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全科医学的发展与现状

2015-02-20乔晓艳综述审校

云南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全科师资

乔晓艳 综述 李 华 审校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干疗科,云南 昆明 650032)

一、全科医学的概念

关于全科/家庭医学的定义,不同国家对其定义不同,不同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定。我国在引入GP之后,结合了美国家庭医师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AAFP)和世界家庭医生组织欧洲学会(World Organ-Ization of Family Doctors Europe,WONCA Europe)等 对 全科/家庭医学的定义,目前使用最多的定义是:GP是面向个人、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专业学科[1]。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其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综合性、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和群体健康融为一体。

二、中国全科医学的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正式从国外引进全科医学。1989年,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1993年,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2000年,卫生部成立了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此外,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与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共同制定了全科医生任职资格和晋升条例,这表明我国的全科医生逐渐走入正轨。2002年,卫生部等11个部委再次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从2000年开始构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到2005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全科医学教育体系[2];2011年,卫生部颁发《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我国基本实现每万名居民有2名~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2014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竺提到医学院校都应建立全科医学系,医学院校附属医院都应建立全科医学科,负担起全科医生的培训,并要求三甲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3]。

三、中国全科医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GP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2],1969年全科医学被批准为美国第20个医学学科,是GP在世界上诞生的重要里程碑[4]。1971年美国家庭医师学会成立,标志着GP有了自己的专业实体[5]。我国现代意义上的GP起步比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才开始从国外系统地引进全科医学概念和理论,进行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尝试[6]。近几年GP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发展尚处于新生阶段,与专科发展相比远未达到相互协调。回顾西方国家的全科医学发展史,可以发现目前影响和制约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1、社会各层面对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认识不足或仍有偏见

对GP的认识决定了其在医学体系中的定位。首先,医学专业人士认为基础医疗卫生服务(Primary Health Care,PHC)只是简单的初级卫生保健,这一错误的理解和翻译对我国PHC的发展造成了一系列重大的负面影响。2014年关于临床专业大学生对GP认知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7%的学生对全科医学了解较多[7]。其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众对全科医生并不十分理解,提到全科医生即联想到赤脚医生或“万金油”医生,认为这些医生看不了大病。同时,民众深受专科化发展的影响,普遍认为医院越大越好,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水平缺乏信心,对全科医生缺乏信任。加之政府部门和媒体的宣传不够,未能让民众充分认识和理解全科医学的概念和含义。

2、全科医生水平有待提高

WONCA专家Dicon总结说:“任何国家的医疗保健系统若不是以受过良好训练的全科医生为基础,便注定要付出高昂的代价”[8]。在我国GP发展过程中,很多全科医生都是由原来的专科或者一些赤脚医生转变过来的。有数据统计,56.7%的乡村医生不具备报考国家执业医生资格,不能达到全科医生所要求的技术水平,不能与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相适应,不能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的、连续的卫生保健[9]。当前,缺乏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瓶颈。

3、全科医生数量不够

全科医学模式要求理想的全科医生比例应占医生总数的50%左右[10]。2011年统计发现,我国目前全科医生仅占医生总数的8%(不算预防保健医师),而美国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的34%,英国和加拿大的全科医生均达医生总数的50%[11]。按照国际标准,每1名全科医生应服务2~3千人,按最低标准计算我国5亿城市人口至少需要16万多名全科医,而目前全国真正的全科医生不到3千人[12]。2011年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提出: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387万人,其中全科医师达到18万人;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462万人,其中全科医师达到30万人以上,和国外相比仍有差距。

4、高素质全科医学师资和人才严重短缺

中国的全科医学师资不足已经成为GP和PHC发展的一个严重的瓶颈问题[13]据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2003年对其中心师资培训班部分学员及全国推荐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科医学教育师资中,大学本科学历者占67.3%,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占27.08%,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9.62%。这与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制定的全科医学师资任职标准,即社区基地带教师资要求为大专及以上学历,理论课师资及临床课师资均要求为硕士及以上学历相差甚远[14]。因此,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高层次的全科医生。

5、政府的投入及宣传力度不够

在建设PHC的过程中,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以致我国卫生资源的配置呈现不合的“倒三角”形态,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推进PHC的硬件及软件设施,使卫生资源配置与需求相对应,变“倒三角”为“正三角”见附图。同时社会各界加强对全科医学的宣传力度,让百姓真正的了解全科医学[15]。

附图

6、全科医生待遇问题

目前全科医生的待遇我国普遍偏低,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与我国专科医生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在瑞典,全科医生收入是社会平均收入的2.2倍,英国全科医生的收入是社会平均收入的4.2倍,美国则是3.3~3.7倍[16]。2008年浙江省卫生厅调查结果显示全科医生税后年收入2.1~3.5万的占55.3%,3.5万以上者占30.2%,2.0万以下的占14.5%[17],相对于该省专科医生年收入来说仍较低[18]。此状况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即使大专院校专门培养的全科医生,毕业后的流失率也非常高,而出现“下不去、留不住”,全科队伍非常不稳定[19]。在我国发展全科医学的举措中,改善全科医生待遇,基层医疗机构留不住人才的现状才会改变。

四、对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2011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与2000年相比,老年人群数量明显增加,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导致疾病谱发生变化。我国民众目前最需要的是PHC,这对于GP的发展既是机会又是挑战。对于如何抓住机会,迎接挑战,使全科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以下建议供思考:加快全科医生的培养培训;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加大政府对全科医学的支持和宣传力度;改善全科医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切实推进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完善医疗保险体系,学习欧美等先进国家的医保体系建立全科医生首诊制度,突出社区卫生和全科医生的地位,形成与医保政策相结合的运行模式[20]。

[1]吕兆丰,郭爱民.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2]葛运运,徐静,周亚夫,等.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7A):2201-2203.

[3]陈竺.全科医学发展情况应作为评级的重要指标[J].健康管理,2014(11):114-116.

[4]王嵬.国内外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制度及相关问题探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6,4(5):353-355.

[5]陈妍.浅谈我国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海军医学杂志,2011,32(6):428-429.

[6]洪雁.现行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2004,18(10):27-28.

[7]刘军安,孙婷,刘欢,等.部属院校临床专业大学生对全科医学认知及基层就业意愿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10):4-5,8.

[8]周东海.发展全科医学是卫生服务与医学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J].苏州大学学报,2000,20(2):4-5.

[9]张艳云,刘启贵,李月英,等.从国情出发对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现状的探析和方向的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3):159-161.

[10]李健.论中国的全科医学[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3):37-38.

[11]徐江荣,郭化山,乌建平.专科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与国情[J].中国全科医学,2011,4(11):3254-3255.

[12]赖小玫,刘朝杰,裘丽昆,等.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培养使用方法对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J].卫生软科学,2009,23(4):470-473.

[13]杨辉,THOMASS,BROWNINGC,等.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标准研究——学徒式培训的启发[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3):1046-1051.

[14]迟宓宓,郭爱民,路孝琴,等.中国全科医学师资准入要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9-11.

[15]杨秉辉.医学中心与全科医学[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3,12(1):7-8.

[16]侯建林,柯杨,王维民,等.我国全科医生制度面临的困难和发展建议[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23):8-10,14.

[17]韦思明,戴玉英.论全科医生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123-124.

[18]李振华,温馨,杨再峰,等.对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39-140.

[19]廖海金.请以体面待遇“款待”全科医生[N].医学经济报,2011-9-7(002).

[20]李一明,张志玲,王溯,等.中国和澳大利亚全科医学管理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382-385.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全科师资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全科护理》投稿信息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好机制留住全科型乡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