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高考诗歌鉴赏题综述及备考建议

2015-02-23余志新

学语文 2015年3期
关键词:安徽省赏析考查

□余志新

安徽省高考诗歌鉴赏题综述及备考建议

□余志新

安徽省高考古代诗歌自主命题已经走过九年的历程。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在诗歌选材年代和体裁方面,以唐宋诗词为主,元清词为辅;在诗歌作者和作品方面,所选名家却非名篇,所选名篇却非名家;在诗歌考点分布方面,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是主要考查点,而对诗歌形象、语言以及结构的考查相对较少;在诗歌题材内容的选取方面,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羁旅行役和赠友送别诗入选次数最多。“情感为体,技巧为用”是对诗歌的横向解读,“情意为神,言象为形”是对诗歌的纵向剖析。

安徽高考;诗歌鉴赏;综述;备考

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是安徽省高考的必考题目,自从各省自主命题以来,迄今已经走过九年的历程,诗歌题的命制稳中求变,渐臻成熟。

诗歌鉴赏题要求的能力层级是D级,“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侧重于诗歌内容的评说,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赏析。这些内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考查。”(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正是因为其难度大,所以有必要在此对安徽省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进行综述并提出一些备考建议,以期有助于广大考生。

一、唐宋为干,元清为枝

为了比较清晰地看出安徽省这九年(2006年—2014年)的诗歌鉴赏题命题特点,特制表如下: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特点:

1.诗歌选材年代和体裁方面,唐宋诗词为主,元清词为辅。唐宋诗词占选材绝大多数,共八首(另含金人诗一首)。2010年所选为盛唐诗,2013年是中唐诗和金人诗。2011年所选是北宋词,2006年、2008年、2012年和2014年都是南宋诗词(其中2006年和2014年所选是南宋词,2008年和2012年所选是南宋诗)。由此可以看出,安徽省诗歌题选材还是比较突出唐宋诗词,并且能跟高中教材所学诗词的年代分布相吻合。2009年和2007年分别选的是元词和清词,也能看出安徽省选材的稳中求变,不落窠臼,避免了无谓的猜题押宝。元明清诗歌还没有设过题,而今年又是安徽省自主命题最后一年,综合考虑,可以在这方面稍加留意。

2.诗歌作者和作品方面,所选名家却非名篇,所选名篇却非名家。如杜甫的《岁暮》、韦应物的《秋斋独宿》、欧阳修的《琅琊溪》和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都非名篇,而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陈维崧的《醉落魄·咏鹰》、舒頔的《小重山·端午》、谢枋得的《小孤山》和马子严的《阮郎归·西湖春暮》却都是他们的代表作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名家作品须联系诗人生平经历和创作来解读诗歌,而非名家作品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则基本不会影响对诗歌的解读。另外,安徽本土诗人(如舒頔)、在安徽为官的诗人(如欧阳修)及途经安徽境域的诗人(如谢枋得)等所写诗歌也是高考命题的方向,在复习时应该多加关注。

安徽省高考(2006年—2014年)诗歌鉴赏题一览表

3.诗歌题材内容的选取方面,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羁旅行役和赠友送别诗入选次数最多。如2011年、2012年和2014年选的都是山水田园诗,即以写景抒情为主;2008年和2009年则是咏物言志诗,其实2010年的怀古咏史诗和它们一样都是讽咏类题材;2006年是赠友送别诗,2010年和2013年都是羁旅行役诗,而这两类题材的诗歌的感情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因背井离乡而表现出来的思乡思亲之愁。题材的选择和时代特征相衔接。当前物质生活的丰富、城镇化建设的激进、空气的严重污染唤起人们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渴盼;和平年代需要的是年轻一代的虎虎生气,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类题材自然是首选;人们的友情、亲情关系日渐疏远,需要赠友送别诗以及羁旅行役诗来感受古人的真实情怀,拨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三类题材诗歌出题的可能性还会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4.诗歌考点分布方面,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是主要考查点,而对诗歌形象、语言以及结构的考查相对较少。从上表可以看出,安徽高考九年来直接考查诗歌思想情感题达六次,表达技巧题达七次,其实另外几年也要求对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进行间接解读;考查诗歌形象题三次,语言题两次,结构题一次。另外,对诗歌形象也有间接设题考查,如2007至2010年以及2014年都有所涉及,语言题在2009年也进行了间接考查。间接考查其实是《考试说明》中说的“考查时,常常对古代诗文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综合在一起进行”。所以答题时要审题到位,以免不必要的失分。

