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藏青玉画别子与金代赵元《剡溪云树图》

2015-02-20王永梅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5期

王永梅

(辽宁省营口市博物馆,辽宁 营口 115000)

馆藏青玉画别子与金代赵元《剡溪云树图》

王永梅

(辽宁省营口市博物馆,辽宁 营口 115000)

【摘要】20世纪80年代,营口市博物馆征集到一枚青玉质地的书画别子,其上墨刻隶书:“乾隆御赏·赵元剡溪云树真迹”12字,经鉴定该画别子为真品,且为手卷《剡溪云树图》在清宫造办处重新装裱时的手卷配饰。2011年《剡溪云树图》惊现嘉德拍卖,因未达估价流拍,至今下落不明。查阅相关资料,《剡溪云树图》在《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中曾有著录,由此推测《剡溪云树图》的大致流传经历,及该青玉书画别子是如何与手卷分离的。

【关键词】青玉书画别子;赵元《剡溪云树图》;流传经历

营口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一件青玉制的书画手卷配饰——画别子,该青玉画别子是20世纪80年代,由营口市文物店从市内百姓手中收购后入藏市博物馆的,现为馆藏三级文物,2005年收录于《营口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图集》一书。

别子是线装书的套子上或书画手卷上用来别住开口的器物,手卷上的别子俗称画别子,在手卷的一端有一根丝绦,丝绦末端系着的一枚精巧的别针就是画别子。质地有竹质、骨质、玉质等。清代以来收藏的重要画作手卷经重新装裱后多装饰有玉质别子,通常用上好的白玉或青玉等雕琢而成,造型大体相同,纹饰虽简易而作,却不失文雅与庄重。尤其是清代乾隆皇帝收藏的书画手卷,其配置的画别子为皇家特制的玉别子,在别子的背面常常刻款,或有年款,或有堂号,或配有画作之名,十分讲究。也因此,画别子在书画手卷中不仅有捆扎、装饰的实用价值,更成为书画鉴定中的重要附件和依据。

馆藏的这枚书画别子为青玉质地,似U形,长6.8厘米、宽2.6厘米、厚0.4厘米。U形上端长短不齐,U形的底部雕成夔首纹;上端长颈部分宽大,为别画端;短颈部分为尾扣端,其上有长条形镂空偏穿,用以穿涤带连接手卷包首,捆扎手卷。画别子纵向略呈弧状,正面浅浮雕勾云纹,背面墨刻隶书:“乾隆御赏·赵元剡溪云树真迹”12字。其玉质细腻、温润,色泽饱满,雕工精良。由于此青玉画别子背面刻有“乾隆御赏”款,可以推断此别子是为重要画作、手卷所配置。为清乾隆时期清宫造办处制作。清宫造办处始创于康熙初年,隶属于内务府,由皇帝特派的内务府大臣管理,位于清宫养心殿和圆明园内等处,是专门为清代宫廷皇家制作御用器物的作坊。据记载,造办处在乾隆时达到鼎盛,下设42个作坊,每个作坊都荟萃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这些能工巧匠囊括了朝廷几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甚至于休闲和摆设,应有尽有。从清初至清末,造办处始终是清宫使用器物的主要制作机构。

我们知道此青玉画别子当初并不是作为一件独立完整的器物制作的,它只是一件书画手卷作品在清乾隆时期装裱时的一个配件。围绕着这件青玉书画别子,有很多未解之谜:此画别子入藏博物馆后,多年来我们不知道它所依附的那件书画手卷作品是否还在世间流传或是已被他人收藏?是否已

