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范式

2015-02-26周晔梅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危机

周晔梅

(包头师范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范式

周晔梅

(包头师范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宗教问题、民族问题、贫困问题等诸多社会问题并存,使得这一地区高校突发事件呈现诱因复杂、渠道多元、跨文化传播、新媒体介入等多重传播特点。本文立足高校将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主要突发事件予以梳理,以期探求其信息传播规律。

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突发事件;传播特点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突发事件频频发生。1993年到2003年,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从每年1万起增加到6万起,2005年达到7万起,2007年增加到8万起,2008年和2009年则分别超过10万起,可以说中国社会进入了“突发事件”的高发期。目前,学界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特点、预警机制等方面予以许多有益的研究,但对于民族地区高校突发事件的探讨,大多停留在宗教信仰、网络舆情等层面。笔者通过梳理近年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以期寻得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规律。

一、廓清几个基本概念

突发公共事件与危机事件有一定关联。突发事件是危机事件的条件和基础,突发事件处置不当易演变为危机事件,危机事件往往是突发事件升级的结果。二者又有所区别,突发事件强调事件的时间性,危机事件强调事件的危害性。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忽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1]其类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非源发性危机,高校以外的社会原因诱发的事件,如政治危机、经济危机、自然危机等。这类危机事件危害性强,影响范围广。二是高校源发性危机,多属于校园内部危机事件、如人际交往危机、师生伤亡个案等。这类危机事件常常会破坏校园稳定,对学生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二、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突发事件传播范式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群体,这一群体不仅具有高校学生共有的性格特征、价值取向,同时受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的影响,还具有典型的民族性、排他性、强烈的自尊心等性格特征。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公共突发事件既有一般突发事件的普遍具备的基本特征,还有其民族性、地域性。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依据百度百科界定,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十二个省、市、区。其中云南省除汉族外人口超过5千人有一定聚居区的民族25个,新疆有47个民族。西部地区是中国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现象突出的地域,这些地区宗教问题、民族问题、贫困问题及诸多社会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使得这一地区高校突发事件呈现诱因复杂、渠道多元、跨文化传播、新媒体介入等传播特点。笔者立足高校将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主要突发事件予以梳理,探求传播规律。

(1)诱因复杂。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各民族有各自独特传统文化和民俗民情,多元文化的交融在各民族活动中往往会引发一些冲突。近年来发生的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较为集中在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这三个民族。2006年国家民委参与处理涉及民族方面的事件共有60起,其中涉及回族的32起、藏族的12起、维吾尔族的10起,涉及三个民族共有54起,占总数的87.1%。这个数据虽然只是一年的数据,但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的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基本一样的。[2]

(2)信息渠道多元。高校处于相对封闭的学习生活环境,校园媒体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外,微博、手机、社交媒体、新闻网等新媒体也逐渐发展起来。网络传播、手机传播、人际传播是突发事件校园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互联网、微信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第一媒介,大学生媒介接触和传播类型具有较大的交叉性。突发事件传播过程中,网络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成为学生信息接触的主渠道。尤其在今天新媒体格局下,网络、手机作为少数民族信息传播的新方式,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方式又表现出非常规、发展快的特点。

(3)新媒介的介入。从西部地区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规律来看,新媒介的介入对信息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事件演变规律往往是以某个突发事件为由头,以网络、手机为主要载体,意见领袖聚合大众,最后演化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其主要模式大多是普通突发事件—网络、手机流通信息—意见领袖聚合言论—群体聚合—上升为群体性危机事件。

(4)跨文化传播。由于民族地区往往是多民族共存,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危机事件预判失效。危机发生时,政府往往对危机信息难以正确解读,未能及时捕捉信息导致事件迅速演变;处理危机时,政府又局限于政治性的说服教育和暴力镇压,导致事态激化。例如,内蒙古自治区2011年5月11日和15日发生的“锡林郭勒盟事件”,原本是两起由于地方企业和牧民矛盾所导致的恶性刑事案件,但在一些不法分子的教唆下,冲突升级演变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参与该事件的高校学生(主要是蒙古族学生)大多通过手机短信、QQ等即时通讯接收到与事实不符的信息。在这一信息传播过程中,地方政府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舆情监控,也未能及时正确引导公众,把危机解决于萌芽状态。

总之,关注突发事件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传播范式,研究突发事件在高校校园环境下的传播规律,对于我们了解当代青年的媒介教育现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黎开谊.我国高校危机事件的诱因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6).

[2] 吴亮.中国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G206

A

1674-8883(2015)20-0033-01

本论文为作者承担的包头师范学院青年科技基金项目“民族地区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危机传播”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012B060和BSYKJ2012-01

周晔梅(1977—),女,内蒙古包头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理论。

猜你喜欢

群体性突发事件危机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危机”中的自信
突发事件
关于目前处置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以A市政府化解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的行为策略为例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现实考察与学理分析——从三起具有“标本意义”的群体性事件谈起
2012年上半年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