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应对社会思潮的机制创新

2015-02-21肖齐苏丽

关键词: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想

肖齐,苏丽

新形势下高校应对社会思潮的机制创新

肖齐,苏丽

在应对社会思潮的历程中,高校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基本经验。但在具体操作的机制层面,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空间。新形势下,高校要创新应对社会思潮的思维理念,构建协同、合力、导向、预警与矫正等五个方面的新机制。

高校;社会思潮;应对策略;创新机制

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深刻变化与国内政策重大调整,各种社会思潮借助网络媒体迅速传播。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势必要作出有力回应。在这一背景下,创新高校应对社会思潮机制,具有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应对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

一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高校在实践中探索,较为成功地应对了社会思潮的冲击,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苏东欧剧变后,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趁机涌入并渗透我国,对高校师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影响。近十多年来,普世价值、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进一步在高校蔓延,高校面临着“指导思想与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巨大挑战。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高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与立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不断增强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应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师生中的话语权和感召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去解决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造成的问题,不断增强高校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本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态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作为人类文化一部分的多样化社会思潮,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统一的价值导向,或者这种导向很苍白乏力,社会运转就会或者陷入混乱,或者陷入停滞,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1]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绝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放弃主导。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其内容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浓厚的民族特色与强烈的时代感。高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主旋律思想政治教育,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也发挥了其的引领作用。

(三)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重要原则

在应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过程中,高校在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旗帜的前提下,也努力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重要原则。人类社会的思想文化本身就是多元而非同构,需要在相互借鉴中发展。高校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倡导各种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与有益思想流派的和谐相处。高校始终坚持以积极的态度研究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完整把握其内容体系,深入了解其精神实质。高校始终坚持以辩证的方式发掘并汲取其科学合理的元素,同时也分析并批判其消极腐朽的成分。高校应对社会思潮,正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下展开的,主动借鉴和广泛汲取了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的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

(四)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

在应对社会思潮过程中,高校始终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路径。高校组织各种力量,运用多种方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基本实现了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应对。一方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要力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与学工队伍的桥梁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坚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导向。同时,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在校内举办学术活动,解释学生对现实的困惑与深层次的认识问题,引导其对社会思潮的正确认识。

二、高校应对社会思潮机制的不足

上述基本经验表明,高校应对社会思潮在宏观上是正确且有效的,但在微观具体操作的机制层面上,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五重五轻”。

(一)重各自为政,轻统筹协调

当前,高校应对社会思潮的主体人员分为三支队伍:一是政工队伍,包括宣传部门、学工处、团委等,主要负责政策宣传与活动开展,并进行思想引导;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主要是政治理论课与德育课教师,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政治教育;三是学工队伍,以学生辅导员为主,通过日常管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三支队伍可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不足,分工虽明确,协调却不够。学工队伍掌握的学生思想动态,未必能被教师有的放矢地运用于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往往又与政工、学工队伍的工作对接不上。三支队伍之间缺乏必要的相互反馈与统筹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应对社会思潮的效度。

(二)重施教者,轻受教者

高校应对社会思潮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多是着眼于施教者的动机、引导方法和途径等,对受教者的需求与问题未能足够重视。从接受理论的需求律看,如果我们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人生追求及实际需求,则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再从接受理论的差异律看,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应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高校学生因性别、生源地、学习阶段、专业背景、政治面貌不同,受社会思潮影响的程度也不同,需要分类区别应对,但在实际操作中多为“一刀切”,少有针对性。

(三)重政治教育,轻心理教育

作为应对社会思潮主要途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应该是完整而丰富的,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但从高校的实践层面看,相对强调政治教育,而对其他教育内容的关注不够,尤其是心理教育。随着改革的深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变化,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导致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但高校的应对力度是不够的。这既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给非主流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提供了在高校生长的心理土壤。早在2004年出台的中央十六号文件就明确提出,心理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教育

一些社会思潮之所以在高校学生中有市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校重视理论灌输,但对实践教育关注不够。大学生认同某些社会思潮,认为这些社会思潮很深刻,对现实问题有解释力,原因是他们对狭小圈子里似是而非问题的分辨不清和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的陌生。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的理论学习同社会实践脱节,因此社会思潮的只言片语就遮蔽了他们的眼睛。开展革命历史和传统教育活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就没有传播的余地;开展调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活动,新自由主义思潮也难有生长的土壤。

(五)重教育引导,轻深入研究

研究社会思潮的权威学者林泰提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样,社会思潮也具有整体性、意识形态性和教育性这三方面的特点,所以应当将社会思潮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以培养思想家兼学者型的人才。”[2]高校应对社会思潮的队伍虽庞大,但主要着力于教育引导,而深入研究不够。高校思政课教师着眼于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着力于教学环节,而对社会思潮的跟踪并深入研究的力度不大。没有深入研究社会思潮,就无法从理论根源上消除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没有深入研究我国当前社会思潮的新现象,也就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评析各种社会思潮,也难以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影响力。

三、新形势下高校应对社会思潮的机制创新

新形势下,高校的文化生态与媒体环境日趋复杂化,要有效应对社会思潮就应在坚持基本经验的同时,针对上述不足,按照“化堵为疏、主动出击、内外兼顾、虚实结合”的理念,构建新的应对机制。

