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惟愿平安

2015-02-25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常态民众改革

2014最后一周,亚航空难,让“失联”一词再次浮上台面,勾起人们年度的伤痛。

2014最后一刻,上海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故,让跨年喜悦跌入全民悲伤,继而反思。

新年第二天,一场哈尔滨大火,夺走5名95后消防员的生命,谁应对此负责……

生活在继续。灾难并不能打消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新年总是要有新气象。

2014作为“深改元年”是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一年。中央政府简政放权,力推混合所有制、户籍等改革,试图解决公平问题;利率市场化等改革快于人们预期,特别是工商登记便利化和营改增改革已初见成效,这是经济增长“减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的根本原因。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酝酿之年。在新的一年里,观察中国现实仍可聚焦于“新常态”。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但是,在新常态下,关于发展速度,依然是一个令上上下下都焦虑的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摆脱“速度情结”,理性看待经济增速?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数字“脱敏”,让数字表现真实的经济状况,说真话,如此,经济发展才有韧性,民众才会有抗风险准备。

那么,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会跌破7%吗?预测认为,中国政府会下决心将2015年GDP增长目标保持在7%或以上,以防止信心崩盘。然而,中国国内债务急剧积累、固定资产投资放缓、房地产销售低迷以及制造业疲软都势将严重抑制中国的经济活力。

相对于枯燥、没有情感的数字,民众更关心的是自己生活的品质:受教育的权利是否得到保障,能否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病能就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当然,还包括空气的质量……简而言之,老百姓只是希望过上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罢了。

2015年,中国经济依然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经济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对此必然伴随人们心态的调整。曾几何时,“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改革一代成长中的口号,不知何时,我们才发现自己丢失了从容,在各种竞争挤压下,紧迫感愈见强烈,耐心却变得孱弱。我们总是睡眠不足,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当早上被闹钟叫醒的那一刻,就逃脱不了无处不在的戾气的侵扰。我们被灌输人生就是充满了竞争,于是就真的一直生活在竞争当中——每天,我们都飞奔在拥堵的车流中,耳边全是刺耳的喇叭声……

我们无法化解在现实生活中弥漫的相对剥夺感——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因为利益分配过程中所产成的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让弱势群体很容易通过比较产生一种权益被他人剥夺的感觉。于是心中积累出了如此强大的戾气。当持这种心态的人在一个社会中占到一定比例而又得不到疏导和解决,就会引发人们对社会的强烈不满,甚至会发生反社会行为,从而危害社会的稳定。这一切并非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错,但确实是中国社会在发展中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他的著作《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一书里,剖析了影响中国人焦虑的九大原因:社会不公、高房价、贫富差距、特权横行、高物价低工资、就业难、食品安全、教育焦虑、环境污染。

于是,在这个戾气横行的氛围里,有些人选择了做言论上的批判者。没有什么比抱怨与责骂更容易发泄了,这也成了人们缓解不安全感与焦虑最直接的手段,同时也是存在感最好的证明。网络时代,人们很容易找到与自己有焦虑共鸣的人,一句抱怨或者咒骂马上会赢得众人的附和与支持。其实,这样的发泄无济于事,只会让人愈加绝望和激进。

对待这种社会心态,政府要做的就是改善造成这种焦虑的环境,坚定不移地执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深化改革,保障社会政策的公平与公正,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民众。要造就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给人民以迁徙的自由和向上流动的通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除民众心中的戾气。

民惟邦本,政得其民。

新年伊始,2015,惟愿平安。

猜你喜欢

常态民众改革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爬绳子上船(环球360°)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改革”就是涨价吗?
谁造成了不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