二、情感为体,技巧为用

安徽省高考诗歌题的考查大多沿袭传统的出题方式,即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诗歌内容是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考查时侧重于对诗歌形象和思想情感的赏析;诗歌形式亦即诗歌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手法,考查侧重点包括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行文结构以及各种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考卷通常设置两道题,分值共八分,每题四分。下面就诗歌鉴赏题的考查题型作一归纳。

(一)诗歌内容方面

1.对诗歌思想情感的考查

(1)提问方式

①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007年《醉落魄·咏鹰》)

②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08年《小孤山》)

③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09年《小重山·端午》)

④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2010年《岁暮》)

⑤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011年《琅琊溪》)

⑥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2013年《秋斋独宿》)

⑦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4年《阮郎归·西湖春暮》)

(2)解题分析

综观上述提问方式,2007年至2009年及2011年都是直接问及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但是这四年出题稍有不同的是,2007年是要求结合“下片句子”分析,2008年是要求通过“小孤山形象”分析,2009年是要求从解读关键语句“空惆怅、无人解”来分析,2011年则是要求先描绘画面,然后概括情感。各年都给定了一定的范围,其实这是暗示考生要结合诗歌的形象、特殊语句以及某一语段等因素分析,这样才能顺利解读,正确答题。2010年、2013年和2014年提问方式有所变化,题干中并没有提及“思想感情”字眼,但是仍然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考查,主要是要求考生结合全诗,通过分析诗歌主人公的心情、心境及动作神态来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如2014年诗歌第一题就应该这样解析,先抓住题目中所言“人物动作神态”,再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感情:“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表达了爱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无可奈何的感叹。

2.对诗歌形象的考查

(1)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011年《琅琊溪》)

②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2012年《最爱东山晴后雪》)

(2)解题分析

安徽省有两年直接考查了诗歌形象,主要是从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两方面考查的。诗歌景物形象都是情中之景,而此景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的一个画面,从而形成一种意境。2011年考的就是景物形象,要求考生围绕溪水描述画面。答题时首先要解读诗句,然后概括画面,再现意境,最后分析此意境传达出的诗人情感。故参考答案是:整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几个画面,营造了一幅琅琊山美丽的春景图。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2012年是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形象鉴赏题还包括事物形象,虽然安徽省没有直接命题,但是2007年和2008年都是托物言志诗,在解读诗人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时都需要对“鹰”和“小孤山”这两个形象进行赏析,可以说这是间接对事物形象的考查。另外,2009年和2010年以及2013年和2014年都有对人物形象的间接考查。

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步骤是:首先描述诗歌内容,其次点明描写手法,最后概括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二)诗歌形式方面

1.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

(1)提问方式

①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2006年《柳梢青·送卢梅坡》)

②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2007年《醉落魄·咏鹰》)

③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2009年《小重山·端午》)

④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2010年《岁暮》)

⑤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2011年《琅琊溪》)

⑥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2013年《秋斋独宿》)

⑦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2014年《阮郎归·西湖春暮》)

(2)解答分析

安徽省高考自主命题九年来,除了2008年和2012年没有对诗歌表达技巧直接设题外,其它七年都考查了诗歌的表达技巧。2006年和2007年问的是“主要”表现手法,2009年则强调“最突出”的表现手法,2010年是要求从多种表达技巧中举两种赏析,2011年和2014年都已点明手法而后要求对手法解析,2013年是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不管如何命题,我们都要明确,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情感的手段,所以考生答题时,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能够根据提问准确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若题目点明则此步骤省略,如2011年和2014年),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是如何使用的,最后阐释该手法的艺术效果以及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等。

2.对诗歌语言的考查

(1)提问方式

①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2008年《小孤山》)

②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2012年《最爱东山晴后雪》)

