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电子媒介依赖现象及对策探析

2015-02-26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8期

张 珊 李 娇(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移动电子媒介依赖现象及对策探析

张 珊 李 娇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摘 要:在移动电子媒介快速普及的今天,媒介依赖的问题逐渐开始受到关注。本文从对于媒介依存理论及电子媒介时代存在的媒介依赖进行阐述入手,对电子媒介时代的媒介依赖对策和移动电子媒介的未来发展展望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子媒介;媒介以来;移动媒介

对于现今的人们而言,移动电子媒介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手机人”“PAD人”的不断增加而导致媒介依赖开始成为一种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对于媒介依赖产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危害进行分析后,才能够真正提出相应问题的应对对策。

1 媒介依存理论简析

媒介依存理论是一项系统性的理论,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媒介依存理论进行分析。

1.1 理论出现前提

媒介依存理论和相应的媒介依赖现象的出现都具有着非常广泛的社会前提。众所周知,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通讯工具开始向着移动化、多媒体化演变。这集中体现在手机和PAD以及光纤、Wi-Fi等相应移动媒介的出现。在这一前提下,移动电子媒介带来了更加便利的传递信息方式和沟通交流手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移动电子媒介本身也带来了许多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许多热衷于电子媒介的年轻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沉迷其中,并且在社会化媒体中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其在现实社交、信息获取的时间,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对于这一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的媒介依存理论就应运而生了。

1.2 理论发展过程

媒介依存理论的发展是随着媒介依赖现象日益严重而发展的。通常来说“媒介依存”这一理论最早是由德弗勒和鲍尔基洛奇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所提出的,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来满足其自身的需求且实现自身期待的目标。这一理论的基本思路是把媒介作为“受众—媒介—社会”这一模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媒介与个人、群体、组织和其他社会系统存在一种依赖关系,但相互依赖中较强的一方是媒介,这一理论后来也成为了电子媒介依存理论发展的理论基石。

1.3 理论具体内涵

媒介依存理论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许多人在出现媒介依赖的过程中首先会对于依赖产生不同程度的理解,这主要包括了对于自我的理解和对于社会的理解。例如,自我理解主要是通过接触媒介讯息认识和解释自身的信赖、行动、性格等,而对于社会的理解则主要是指通过接触媒介讯息获悉和解释今日、往昔和将来的事件和社会文化。另外,定向依存也是媒介依存理论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的内容包括了自我定向和互动定向,一般而言自我定向如通过接触媒介虚席决定人们的消费行为和阅读喜好等,而互动定向则是从媒介信息中获得关于如何处理个人关系、社会关系的提示等内容。

1.4 理论延伸内涵

从媒介依存理论中可以延伸出许多相应的内涵。例如,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电视人”理论就是依存理论相对早期的应用,伴随着电视机长大的一代往往受到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影响,这导致了其中许多人中都存在着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薄弱等问题。在这之后,容器人这一理论的出现形容了互联网时代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孤立的、封闭的容器生活状态,与他人接触时只是容器外部的碰撞因素不能深入内部,这些理论的出现与发展都进一步的发展、延伸了依存理论的内涵。

2 电子媒介时代存在的媒介依赖

电子媒介指的是利用电子技术设备、电子技术及其产品对信息进行传播的媒介,包括光碟、录音、电影、电视及广播等。大部分电子媒介是大众传播媒介,其中最主要的电子媒介为广播及电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媒介的形式更加多样,移动电子媒介应运而生,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手机。电子媒介只能延伸人的各种触觉、视觉、听觉及神经系统等诸多感官,导致人自身感官器官变得懒惰,人极易沉溺其中。电子媒介时代存在的媒介依赖已经成为了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互联网依赖严重、沉溺时间过长、思考能力弱化、信息碎片化严重等方面。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电子媒介时代存在的媒介依赖进行分析。

2.1 互联网依赖严重

电子媒介依赖首先体现在对于互联网的严重依赖。存在互联网依赖的人主要包括这些问题,首先,无法顺利完成学习、工作和家庭中的基本任务,以及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越来越差,而无休止上网导致了人们的性格更加敏感易怒,并且还伴随着不顾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危害而坚持大量上网的情况。其次,互联网依赖严重带来的问题还包括养成了人们单纯的、有因有果式的低层次思维方式。但是,却无法使人产生立体的、复合的认识与思考,从而对于人们的理智、精神、思维方式都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2.2 沉溺时间过长

电子媒介依赖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沉溺于电子媒介中的时间过长。随着互联网时代电子媒介的不断进步,更多的移动媒介开始想方设法地满足用户的一切生理与心理需求。例如,许多移动电子媒介厂商始终立志于在最大程度上用虚拟的方式呈现真实的世界,在这一过程中用户体验被作为媒介接触中重要的考虑对象。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其必然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既电子媒介在智能地延伸了人的各种听觉、视觉、触觉及神经系统等各种感官后,人自身的感官器官就开始变得懒惰了。而许多整天沉溺于其中的人的思维往往只存在电子媒介所显示的赛博空间和拟态环境中,并且把现实社会抛到了九霄云外,从而在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后无法正确地面对现实社会。

