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军皮革见用

2015-02-23吕劲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西安710600

西部皮革 2015年12期
关键词:秦军用途皮革

吕劲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西安710600)

秦军皮革见用

吕劲松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西安710600)

摘要:认识古代皮革之用,秦军遗存尤多,中外史罕有比肩者。特别是秦始皇帝陵园四十余年科学发掘,出土了空前丰富、详实皮革资料。秦军士、战马、战车、兵器等多用,每处细节对研究秦军装备、秦皮革手工业、秦畜牧业、秦律等课题都难得,续写秦史可拾遗补阙。蕴含其中的学术价值难以小觑,有窥斑见豹作用。

关键词:秦军;皮革;用途;考识

原始社会至今,世界各地的人们大量用到皮革,常见于生活方方面面。作为大自然馈赠物,皮革是惟一一种被广泛利用最悠久的原生态物资。考识古代皮革用途,截取秦史,从军事装备入手,资料尤显充足。特别是皮革实物、痕迹、模拟物集中大量发现,凸显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铜车马坑、石铠甲坑等遗址中。从宏观、微观研究相关课题作用独特,中外古史一些疑难问题藉此可迎刃而解。

1 军士

皮革为秦军所用,制作甲胄耗量最大,特别是军士,遍布周身上下。秦兵马俑三个坑共有原大铠甲武士俑6 000余件,是秦军带甲百万的缩影。楚带甲百万,韩、赵、燕、齐各带甲数十万,魏带甲三十六万。相比诸国,秦军皮革遗存最多,多见于护具。

1.1头

有冠、弁、胄三种。

1.1.1冠

秦军区分爵级的主要标志。高、中、低级军吏的鶡冠、鹊尾冠,冠板硬直,有革质。秦兵马俑坑出土的御手俑、部分车右俑的鹊尾形冠,冠板有用合革制作,颜色多为深赭色。秦始皇陵一、二号铜车御官俑冠的质地模拟叠革制成。宋绵初云:去毛者曰革,练治之革曰韦,冠与带之材也。唐颜师古注曰:“孰(熟)曰韦,生曰革。”秦军的冠为熟皮革。

1.1.2弁[biàn]

秦骑兵装备。《周礼》曰:“王视朝则皮弁之服。”《正义》:“以鹿子皮为弁也。”《释名》载:弁,鹿皮为之。鹿皮,成革后松软,延展性大,耐热、耐寒、保暖、透气。秦兵马俑二号坑骑兵俑头戴模拟皮弁,赭色,无褶纹,用朱红色绘三点一组的梅花形散点纹样布满皮弁,表现出梅花鹿的斑纹。秦兵马俑坑仅骑兵戴这种十分轻巧的皮弁,其他兵种无。

1.1.3胄[zhòu]

《韩非子·喻老》:甲胄生虮虱。战国早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皮胄8顶。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出土的石质胄片,厚度多在0.6~0.8 cm、最薄0.5 cm、最厚0.95 cm。石胄片厚度变化基本在一个特定数值范围内[1],与黄牛皮革特征吻合。黄牛皮,皮网状层中的胶原纤维粗壮,编织紧密,抗张强度大,各部位厚度均匀,部位差小,适合加工成重革。石胄片体大,有各种弧度,模仿黄牛皮革。石胄依皮胄的形制和尺寸制作。马皮革,僵硬无弹性,易折断,秦军护具少用。

1.2身

迄今皮甲最早的残痕是殷商时期。曾侯乙墓皮甲片也仅留痕迹,但髹漆的外壳仍存。秦始皇陵有大量皮甲资料。秦军护甲材质主要是皮革,有赭色、赭黑色、褐黑色,联甲带由多股皮条合成。秦工匠用浅浮雕手法逼真雕塑出陶俑铠甲的皮革质感。

有观点认为,秦军铠甲分为重型、中型、轻型三类,优质的重型和轻型铠甲用牛身上最好的皮或上等牛皮制作。从原料判断,秦人最重视军吏铠甲的选料[2]。毛氏曰:“皮坚则札长,皮不坚则札短。”秦铠甲俑证实,护甲选料和工艺有优劣、高低之别。高级军吏的甲衣尤其精致,甲的胸部、背甲上部、披膊均系整张皮革,皆褐黑色。中级军吏甲衣有用整张皮革制成。下级军吏甲片比普通士兵的小,扎数多。秦陶俑着甲与实物相同,全身有甲片119~147片,每片长6~7 cm,多为褐黑色,甲片之间用皮条缝缀。

