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韦勒克的透视主义解读

2015-02-25尚菲菲

学术探索 2015年4期
关键词:比较文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尚菲菲,高 霞

(1.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沈阳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

韦勒克的透视主义解读

尚菲菲1,2,高 霞2

(1.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沈阳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

雷纳·韦勒克是近代西方文学批评领域的一个标杆,他在其巨著《文学理论》中提出透视主义,指出文学批评既要研究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同时还要研究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相关理解;既要全面说明其他批评家的文学理论观点,也要有研究者自己的见解和判断。文学类型并非一成不变,给文学分类不能走极端。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之间相互联系,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强调文学性。透视主义要求文学史家不仅要具备丰厚的历史知识,还要具备文学批评的能力。

雷纳·韦勒克;透视主义;文学类型;比较文学;文学史

雷纳·韦勒克(Rene Welleck,1903~1995)是近代西方文学批评领域的一个标杆,其研究探索涉及文学本体、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等诸多领域,兼具理论家的思想锋芒、学者的深厚功底和鉴赏家的敏感思维。《文学理论》和《现代文学批评史》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两部著作,其中与奥斯汀·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1949),已经被转译为二十多种不同语言,刘象愚等学者翻译的中文版在中国学术界反响强烈,一度被称为“文学理论的圣经”[1]而被国内文学批评家评述或者转引,是西方同类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文学理论》不是一本只传授文学鉴赏知识的教科书,也不是一部综述研究方法的著作,而是力图将诗学、文学批评、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四个范围融为一体后对文学所做的理论探索,涉及文学的定义、区分、功用、结构以及文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并把文学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文学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上。一篇论文显然无法胜任论述《文学理论》的全部思想或者韦勒克贯穿其中的全面文学观,本文的任务是论述韦勒克在该巨著中提出的“透视主义”研究策略,以期对文学批评者以及他们的研究有所启发。

一、透视主义的提出与含义

透视主义的渊源来源于德国批评家奥·威·史雷格尔,在《关于美文学和艺术讲座》(1801-1804)中,史雷格尔就否定了批评中的绝对主义标准,也否定了相对主义观点。[2]绝对主义派学者诉诸“不变的人性”与“艺术的普遍性”,认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批评观念和批评规范,因此得出结论认为每一个时代表现出的独有的诗歌形态是其他时代无法比较的。这种观念要求研究者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并且对过往的时代或风尚深刻了解。但是这种想象性的历史重建与实际形成的既有观点显然是截然不同的事情。相对主义派学者则把文学史分成片段,根据当代的文学风格或文学运动的要求,来重新评估过去的作品。韦勒克则认为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在《文学理论》第四章论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时,韦勒克对虚假的绝对主义和虚假的相对主义进行分析评判,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透视主义”。

在韦勒克看来,绝大部分的绝对主义论调,不是仅仅为了附和那些可能很快消失的当代潮流,就是提出来一些看似抽象、难以理解的非文学的理想,不适合于历史长河中有关文学的许多变化的观念。相对主义则把文学史降为一系列散乱的、不连续的残文断章。一方面,一个文学作品的意义不能仅仅是由作者同代人的看法来界定的;另一方面,后代的学者也不可能完全忘却自己的语言带来的想象力回归到作者的时代,用学者当代的眼光和标准来看待一个文学作品,而忽略作品本身的时代,同样是不可取的。毕竟文学作品的意义“是一个累积过程的结果,亦即历代的无数读者对此作品批评过程的结果”。[3]

由此,韦勒克提出应该接受一种“透视主义”,“我们要研究某一艺术作品,就必须能够指出该作品在它自己那个时代的和以后历代的价值”。[3]不同时代的评价标准或者审美观念会发生改变,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同一艺术作品的接受也会有差异,比如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生前和身后几十年都未有名气,近一个世纪则被发现其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价值,甚至被某些乐评家称为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在他的时代就成为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并把他的思想贯穿在小说和戏剧的创作中,受到世界各国无数学者追捧,英国著名作家爱丽丝·默多克等都受其显著影响,不仅如此,他的思想也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所以文学批评者在研究艺术作品时要全面探究其在所处的时代和以后历代的价值意义。

韦勒克清楚地道出透视主义的含义,即:“‘透视主义’的意思就是把诗,把其他类型的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着,变化着,可以互相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3]也就是说,文学批评既要研究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同时还要研究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相关理解;既要全面说明其他批评家的文学理论观点,也要有研究者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二、透视主义与文学类型