毁于历史战乱或动乱?这件青玉画别子是什么时候与画作手卷分离的?它是怎么流落在营口民间的?这些谜题始终围绕在我们心头久久不能解开……

通过这件画别子可以确定的是:首先,我们知道了确实有赵元的书画作品传世。因赵元传世作品极少,已见的古代书画家目录工具书中均没有收录,无从查找。经过多方考证知道:赵元,字宜之,号愚轩。因他本人有钤印:“天水赵氏”;题识:“天水赵元作”等,知道赵元是陇西郡邽县人(今甘肃天水),虽具体生卒年不详,但有赵元题陈居中画唐崔丽人图诗自序曰:“余丁卯春三月衔命陕右,道出蒲东普救之僧舍,所谓西厢者,有唐丽人崔氏女遗照在焉。因命画师陈居中绘摹真像……”而陈居中是在金泰和七年(1207年)春,以南宋画院待诏的身份北去中原作画卖画。因此,赵元自序中的“丁卯春三月”即是1207年3月,从而可以确定赵元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金代画家。《剡溪云树图》跋末有程伯奋将其说为定襄(山西省北中部,忻州市所辖)人,不知根据几何?他“经童出身,举进士不中”,做主簿不长时间又因眼疾导致几近失明。金代泰和年间,他的诗词歌赋已非常有名气,与金代大诗人元好问交往甚密。虽是画家,但可能因为眼疾原因,很少作画,流传于世的书画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剡溪云树图》应是赵元画作传世的孤本。

赵元所绘《剡溪云树图》在清乾隆时期确实被清宫造办处重新装裱过,既然该手卷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历史上就一定会有所著录。查阅《石渠宝笈》证实了我们的判断。《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清宫编纂的大型书画著录文献,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编有四十四卷,著录了嘉庆时期以前清廷内府中所藏的历代书画藏品,分书画卷、轴、册等共九类。作为我国书画著录史上集大成者的旷古巨著,书中所著录的作品汇集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时期的所有作品,著录过的每件书画作品上都钤盖有“乾隆五玺”或其后历朝清帝的御玺印章,而负责编撰的人员均是当时的书画大家或权威书画研究专家。《剡溪云树图》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和《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列为上等一,被乾隆皇帝视为御府珍秘,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馆藏青玉画别子及《剡溪云树图》的装裱制作年代确是清乾隆年间无疑。

关于《剡溪云树图》的佚失年代:《剡溪云树图》应该从清初到清末始终藏于清宫内府。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因为有了北洋政府的“优待清室条件”, 溥仪当时并未被驱离出宫,而是仍以逊帝的身份住在紫禁城中。直到1924年11月(民国十三年),才被冯玉祥下令驱赶出了紫禁城。这期间,他在故宫里又继续居住了近12年。溥仪在故宫居住的最后两年时间里,深忧日后命运难料,同时也为了给他复辟的帝王梦积蓄经济力量,于是打起了“国宝”的主意,开始了盗运故宫珍宝出宫的活动。他利用溥杰、溥佳每天入宫伴读、下学出宫的机会,以赏赐的名义,携带故宫的珍宝出宫。从1922年的9月28日起到12月12日止,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仅有据可查的窃出数量,就有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此外,还有在这之前由溥杰携带窃出的和以赏赐名义流出的,没有记录在案的书画珍品及“天禄琳琅”书目中记载的古籍善本等,不能确切知道其佚失数量。1925年7月31日,民国政府成立的“清宫善后委员会”,在故宫养心殿清点所存文物时,发现了1922年溥仪 “赏溥杰单”和“收到单”,从中知道了溥仪以赏赐之名盗运国宝出宫的事情。之后的1926年,清宫善后委员会将被盗运出宫的这批文物目录,编辑一册《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备案。而《剡溪云树图》就在这批已佚书籍书画目录中。

盗运出宫的书画及珠宝最初存放在醇王府内,由于当时军阀混战,民国政府并没有谁会认真去对待并追缴这批流失的国宝。而此时,溥仪也已于1925年2月23日,在日本驻华公使馆的庇护下,潜逃到了天津日租界的“张园”(今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63号),成立了“清宫办事处”。关于溥仪所盗出的国宝是什么时候运去天津的,溥佳在《1924年溥仪出宫前后琐记》一书里记述:早在1922年,溥佳的父亲载涛在天津英租界13号路,暗中为溥杰买了一座楼房,为溥仪外逃出宫做准备。到了1922年末,所窃出的故宫的国宝数量已非常大,共积有七八十个大木箱。为怕事情败露,这时由溥佳出马奔走,买通关节,将这批国宝偷运到了天津,藏在了那座楼里。在天津期间的变卖、赠送、赏赐,这批国宝又流失了一部分,约有几十件之多。大都为精品中的精品,具体数量以无从考证。