《秦律十八种》:“韦革、红器相补缮。”“韦革”指生熟皮革。秦皮甲用半熟革料。生革易受环境、气候、干湿度影响,会收缩变形。熟革虽然稳定,但坚实度差。皮甲片要求有强度、不变形。秦甲髹漆,主要为保护皮质,延长使用时间。漆膜有耐腐蚀性和一定强度的韧性,使皮甲更坚固。《考工记·弓人》:“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吴子·图国》载吴起曰:“今君四时使斩离皮革,掩以朱漆,……。”

陶俑身上模拟的皮甲是研究秦军护具难得资料。秦兵马俑坑考古证明,秦军着革甲步兵人数最多,他们是军阵主体。

秦始皇陵发现内涵为石甲胄的K9801坑,总面积有一万三千多平方米,是迄今陵区内发现面积最大的陪葬坑,由此可见制甲皮革用量之巨。皮革甲胄不耐久存,故有大量石甲胄随葬。

1.3腰

秦俑腰间均束革带。束带,利劲战、劳作。束带模拟皮质,质地硬直厚重,褐黑色。有宽窄两形,宽带4~5 cm,窄带2.7~3.5 cm,长80~110 cm,表面

压抑菱格纹、三角纹。秦始皇陵铜御官俑腰亦束带,质地硬直模拟皮革,与陶武士俑相同。K0006陪葬坑出土陶俑12件,目前已修复袖手俑7件,御手俑2件,腰均束革带,宽约4 cm,褐色[3]。

1.4胫

秦兵马俑坑出土资料表明秦军有羊革胫衣[4]。《诗·召南·羔羊》:“羔羊之革,素经五缄。”羊革,细腻轻柔,纤维组织紧密,耐曲挠,延展性大,表皮薄,有绵羊和山羊两种。中级以上军吏多着胫衣。一号坑G3:13军吏俑胫衣高度在脚踝部以上15 cm,可以保护踝关节的踒扭。胫衣为围筒形状,上口周长44~64 cm、下口周长37~51 cm、高度15~25.5 cm尤以20 cm最多见,厚度0.1~0.15 cm。自踝部至膝以下,从下向上套穿于胫部,外形光滑平整。实物原料为质地细密柔软的羊革,比铠甲的革质更软且富有弹性,方便穿脱和固结。

1.5足

2 战马

秦军对马匹防护、挽乘需要大量皮具、皮件,秦始皇陵多处陪葬坑出土大量前所未见的资料可以印证、补充文献记载和散佚。

2.1护甲

《诗经·郑风·清人》:驷介旁旁。驷介麃麃。驷介陶陶。朱熹注解,驷介为驷马披甲。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马甲胄用大块皮革制作,内外髹漆。荆门包山2号楚墓也有皮马甲出土。蒙古族马护甲由五片皮革制成。秦马甲是用整张或多张大块皮革连缀而成。秦始皇陵K9801坑首次发现石质马甲,采用扎甲样式制作,扎叶较大,属于挽马的护具,编号T5G1甲1可能是保护服马或者骖马的披甲。从甲片大小、形制等特征分析,这副马甲当是仿皮革制成[6]。虽然是石片模拟物,但对研究古代战马护具有重要价值。

2.2鞍鞯

秦骑兵马的鞍鞯质地为皮革。秦兵马俑二号坑陶马鞍的材质模拟皮革,鞍上有条状扣带环绕马腹,将鞍固定在马背上,鞍后有鞦攀于马臀,防止鞍向前滑动。《盐铁论·散不足》有“革鞍氂成。”王学理先生认为秦马鞍为革制的软垫性质低鞍[7]。河南淅川下寺发现的春秋时期楚国墓有皮革马鞍。

2.3鞁具

全套鞁具使马随人意不可或缺。《急就篇》载六种鞁具“辔、勒、鞅、靽、羁、韁”都为皮质。孔颖达正义:“韅,著掖皮也。鞅,颈皮也。”《史记·礼书》集解徐广曰:“韅者,当马腋之革。”《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车七百乘,韅、靷、鞅、靽。”言挽马鞁具齐全。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的血糖等主要生命指标进行记录和观察,同时对患者进行日常基础护理工作,对糖尿病合并神经痛有关的症状进行宣传和讲解,提升患者对于糖尿病有关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提升患者的认知程度。

