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属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的制约因素及克服

2015-02-25

学术探索 2015年4期
关键词:省属学术转型

胥 刚

(攀枝花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省属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的制约因素及克服

胥 刚

(攀枝花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省属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制约转型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基于科层组织的行政化倾向严重,现代大学制度尚未完善;二是基于实习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畅,实践能力培养未落到实处;三是基于专业群的服务地方基础薄弱,服务地方尚未制度化。如何有效克服这些制约因素,是省属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的关键问题:一是理顺职业导向的内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二是拓展就业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职业能力;三是调整产业导向的专业结构布局,提升服务能力。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省属地方高校;大学制度;转变发展

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也是地方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时代选择。省属地方高校一般为新建本科院校,其转型发展具有特殊的困难和制约因素。本文立足省属地方高校办学实际,结合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内涵要求,探索转型发展道路上的制约因素及克服办法,对于省属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省属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基于科层组织的行政化倾向严重,现代大学制度尚未完善

构造如图6所示的环形结构的多端柔性配电网,其中包含三端柔性换流器(MMC1、MMC2、两电平VSC)和三端负载换流器(DC/DC、DC/AC)。其中,模块化多电平MMC1与MMC2换流器采用联接变压器Y/△且阀侧中性点经高电阻的接地设计,两电平VSC经交流滤波器接地。选取直流高压侧电压等级±10 kV,低压侧电压等级 ±400 V[3,7]。

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改革工程,需要在全面审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权衡学校长远发展,统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实现学校整体上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学校的“理性”变革,这种变革,仅靠行政化驱动显然是难以奏效的,需要全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将学校“意志”通过现代大学制度体现出来,构建完善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省属地方高校一般建设历史较短,与老牌大学相比,在办学理念、文化底蕴、管理经验、治理能力等方面往往存在一些不足和欠缺,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在管理体制上以科层管理为主,管理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行政化倾向,学术自由、学术自治、教授治学的现代大学制度尚未全面建立,强调“物本管理”,忽视“人本管理”,强调行政效率(行政事务的计划、实施、终结的时间进度),忽视管理效益,对大学实际掌控的教学科研等学术性事务缺乏“自治”化管理,忽视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自身特征,这势必造成大学运行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冲突和不相融合。同时,行政权力的膨胀必然导致学术权力的弱化,使大学无法按照自身的内在逻辑发展,使大学教师丧失自己职业活动的自主权,陷入职业角色的冲突与压力中,限制甚至阻塞了学术创新的渠道和空间,导致权力的异化、甚至失范,大学的良性发展受到制约。在这种行政化的“漩涡”运行中,大学的改革与发展靠外力推动,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推进,而非发自大学内部的“自觉”。

(二)基于实习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畅,实践能力培养未落到实处

“产学研合作机制”是西方发达国家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和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特曼(Freder ick Terman)教授最先提出学术界与产业界结成合作关系的创意,此后,美国创立了旨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并将这一机制在美国工业相对落后的西部进行实施,这一机制的实施使美国西部工业发展在短短的几十年超越了东部。由此,产学研合作机制作为一种先进经验在世界范围得以推广和实施。我国对产学研合作机制使用较早的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之后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广。但是,目前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还比较薄弱,合作机制不畅通,有些产学研合作流于形式,合作的效益有待提高。就省属地方高校而言,产学研合作机制几乎是基于大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而开展的,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这种基于实习、实训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对高校科研能力的信心不足,加之研发资金缺乏,中介渠道缺乏等原因,企业对学产研合作的热情不高;二是高校动力不足。由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利益获得机制不畅,一方面高校往往对科研成果的形成过程比较重视,而对科研成果的转化相对忽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往往只重视课题(项目)的完成过程,而对课题(项目)成果的应用推广不管不问。三是体制机制活力不够。一方面,地方政府对高校产学研合作资助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的市场化机制不畅,“政府主导、供给导向”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缺乏活力。

由表6可以看出,第一个月和第二个月相比,对照组⑧的叶片数和株高增长量最大,与其余各处理有极显著差异;最大叶长以处理②、④、⑤较佳;最大叶宽处理②、⑤和对照组⑧在同一水平上;节数以处理②、⑤、⑥、⑦较佳;冠幅以处理①至⑥在同一水平上并且均优于对照组⑧。由于植物根系对栽培基质有改良作用,处理组的栽培基质后期可能会促进锦紫苏的生长,甚至在某些指标的增长量优于对照组。