“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关东军的策划下,溥仪从天津大沽口潜逃到了东北,就是在营口港老码头(当时为日本租借地)上的岸,随后辗转鞍山汤岗子和大连旅顺口日本关东军军部驻地。1932年初,溥仪从旅顺去了长春,进入了伪皇宫内。于3月9日,建立伪“满洲国”。 1934年3月1日,“满洲国”更名为 “满洲帝国”,溥仪改任“皇帝”,年号为“康德”。

溥仪潜逃东北后,这批国宝书画还始终存放在天津,不过由张园搬到了静园之内,由溥仪的父亲载沣、弟弟溥杰看管。大约在1934年前后,由日本关东军将这些国宝全部运到长春伪皇宫,存于用做图书馆的小白楼内。其中有法书名画1300多件、法书名画册页40件、书画挂轴31件、宋元善本图书200部及古玩玉器珠宝等。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军进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直逼长春。溥仪被迫从长春乘火车逃往临江大栗子沟。8月19日,又准备从通化逃往日本,在沈阳东塔机场转机时被苏联红军俘获(一说溥仪被俘获是日本关东军与苏联红军达成的投降协议,在东塔机场将溥仪交给苏联红军)。溥仪所携带的一部分书画和珠宝被苏联红军扣查,并转交东北民主联军。后东北民主联军将书画、珠宝上缴,由东北人民银行代管。溥仪留在大栗子沟的家眷所携带的书画和珠宝被东北民主联军通化军区官兵发现,并转交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1949 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成立(辽宁博物馆前身),被收缴和查获的这两批文物分别由东北人民银行和东北文物委员会转拨东北博物馆。而被溥仪滞留在长春小白楼内的大部分书画和珍

宝则经历了一场浩劫:日军撤退后,一些当地百姓和驻守皇宫的“伪军”,开始进入小白楼抢劫。据目击者说,库房的地上散乱抛弃的卷轴有一二尺厚,因为抢劫的人认为画比字值钱,打开一看是字卷就往地上一扔,是画就挟在腋下。后来的人就踩着进去向箱子里搜寻画轴。这样蹂践毁坏的不计其数。这些抢出来的书画,一部分到了古董商人手里,一部分流散民间,后来通过地方干部逐渐收集了一批从长春伪宫散出的十余轴画卷,交到了东北文管会珍藏。新中国成立后,这批国之瑰宝,大部分被陆续找到并回归国家收藏。一部分散落天下,或在民间,或到了台湾,或流失海外,还有很多经战乱和“文革”动乱彻底被毁,永远消失了。我们分析:《剡溪云树图》极有可能是溥仪留在长春小白楼内的这批书画之中的一幅,青玉书画别子也有可能是此时与手卷分离,或是后来在保存时脱落,我们不得而知。

营口市文物收购站(营口市文物店前身)曾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盖州征集到了小白楼内这批佚失书籍书画中的八件珍品。据当年参加征集工作的文物店老同志回忆,当年最先征集到的是三幅手卷,第一件是清初宫廷画家,著名“四王”之一的王原祁作品《层峦茂树图》;第二件是元代大书法家杨维桢所作书法卷《为周文英所作诗志三种》;第三件是明代王俊所作《明太宗、仁宗、宣宗三帝书合卷》,但这是一幅残件,只有作品后部后人提写的“跋”部分,缺少了卷首及主体部分。经著名书画鉴定大师杨仁凯先生鉴定这三幅书画就是《故宫已佚失书籍书画目录》中所载的书画珍品,是国家一直在寻找的国宝级文物。后来该捐赠人在政策感召下又陆续交出了孙过庭书《千字文第五本》、宋人书《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宋人书《四贤尺牍》,以及从他的亲戚家拿出的两件书画,一件是手卷:宋米芾《行书天马赋》,另一件是清刘烔勳《为乾隆下江南写诗》,这些国宝珍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那么这些历经劫难的国宝又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呢?据画卷持有者本人讲,在日伪时期,他曾在伪满洲国当过兵。其部队就驻防在长春,负责伪满洲国皇宫的警卫任务。1945年8月中旬,苏联红军进攻长春前,日本关东军撤退,溥仪也仓皇逃跑。在混乱中他得到了这些古书画,其后他所在的部队溃散,他也就带着这些东西逃回了在盖县的家中。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把这些书画藏在家里,外人谁也不知道这个秘密。“文革”时期,因自己有这样的历史问题,也成了挨批斗的对象。为了防备红卫兵来抄家,他就把这些书画用油布一层层包裹起来,藏在了他家附近山上的山洞里,避免了在“文革”破四旧运动中被毁,从而躲过了那场劫难。通过这次征集工作,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清宫散佚的国宝珍品,确实在营口地区出现过。

