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丙戊酸钠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观察

2015-02-24陈香英宋战义庾金燕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神经内科423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酸钠口服发作

陈香英 宋战义 庾金燕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423000

丙戊酸钠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观察

陈香英宋战义庾金燕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神经内科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方案。方法:对照组30例,予肌苷片口服;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予丙戊酸钠口服,治疗12周末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53.3%,χ2=7.94,P<0.005。结论:丙戊酸钠、肌苷片同时口服可明显改善患儿抽动症状,副作用相对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试验应用。

关键词儿童抽动障碍丙戊酸钠肌苷片

儿童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治疗困难,虽不危及生命,但对患儿学习、生活、社交造成影响,也给患儿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目前治疗此病以氟哌啶醇为首选,但其副作用大,患儿及家长难以接受。寻找一种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一直是笔者研究的课题。笔者从2011年2月份开始将丙戊酸钠等用于一些TD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本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儿童抽动障碍患儿,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1]儿童抽动障碍诊断标准,其中以不能自控地反复眨眼、摇头或张嘴、口角抽动为首发症状者居多,进而不断清嗓、耸肩、四肢不断抽动,反复间歇性发作,并除外风湿性舞蹈病、癫痫肌阵挛性发作、肝豆状核变性、药源性不自主抽动及其他锥体外系疾病,确诊为抽动障碍的患儿共60例,均为首次接受治疗。按就诊先后次序随机分配,奇数组为治疗组,共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8.2岁(4岁8个月~13岁),病程15d~2年;偶数组为对照组,共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平均年龄8.3岁(5~13岁),病程20d~2年,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的轻重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所有明确诊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均在门诊治疗。对照组予肌苷片口服,200mg/次,3次/d。治疗组予肌苷片口服同时,加用丙戊酸钠口服,患儿服用丙戊酸钠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良好者入组,丙戊酸钠初始剂量10mg/(kg·d), 维持1周后根据发作控制情况及血药浓度,逐渐调整剂量,1周调整1次,每次增加或减少5mg/(kg·d),最大量至40mg/(kg·d)。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诊,治疗12周末评价疗效。

1.3疗效评价在治疗前及治疗12周末使用耶鲁抽动严重度量表(YGTSS)评估其疗效。抽动的评估范围由抽动的部位数、频度、强度、复杂度、干扰度5个要素组成,每要素评分:0分表示无影响,5分表示严重影响。用药前、后发作次数为评定指数,显效:抽动症状完全消失;有效: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无效:发作次数减少49%以下或较前增多。随诊时由家长提供患儿的院外表现,由医生和家长共同来评判。

2结果

2.1临床疗效将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进行比较,表1显示两组治疗前症状基本相同,治疗后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组各项症状积分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总积分下降率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t=2.896,P<0.01)。

2.2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见表2。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53.3%,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χ2=7.94,P<0.005)。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抽动症状YGTSS评分±s)

表2 治疗组、对照组疗效比较〔n(%)〕

3讨论

儿童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是儿童时期一种较常见的神经心理疾病,表现为一组或多组肌肉快速、频繁、刻板、不自主、无目的地抽动,为一组原因未明的运动障碍,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TS)。目前认为,中枢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是此病的重要原因,脑内基底节区纹状体的多巴胺( DA )活动过度或多巴胺受体超敏感;脑内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功能降低,增加了谷氨酸对皮层的兴奋;其他多种神经递质的失调导致不适当的行为产生[2]。

丙戊酸钠可提高谷氨酸脱羧酶的活性而增加脑内GABA的合成,抑制GABA转氨酶的脱氨基作用而减少GABA的降解[3],从而升高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的脑内浓度,增强GABA-DA通路抑制纹状体DA神经元的作用[4],从而起到控制抽动发作的作用。

肌苷能直接透过细胞膜进入体细胞,活化丙酮酸氧化酶类,从而使处于低能缺氧状态下的细胞能继续顺利进行代谢,并参与人体能量代谢与蛋白质合成。肌苷化学名称:9β-D-核糖次黄嘌呤,是嘌呤类代谢的中间产物,活体内的肌苷主要来自腺苷脱氨降解,能快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帮助神经组织修复[5]。在本实验的对照组中有效率53.3%,显示出肌苷片在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疾病中的效果。

目前儿童抽动障碍常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氟哌啶醇、泰必利治疗。氟哌啶醇治疗抽动障碍有效,但易出现肌张力增高及动作减慢等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患儿常难以接受。泰必利不良反应较少,但疗效较差。本院采用丙戊酸钠、肌苷片口服综合治疗方案,结果显示,两组比较,总积分下降率有极显著差异(t=2.896,P<0.01),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效果明显,治疗组中总有效率86.7%,在治疗过程中毒副作用相对较少,患儿及家属依从性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试验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 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0.

[2]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36-941.

[3]刘志刚,潘志伟. 丙戊酸钠治疗儿童难治性多发性抽动症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9):1570-1571.

[4]邬萍,王成林,文勃. 丙戊酸钠合并泰必利治疗Tourette 综合征〔J〕.西部医学,2010,22(9):1648-1651.

[5]郑清芬,赵德运,张古英,等.硫必利和肌苷及赖氨肌醇维生素B12治疗儿童抽动症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2,34(17):2666.

(编辑落落)

收稿日期2014-06-27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02-0181-02

猜你喜欢

酸钠口服发作
李玉芳:如何提高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
玻璃酸钠+rhEGF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半胱氨或能逆转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过程
液氮冷冻与阿维A口服联合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单眼发作的原发性急性房角关闭双眼生物学参数差异
骨质疏松症采用阿仑膦酸钠联合注射用骨肽治疗的效果
阿仑膦酸钠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