王冀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中较早提出了“现代大学制度”概念,认为要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根本出路在于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强调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教授治校(当下有些研究倾向于“教授治学”的提法),注重按照学术的规律构建制度,按照学术的特点进行管理。其中,学术自由是大学的核心理念,是大学赖以立足的最为宝贵的根基。学术自由意味着大学教师在其职业范围内有权讲授他所认为正确和好的内容,也指大学教师有发表、讨论学术意见的自由。因此,学术自由不仅是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精神环境,而且是大学教师实现知识创新、促进自身专业结构不断丰富与完善的重要文化基础;学术自治是指大学的学术组织自主地管理学校内部的学术事务,避免学校行政权力的干预与支配。学术自治的合法性来源于学术权利,学术自治是学术自由的必需条件,也是促进学术自由的重要保障,大学只有合理构建符合学术自由精神的学术自治制度体系,才能保障学术自由的实现。教授治校是指教授在大学学术事务的管理上拥有发言权,学校建设发展的重大事务应征求广大教师意见,因为他们是学术事务的实际参与者,只有他们才知晓学术的发展需要怎么样的制度,也能够知晓学校的建设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学术发展,因此,教授治校实际上也是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保障。学术自由、学术自治、教授治校构成了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体系,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为依托,共同影响与制约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大学治理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以现代大学制度保障大学的学术发展。

该试验建立了云南小粒咖啡中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和咖啡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较回流提取法简便、快速、高效,回收率高,各成分分离度良好,能较好地对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咖啡酸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系统适应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可以用于咖啡中此类成分的分析。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其办学目的在于使培养的人才成功就业。因此,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省属地方高校应构建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面对产业技术革命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按照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的体系将系统化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做法,已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省属地方高校要适应快速变化的科技变革和信息革命步伐,就要改变知识传授与产业发展脱节的状况,就要走学校与经济、社会、技术开放融合发展的道路,实现产教结合,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链中。可以说,对于省属地方高校而言,转型发展不只是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深层次的系统性改革,转型意味着高校从技术教育的提供者转向技术进步的连接者,更加注重产业核心技术技能的训练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产教结合”走向“产教融合”。

二、省属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理顺职业导向的内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三)基于专业群的服务地方基础薄弱,服务地方尚未制度化

(二)拓展就业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职业能力

因此,省属地方高校如何建立大学制度,理顺职业导向的内部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是实现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成功转型的关键环节。为此,一要理顺学校外部管理关系。省属地方高校是一个多元的利益相关者共同体,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教师、学生都非常关注大学的发展,希望通过参与学校的决策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益相关者达成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的共识,才能有效促进学校的成功转型。为此,学校应建构能够满足这些利益相关者合法利益和责任的制度体系,兼顾各方利益关系,调动各方参与学校转型发展的积极性。要建立地方政府作为学校举办者和学校作为具体办学者的新型关系,以及社会作为监督者与学校作为被监督者的新型关系。具体来讲,地方政府应适当放权,主要做好对学校的宏观管理,如评估、拨款、引领,学校应当享有办学自主权,完善法人治校的行为规范和制度体系,负责学校日常事务的正常运行。学校应当将人才培养状况向社会发布,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学校的办学质量应接受社会组织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化评估,发挥好董事会的监督、咨询、参谋作用。二要理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在实行学院制的情况下,学校和学院的管理关系往往存在一些混乱,省属地方高校尤其如此。只有理顺学校和学院的权利边界和职责划分,上下联动,才有利于省属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转型发展。为此,首先要完善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权限划分和职责分工,明确二者行使权利的方式和途径,使党委和行政之间达成共识,保障学校日常运行的顺畅和高效。其次要理顺学校与二级单位的权利与职责关系,学校层面应简政放权,将人才培养的具体事务交给二级学院,二级学院根据市场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办学,学校不应过多干预二级学院的日常办学事务。学校层面应主要向二级学院下达办学目标,做好对二级学院的办学指导和水平评估,合理划拨办学经费,体现宏观管理。三要理顺学术创新激励机制。高校是学术性组织,不管向什么方向转型,也不论培养什么类型人才,都要以学术自由、学术自治、教授治校为基础和载体。缺乏教师的支持和学术的创新,一切改革都不会成功。为此,学校要建立学术创新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学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主动性、自觉性,群策群力,形成合力,达成共识,促进学校建设发展。

一是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存在一定差距。省属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适应地方发展所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但实际情况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地方产业需要,地方产业需要从外地同类院校引进大批人才,之后根据产业需要加以培训使用,而本地高校的毕业生又大批到外地就业,同样接受用人单位的需求培训。这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反映了地方高校办学宗旨没有得到充分落实。二是科学研究服务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实力不足。支柱产业往往需要大量科技支撑,省属地方高校在整合资源、跟踪支柱产业科技需要,为支柱产业提供科技配套服务方面力量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智慧库”作用。三是大学文化软实力在引领地方文化建设方面的应有作用未得以充分发挥。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省属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历史积淀和自身建设比较薄弱,在引领地方文化发展方向、发挥区域文化高地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实力不足。