2.3 思考能力弱化

电子媒介依赖带来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人类思考能力的弱化。许多学者和研究者都认为正是由于电子媒介强大的信息量使媒介使用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被弱化了,其“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繁复杂的媒介让社会媒体使用者减少了阅读,拒绝深刻,懒于思考,热衷于消费即时、肤浅、娱乐化及快餐性的信息。另外,移动电子媒介对于思考能力的弱化还体现在促使肤浅阅读成为习惯,对所有问题的讨论都只是浅尝则止,不做深入探究。来不及深刻地思考每个问题并探其究竟,便又陷入源源不断的信息流中,因此无法顺利地完成具有较强深刻性的思考。

2.4 信息碎片化严重

电子媒介依赖产生的一个极为不良的影响就是信息碎片化日益严重。如微博是碎片化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一条微博最多只能容纳百余个汉字,并且受到字数的限制,一条微博并不能表达完整思想,从而非常容易导致人碎片化、跳跃式地思考,在进行微博的阅读过程中,阅者往往还没能完整看到作者的表述,就被外界环境打断或把注意力分散到下一段文字上,无法准确理解作者意图,阻碍了全面客观的思维习惯的养成。

3 电子媒介时代的媒介依赖对策

电子媒介时代的媒介依赖需要具体的对策对其进行缓解,这主要包括提升媒介利用效率、适当增加现实交流、进一步认识自我、避免非理智消费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电子媒介时代的媒介依赖对策进行分析。

3.1 提升媒介利用效率

解决电子媒介时代的媒介依赖,首先需要提升媒介利用效率。人们在提升媒介利用效率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移动电子媒介相比传统的PC端更加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地创造并分享内容,并且可以让网络最大程度地服务于个人的现实生活,只要握有一只智能手机,琐碎的生活时间就能被利用起来,用户能随时随地刷微博、网上交友、购物,这方便了用户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从而能够以效率的提升来避免使用时间的增加。

3.2 适当增加现实交流

解决电子媒介时代的媒介依赖离不开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现实交流。针对越来越严重的电视人、容器人的出现,人们应当减少面对电视、电脑、手机及PAD的时间,增加和人之间的交流时间,尤其是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从而能够切实地提升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流能力。

3.3 进一步认识自我

解决电子媒介时代的媒介依赖需要人们进一步认识自我、看清自我。许多长期关注互联网的学者都认为长期沉溺于社交网络或者依赖科技产品与外界联系,非但不能使人摆脱孤独,反而会让人更孤单。并且人长期依赖社交网络跟外界联系,以虚拟形象示人,不但让人丧失了跟其他人交流的能力,也失去了认识自己、反省自我的机会。因此,针对这一现象,人们应当在便利使用电子媒介的过程中,坚持进行自我认识和精神反思,从而能够避免受到移动电子媒介的精神麻醉品,并且免于成为一个只会接收信息而不是深刻思考的信息容器。

3.4 避免非理智消费

解决电子媒介时代媒介依赖的一个关键点就是避免非理智消费。非理智消费是网络购物和互联网营销带来的问题之一,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移动电子媒介催生狂热的消费行为。虽然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电子商务浪潮是不可避的,但是人们应当注重让自己的消费行为变得理智而不是狂热,并且避免受到不正当营销、销售的影响,从而能够确保自己的互联网消费具有高度的透明性和理智性。

4 移动电子媒介未来发展展望

移动电子媒介未来发展值得期待,主要体现在信息扩散效率提升、媒介娱乐性进步、人与媒介相对独立及深刻认识电子媒介等方面。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移动电子媒介未来发展展望进行分析。

4.1 信息扩散效率提升

移动电子媒介在未来可以进一步提升信息扩散效率。在电子移动媒介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其会与社会化媒体和各种信息媒介平台进行更加紧密地结合,这必然会导致移动电子媒介的分享和传播信息以及获取资源的效率不断进步,并且人们获得的信息将会以更快的速度进行扩散与传播。另外,商品折扣信息、生活心得分享等对于人们而言有意义的信息将会更快地进行扩散,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一个更大的、便捷的消费平台,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4.2 媒介娱乐性进步

