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内医生社会地位对人们从事卫生行业的影响

2015-02-26伍世骏廖辉池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广东省广州市510182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16期
关键词:医生职业患者

伍世骏 邱 胜 廖辉池 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182

论国内医生社会地位对人们从事卫生行业的影响

伍世骏邱胜廖辉池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广东省广州市510182

摘要目的:对国内医生职业地位状况进行分析,探讨职业地位对人们从事医疗行业的影响。方法:通过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名(名声)、权(权力)、利(财富)的三维标准,结合教育因素,组成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结果:国内医生工作量更大,收入待遇与社会声望不高,职业地位低,影响人们从医的意愿,加剧目前我国卫生技术人员短缺问题。结论:我国医生职业地位未达到应有水平,需要各方合作,才能改善目前状况,从而改善目前我国卫生技术人员不足的情况。

关键词社会地位职业声望媒体

从社会角度而言, 在一定历史时期一般存在着相对共通的基本职业价值标准,并形成职业社会中特定的名次系列和职业声望尺度,因此,不同职业的从业者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地位。由此社会地位不仅体现了职业的等级层次, 而且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和社会的职业流动[1]。面对我国医护人员数量上的严重缺口,探讨目前我国医生的职业声望,或许能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造成此现象背后的原因。

1社会地位的定义

辞海对社会地位的定义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一般由社会规范、法律和习俗限定。它常用来表示社会威望和荣誉的高低程度,也泛指财产、权力和权威的拥有情况。分先赋性地位和自致性地位两种:前者取决于性别、年龄、家庭关系等,后者往往与所受教育、职业和婚姻状况等有关。在谈论医生社会地位的时候,主要谈论的就是后者,即自致性地位。

2影响医生职业地位的因素

国内学者李春玲对中国职业声望的研究发现:在当前中国社会,决定职业和个人声望地位的因素是教育、收入、权力、就业单位的性质以及是否从事受歧视职业,收入和教育是最主要的两个因素[2]。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更是以名(名声)、权(权力)、利(财富)的三维标准对社会层次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认为社会成员在社会评价体系中总的地位取决于名权利三个因素的综合[3]。

笔者尝试把两位学者的方法结合,从名声、权力、财富(即收入)以及教育这四个维度来分析目前我国医生职业的社会地位,略陈己见。

2.1国内医生的名声一个职业的名声包括社会评价以及自我评价两个维度。

2.1.1社会评价。作为喉舌,媒体的评价对医务人员的名声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看,客观、公正的报道将有利于公众对医生这一职业的理解、监督,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从一定程度而言患者相对医生处于一个弱势位置,媒体便更倾向于站在患者的立场,更有甚者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夸大失实的报道。媒体上几乎一面倒都是关于医生的负面报道,忽视对优秀医生形象的树立和宣传,对大部分在第一线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的医务人员的努力熟视无睹。医务人员只有在抗击“非典”时期做过一回“最可爱的人”,然后逐渐变成现在媒体口中的“白衣狼”,沦落到一种“过街老鼠”的尴尬地步。从缝肛门到南京徐宝宝再到走廊医生事件,关于医师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但又有多少人注意这些报道的真实性呢?媒体作为群众对医护人员进行了解的主要渠道,过多的关于医生的负面报道必然会导致医生这一职业的声望在社会中有所降低。

2.1.2自我评价。在不少国家,特别是欧美地区,能成为医生的一般都是来自家庭环境比较富裕而且自身条件相对优秀的人才,所以能成为一名医生,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充分肯定,因此医生在国外一直备受尊敬。然而在我国普遍对医生评价不高的大环境下,医生对自身的社会地位评价也不容乐观。据丁香园网站的一项调查:收集到了3 860名医务工作者对于自己或亲友子女学医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58.0%的受访者会“力阻自己或亲友的子女报考医学院校”,仅3.0%的受访者会“建议自己或亲友的子女学医”;值得注意的是35.9%的受访者认为“医疗环境不安全”是报读医学院校的最主要顾虑,其他顾虑还有“医疗人员不为患者所尊重”、“学医需投入太大精力与财力”等[4]。 可以看出医务人员本身也觉得自身对职业所做的付出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以及回报,加之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所导致的医患直接相互猜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医护人员甚至觉得工作环境不安全。