具体而言,省属地方高校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立足就业导向的产教融合机制建设,拓展实践体系,提升职业能力。学校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建立与利益相关方紧密合作的体制机制,特别是构建“市场主导、需求导向”的产教合作机制,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将就业作为合作办学的基础,建立基于真实职业环境、真实技术条件、真实案例和项目引领的教学场景,使学校、企业建立真实的合作共同体,为此,要着力加强以下方面的改革:(1)确立政府的宏观引导,完善产教融合的外部政策。地方政府作为学校的举办者,应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创造政策条件,通过制定宏观的发展规划,构建产教融合政策,明确高校、政府、企业的责权关系,完善产教融合的中介机构,促进学校与区域产业的融合与共赢。(2)确立市场的主导地位,构建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实现产教融合,应该让市场成为中介,成为主导,在市场的作用下使高校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高校根据企业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产业借助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科技研发成果进行科技创新,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产业运作融为一体。在此过程中,充分考虑高校、教师、科技研发人员、行业、企业、中介等各方利益,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让市场充分引导、中介主动搭桥、利益合理分配、多方积极参与、合作逐步向纵深发展的局面。(3)明确就业的核心地位,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省属地方高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其毕业生的就业应面向地方产业:按照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立足区域产业实现学生就业。高校与企业应共建实践教学、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高校教师可以到企业考察、学习、锻炼,企业骨干可以到高校任教、管理、研究。充分整合高校、企业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培养符合企业真实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冯晓英[1]等同志在《国内外混合式研究现状评述——基于混合式教学分析框架》一文中对混合式教学概念、目标及作用的演变进行了详尽的评述;对混合式教学的准备、设计与实施和评价也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得出了研究结论。同时,也有研究者对基于慕课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2],以及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的研究[3]李逢度,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分析[4],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实践探究[5],基于网络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6]。总体来看,国内混合式教学的文献中,更多的是进行理论上的研究,而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不多,没有形成一个可推广可复制的混合式教学流程。

(三)调整产业导向的专业结构布局,提升服务能力

省属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方面实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但从根本上讲,主要在于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支柱产业结合度不够的问题。省属地方高校较少根据地方产业科学设置优势学科专业,更没有在优势学科专业基础上构建专业群,作为对地方支柱产业科技需要的强力支撑。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省属地方高校应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学科专业建设上与区域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紧密融合。一是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支柱产业构建,优化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吻合的优势学科专业群。学科专业是高校办学的载体,也是高校服务地方的载体,省属地方高校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整合自身已有学科资源,根据区域发展趋势,调整学科专业建设方向,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技术的变化,优化专业体系,按照区域产业链需求组建专业集群,推动产业先进技术的转移、应用和创新,使学校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攀枝花是钒钛资源密集区,攀枝花今后的发展是在钒钛资源方面进行深度开发,这就对钒钛资源的高新技术提出了现实需求。攀枝花学院是攀枝花仅有的一所地方高校,其学科专业建设就应立足钒钛资源开发,加强钒钛材料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紧密结合钒钛资源开发所需要的科技配套体系,形成以钒钛材料学科专业为龙头,矿产开发、资源利用和保护、机械制造等学科专业为主体,其他相关管理、经济、法律为补充的优势学科群,以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综合性服务。二是立足优势学科专业群加强应用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技术服务。加强科技开发平台建设,出台促进科技研发的配套政策,凝聚科研力量,加强科技研发的力度,以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科技引领为重点,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高科技含量的科技服务,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难题为重点,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链条,把技术服务与科学研究有机衔接,以技术服务促进科学研究的开展,加大与地方企业深入合作的力度,共建研发中心和科研生产联合体,使校内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进入生产领域并成为实质性生产要素。

[1]孙爱东.地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与完善[J].高校教育管理,2013,(3).

[2]陈锋.关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3]涂文涛.创新高校产学研机制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

[5]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

[6]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7]陈锋.关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Constraints and Solution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vince-Owned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o Those of App lied Technology

XU Gang
(Panzhihua University,Panzhihua,Sichuan,617000,China)

A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the higher education,province-owned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o transform into those of applied technology.At present,there aremainly three factors constrai ning the transformation.Firstly,modern university systems are not perfect due to the serious tendency of the executive hierarchi cal organization.Secondly,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mechanisms based on internship need to be improved and the culti 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should be attachedmore importance.Thirdly,services to the local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have not yet been institutionalized because of theweak foundation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to the local.As a result,it is a key issue to over come these constraints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vince-owned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o those of applied technolo gy.In the first place,to straighten out the career-oriented internal control system,improving the governing ability.Next,to expand employment-oriented teaching system,enhanc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At last,adjusting industry-oriented struc ture ofmajors and courses,enhancing service capabilities.

province-owned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ransformation;constrains;solutions

G648.4

A

:1006-723X(2015)04-0144-04

〔责任编辑:李 官〕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SC14B119);攀枝花学院创新团队2014年度项目(SKL2013TD05);攀枝花学院2014年度社科重点项目(SKL2014A04)

胥 刚,男,攀枝花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大学文化建设、大学通识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省属学术转型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三季度陕西省属企业营收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属出资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
2015 级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状况调查概述——以某地14 所省属本科院校预科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