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表征,建构模型——“数的奇偶性”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5-02-20浙江省长兴县第二实验小学吴慧婷

新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奇偶性奇数举例

□浙江省长兴县第二实验小学 吴慧婷

多元表征,建构模型——“数的奇偶性”教学实践与思考

□浙江省长兴县第二实验小学吴慧婷

2013年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中,增加了用数的特征解决问题。如教材15页例2,研究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纯数学问题。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中,在总结了2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偶数与奇数的概念。只在练习三中,以星号题(第十三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来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性质。

“数的奇偶性”一课以探索两数之和的奇偶性为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何实施教学,落实并检测教学目标呢?笔者尝试解决问题与数学建模活动有效结合。

一是用算式表征数学问题。“奇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与奇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偶数与偶数的和呢?”该例题属于“解决问题”,学生首先要阅读并理解题意。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可将题意转化为三组算式:

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

学生有意识地用算式表征问题,这是数学建模的起点。问题简洁明了,学习目标明确,有利于自主探索。

二是多种方法获取模型。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是分析与解答,即怎样研究。这也是数学建模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数的奇偶性,只采用举例法,属于不完全归纳法。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在举例时清楚数的奇偶性,但在应用时,较多学生凭猜测或死记硬背,错误率较高。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数的奇偶性,并能熟练灵活应用,需要多种方法结合获取结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课前有孕伏。奇数、偶数概念产生后,教师有意识地为“数的奇偶性”教学做了两次孕伏。奇数、偶数概念的产生以2的倍数特征为基础,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对奇数、偶数不陌生,并得出规律:奇数除以2余数是1,偶数除以2余数是0。这一知识为用语言解释数的奇偶性做了第一次孕伏。在学生认识奇数和偶数后,引导其动手操作,用1个小正方形表示1,一个接一个摆成两行。在不断的操作中,学生发现:偶数个小正方形总能摆成一个长方形,而奇数个小正方形总缺1个(也可以说多1个)。这一发现为以形助数获取数的奇偶性做了第二次孕伏。

课中有体现。课前孕伏,事半功倍。“你准备怎么研究?除了举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激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学生首选方法是举例验证,接着是画图和用语言描述。笔者收集了课堂上学生的作品,学生介绍了每种方法的好处:举例,采用小数字,易发现规律;画图,数形结合,形的直观帮助理解抽象的数的奇偶性;语言描述,两个加数分别除以2有无余数,决定了和有无余数,即奇数还是偶数。举例、图示、说理,三种方法结合使用,得出结论: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提高了数的奇偶性的可靠性,增强了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完成了模式抽象,得到数的奇偶性模型。

三是多维度验证模型。得到模型,要通过模型去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即获得结论,需要验证。

举例验证。在获取结论时学生往往采用小数字例子,便于得出规律。在验证时,往往会用大数字例子检验。如教材中的534+319=853,用上述获得的结论解释应得到奇数,算出得数也是奇数,结论与检验结果吻合。

联想验证。从一年级上册起,学生就在接触加减法四式练习,高年级学生已学会用加减法的关系解释简单的数学问题。若“奇数+偶数=奇数”是对的,那么“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一定成立。学生只要用举例、图示或说理等方法去验证“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是否正确。同理,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可以去验证“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不仅验证了和的奇偶性,又获得了差的奇偶性结论。

四是应用模型体现价值。用模型解决所有这类问题,体现模型价值。建立数的奇偶性模型,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来加强理解。

1.基本练习促巩固。在以往的教学中,对奇偶性的教学比较单一,只用举例。学生在判断奇偶性时盲目性较大,错误率高。现在学生解决类似的题目,方法多样。作业反馈时,正确率位94%。在访谈中问学生是怎样想的,较多人回答用图示和说理,图示的直观性、余数的判断更有效,并且判断后再用数字验证是否正确。

2.变式练习用迁移。教材16页第4题,奇数与奇数的积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与偶数的积是奇数还是偶数?偶数与偶数的积呢?学生经历了和、差的奇偶性的学习过程,用迁移独立解决积的奇偶性,甚至商的奇偶性,举一反三。

3.对比练习清本质。

该题将数的奇偶性与质数、合数综合应用,区分各概念的本质含义。学生在解决该题时,首先判断两个偶数的和、差、积、商,再判断质数还是合数。将习题用足用透,若将“A和 B都是偶数”改为“A、B都是奇数”呢?学生熟悉了数的奇偶性特征,以及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的分类依据。

解决问题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建立思维习惯。解决问题,常常经历猜想、验证、获得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学会从一般到特殊,研究特殊情况发现一般方法;学会从抽象到具体,化难为易;学会数形结合,直观形象助理解。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寻找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及应用数学模型。

猜你喜欢

奇偶性奇数举例
奇数凑20
函数的图象、单调性和奇偶性
奇数与偶数
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三角函数求值题型举例
数学竞赛中数列不等式的常见解法举例
关于奇数阶二元子集的分离序列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
函数的奇偶性常见形式及应用
例析函数奇偶性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