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成福教授运用祛瘀法治疗妇科病经验介绍

2015-02-23杨艳芳

新中医 2015年12期
关键词:血块莪术赤芍

杨艳芳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门成福教授运用祛瘀法治疗妇科病经验介绍

杨艳芳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祛瘀法;妇科病;门成福

门成福教授为中原门氏妇科第三代继承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中医药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门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六十余载,治学严谨,学验俱丰,擅长治疗中医妇科各种疑难杂症,临证时提倡祛瘀法治疗妇科诸疾,每获良效。笔者有幸师从门教授,聆听教诲,获益颇多,现将门教授运用祛瘀法在妇科疾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瘀血的病因病机

瘀血指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腑内的血液。它既是气血不和的病因,又是病理变化的产物。形成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因气虚、气滞等引起的血行不畅而凝滞;二是因内外伤或血热妄行造成的离经之血。而妇人以血为本,若经期、产后不慎感邪、内伤七情、多产房劳或经行敛涩过早,跌扑负重、手术创伤等,均可使血流缓慢、滞塞不通,或流动阻滞,或渗出血管之外而成离经之血停蓄,呈现浓、黏、凝、聚,出现瘀证。

2 祛瘀法的证治

张仲景、唐容川、张锡纯等擅用该法治疗内外妇儿等多种疑难杂症,今门教授将治瘀之法变通用之,临证以寒热虚实为纲,寒证以温药为主,配以活血药治疗,如温经汤加三棱、莪术、水蛭等。热证以清热为主,配以化瘀药治疗,如五味消毒饮加鸡血藤、丹参、土鳖虫等。实证用大剂活血化瘀药物攻之,如桃红四物汤或抵挡汤加味。虚证以补虚兼活血药治疗,如参芪四物汤加三棱、莪术、丹参、水蛭等。

3 祛瘀法妇科临床应用

门教授临证强调首先要抓住主症,掌握疾病的关键症结,继而精准辨证,灵活用药。对于妇科痛证、不孕不育、癥瘕、出血等有较好的疗效,详述如下。

3.1 祛瘀治痛证 女子以血为用,气血和调,百病不生,气血瘀滞,杂病丛生。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经血欲行,气必先调,现肝气郁结,气机不利,不能运血畅行,则血液瘀阻脉络,而致经行不畅,疼痛作矣。“不通则痛”,故气血瘀滞、肝郁气滞皆为致痛的主要病因。“通则不痛”,故通经止痛为治疗大法。可选用少腹逐瘀汤随证加减用之,处方:当归、川芎、赤芍、蒲黄、延胡索、没药、五灵脂、桂枝、三棱、莪术、丹参、益母草。腹痛亦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可分为实痛与虚痛,实乃不通之意,论治常以疏通气血道路为主,加以止痛之品。门教授常以四物汤为基本方治疗痛症。处方:当归、川芎、熟地黄、赤芍、香附、延胡索。偏热者加地骨皮、牡丹皮;偏寒者加艾叶;白带多者加茯苓、黄柏、芡实;腰酸痛者加杜仲、怀牛膝、桑寄生;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例1:李某,女,19岁。2013年7月19日初诊。经行小腹疼痛2年,痛发经前,拒按,伴恶心呕吐,胸胁作胀,经量少,伴有小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则消失。舌紫暗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末次月经:2013年6月25日。中医诊断为痛经,证属气滞血瘀。治宜理气化瘀,活血止痛。处方:延胡索、香附各25 g,当归、川芎、赤芍、红花、白芷各15 g,牡丹皮、桂枝各12 g,五灵脂20 g,没药、黄连各6 g,吴茱萸、蒲黄各10 g。经前5天服,每天1剂,水煎服,连服7剂。

二诊:经行畅,腹痛明显减轻,继以上方加姜竹茹,于每月经前5天开始服用,连用2个月经周期,诸症痊愈,数月后随访无恙。

3.2 祛瘀治血证 治病必求于本,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崩漏、经期延长、胎漏、胎动不安、产后恶露等均可见到阴道出血,量或多或少,时间或长或短。傅青主认为妇科血证多因气血虚弱,常以大剂补气养血药治疗,收效颇丰。门教授认为,现代临床所见血证多因气血瘀滞不畅,离经之血妄行,瘀阻胞内,血海不宁,瘀阻冲任,血不归经,导致异常的阴道出血,出血日久导致气血虚弱,宜先用祛瘀法,后再辅以补

气养血止血药治疗,故止血不留瘀,攻补兼施,可提高临床疗效。常以乌茜断丝散加减治疗崩漏、经期延长、产后恶露。处方:海螵蛸、茜草、黑荆芥、阿胶珠、全当归、炮姜、香附、益母草、杜仲、川续断、菟丝子。方中乌贼骨、茜草、荆芥炭、阿胶珠相须为用,化瘀止血,凉血清肝,配伍应用,效若桴鼓;若出血量大者加仙鹤草、地榆炭、生地黄炭、山楂炭;若伴有血块者,加三七、蒲黄、五灵脂;腹痛加剧者,加乳香、没药、延胡索;神疲乏力、肢倦者,加太子参、黄芪。

例2:王某,女,22岁。2012年4月26日初诊。15天前来经后,一直未净,量时多时少,夹血块,色暗红、伴下腹胀痛,曾经使用补血止血药治疗无效。小腹疼痛拒按,头晕眼花,面色苍白,舌紫暗、边有瘀点,脉涩。中医诊断为崩漏,证属气虚血瘀。治宜益气活血止血。处方:海螵蛸、茜草炭、阿胶珠、全当归、香附、杜仲、太子参各15 g,黑荆芥、炮姜各6 g,益母草30 g,川续断、菟丝子、黄芪各25 g。3剂,每天1剂。