透视主义观点提出把诗和其他类型的文学看做一个整体,那么文学的类型都应该有哪些呢?在《文学理论》第十七章中,韦勒克专门探讨了文学的类型。

韦勒克首先否定了克罗齐的唯名论式,即文学就是诗、戏剧和小说三者共用的一个名称,因为依照克罗齐的观点文学批评家们无法给予文学生活和历史事实以合理的解释。他认为文学的种类问题不是一个称谓的问题那么简单,种类的特性其实应该取决于它本身内在的美学传统和价值。韦勒克把文学的种类比作一个公共机构,一个人可以在现存的公共机构中工作和表现自己,可以加入某一现存机构,也可以创立新的机构。那么文学作品既可以属于已有的文学类型,也可以是某种新的类型,所以文学类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文学批评的任务和特点之一就是在文学研究中根据文学作品的特色发现、定义某一个新的文学派别或文学类型,并进行进一步的传播,比如20世纪产生的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新的文学流派,如今已经风靡全球文学界。

在对文学基本种类进行探讨时,韦勒克分析了当时的既有研究把想象性文学分为小说、戏剧和诗的两个极端,其中之一建立在语言形态学基础上,另一个则建立在对宇宙的终极态度基础上,这两个极端的探讨都很难得出客观的结果。新古典主义信奉文学类型的清楚区分,但却缺乏关于类型的定义和区分方法。韦勒克认为文学类型应被视为一种对所研究的文学作品的分类编组,从理论上来说,这种编组可能依附于外在形式上,也可能依附于内在形式上,要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来确定文学类型。韦勒克反驳了梵·第根等人把历史小说作为文学类型的观点,因为这种根据题材不同进行的分类,纯粹是社会学的分类法。相比较而言,韦勒克更倾向于俄国形式主义的类型概念,认为胡底柏拉斯式八音节诗比历史小说更具有类型性,突出了文学性。

韦勒克最后提出了类型理论的两个重要议题,之一是关于原始类型与发达类型之间的关系,原始的或基本的类型加以混合可以得到其他的一切类型,这就如同两个机构合并会产生一个新的机构;之二是类型的延续性,如果悲剧算作一种类型,古希腊悲剧、伊丽莎白悲剧、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以及19世纪德国悲剧是否都可以是悲剧这一类型的延续呢?韦勒克认为类型的延续性至少部分取决于既有经典的文学类型的延续性,部分取决于文学作品和作者本人的理念意向。类型的延续性又延伸出类型史的性质问题,某些类型史可能只能采用双重方法书写,比如文学界在定义“悲剧史”这一文学类型时,就要兼顾所有悲剧皆具备的特征,按照历史的编年顺序来研究某一个时代、某一个民族的流派以及与其后出现的流派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连续统一体,再运用批评性的次序理念进行补充说明。

三、透视主义与比较文学

韦勒克的透视主义观点直接决定了他对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之间的关系定位,决定了他独特的比较文学观。在韦勒克看来,文学批评者应该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有相当的了解,文学批评应该在文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在对文学史的宏观认知基础上实现客观全面,并最终形成研究者自己的观点。文学理论应该是植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一系列概念和抽象的总结,并反过来指导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撰写。文学史本身应该具有文学性,不能是空洞的文学年鉴,而文学史撰写中材料的取舍决定了撰写者的价值取向和理论素养。所以,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必须互相依存。事实上,这一论点也是1958年韦勒克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讨论会上挑战法国学派的重要武器,引起了世界比较学者对比较文学侧重文学史的历史实证主义危机的关注,引发了比较文学的一次革命。

在其巨著《近代文学批评史》中,韦勒克的“透视主义”体现在通过阐释文本、辨析概念、考察评论史来做出价值判断,[4]亦即结合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突出文学性。原因在于韦勒克认为文学的本质、效用和评价必然是密切地互相关联的。文学作品的价值由其本身的性质所决定,它的性质存在于潜能中,也就是外部表现出来的效用。在进行文学评价时,文学批评者必须把它与那些同它具有相同性质和效用的东西加以比较,而在比较的过程中,可以如韦勒克所言,把文学这个整体在不同时代加以相互比较,而且充满各种可能性。但是无论怎样的比较,都要始终强调文学性。

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地位早已毋庸置疑,他的文学性论调是比较文学美国派革命的鲜明旗帜,对中国学者的比较文学研究也影响颇深。很多学者始终坚持认为应该恪守“文学研究围绕文学本身”这一标准底线,认为各学科的性质不同,自然就有着各自具体的研究规范,这是学科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5]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倡导文化研究,试图用文化研究来取代文学研究,影响涉及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等多个国家与地区,给比较文学带来了极大的震撼。然而2002年6月,英国伯明翰大学校方关闭了伯明翰学派所在的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系。由此,学者们再次反思比较文学研究回归文学的重要性,“相关的经验与教训的确有助于杜绝那些脱离具体文本、游离文学本身甚或完全进入宽泛的文化领域,从而导致学科自身存在的合理性遭到质疑等研究倾向的滋生”。[6]

