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版本研究概述

2015-02-20张瑞彬张海洋陈凤芝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张仲景流传刻本

阎 琪,张瑞彬,张海洋,陈凤芝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而且有高度的科学价值,至今仍有着指导临床的现实意义。《伤寒论》的版本一向为学者所注意,但因年代久远,汉唐之时,书籍皆靠手抄传授而无刻版印刷,难以广为流传。近年来,对于《伤寒论》版本研究的成果并不特别突出,《伤寒论》在版本研究方面,多数认同以宋本和成注本为权威版本。笔者对近10年《伤寒论》版本研究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以期对《伤寒论》版本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古医籍版本研究的经验。现将近10年《伤寒论》版本研究的现状概述如下。

1 版本

笔者通过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集整理近10年有关《伤寒论》版本研究的文献35篇,其中大多为研究宋本《伤寒论》的文献,少量文献以《伤寒论》版本流传为研究对象,还有部分文献以宋本以外的其他版本为单独的研究内容。

1.1 宋本 钱超尘教授[1-8]研究了《伤寒论》自北宋治平二年(1065)刊刻大字本以来至2001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赵开美本,凡936年关于宋本《伤寒论》流传演变学术简史,涉及到北宋大字本、小字本、明赵开美简历及其翻刻北宋小字本之背景与特点,对日本内阁本、中国北图本、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本3个赵开美本进行详考,发现赵本有初刻本、补刻本之异。日本内阁本是初刻本,北图本、台湾本是补刻本。补刻本由当时优秀刻工赵应期独立补刻。钱超尘教授[9-10]还考证出宋本《伤寒论》中国藏有5部,日本藏有1部,今世所存凡6部。日本内阁文库所藏之本为赵开美所刻无疑,但其是赵氏初刻本,不是翻刻本;而宽文本虽然不是好版本,但对传播《伤寒论》功不可没。日本翻刻《伤寒论》最精善者是安政本。另考证宋本《伤寒论》务须将两类误称“仲景全书”者加以区别:一是与张卿子《仲景全书》相区别,二是与恽铁樵影印日本安政本相区分。

1.2 其他版本 除对钱超尘教授对宋本《伤寒论》进行大量版本研究外,其他学者对其他版本的《伤寒论》也进行了版本方面的研究。侯建春[11]、张慧蕊[12]等对淳化本《伤寒论》的源流进行了考证,淳化本《伤寒论》是指收载于《太平圣惠方·卷八》中的《伤寒论》残卷。因《太平圣惠方》完成于宋太宗淳化三年,故此《伤寒论》传本被学界定名为“淳化本《伤寒论》”。淳化本作为《伤寒论》版本系统中一个较为重要的传本,上承六朝、隋、唐各古本,下启宋林亿校本,在《伤寒论》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敦煌遗书中,有大量的古医书卷子,包括医理、医药、本草、针灸、药方等各个方面,其中S.202号则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之残卷。王杏林等[13-14]则对敦煌本《伤寒论》进行了校正,认为残卷卷面清晰,字体优美而略带隶意,特别是捺笔仍有较强的波碟。据日本学者藤枝晃研究,到隋朝时正式形成楷书,在此之前的楷书多带有隶书的笔意。因而,这卷带有隶书笔意而无唐讳的写本,极有可能是南北朝时的写本。崔为等[15]通过对黑城出土的医学残片进行考证研究,推断其为元代一位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抄录的《伤寒论》中的方剂。《注解伤寒论》是金代成无己对张仲景撰著的《伤寒论》的注解,成书于1144年,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王勇[16]、席军生[17]等对汪济川刻本和赵开美《仲景全书》刻本从文献学角度作了较深入的比校,认为两个版本内容基本一致,仅在序文和正文文字方面有所不同。并且提出文献整理时,必须尽可能地保存文献的原貌,特别是原书的序文,不能随意更改,必要的更改一定要有说明。

2 研究者

针对《伤寒论》版本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多,但大多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笔者通过查阅和整理文献发现,对于《伤寒论》版本的研究透彻者当为钱超尘教授。钱超尘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训诂学家和中医文献学专家。其所著《伤寒论文献通考》(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年)是国内外第一部《伤寒论》文献发展史,获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此书在日本和韩国产生较大影响,一些章节已经译为日文。除钱超尘教授外,一些学者对《伤寒论》的版本也有所研究,并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李玉清等[18]发表了《试论成注<伤寒论>版本对后世的影响》,周益新[19]发表了《关于宋本<伤寒论>之研究》,付中学等[20]发表了《赵开美本<伤寒论>所附牒文考》,林大勇等[21]发表了《3种不同版本的翻刻宋版<伤寒论>比较研究》等,对研究《伤寒论》版本及其流传史大有裨益。

3 结语

前辈学者对《伤寒论》版本的研究,硕果累累,成就斐然,其中尤以钱超尘先生贡献最大,其多方征引、深刻分析、精辟论述、反复辩明、旁通曲悟,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但在这一领域仍然存在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在汲取前贤之长、继承已经取得的成果之基础上,应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研究。

[1]钱超尘.宋本《伤寒论》刊行后流传演变简史[J].医古文知识,2004(2):10-12.

[2]钱超尘.宋本《伤寒论》刊行后流传演变简史(二)[J].医古文知识,2004(3):28-32.

[3]钱超尘.宋本《伤寒论》刊行后流传演变简史(三)[J].医古文知识,2004(4):26-31.

[4]钱超尘.宋本《伤寒论》刊行后流传演变简史(四)[J].医古文知识,2005(1):32-36.

[5]钱超尘.张仲景生平暨《伤寒论》版本流传考略[J].河南中医,2005,25(1):3-7.

[6]钱超尘.张仲景生平暨《伤寒论》版本流传考略(续1)[J].河南中医,2005,25(2):3-7.

[7]钱超尘.张仲景生平暨《伤寒论》版本流传考略(续2)[J].河南中医,2005,25(3):3-6.

[8]钱超尘.张仲景生平暨《伤寒论》版本流传考略(续3)[J].河南中医,2005,25(4):3-7.

[9]钱超尘.宋本《伤寒论》版本简考[J].河南中医,2010,30(1):1-9.

[10]钱超尘.“日本安政本《伤寒论》”版本之考证[J].河南中医,2011,31(5):441-444.

[11]侯建春,孙华妤,李俊德.淳化本《伤寒论》版本源流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5):372-373.

[12]张慧蕊,梁永宣.《太平圣惠方》中的淳化本《伤寒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1):15-17.

[13]王杏林,许建平.《伤寒论》写本校证[J].敦煌学辑刊,2003(2):58-65.

[14]王杏林.敦煌本《伤寒论》校证[J].敦煌学辑刊,2006(1):13-21.

[15]崔为,王姝琛.黑城出土的《伤寒论》抄页[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77-78.

[16]王勇,高爱玲.汪本和赵本《注解伤寒论》比较[J].中医文献杂志,2006(4):4-8.

[17]席军生,王勇.汪本和赵本《注解伤寒论》正文比较[J].中医研究,2006,19(6):60-62.

[18]李玉清,张灿钾.试论成注《伤寒论》版本对后世的影响[J].中医文献杂志,2004(2):6-7.

[19]周益新.关于宋本《伤寒论》之研究[J].河南中医,2006,26(8):1-4.

[20]付中学,李俊德.赵开美本《伤寒论》所附牒文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5):305-309.

[21]林大勇,王树鹏,傅海燕,等.3种不同版本的翻刻宋版《伤寒论》比较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1,31(2):173-175.

猜你喜欢

张仲景流传刻本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经典“咏”流传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古村难久远,文化永流传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