秦兵马俑坑、铜车马坑出土的鞁具大都是实物和逼真模拟物,数量和详尽程度都是其他遗址不可比的。鞁具有靷、辔、络头、胁驱,都是皮质。从一号坑陶马身上存留的痕迹观察,靷[yǐn]为长皮带。皮带有伸缩性,可减轻因车的上下起伏给挽马颈部施加的压力。秦兵马俑坑马辔均腐朽,从少量残迹判断为皮质,辔是宽约1.8 cm窄长皮带,每匹马两根辔绳。一号坑T10第七过洞御手

俑附近出土六根皮条遗迹,长21.5~38.5 cm,宽1.5 cm,为辔的朽痕。T9战车车厢前部上层发现长90~116、宽2.5 cm的皮带遗迹四条,可能也是马辔的痕迹。马络头是用宽约2 cm的皮条将许多构件编缀而成。二号坑出土马络头的革带上有朱书“寺工”两处。说明鞁具由“寺工”这一秦官署机构负责监造。铜挽马络头模拟有鼻革、颔革、颊革、额革、喉革。铜马的辔、绥、靷、韅也都呈革带状。

2.4扎条

马介,细皮条,绾结马尾。段玉裁注:“革各者,生革可以为缕束也。”秦挽马尾均用细皮条绾结,防止与辔、靷等缠绕影响行车。秦始皇陵铜挽马尾部都用模拟的革条束扎。

3 战车

《周礼正义》:革以给带舄及皮车等之用[8]。秦战车制作需用皮革,许多部件以革带联接、加固。秦兵马俑坑130余辆战车和陵园两乘铜车都有细节再现。

3.1车舆

秦兵马俑坑出土木质战车舆底的结构和铜车完全相同。铜车舆底的框架上部为一整块厚0.2 cm的铜板,背面铸有皮条十字交叉编织的菱格纹,每根皮条宽1.6 cm,说明原来舆底框架的上部铺用皮条编织富有弹性的软底[9]。三个俑坑出土战车的舆底用革带交叉编织成斜方格纹,并髹褐色或黑色漆。车的皮革舆底柔韧富有弹性,乘者舒适能减轻颠簸之苦。

3.2联接

车部件之间组合用皮革联接。秦兵马俑坑战车的衡和辕十字相交用革带扭结在一起,轭与衡也用革带连接,紧靠輈两侧的衡上发现皮革条。车的衡、辕、轴、舆每一个连接点都有皮革缚结,牢固且有活动间隙,以适应复杂路况保持车体平稳。

秦始皇陵铜车造型准确、制作精致,连一些细小的皮条都极力模拟实物,与真车完全相同。车的舆、辀、轴之间及辀、衡之间每一个连接点上都有皮革捆缚纹。车辕上铸有两根革带纹,轴上亦铸有四根十字相交的革带纹,从而把辕和轴联接起来,辕和舆等处也明显有革带连接的特征。

3.3加固

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国墓出土的车围用1.2 cm宽皮条纵横加固[10]。《韩非子·十过》:秦穆公用革车五百乘,辅重耳入之于晋国。革车,用皮革加固的车,形容坚固。《考工记》也有对车的关键部件须用皮革固牢的内容。

秦兵马俑坑车厢连接处用榫卯插接,再用皮条缠扎固定,车栏用皮条加固,车轙与衡之间用榫卯接合,再用皮条缠实。车的桄、任正、横条用皮条或革带缠扎、束扎、结扎。铜车门后轸上有六道皮条缠扎纹,宽1.8 cm。横軨与各个立柱的交接处,用宽约0.4 cm的细皮条捆扎[11]二号铜车飞軨上节铸有皮条缠扎纹,舆、伏兔和轴之间铸有皮条缠扎纹,说明原物是用皮条捆缚使三者固为一体。

4 兵器

4.1盾

《史记·乐书》:虎皮。郑玄注:“包干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国语·齐语》韦昭注:“鞼盾缀革,有纹如缋也”。盾有皮革材质,常见于战国时期的墓葬里。包山楚墓出土的盾材质为牛皮。滕州前掌大墓地M119南侧二层台上摆放有皮质彩绘漆盾一块[12]。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中,首次出土皮质漆盾,在T23方九过洞有革盾遗迹一处,高74、宽43、厚0.5 cm,是战车乘员所持。秦始皇陵铜车上盾的纽梁铸有缠扎革带纹[13]。