(2)解答分析

鉴赏诗歌的语言是鉴赏诗歌的关键,因为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加以表现。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包括理解关键词语、分析语言形式、品味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对诗歌关键词的赏析是历年考查的重点,而对其他两方面的考查相对较少,如安徽省2008年和2012年就是要求赏析关键词在诗歌中的妙处。故答题时要遵循这样的步骤,即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把该词放在原句中加以描述,最后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2012年的炼字题,“软”字修饰“红光”,以触觉写视觉,形象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本指水翻腾,此处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生动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东山雪景的喜爱之情。

3.对诗歌结构的考查

(1)提问方式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006年《柳梢青·送卢梅坡》)

(2)解答分析

一般来说,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在篇首开宗明义,总起下文;在篇中承上启下;在篇末总结全篇,卒章显志。该题“聚散匆匆”位于上阕中间,是这首词的关键句,也是诗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三、情意为神,言象为形

历年高考对诗歌的考查都是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展开的,这两个方面其实就是诗歌的一体两面,是对诗歌进行的横向分析。下面再从诗歌赏析的纵深方向对诗歌作一解读。

(一)读言

诗歌中的“言”即诗歌的字词句章,是勾连“象”的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多为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准确地把握“言”在诗歌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诗歌的理解至关重要。

2008年考查的“孤”字和2012年考查的“软、涌”字就是对诗歌关键字词的解读,“孤”字一字立骨,忠义尽现;“软、涌”二字并举,妙不可言。对诗歌句章的考查也需从“言”出发。2006年的“聚散匆匆”,“聚”字承上,“散”字启下,聚短离长,唏嘘不已;2009年的“空惆怅,无人解”,空怀忠义气,无人了心意。特别是2010年的“寂寞壮心惊”,更是体现了杜诗严谨的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起句时空交错,深广不测;承句视听结合,乱人耳目;转句对比鲜明,呐喊不应;合句济时无畏,报国无门。诗人为何而惊?是因为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是因为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是因为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而形成的巨大反差。

(二)明象

“象”就是诗歌描述或引用的形象,多为景物、事物、人物,是名词。“象”与“象”是靠“言”连接的。首先,需要读者主动参与对“象”的重建,再造形象及景象。其次,需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2011年的考题就要求我们通过“消雪、涨溪、流花、古槎、游客”等景物、事物和人物形象,再现画面,这是缘景明情。还有2012年的“软红光里涌银山”句更需置身诗境,否则难明其情,“光”饰以“红”,“山”饰以“银”,色彩对比强烈,再加以“红光”给人的感觉是“软”的,温暖柔和,“银山”给人的感觉像波浪翻滚,壮阔雄浑,这样的层递式视觉冲击不能不让人激动陶醉。2007年的“鹰”的形象以及2008年的“小孤山”的形象极具象征性,这是托物言志。作者陈维崧借壁立寒山、空旷大地、澄碧秋空衬托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雄鹰(英雄);作者谢枋得借中流砥柱、力挽狂澜、坚如猛士的小孤山来寄寓勇敢杀敌、立志报国的壮士情怀。还有2009年的《小重山·端午》诗,诗人舒頔借碧艾香蒲、五色碧丝、深情《离骚》追怀气节忠义、光亮日星的爱国诗人屈原,这是怀古寄情。

(三)得意

《庄子·天道》载:“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可见作为本体的“意”通常是遮蔽的,但并非不可捉摸。得“意”的过程便是读者,不断接近本体、复归本体的过程。

上面“读言”部分分析的“惊”字,非得读言,否则无法观象,观象才可得意。一个“惊”字,直抒胸臆,令读者读出了杜甫的寂寞无奈,读懂了他内心的痛苦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全诗在“惊”中结束,言尽意无穷,正如顾恺之所言:“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之中。”另外2013年的诗歌题中也有韦应物的“惊”和赵秉文的“惊”,他们因何而惊呢?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有一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一派仁者忧时爱民思乡的心肠,不正和诗中“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的意境不谋而合吗?同样,礼部尚书赵秉文“时年已老,日以时事为忧,虽食息顷不能忘”,对国事民生勤勉如此,更以诗文现之,则为“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其关爱同情百姓的情怀,天地可鉴,日月可表。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南陵中学)

[责编达送]

猜你喜欢

安徽省赏析考查
成长相册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