(一)整合各方的协同机制

当前高校应对社会思潮的力量虽较强大,但有一支重要的力量没有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那就是大学生社团。这里所说的大学生社团主要是指思想理论研究型的社团。历史上,如“五·四”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通过与社会思潮碰撞,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众多流派中脱颖而出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实践表明,今天的大学生社团仍然不失为应对社会思潮的重要角色之一。高校一些思想理论研究型的大学生社团,在应对社会思潮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影响较大的如北京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求索学社、南开大学学生理论学习“三会”、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等。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是高校应对社会思潮的重要努力方向,应成立类似的思想理论研究型大学生社团,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前文论及政工、教师与学工三支队伍分工虽明确,但协调却不够。这种状态易削弱高校应对社会思潮的作用,也必然降低其效度。各支队伍之间需要建立一定的平台,如联席会议等进行必要的沟通与反馈。学工队伍掌握的学生思想动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能成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共享的信息,使彼此工作有效衔接。作为主管意识形态的高校宣传部门,应担当统筹协调的重任,整合思政课教师、政工队伍、学工队伍、大学生社团等各方力量,形成协同机制以便更加有力地应对社会思潮。

(二)全面平衡的合力机制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合力理论,社会是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发展的。高校应对社会思潮,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以教育合力理论为指导。当前社会处于深化改革的转型时期,呈现主流与多元共存、积极与消极交织的复杂状态。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下的青年学生,其思想认识与价值取向的形成与发展,绝不是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合力作用的产物。高校只有构建全面平衡的合力机制,才能在应对社会思潮中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从内容合力看,高校既要重视政治教育,也要关注思想教育,还要重视道德教育,更要注重心理教育。作为相对薄弱的心理教育,往往为社会思潮影响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思想认知需要健康的心理基础,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从途径合力看,高校既要重视理论教育,也要关注实践教育。事实上,多数高校注重理论灌输,而实践教育力度不够。这种失衡的教育容易导致残缺的教育产物。从环境合力看,高校既要注重校内教育,又要关注社会教育。高校校园相对单纯,学生对校内的教育比较容易认同,但离开校园则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高校与家庭、社会共同配合,形成有效合力,从内容、途径、环境等角度构建应对社会思潮的全面平衡的合力机制。

(三)主动疏引的导向机制

高校应对社会思潮,在导向上要积极主动,且应化堵为疏。一方面要自觉加强社会思潮研究,识别并分类对待社会思潮,或为我所用,或予以解构。应当在高校宣传部设立专门研究引导社会思潮的机构,这既可以给学校党委提供有关引领社会思潮决策的建议,也能够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提供识别、评价、引领社会思潮的参考。只有深入研究,才能辩证对待社会思潮:对能够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予以积极吸纳;对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进行解构并具体分析,“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因为其来源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说,本质上看当然是必须否定的,但其中也包含着某些市场经济中人类文明的共性认识成果,包含某些对我国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新体制具有借鉴意义的或可利用的思想政策因素,因此在我们对其总体上加以拒绝的同时,也要认真汲取其积极因素为我所用,而不能绝对否定了事。”[3]

另一方面,要化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强化新媒体话语权。主动出击,要求高校善于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牢牢把握应对社会思潮的主动权。因此,高校要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以此为思想沟通的桥梁,有针对性地与学生交流。为此,要组成得力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关注网上动态,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思潮,及时予以正确引导,牢牢占据舆情制高点,稳稳把握舆论话语权。同时,高校不但要引导社会思潮,而且要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现实需要,不断提出新概念和新理论,形成新体系,并努力去创造新的社会思潮,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现实,避免不良社会思潮的趁机渗透。

(四)及时准确的预警机制

随着全球化发展与我国开放程度日益加深,社会思潮传播也在不断提升速度并扩大覆盖面。加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正呈现空前加深的态势。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以“自由、民主”的名义诱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逐步发生转变。这是值得警惕的,需要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为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其所受影响的问题,高校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通过定量分析透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需要建立谈话等发现学生思想问题的制度性渠道。思政课教师也要通过课堂互动等方式察觉学生思想的微妙变化。通过调查、谈话和课堂互动等方式,能够及时准确地揭示学生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具体状况,这些便构成了有效的预警机制。

(五)分类制宜的矫正机制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受社会思潮影响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不同的学生群体受同一社会思潮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别。具体而言,学生的性别、生源地、学习阶段、专业背景、政治面貌等不同,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度也不同。以学生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度为例,女生高于男生,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学习阶段高的高于低的,非党员学生高于党员学生[4]。这个调查结论提醒我们,在对中“毒”严重深受其“害”的学生进行矫正时,需要区别应对,坚持分类制宜以对“症”施策,可采取“跟踪帮扶”“个别沟通”等措施。若不顾这一规律,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势必无功而返,甚至适得其反。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2]林泰.科学引领社会思潮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访清华大学林泰教授[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

[3]宋萌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光明日报,2008-07-29.

[4]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编辑:文汝)

G641

A

1673-1999(2015)05-0106-03

肖齐(1971-),男,硕士,江西警察学院(江西南昌330103)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苏丽(1984-),女,硕士,江西警察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015-01-10

2014年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新形势下高校应对社会思潮的机制创新研究”(JXGXDJKT.YB-201430)。

猜你喜欢

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想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