四、透视主义与文学史

《文学理论》第十九章“文学史”为韦勒克单独执笔,因此评论界一般认为这是韦勒克对文学史的代表性研究,由此探讨其文学史观。

韦勒克认为文学史应该兼具文学性和史学性,而当前所见文学史著作,“要么是社会史,要么是文学作品中所阐述的思想史,要么只是写下对那些多少按编年顺序加以排列的具体文学作品的印象和评价”。[3]韦勒克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缺乏对文学作品的连贯系统分析;其次是有的人认为不根据其他人类活动作为参考,不可能有文学史;再次是对于文学艺术发展的整个概念认识不清。一部文学作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读者、批评家和同时代的文学家对它的看法是不断变化的。文学史的任务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首先要描述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作家、作品进行分类,并描述各类别的动态发展过程,最后要在前面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总结研究整个文学内在的发展过程。这与之前所探讨的透视主义的理念不谋而合。

韦勒克在探讨文学史观时提出了文学进化论。发展不只是有变化,甚至不只是指有规律的和可预见的变化。在历史的进化过程中,每一个独立作品的特点不会被削弱,一个个体的现实和一般的价值联系起来,给予个体以意义。历史过程会不断产生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的而且是不可预言的新价值形式。文学进化与趋向与一个永恒模式的统一的进化不同,它注定是动态的,是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所参照的。这样一来,又回到了透视主义的思想框架中。文学作品渊源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传统文学史研究的重心,作家之间的关系是文学史写作的准备工作。文学联系中的多数问题都是复杂的,要通过批判性的分析来解决,而不仅仅是平行比较。同一作者的作品系列容易进行联系研究,可以从他的某一作品或者某一类型作品入手,从近似性着手去分析他的其他作品。另一种方法是把某些作品的某一特性分离出来,然后去探索向某种完美类型或者暂时性完美类型的发展过程。

编写某一个时期的文学史要分辨出一种传统惯例的衰退和另一种新传统惯例的兴起,文学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部分是由于内在原因引起,如文学既定准则的枯竭和对变化的渴望,部分是由于外在原因导致,如社会的、理智的和其他的文化变化。整个民族的文学史是更深入和广泛的问题,由于要参照本质上是非文学的材料,要求考虑到民族道德和民族性格这些与文学没有多大关系的内容,编写民族文学史是困难的,需要文学史家既具备民族史学的研究基础,又要兼具文学评论的功底。

韦勒克的文学史观在国内受关注颇多,但是进行评价的并不多,乔国强(2009)曾经指出因为韦勒克的“文学史观基本上是从‘新批评’那里发展而来的,特别是从艾略特的文学史观那里因袭而来的”,[7]所以存在诸多局限性,比如韦勒克对文学存在的认识有所偏颇,他的文学进化观值得商榷等。

结 语

国内学者在对《文学理论》的解读重点大都置于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的内部研究、韦勒克的文学史观等几个方面。透视主义虽然只是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提出的诸多概念之一,但是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韦勒克的文学批评观,并可以抛砖引玉,探求韦勒克对文学类型的看法。文学类型必然随着文学的发展而发展,新的文学类型将会在现有类型的基础上继续出现,文学研究任重而道远。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将如何发展下去无法判断,韦勒克的比较文学观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经受了文化研究观的严重挑战,此时尚非定论之时日。韦勒克的文学史观已经影响了一代批评家的研究,时至今日,对于他的文学史观和文学批评观,关注的角度颇多,观点也各不相同,但是无论如何,《文学理论》的价值是无法抹灭的,透视主义的理念的提出和存在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意义。即使有一天韦勒克的文学观部分被推翻,也符合其透视主义的理念,亦即文学是动态的,文学的发展具有各种可能性。

[1]旷新年.“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转型[J].南方论坛,2003,(1).

[2]杨冬.韦勒克的启示——《近代文学批评史》研究方法述评[J].文艺争鸣,2012,(1).

[3]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4]杨冬.韦勒克的批评史研究方法述评[J].文艺理论研究,1999,(4).

[5]吴锡民.关于标准的文学研究话题——韦勒克《文学理论》核心内容讲稿[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6]胡燕春.论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思想的当下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07,(7).

[7]乔国强.论韦勒克的文学史观[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Interpretation of Wellek s Perspectivism

SHANG Fei-fei1,2,GAO Xia2
(1.College of the Humanitie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Jilin,China;2.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110870,Liaoning,China)

As amaster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ture critics,Rene Wellek put forward perspectivism in hismasterpiece Theory of Literature.Perspectivism requires that literature critics focus on both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and various understandings of it in history.They should express their own ideas and judgmentwhile illustrating different literature theoretical views.Typesof literature change along with times and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should not run to extremes.Literature critics,theories and history correlate to each other,and therefo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hould emphasize literariness.Perspectivism requires literature histo rians to possess both rich knowledge on history and ability of literary criticism.

Rene Wellek;theory of literature;perspectivism;types of literature;comparative literature;history of literature

I0-03

A

1006-723X(2015)04-0104-04

〔责任编辑:黎 玫〕

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4029)

尚菲菲,女,吉林大学文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沈阳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文学理论、中西文化研究;高 霞,女,沈阳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中西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中国比较文学概论类教材编写与话语创新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比较文学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混合式教学探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介绍
《中国文论通史》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