4.2弓弩

秦兵马俑一号坑东端5个方内出土弓弩遗迹132处,弓干上缠扎革条,上面髹漆。弩弓的弣缠革带,表涂赭色漆。二号坑弓弩背上用窄皮条扎裹,皮条宽约1 cm。一号铜车上弩臂双耳与含口内弓的弣部之间铸有皮条缚扎纹,皮条纹宽0.3 cm,为防止发射时由于反弹力而造成弓从含口内滑脱,故用皮条缚牢。在弣与渊以及渊与萧的交接处,用革条缠扎,以增强弓背的牢固性。

《说文》:“王车王,车栏间皮箧,以安其弩也。”一号坑出土弩王车王遗迹四处,形制大小相同,长约90、宽约60、高约20、壁厚0.5 cm,通体用大片皮革加工而成,髹漆彩绘。此器为考古史上首次发现[14]。

4.3战鼓

湖北崇阳大市出土商代晚期的铜鼓面模拟皮革制成。《吕氏春秋·仲夏纪》载,以麋革各置缶而鼓之。秦兵马俑一号坑战车(T10G5:③)左骖马的臀后出土鼓迹一处,扁圆形,外径70、内径53 cm,革面和木框已朽[15]。三号坑也有彩绘革鼓残迹。

5 结语

皮革工业是最古老的行业。秦始皇陵数量庞大的文物向世人第一次展示两千多年前规模宏大的皮革产业和精湛复杂的加工技艺。皮具、皮件与陶、玉、漆、骨器一样,都是秦人须臾不离的常用品。从世界史范围来看,古代遗存至今的皮革资料要数秦军最多,涵盖面最广,遗址以秦始皇陵最集中,牛、羊、鹿材质多见,这与里耶秦简记载重视牛羊蕃息内容吻合[16]。

秦始皇陵是研究古代皮革的宝库。秦兵马俑坑大量皮革残留和痕迹是罕见的珍贵资料。陶、铜、石的皮革模拟物是秦军装备最全面、真实、清晰的证据,弥补了皮革易腐难存的缺憾,国内外遗址仅见。随着秦始皇陵考古的持续,定会有更多皮革发现,不囿于军用。

参考文献: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6-127.

[2]白建钢.论秦俑军队的铠甲[J].考古与文物,1989,(3):83-90.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R].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83-85 .

[4]许卫红.秦俑下体防护装备杂探[J].文博,1994,(6):63-68.

[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上册(1974—1984)[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10-114.

[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79-88.

[7]王学理.秦俑兵器刍论[J].考古与文物,1983,(4):59-80.

[8]孙诒让(清).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510-511.

[9]袁仲一,程学华.秦陵二号铜车马[J].考古与文物.1983,(1):3-61.

[10]吴振烽,尚志儒.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国墓葬发掘简报[R].文物资料丛刊,1980,(3):67-85.

[11]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4-17.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R].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27-134.

[13]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发掘报告[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24-129.

[14]袁仲一.秦兵马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201-204.

[1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上册(1974—1984)[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13-223.

[16]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秦简·壹[R].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36-36.

Application of Leather in the Qin's Army

LV Jin-song
(Emperor Qinshihuang's Mausoleum Site Museum, Xi'an 710600,China)

Abstract:A large number of remains of leather used by the Qin's army have been found to the present, especially in the site of Emperor Qinshihuang's Mausoleum during the past four decades where the remains of leather found in the different relics such as the terracotta soldiers, horses, chariots, and weapons, provid原ing rich informations for the study of military fittings, leather production industry, livestock raising, and legislation of Qin Dynasty.

Key words:Qin's army; leather; application; study

作者简介:吕劲松(1969-),男,陕西省西安市人。职称:馆员,研究方向为秦汉史。电话:13991817839;E-mail: 2572210598@qq.com。

收稿日期:2015-04-20

中图分类号院K 876.9;TS 522

文献标志码院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5)12-0044-05

猜你喜欢

秦军用途皮革
看,秦军的炫酷装备
皮革回潮
“秦军”是如何炼成的
DNA的奇妙用途
趁火打劫(下)
足球上到底有多少块皮革
用途
皮革机制
书的新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