性突破,森林保护“六个严禁”、环保“六个一律”举措作用明显。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门于去年6月批复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要求贵州要把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作为工作重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高度融合,在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评价、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大胆实践、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的“贵州经验”,将在“探索资源能源富集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新道路”方面作出不断努力,将形成可以推广借鉴的生态文明制度成果。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就了贵州“公园省”美誉,但是贵州部分地区也存在严重的生态灾难,比如石漠化问题,生态灾难与贫困问题结伴而生。

因此,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还承担着扶贫重任。

让“石漠化山头绿起来”的同时,人民生活也要富起来。省委书记赵克志说:“要向石漠化发起总攻,深入实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综合规划,通过开展退耕还林等方式强化人工干预,帮助山区农民寻求替代能源,遏制过度樵采,加快生态恢复步伐。”

贵州对环境保护、民生建设以及科技创新更加重视,各地及各行各业也逐渐适应了从GDP之外看发展、谋发展,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与可持续性。图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科技人员正在作业。(本刊记者 杜朋城/摄)

“通过产业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既是解决地区差异和贫困问题的必然途径,也是实现现代化生活方式与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兼得的唯一选择。”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发布的《贵阳共识》建议,我们应该“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产业和健康养生、文化旅游、山地高效农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促进以物质生产服务为主的增长模式向以信息生产服务为主的增长模式转变,实现绿色就业”。

《贵阳共识》全面总结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成果。并呼吁: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的“贵州实践”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环境灾难,正在得到遏制与改善,比如赤水河流域生态治理,就是其中典型。“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是守住‘两条底线’的具体举措,是省委、省政府看准了的事。”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说,要努力把赤水河打造成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先河”。

凉爽的气候、清新的空气和秀美的山水是贵州的一张响亮名片。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金山银山。赵克志说:“贵州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制定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奋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新兴产业培育迈出 新步伐

2015年,贵州省与时俱进提出转型发展“五大新兴产业”,大数据、大健康等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电子信息、医药、建筑产业产值分别增长62%、15%和20.2%,旅游总收入增长22.2%。

近年来,大数据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三大电信运营商、阿里巴巴等联手贵州,共同致力于数据经济的研究、挖掘,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在贵州一日千里。目前,贵州数据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并投入运营,正谋划建设全国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贵阳公域免费WIFI城市等项目正加快推进,“云上贵州”内容不断丰富。贵州正在研究编制“工业4.0”战略计划,着手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贵州在现代信息产业发展上走在了时代前列。

作为大数据产业的“姊妹篇”,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去年8月,贵州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以及目标得到明确。根据规划,到2017年,全省新医药产业总产值将突破800亿元;形成100亿元级和50亿元级医药大集团各1个以上,20亿元级医药企业10个以上,10亿元级医药企业10个以上;培育20亿元医药大品种3个,10亿元医药大品种10个,5亿元级医药大品种30个,1亿元医药大品种40个。

铁路、公路、机场建设不断前进的贵州,正逐步成为西南地区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图为沪昆高速贵州坝陵河大桥。(王秀昌/摄)

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以亩产论英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加工为突破口,各地富有特色的山地高效农业促进了农民增收,为全面小康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旅游业是贵州传统产业,近年来在大踏步前进。作为新兴产业的贵州文化旅游业,围绕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综合服务方面,着力开发自然、生态、人文相融合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做足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讲出多彩贵州的精彩故事。“快进漫游”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促进观光式旅游向体验旅游转变。

新型建筑建材业得到快速发展。下一步,贵州将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形式,壮大一批建筑龙头企业,引导组建中小型建筑企业,建设一批新型建材产业基地。

重点发展五大新兴产业,是贵州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战略选择,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贵州全力推动新兴产业高端化,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交通运输发展进入 新时代

交通运输发展的“新时代”,其主要内涵是:贵广客专通车,贵州进入“高铁时代”;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通高速公路县增至79个;通航机场实现9个市州全覆盖,民航进出港旅客突破1400万人次,增速排全国第1位。

铁路、公路、机场是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质量、建设速度,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

“高铁时代”的重大意义,在于缩短了贵州与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使发展滞后地区与改革开放“桥头堡”的资源与观念能够更好互动。高铁为贵州改革开放与发展进步插上了强劲翅膀,成为“贵州崛起”的有力助推器。

贵广高铁的开通,得益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得益于泛珠三角地区十余年的区域合作。以贵广高铁的开通为标志,贵州区域交流合作站在新的起点,贵州、广东、广西三省区可以更好地利用泛珠区域、珠江—西江经济带、贵广高铁经济带“一区两带”,推动区域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

贵广高铁经济带将是连接西南与华南地区的“富民路”、“黄金带”。借助贵广高铁,贵州将更好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引进珠三角企业投资大数据和电子信息、新医药和大健康、文化旅游等产业,并借力珠三角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平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贵州是农业省份,在高铁带动下,建设珠三角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开拓农产品市场是题中应有之义。另外,“高铁效应”的有效发挥,将助力粤桂黔在旅游、社会事业以及进一步的交通建设合作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2014年是贵州省交通运输发展的“改革创新年”和“项目攻坚年”,新建成16条高速公路共721公里,新增11个县通高速公路,通高速公路的县达79个,形成10条高速公路出省通道。

2015年,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51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覆盖全省数十个百亿元以上级产业园区及风景名胜区、农业产业园,形成“六横七纵八联”高速公路骨架。到2017年,将形成21个高速公路出省通道。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铺设空中大通道,促进民航发展,是贵州省扩大开放、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民航业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贵州省民航发展突飞猛进,全省机场旅客吞吐量逐年攀升,民航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夯实,临空经济区建设加速推进。民航业快速发展为展示贵州形象、助力贵州后发赶超注入强大力量。

铁路、公路、机场建设不断前进的贵州,正逐步成为西南地区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

“三农”面貌发生 新变化

“三农”新变化的内涵,主要是农业增加值增速排全国第1位,粮食总产量创近五年新高,粮经作物面积比达41︰59;减少贫困人口170万人,农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势头强劲,“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农村面貌日益改观。

去年,贵州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结构调整、园区建设和深化改革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中向好态势,粮食产量创近五年新高。据省农委数据,贵州省去年粮食总产1138.5万吨,比上年增长10.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业增加值预计增长6.5%,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为稳定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立足山地资源优势,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山地高效农业蓬勃发展。2014年,全省蔬菜种植1925万亩,茶园662万亩,果园567万亩,茶叶、辣椒、火龙果等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一位;马铃薯面积1056万亩,位居全国第三位。生态畜牧业持续发展,猪牛羊出栏同比分别增长2.4%、4.4%和9.6%。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营业收入27亿元,增长10.8%。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贵州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探索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

贵州是中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开发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去年初,贵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扶贫开发会议强调,要坚持分类指导、分类施策,确保做到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深入推进“精准扶贫”。

2014年,贵州省共投入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2.1亿元,实施1.5万个到村项目。贫困县考核、减贫摘帽和项目资金“三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贵州省率先在50个重点县实行扶贫开发工作考核,从2011年至今已累计有14个县366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

贵州省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在城乡统筹、连片推进、资金筹措、建设管理上集中发力。2014年,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共完成投资408.1亿元,为年度任务315.4亿元的129.4%。九个市(州)和贵安新区均全面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本刊记者姚远、吴文仙、朱江对本文有贡献。责任编辑/喻 丹)

猜你喜欢

贵州省贵州文明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请文明演绎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漫说文明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