其后不久,营口市文物店又征集到了这件青玉书画别子,出售者为市内一普通百姓,由于当时参与征集的工作人员经验不足,并没有太在意这件小小的画别子,更没有深入去调查这件青玉画别子的具体来源,也没有仔细核对出售者真实身份,所以遗憾地错过了当时极佳的考证和寻找的机会,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再想寻找到当年的出售者已不太可能。由此我们推测《剡溪云树图》当年应当流落到过营口或营口周边地区,否则我们不会征集到这一枚孤零零的小画别子。

据可查资料显示2011年11月,赵元《剡溪云树图》曾惊现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1秋季拍卖会,估价2800万~3800万人民币,以报价2200万未成交。我想如果当时这枚精致的画别子别在手卷上,它的估价应该还会更高。由于目前我们掌握的信息有限,至于《剡溪云树图》现在的归处我们不得而知,可能于民间有所交易抑或仍继续收藏于国内或国外某个收藏家的手中。

《剡溪云树图》纵210厘米、横34厘米,该手卷前部是否还有包首和前部题跋部分不得而知。正常这类手卷从装裱制式上应该有包首和前部题跋部分,图录说明却均未介绍。或许是没有原始的包首!这也印证了馆藏的这件青玉画别子所在的包首部分确实是这件手卷的一部分并已失散分离。

画心部分为金代画家赵元所绘《剡溪云树图》,这一手卷的画名不是赵元本人所提,应为清乾隆皇帝观看此画后,以为所绘为会稽(会稽因绍兴会稽山而得名)山水,因此而取名为“剡溪云树”。剡溪;水名,在浙江省曹娥江上游。曹娥江为绍兴市最大河流之一,发源于金华市磐安县尖公岭,流经新昌、嵊州、上虞,在绍兴县新三江闸以下注入杭州湾,旧时按流经县域分段命名,嵊县段称剡溪。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诗句。

画心部分绘江浙一带溪山平远之境,丘陵蜿蜒,草木丰茸,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云蒸霞蔚。画法承袭五代董源画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皴法状如麻皮,称为“披麻皴”法。笔墨圆厚,不为奇峭之笔。画心中部更有乾隆御书七言长诗,赞美“传神犹在烟霞外,肯让董源第一流”,可见对其钟爱之深。画心前部和后部还有元代文人陆友、张简、陈方、郭翼的题诗。画心后部分的作跋人有元代文人张天英、仇远、张学的题跋,民国时期收藏家、萱晖堂主程伯奋则三次续跋,考证赵元其画其人。认为“宜之画世无第二本,此或许是孤本了”。

《剡溪云树图》中除有诸多元代文人题诗作跋外,还有历代的收藏鉴赏钤印 ,如元末的“西夏昂吉”、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印”、“ 墨林外史”收藏钤印。进入清宫收藏后,更有乾隆:“乾隆御览之宝”、“古希天子”、“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宝笈”、“石渠继鉴”、“养心殿鉴藏宝”;嘉庆御玺:“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玺:“宣统御览之宝”的鉴赏和收藏钤印。可谓历史脉络清楚,流传有序。

2011年《剡溪云树图》的再现,释怀了我们对这件国宝珍品的忧思悬念……尽管现在我们不知道它身在何处,但我想总有那么一天,我们一定会了解它历经战乱劫后余生的传奇故事,更希望有那么一天,这枚馆藏的青玉书画别子能和《剡溪云树图》手卷重合一处,还原它们的历史本来面目,天作合一,那将是一段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多么神奇的佳话!

作者简介:王永梅(1971-),女,辽宁营口人,营口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馆员,研究方向:文物藏品的保护与管理及藏品研究。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