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015-02-25周燕

学术探索 2015年7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理论

作者简介:周 燕,女,昆明学院思政课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政治理论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把握“三个自信”首要的是坚持道路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围绕这一主题,本文从“三个自信”之间的辩证关系、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认真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贯彻“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是与时俱进、深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的必然要求。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723X( 2015) 07-0013-07

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深刻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三个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奋斗目标的实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是相互联系的,处在一个统一体中,它们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其辩证关系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方向,决定着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其目的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之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我们奋斗目标的根本途径,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正是有了道路自信,才有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继续推进,需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但其指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其科学性的检验、其与时俱进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实践中,理论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还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科学性进行检验;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实践,能够提供大量的实践材料,能够提供成功的经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创新和发展,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其理论自信就失去了实践基础,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从这个角度看,道路自信决定着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实践中形成、完善和发展起来的。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治理制度。同时,我们不断吸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其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奠定了实践基础,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撑

要实现我们改革发展的目标,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不仅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和努力,还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在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极其复杂的,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是巨大的,要在解决矛盾、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在我们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每一步的推进,每一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用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才能更快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保证“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制度的完善起着理论支撑作用。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基本制度构建中,邓小平理论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世纪之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解决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对世纪之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起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在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撑。当前,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四个全面”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也必将从理论上支撑着新时期我国全面改革的深化、制度的完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体现出来的优越性,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也从制度上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经济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进,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高;民主政治的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开展,使我们出现了政治昌明、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国防建设的大力推进,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既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安全保障,又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和体现,既从现实的角度提供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依据,也在制度上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四)“三个自信”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三个自信”统一的基础,这是我们在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的特色和最基本的经验。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是一致的。一是具有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个自信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自身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1]三者具有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这也是三个自信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整体的根本依据所在”; [1]二是具有共同的实践基础。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是“三个自信”共同的实践基础,这一实践基础,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的形成源泉,也是其发展完善的基础和源泉;三是具有共同的目标。“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三个自信”共同指向的奋斗目标。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是统一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其一,三个自信是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个自信”统一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了总体的方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实践性、理论强调指导性、制度强调保障性”; [1]其二,“三个自信”是相互依存的。道路自信是“三个自信”的基本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和完善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基础,它从理论上阐述道路自信的合理性,论证了制度自信的合法性。制度自信是“三个自信”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其在发展中的不断完善,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实践问题,反映了其理论的优秀成果,体现了其制度的优越性。离开了中国特色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就失去了保证;其三,“三个自信”是相互促进的。理论自信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理论自信可以强化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发展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可以推动其理论的创新发展,推动其制度的完善。道路自信可以促进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我国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国情决定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我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国际环境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选择,具有必然性。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对我国历史经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符合我国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840年鸦片战争后,面对国破家亡、民族危亡的局面,不少志士仁人就在探索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开始,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直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而告终,都始终没有找到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我国近代一系列革命运动的失败表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和中华民族的命运。