2.2国内医生的权力这里的权利,是指医生对患者检查、治疗的权力。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治疗的时候,可以理解成一个“仪式”,一个让医患双方进入各自角色的“仪式”。在这个“仪式”里,由于医生的专业性以及患者对自身健康情况的不确定性,从而对医生的专业水平产生一种尊重。然而,由于我国卫生技术人员的严重不足,为了解决患者看病难问题,不少医生一味追求效率,只是机械的检查、开药,缺乏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无意中把患者物化,忽视了患者的就医感受,本末倒置,使得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而且,由于医患关系紧张,又导致部分医生为了避免医疗纠纷,更加依赖先进设备进而产生过度医疗行为,形成恶性循环。尤其在一些大医院,为了追求更大效益,先进医疗设备的频繁应用,使医生的诊疗活动过度依赖机器,在这种情况下,无疑使得医生在为患者治病过程中的“医者”角色更加弱化。令患者产生“机器为我治病,医生没什么作为”的想法,导致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体会不到医护人员的仁爱与关怀,“医者”角色的弱化,医生所受到的尊敬也自然而然地减少。

2.3国内医生的财富收入医生的工作安排是采取轮休制的,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除了正常上班时间以外在节假日仍需要进行轮班,还有不少医生要进行值夜班。而且,医生职业并不像其他职业一样把休息与工作时间划分清楚,而是需要随时准备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如:抢救病危患者、医疗事故处理等,工作责任以及职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远高于其他职业,必然会导致需要医生承担更多心理以及生理上的压力。尤其在当今医疗纠纷日盛繁多、医疗职业保险机制尚未启动的情况下,医生的职业压力感与日俱增,生命保障感下降,其个人生存寿命必受影响[5]。

然而,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之下,我国医生年平均收入仅为57 499元。医生群体是知识密集的高智商、高学历、高技术的一个群体,理应属于一个高收入群体之一。国外数据显示:美国医护执业者收入最高,1年收入均值超过15万美元;再看看我国周边:日本中年医生年平均收入可达1 000万日圆(约合人民币80多万);新加坡医生月平均收入为7 000多新币(约合人民币3.7万)[6]。尽管放眼社会与各职业相比其收入未必算低,但相对于我国医生的工作量而言,目前的收入远谈不上合理。虽然不能把医生的经济收入作为影响其社会地位的决定性因素,但是这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当职业的收入待遇未能达到应有水平,必然会影响作为理性“经济人”人群的就业选择,使他们趋向选择付出收获比更合理的职业。

2.4教育大部分人会认为国内外医生社会地位的差异是因为国外采用精英教育培养人才从而把差距拉开的。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片面的说法,或者说是对精英教育的概念把握不清。所谓精英教育,指的提高获得教育的准入标准,然后由教师直接甄别学生,确定学生的需要,给予符合其特性、能力的教育方式。因此基础较好的学生将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而资质平平的人将获得普通的教育。换而言之,精英教育就是更偏向于“因材施教”,强调教育对个人才能的发展。

但是,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就大学而言,并没有纯粹的精英教育,也没有纯粹的大众教育,只是看各自偏向哪一个的程度深一点。就我国而言,由于教育资源、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所以决定了我国的教育模式以大众教育为主,结合精英教育。医生,作为一个为人类服务的职业,除了要求从业者自身素质达到一定水平之外,还需要长期的坚持以及大量的精力投入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一般而言,我国本科医学院校学制比其他专业高校多1~2年,加大了学生都投入。若需要在一、二线城市进入医院工作,其门槛将会更高,一般最低要求是硕士毕业,所以本科毕业后要考取硕士,需要3年的寒窗之苦,之后又有一部分要攻读博士学位,这至少又需要3年。要成为优秀的医生,这个前期投资需要11年。如果本科毕业后不再考取硕士或博士,要成为业务熟练、优秀的医生要经过1年的轮转实习医师,取得医师资格,5年的住院医师,5年的主治医师,这也是11年的磨练。而且,医生的职业是需要终生学习的,继续教育是医生执业的必需,需要大量地有形和无形的投入来支持[7]。上面所提到的硕士与博士学习阶段其实也是精英化教育的形式,同样是以优秀的导师根据医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安排学习任务,发展学生的专长,只不过可能精英化的程度没有国外的程度高而已。