4月29日二诊:阴道流血明显减少,偶有头晕,舌淡黯、苔薄白,脉细。拟上方继服7剂,并长期口服归脾丸,出血得以控制。3月后随访,月经周期正常,每次行经5天,量中等。

3.3 祛瘀治癥瘕 癥瘕多属现代医学所指的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梗阻等范畴。西医主张激素及手术治疗,然远期效果不佳。中医认为:癥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气血失调有关,多因气滞血瘀结聚而成,门教授仍以活血祛瘀、消癥散结为治疗大法,配以清热解毒、温通经络药物,方选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处方:桂枝、茯苓、赤芍、桃仁、牡丹皮、穿山甲、皂角刺、卷柏、刘寄奴、三棱、莪术、丹参、水蛭、薏苡仁、败酱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故此类疾病治疗周期相对较长,需患者积极配合,治疗3月为1疗程,通常1~3疗程可治愈。

例3:陈某,女,47岁。2011年6月12日初诊:患者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多有血块,淋漓不断,持续1月余,气短懒言,面色少华,腰酸腹痛,纳差,偶有便溏,阴道出血量多,持续不断,舌淡暗、苔薄白,脉沉涩。妇科彩超示:子宫6.1 cm×3.5 cm×4.2 cm,轮廓清,宫底壁有2.7 cm×2.9 cm×1.3 cm突起,诊断为浆膜下肌瘤。中医诊断为癥瘕;证属瘀血凝滞,气血虚弱型。治宜益气养血,化瘀止血。处方:山药30 g,黄芪、菟丝子各25 g,续断24 g,阿胶珠、当归、茜草炭、茯苓、海螵蛸各15 g,荆芥炭6 g,三七粉5 g。5剂,水煎服。

二诊:出血量基本控制,气血虚弱症状无明显改善。予归脾汤7剂,扶助正气。

三诊:出血停止,精神可,一般情况良好,查血常规无异常。遂以化瘀消癥散结为治则,予消瘤汤加减治疗。处方:桂枝、茯苓、赤芍、桃仁、黄柏、刘寄奴、三棱、莪术、水蛭、当归各15 g,牡丹皮12 g,穿山甲10 g,皂角刺、丹参、薏苡仁、黄芪各25 g。上方服80剂,于2011年10月16日查B超提示:子宫未见异常。肌瘤消失,病愈。

3.4 祛瘀治不孕 不孕症是现代临床常见病,证有虚实之分。门教授认为,现代生活工作压力较大,广大妇女来自身体和心理的压力过大,以致气血不调,肝肾亏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正常运行,日久成瘀,加之情绪波动过大,易致肝郁气滞,凝滞不畅,则道路不通,以致不孕。治疗该证型仍以祛瘀为治则,兼以滋补肝肾、理气调经为主。常以德生丹为基本方治疗不孕症。处方:熟地黄、红花、砂仁、当归、赤芍、川芎、丹参、三棱、莪术、陈皮、益母草、金银花、炒杜仲、菟丝子。若输卵管梗阻者加大活血破瘀之力;若卵泡发育不佳者,可加紫河车、桑椹、菟丝子增强温阳补肾之力;若卵泡不破者,加水蛭、穿山甲、土鳖虫等破瘀走窜之品,促进卵泡破膜,增加受孕几率。

例4:林某,女,28岁。2009年7月15日初诊。婚后4年未孕,月经周期正常,量一般、色暗,有小血块,伴经前乳房胀痛,轻度腹痛,带下偏少。连续监测排卵已达3月,均提示卵泡发育过大,肌注绒毛膜性腺激素后卵泡仍不破。现经净1周,无不适,舌淡、苔薄白、有瘀点,脉沉细。中医诊断为癥瘕,证属胞脉瘀阻型;治宜活血化瘀。处方:桃仁、熟地黄、当归、丹参、皂角刺各25 g,红花、赤芍、川芎、三棱、莪术、川牛膝、连翘、炒杜仲各15 g,5剂,水煎服。7 月21日二诊:白带稍多,偶有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滑。上方加香附15 g,大枣3枚。8月14日三诊:今月经来潮,量一般,无其他不适,舌淡、苔薄白,脉细。守方不变。9月1日四诊:来诊时为经后14天,给予B超检查示:卵泡1.9 cm×1.8 cm,嘱次日再次复查。9月2日五诊:B超检查未见卵泡。嘱其可试孕。9月25日六诊:告知月经延期10天,给予早孕检测提示阳性。

[1]陈建设,孙自学,门波,等.门成福教授攻补寒热同用法治疗妇科病临床经验简介[J].新中医,2010,42(9):142-143.

[2]门成福.门成福妇科经验精选[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

[3]清·唐容川.血证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刘淑婷)

R249

A

0256-7415(2015)12-0012-02

10.13457/j.cnki.jncm.2015.12.006

2015-05-20

杨艳芳(1983-),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及古代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血块莪术赤芍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呼伦贝尔野生赤芍资源科学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抢救呼吸系统急危重症患者中床边纤维支气管镜的应用
加工炮制过程对温莪术活血化瘀功效的影响
广西莪术乙酸乙酯部位的抗血栓作用
三棱-莪术有效组分配伍液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盆腔粘连的影响
UFLC-Q-TOF-MS法分析蓬莪术有效成分
新疆赤芍
新型膀胱血块清除装置的研制
赤芍与辛芍组方中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