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对比英汉语词汇相异和词汇空缺

2015-02-25郭春雨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新丝路(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谚语词义跨文化

郭春雨(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对比英汉语词汇相异和词汇空缺

郭春雨(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其文化背景、文化内涵都各不相同,因此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出现了词义相异和词汇空缺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不免会产生诸多疑惑和不解。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对比英汉语之间的普遍词汇、颜色词、谚语和成语等,分析其词汇相异和词汇空缺现象。

跨文化;词义;空缺

我们知道,语言扎根于生活文化之中,并反映一个文化生活群体的全部信仰和情感。因此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同时, 语言与文化是共生的、互依的。一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深受文化的影响, 反映一个民族、一片区域的文化特征, 蕴含着一个民族、一片区域人民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这就使得反映英汉两种民族文化特征的词汇存在词义相异和词汇空缺现象。

一、文化差异下的词汇词义相异

1.普遍词中的词义相异

有的词语在某一种语言中有内涵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里则没有内涵意义;某些词汇某一种语言中所表示的意义或字面意义相同,而其内涵意义或隐含意义却大不相同,甚至相左。

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自古都将“梅兰竹菊”誉为花中四君子,分别象征高洁坚强、清淡雅致、高风亮节、不屈不挠,常有许多相关的古诗词来赞美这四种花。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寒花开已尽,独蕊开盈枝”等,但在西方文化中它们只是普通的名词,并无特殊涵义;在我们汉语中的“梨”和“离”字谐音,民间文化中暗含“离别”之意。因此中国人往往认为“分吃梨”,不吉祥,暗指“分离”,。而在英语中“pear”并没有这一层蕴含的联想意义。英国人受文化、地狱、气候的影响,很喜欢“west wind”,但该词翻译成“西风”一词,在我们眼中是贬义的,常用来比喻日趋没落的反派势力和腐朽势力。

“龙”在汉语词汇中是一种神圣的图腾式动物,象征至高无上的帝王,所谓“真龙天子”,无比尊贵,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式象征,我们华夏民族的炎黄子孙也自称“龙的传人“。而西方人往往把"dragon"视为邪恶势力的象征,因此可见,不同文化领域对于同一个词汇的理解和传承不同,甚至相反。

2. 颜色词中的词义相异

颜色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具有独特的物理属性,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世界各国由于民族风俗、思维方式、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的差异,使得颜色在视觉上和心理上所产生的联想意义、象征意义、引申含义等也各不相同。

对于中国人而言,重红忌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白色通常被看作是贬义词,常常与死亡、丧事等紧密联系,丧事也被称为白事。中国历史中,诸侯常在秋季征伐不义之国,官府也常常在秋季处死身着白色囚衣的犯人,由此可窥,白色是枯竭、无生命、不吉利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对白色更加偏爱,在西方婚礼上新娘身穿最爱的白色婚纱表示爱情的纯洁、真挚、永恒、高贵。

在英语语境中,常用“绿色”暗指没有经验、知识浅薄的人,“a green hand”(生手、初学者,没经验的人或易上当受骗的人)。“green goods”(新鲜货),“a 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green" 还可以表示"嫉妒",如a green eye(眼红);但是,在汉语文化中, 绿色代表春天,代表希望,现当代“绿色”更引申为“无污染、健康”等意思,古诗词里有好多用绿色来赞美自然或生命的句子,如"春来江水绿如蓝"、"春风又绿江南岸"等等。

中华民族是重上红色的民族,人人视“红色”为喜庆色彩。庆祝传统节日时贴红对联、挂红灯笼、长辈给晚辈的压岁钱称“红包”;传统婚礼上有红喜字、红盖头、红蜡烛等。在西方文化领域,,“red”所象征的喜庆意义远远没有中国的强烈,甚至一些场合,红色是个贬义词,暗喻“残忍、流血”,有很深“恐怖、危险、血腥”的意思。

3 .谚语和成语中的词汇相异

成语和谚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 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

英汉成语上的文化差异, 主要表现在比喻和联想这两个方面。其中,比喻手段尤为突出。有时候表达同样的意思却会用到不同的词汇,即不同的喻体。如"对牛弹琴"在英语中即为"to cast pearls before the swine";"瓮中之鳖"翻译为英文是"a rat in a hole"。另外,人们也经常把某些品质或特征与某些事物或动物联系起来,而联想到的东西也因民族和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如"泰若自然"在西方人眼里就成为了"as cool as cucumber";而"守口如瓶"则为"as close as an oyster"。

关于谚语,中国人常用“无风不起浪”来暗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一定预兆和原因的,和此寓意相同英语谚语却是"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非常接近;而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有可能不同或截然相反。如“时间检验真理”译为英文则为“Time tries truth”。

另外,西方国家有很多人信仰基督教,《圣经》中的典故、寓言和比喻广为人知,并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谚语。如"The Salt of the Earth",字面意思是"世上的盐",但其本意为社会中坚、民族精华、优秀分子。

二、文化差异下的词汇空缺

1. 英语独有、汉语空缺现象

欧美国家基本都是资本主义制度,实施的是议会制,本质上不同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也导致了许多文化空缺词汇。举个例子,美国前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曾经说过,"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贯标榜新闻言论自由,报纸被视为言论自由的代名词。但这里的"newspaper"会让很多中国人摸不着头脑。很显然,“报纸”一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文化招牌和标志。

2.汉语独有、英语空缺现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许多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很难翻译成英文。如“四面楚歌”、“贞观之治”,都是真实反映历史故事的。再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都是汉民族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外族文化体系中,怎么能有这些宝贵的词汇呢?还有来自于古代汉语名著的“三顾茅庐”、“逼上梁山”等。另外, 由于中华文化受儒家文化、道教、佛教等影响较深,很多词如“仁、义、礼、智、信”等也很难在英文中找出对应的词。

中国较火的电视连续剧《甄嬛传》英文版明年将在美国上映,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如何将剧中人物的名字翻译为英语。类似于"安常在"、"叶答应"、"华妃"等带有头衔的名字,西方人是否能够理解到位还是一个谜。

综上所述,在英汉语两种语言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使得双方语言中的词汇出现了词义相异、词汇空缺等现象,我们应该在这方面不断研究和努力,使得在跨文化交际中因词汇相异、词汇空缺所带来的诸多困难能够迎刃而解。

[1]秦建栋. 英汉词汇空缺现象刍议[ J] . 铁道师院学报, 1999( 2) .

[2]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M]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l991.

[4]王士齐,李洁.从语言的联想意义看汉英语言的文化特点[J].语言文学研究,2009(9).

[5]王巧云,张金亮.从文化角度看汉英颜色词义差异的翻译[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18(4).52-5

猜你喜欢

谚语词义跨文化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说说谚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谚语趣画(一)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