笔者认为造成国内外医生地位差异的原因在于医学生来自的家庭不同。在国外,学医不仅需要高精神投入,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据统计,美国2010-2011年医学生平均年负债为16万美元[6]。可见一学生所负担的学费是多么昂贵,这就使得读医的人来自中产以上的家庭,而这些家庭的整体受教育情况较好,在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成长,道德素质便会相对较高,人员自身所具有的道德素质无疑对其所形成的职业声望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在国外读医对学生经济基础要求较高,从而也间接把医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的要求提高,可以说在国外学医的都是先赋性地位较好的人群,使得国外的医生的社会地位较好。

而考虑到中国目前对医学人才的需求远远超过供给, 而精英化的医学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远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 再加上精英化的医学教育花费巨大, 想依赖精英化的教育一下子改变中国的医疗现状时间与经济上均不现实。所以国内医学院校普遍以大众教育为主结合精英教育,学费一般能被普通百姓所接受,相对的门槛也没那么高,对于先赋性地位较低的学生也能进入。

3关于改善医生社会地位的若干建议

3.1加大对医疗体系的监管力度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主体,对医生的执业行为必须加大监督力度,规范整个行业的各个流程,努力减少“过度医疗”、“收回扣”等不良行为,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改变目前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并严格监控。建议卫生部和各级相关部分组织专家组,根据医学的原理研究出一套最优的检查、治疗方案,包括所必需的检查项目、所需药物、价格等内容并编织成可供患者参考的手册。这样一来便限制了医生进行过度医疗的机会,可以使患者得到更多的治疗信息,从而“明明白白付账,安安心心治疗”。并提供相关的道德素质培训,从医生的整体道德素质下手,规范医生的执业行为,从根本上改善医生的形象,减少人们对医生的误解。

3.2改善医生待遇如果医生的劳动价值得不到认可,从何谈医生的职业地位呢。可以对医生收入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两个环节双向凋节。作为专业化程度如此高,且有着较高不可替代性的职业,医生的工作量及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笔者认为初次分配应该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为合适;再根据业内水平通过“多劳多得”进行再次分配,保持医生积极性。从社会学角度来讲,医生经济待遇的提高可以提高医生的职业地位即提高民众对医生职业的向往程度,所以改善医生待遇对提高医生社会地位便显得尤其要。此外,在我国的医疗环境下,患者家属因为医疗事故而发生的暴力事件屡见不鲜,时常危害到医生的人身安全,所以国家也有必要设立并推行医师责任险与医疗事故保险,保障医师人身安全。

3.3对媒体报道进行监督追踪正如柳叶刀杂志所说,医生不再被媒体描述成救世主的角色,而是杀人犯,使得公众往往只想到医生的负面信息[8]。不可否认,在我过医药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在某些阶段确实存在一些不完善、不规范的做法和现象。如少数缺乏职业道德的医务人员“滥检查”、“大处方”、收受药械回扣等,导致越来越多人“看不起”医生,然后“看不起”医生职业。媒体的揭露和报道一定程度上可以打击这种行为,但是如果是为了吸引眼球而采用夸大手法进行报道,则必须对其进行阻止。媒体在报道事实的时候,应该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而不是用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手法来报道,从而还医生一个客观的评价。

长久以来,医生一直被赋予“白衣天使”的称号,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甚至“无条件”为患者服务,渐渐形成对医者的道德绑架。医生作为一个职业,首先是以一个“人”而存在的,医患双方只有在相互尊重、坦诚相对的情况下,才能让医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而医生也应严格自律,努力在学术和技术上齐头并进,争取患者的尊重以及信任,才能赢得医生应有的社会地位,只有当医生拥有较高社会地位以及体面生活时,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卫生行业。

参考文献

[1]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J〕.社会学研究,2005,(2):71-92.

[3]陈晓峰.职业地位及声望与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90-93.

[4]丁香园.高考志愿时:过半受访医生不支持子女学医[EB/OL].[2014-06-09]http://vote.dxy.cn/report/dxy/id/77624.

[5]罗敬.公立医院医生工资及待遇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7):47-48.

[6]周礼婷.全球医生薪资比较〔J〕.中国医院院长,2011,(5):60.

[7]冯同强,赵玲,邹莉.对医师执业环境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4):285-288.

[8]Mushtaq K.The Lancet: the real media and the true voice of doctors〔J〕.Lancet,2012,380(9848):1147.

(编辑紫苏)

收稿日期2015-01-15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16-2269-03

猜你喜欢

医生职业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最美医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职业写作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我爱的职业
恐高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