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战略高度,重视零部件发展全力推进汽车工业做大做强

2015-02-20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

金属加工(冷加工) 2015年18期
关键词:专利汽车企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叶盛基

从战略高度,重视零部件发展全力推进汽车工业做大做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叶盛基

汽车工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已连续6年蝉联世界汽车产销第一,销量从2009年的1 364万辆激增到2014年的2 300万辆,成为全球汽车大国。然而,我国汽车工业大而不强,特别是零部件发展相对滞后,自主孱弱的危机凸显,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在此重要战略机遇期,制造强国战略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正式出台,为中国汽车工业实现做大做强提供了基本指南。

“创新驱动”是《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方针,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核心,是实现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加快推动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举措。汽车零部件是汽车工业持续

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支撑汽车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最为重要的载体。

中国汽车零部件创新发展现状

1. 发展概况

“十一五”以来,我国汽车制造业持续快速增长,2014年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2 300万辆。随着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零部件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 11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194 3万亿元,年均增长29%。2014年,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 096.53亿元,同比增长18.15%;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 886.30亿元,同比增长21.60%;销售利润为6.96%,较2013年同期提高0.12个百分点。产业发展持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 竞争格局

我国境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呈现中国品牌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国独资企业并存的发展局面。目前本土中资零部件企业占据国内零部件企业比例超过80%,外资企业加强与国内企业合作,正进一步向国内市场渗透。三资竞争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带来危机,同时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随着外资企业引入,带来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促进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国内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效益好和规模大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逐步成长起来,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体系和比较完善的配套网络体系;另一方面,外资零部件企业基本占据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的中高端市场,市场份额约70%,大量利润外流且已于国内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垄断。

3. 自主创新概况

随着零部件研发的重视和投入、技术研发中心投资及建设步伐加快,注重专利的保护与应用,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正在持续提升。

从研发投入来看,2014年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变化最为明显的一年,各细分行业零部件企业的研发投入在逐渐提高。2014年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显示,统计在内的88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中,共有83家发布了2014年研发支出的详细数据。其中,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超过5%的企业数量达到了17家,而在过去能超过5%的企业寥寥无几。83家企业累计研发投入为128.62亿元,研发投入占当年营业收入比例的平均值为3.88%,与2012年的2.7%和2013年的3.27%相比有较大提升。但不论是研发投入总额,还是研发投入占比,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从知识产权来看,我国汽车工业实用型和发明型专利数量正在快速增长,行业内技术研发能力不断增强。我国汽车产业专利总体申请量由2006年的17 200件增长到2013年的83 609件,年均增速为22%。但在发动机、底盘、车身和汽车电子相关专利中,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居于前列的基本都是外资企业。从授权情况来看,获得专利授权的国内申请仍处于劣势。

总的来看,我国零部件研发投入及专利数量不断攀升,但科研成果转化率过低,与国外差距明显。科研成果转化是研发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不仅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整体研发成果转化率仅10%,比美国80%的转化率低70个百分点,其中90%比例的科研成果不能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建设、企业进步发挥作用。

汽车零部件创新发展目标及措施建议

面对如此严峻的发展形势,实现中国汽车零部件创新发展,必须明确发展目标,依托现有基础加快产业自主研发与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整车企业的引领与带动效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本土自主品牌,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1. 发展目标

(1)零部件关键技术发展布局。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弥补缺环、补强弱环,重点打造以动力总成和汽车电子为轴心的研发创新型、专业化、规模化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实现平台研发、先进制造和生产性服务。加快培育新能源和智能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推进产业进程和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到2020年,瞄准动力总成、汽车电子、新能源及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关键零部件技术研

发布局,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集团公司。

力争2025年在动力总成、汽车电子、新能源及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成功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的零部件集团及若干知名零部件品牌。

(2)零部件研发创新强化。到2020年,积极引导汽车零部件骨干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开发,实现骨干零部件企业年度最低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的3%~5%。

到2025年,骨干零部件企业年度最低研发经费占比销售收入的5%及以上。协同整车企业或世界知名零部件企业构建多家大型关键零部件产品前沿技术“平台研发”和“应用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用型发明专利产出率提升20%~30%,科技成果转换能力提升50%。

2. 实施零部件自主创新工程

(1)建立零部件研发和创新体系。加强汽车零部件工业的转型升级,促进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与创新。加强汽车零部件研发和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不断研究掌握核心技术,通过整车带动、骨干零部件企业引领,推进提升零部件企业研发能力、质量保证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交付和服务保障能力,促进零部件产业向节能型和环保型、高技术型和高质量型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积极促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着重抓好各零部件子行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公共检测平台建设,重点关注发动机、变速器及电子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子行业,积极支持和推进骨干零部件企业构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2)提高技术研发能力。依托整车产品技术,进一步提高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安全舒适水平,适应日益严格的汽车标准、法规要求;结合汽车零部件未来发展趋势,逐步完成零部件“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和网联化”技术的储备、工程化技术突破、产业化推广及规模应用。全面加强零部件产品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推进汽车零部件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吸引。

(3)搭建共性技术平台。加快推进发展汽车零部件的软实力支撑,加强零部件研发体系建设。引导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加大零部件的研发投入,鼓励建立不同企业性质的零部件产品技术发展联盟,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建立零部件行业共享测试平台、零部件产品开发数据库及专利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立足现有汽车零部件产业特色基地,加快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向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的转型,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基础平台;建立国家或省级零部件行业前瞻性和平台研发型技术中心、应用研发型工程研究中心;发展一批特色零部件企业主导、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零部件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4)建立健全零部件标准、法规和测试评价体系。加强汽车零部件行业安全、节能、环保、舒适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研究和制订、修订工作,形成未来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的标准体系,以先进、科学的标准和技术法规促进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技术支撑。加大新标准的宣传贯彻和执行力度,建立国内外汽车行业标准法规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服务。

加强第三方质量检测和测试评价机构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强制性标准检测能力建设和质量事故鉴定能力建设,不断完善产品质量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助推汽车零部件产品品质的提升。

(5)推进智能化、互联化发展战略。加快促进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与工业信息化融合。积极做好智能汽车、车联网零部件技术和项目储备。大力推动自主软件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开发及其在自主品牌汽车上的示范应用。促进车载网络、娱乐、导航等相关信息产品在整车上的应用。

做好新能源汽车与信息化的对接应用。充分利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机遇,积极推动车载远程监控、全时网络在线及在线呼叫服务等相关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鼓励专业化服务运营商发展,促进新兴技术的试点应用。

(6)推进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零部件产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构建全产业链的专利体系。通过实施专利、标准和品牌三大知识产权战略以及产学研合作战略,培养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

收稿日期:(20150827)

猜你喜欢

专利汽车企业
专利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发明与专利
汽车的“出卖”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3D 打印汽车等
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