移动电子媒介在未来应当会具有更强的娱乐性。移动电子媒介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的成就,是与其强烈的娱乐性分不开的。只有很强的娱乐性才能吸引人们在闲暇中使用,并且能够进一步推进大众流行文化的娱乐狂欢。其次,随着媒介娱乐性的日益进步,大量信息系统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应的思维框架,从而能够使人们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这集中体现在移动电子媒介的世界里基本上所有的网民都无时无刻不进行着一场巨大的、持续的流行文化的狂欢。大家都会突然像凑热闹一样关注某一社会事件并七嘴八舌地加入评论的浪潮、说着几乎一样的新兴网络语言、分享并转发着各种吃喝玩乐的信息,时不时还会传来一些令人侧目、无从考证却令人津津乐道的流言,这必然也是未来电子媒介发展的重要趋势。

4.3 人与媒介相对独立

人类和电子媒介在未来或许会变得相对独立。虽然电子媒介未来的娱乐性变强了,但是这并不代表其对于人们的吸引力就会变得更强。反而,随着更多媒介的出现,电子媒介对于人们的吸引力或许会进一步下降。例如,高性能个人用电脑的出现取代了电视对于人们的影响,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个人娱乐软件对于人们的影响,移动终端如手机的进步瓜分了PC在人们在娱乐市场上的份额,而PAD等更加优秀的终端则进一步让这个市场变得丰富。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更多媒介的出现,人们对于单一媒介的依赖总是在不断变小,这对于移动电子而言也绝对不会例外。

4.4 深刻认识电子媒介

随着电子媒介的进步,人们对于电子媒介的认识也在日益加深。人们只有正确地认识和使用移动电子媒介才能真正减少对其的依赖。虽然人类在媒介发展的历史中,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对媒介使用的权利,在社会化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大众对媒介使用的选择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人们可以通过深刻认识电子媒介避免受到其过于深入地影响,因此恰当地、有节制地使用移动电子媒介的能力反而变得极其重要。

5 结语

电子媒介的推广与应用已经成为新时代不可抗拒的重大潮流,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于媒介依赖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因此,只有在人们深刻认识到移动电子媒介依赖带来的危害后,才能够自觉地对可能存在的移动电子媒介依赖进行相应的预防和抵制。

参考文献:

[1]庄武媚.微博控:新一代媒介依存症[J].新兴传媒,2011,3(11).

[2]吴伯凡.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2.

[4]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2 积极影响

2.2.1 提醒家长对孩子加强教育和增进心理沟通

据了解,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来自两种不同的家庭。一是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不关心孩子,不与孩子进行沟通,造成他们性格孤僻、具有暴力倾向等消极后果,最后甚至退学。二是家庭给予过度关怀,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独霸的性格。被欺凌者则是弱势群体,性格孤僻,胆小懦弱,即使被欺负也不知如何反击,又怕被报复而忍气吞声,不能及时和监护者进行沟通。

校园欺凌事件的出现给了家长一个重要的提醒就是要加强和孩子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困惑,关注孩子,一旦孩子出现异常要及时沟通,帮他们解决问题。并且要告诉孩子一旦受到侵害要及时通知家长,防止更大的伤害。不仅关爱孩子学习,更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发育和身体健康。

2.2.2 提醒相关部门要净化网络环境,拒绝暴力

目前网络游戏中充斥着许多暴力行为,网络视频中也经常出现暴力血腥场面,网络中的某些不良风气会干扰青少年的思维,在他们思想不成熟的时节进行错误的引导。

值得欣慰的是,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公益性的反校园欺凌视频,如微电影《Strain》和公益广告“红头发学长”等,这类反欺凌视频给予了大众一个积极正面的提示。同时,海珠区“青年地带”还开发了一个“校园零欺凌”的APP软件,以年轻人最喜欢的时尚形式分享了针对不同形式校园欺凌的处理方法。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一点,也在为净化网络环境,拒绝反欺凌做努力。

2.2.3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欺凌事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可以吸引很大的点击量,许多媒体利用网络平台对此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且在相关文章里提供了如何保护青少年的专家解答。微博话题也引起网友的广泛热议,指责不合理行为,给予欺凌者强大的心理压力。借助网络平台强大的舆论声势可以引起全社会的注意,及时发现和制止校园欺凌行为,敦促相关单位制定措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倒逼政府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

校园欺凌事件并不是一个偶然的问题,而是一个一直以半隐秘状态存在于校园中的隐患。校园欺凌事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传播,依靠强大的舆论力量引起社会的注意,推动问题的解决。网络在校园欺凌事件中要通过社会各方的努力起到正面的影响,拒绝暴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陈晓英.校园欺凌事件频发 大量个案被“内部消化处理”[N].法制日报,2015-7-13(08).

[2]苄基.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关注调查显示女生欺凌比例上升[N].中国妇女报,2015-8-20.

[3]郗杰英.反校园欺凌要用组合拳[N].中国青年报,2015-7-27(02).

[4]陈里.近期校园暴力欺凌事件频发值得高度关注[EB/OL].新浪长微博,(2015-6-27).http://weibo.com/ p/1001593858262318520149.

[5]刘冰.校园欺凌与网络传播[J].青年记者,2015(25).

(上接第58页)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