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表现在:一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选择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二十八年的奋斗和努力,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并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华民族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国人民也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人民得到了解放。社会主义道路给中国带来的,首先就是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既然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也一定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裕幸福。二是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强大。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虽然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我们在总结经验、纠正错误的基础上,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从根本上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状态,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中国带来的,还有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这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不容忽视也不能抹杀的历史性成就。三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两步奋斗目标。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三步走”发展战略前两步的奋斗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从经济总量看,1980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4545. 6亿元,1990年为17400亿元( 199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89404亿元( 200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大大超过了翻两番的目标。从人民的生活水平看,我们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有余的跨越,正向全面小康迈进。既然我们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两步奋斗目标,也一定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奋斗目标。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现实国情的必然要求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而且是我国现实国情的必然选择,具有现实必然性。在我国这样一个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任务艰巨,需要不断地克服和解决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不断地解决我们发展道路上的矛盾。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克服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解决我们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从现实来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需要不断克服困难,解决矛盾和问题,才能不断推进我们事业的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把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严重化了,夸大了我们面临困难的程度,就必然会失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正确认识现实,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在对现实的认识上,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其一,既要看到我们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也要看到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从当前的现实看,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看,我们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增强;我们的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环境治理工作成效显著;我们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而且,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当前形势的主流,是主要的。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暂时的。只有看到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才能在困难和问题面前坚定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其二,不仅要看到我们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也要看到我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有利条件。经过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具备了许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有利条件。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物质财富,为我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提供了物质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为我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的支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我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提供了动力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为我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些,都是我们的有利条件。我们要坚信,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其三,正确认识我们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虽然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这些问题和困难只是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在我国这样一个起点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国家,要实现如此宏伟的目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存在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同时,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既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的,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比较正常的,不能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就怀疑我们所走道路的正确性,失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并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克服困难中前进的、发展的,解决了一些问题,克服了一些困难,就离我们的奋斗目标近了一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也只有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解决问题,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从这个角度看,没有困难和问题,就不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也就不可能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三)从国际环境看,也要求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苏联迅速发展起来,到二战结束时,成为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强大国家,但是,苏联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采取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忽视了通过自身的改革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计划经济模式逐渐僵化,其弊端逐渐显现,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到1989年,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苏联解体前后,东欧也出现了剧变,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等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弦易辙,回过头去走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在发展道路上遭受了严重的挫折。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表明:以计划经济和高度集中统一为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出现了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就成为新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对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三、认真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形势下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需要贯彻“四个坚持”。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在新时期,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的。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临着许多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从国际上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的分化、瓦解和和平演变;从国内看,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会遇到许多难以预见的风险。“在此背景下,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一个根本的条件就是必须把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科学理论作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马克思主义就是当前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当前,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相结合,同推进“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正确发挥的前提。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得到不断发展,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当前,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根本要求。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具体体现。我国当前最基本的国情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P14)当前,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要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就要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时期新阶段的表现。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生产关系不成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在新时期新阶段,从根本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发生改变,但三十多年改革发展所积累的成果,使当前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呈现出了新的表现: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但影响进一步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面临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过大和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存在的问题;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和依法治国的要求、和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要求还存在诸多不完全适应的方面;社会活力得到显著增强,但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使社会治理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只有认真研究分析新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变化,才能真正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就要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具体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和要求。当前,在人民群众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的背景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要表现为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品质、丰富生活内涵的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品质的改善、生活内涵的丰富创造条件。这样,才能不断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际的利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不断解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生活品质的不断改善,生活内涵的不断丰富,就为人民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奠定了基础。

(三)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新形势新阶段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本反映。在新的发展时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前一个目标,也是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环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本质上看,仍然是发展的问题。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内涵;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既能够让全国人民明确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也能够让人民群众在奋斗中得到实际的利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不仅能够坚定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而且能够帮助人民群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根本要求。当前,我国无论在机制体制上,还是在具体的政策措施上,都存在诸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相适应的方面,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完善机制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增强综合国力,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夯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既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在新形势下,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要求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不仅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制度保障,而且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健全法律体系、建设法治国家作为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解决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我国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必须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提供法律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党。我们能否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党。全面从严治党,从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既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要求,也是取得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支持的需要。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才能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党自身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要求。

(四)坚持推进“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是对我国古代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与相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既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一带一路”是新形势下我国深化对外开放的新举措,成为新形势下我国扩大和深化国际合作,促进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国家战略。

当前,从世界范围内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影响还在继续,世界经济在发展分化中缓慢复苏,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则酝酿着深刻的调整,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适应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复杂深刻变化的趋势,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潮流,秉持了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和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加深多边市场融合的深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和促进沿线各国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水平上、更深层次下深化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的探索和推进,将进一步丰富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模式的内涵,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和世界的和平发展注入新的正能量。

“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是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的重大创新,它把我国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促进我国和平崛起的角度看,“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是我国和平发展、包容发展、共赢发展等发展理念在对外开放中的表现,建设“一带一路”,有助于沿线国家在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解决分歧和争端,实现包容发展、和平发展。同时,有利于拓展我国发展的战略空间,稳定我国能源供应,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战略安全;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阶段,要通过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的红利,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推进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对外开放中的体现,有利于在深化对外合作交流中,更充分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国内与国际的互动合作,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从密切我国和世界的联系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推动我国和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领域的合作,有利于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4]“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梦与世界梦联系的桥梁,成为我国加深和沿线国家合作的纽带,成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伟大实践。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