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模式的创新绩效作用机理分析与测算

2015-02-18唐德淼

统计与决策 2015年9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产学研科技成果

唐德淼

(1.复旦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00;2.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武汉 430070)

0 引言

创新问题的理论研究始于熊彼特的开创性贡献,并被定义为“企业家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的过程”。随着知识经济模式的日益深化,创新对于提高要素利用效率、深化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外延的作用日益凸显。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通过优势互补所进行的网络化协作创新的活动形式,其目标是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活动,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的任务。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需求来源于创新范式的网络化特征。自创新理论首次提出后,创新的范式先后经历了技术推动、需求驱动以及技术与市场交互影响等线性范式。随着创新对象复杂性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化成为技术创新的新范式,而网络化创新的关键,在于由各创新主体构成的网络节点之间频繁的交流、互动和合作。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构成的网络化创新范式,有利于实现创新过程的知识共享、加强创新资源的有效流动、降低创新合作的交易成本。从理论角度和实践角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理论分析

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是一种创新的组织形式,是以创新绩效最大化为目标,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主体,实施的优势互补的网络化协作创新活动。创新的绩效可以理解为创新的产出,从创新链条的角度分析,创新的产出包括知识成果产出、科技成果产出和经济成果产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发挥创新的协同性、提高创新的指向性、强化创新的稳定性和深化创新的持续性等方面:

(1)发挥创新的协同性。在创新的过程中,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各有比较优势。企业的优势在于对市场需求把握的敏感性、发现市场切入点的准确性,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在于其拥有大量优秀的科研创新人力资源以及试验平台等科技创新的物力资源。通过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模式,能够有效结合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优势、弥补创新过程中的不足,使得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能够在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的创新链条上形成合力。

(2)提高创新的指向性。由于创新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在创新的三种绩效中,尤以经济成果绩效最重要。传统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相互割裂、独立实施创新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盲目性,而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模式通过常态化的技术创新成果展示、市场需求共享等交流,使得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创新内容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指向性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程度。

(3)强化创新的稳定性。由于利益需求方面的因素,传统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相互割裂的创新模式缺乏存续的稳定性,例如,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出于抢占市场、形成竞争优势的考虑,往往缺乏合作的充分信任,也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形式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获得知识成果和科技成果为主要目标,企业以获得经济成果为主要目标,这种利益需求的互补性有助于各方相互信任,从而降低新的合作伙伴选择的交易成本,实现强化创新合作的路径依赖。

(4)深化创新的持续性。由于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特性,企业以及企业间实施的创新活动较多关注短期的竞争性项目,难以有效和组织和实施具有战略性的研发创新项目,也难以有效推进基础研究的发展。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形式通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引入,使其关注长远性、基础性的创新性研究成为可能,也使其能够有效克服企业独立研发创新中的“短视”现象。正是由于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能够有效深化创新的持续性,该模式的有效组织和实施已经上升到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美国、日本等国家战略的层面。

1.2 研究假设

通常,从创新的过程性分析,创新绩效表现为创新的知识成果产出、科技成果产出和经济成果产出。知识成果产出主要表现为获得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专利授权,科技成果产出主要表现为科研获奖、科技论文等,经济成果产出主要表现为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实现等。结合上述理论分析结果,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有助于提高创新的知识成果绩效。

假设2: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有助于提高创新的科技成果绩效。

假设3: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有助于提高创新的经济成果绩效。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变量

(1)因变量选取。

为了有效考察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模式对创新绩效不同类型产出影响的差异性,验证研究假设的成立与否,从知识成果、科技成果和经济成果三个方面遴选因变量指标。其中知识成果指标选取“专利授权数”、科技成果指标选取“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经济成果指标选取“新产品销售收入”。

(2)自变量选取。

从经济学的理论出发,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是实现经济产出的重要前提,基于上述认识并结合研究问题的具体特征,选取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作为资本投入的表征变量,选取研究与开发全时人员当量作为劳动投入的表征变量。考虑到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实际以及数据易获取性,选取“高校和科研机构筹集的资金来自企业的资金”作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合作强度的表征变量。

综上,本文选取研究变量如表1所示。

2.2 研究样本和数据

以我国大陆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即以上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我国西藏地区由于数据残缺的因素,未纳入考察的范围)。研究变量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原始数据如表2所示。

表1 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变量指标体系

表2 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原始数据

2.3 研究方法

回归分析是研究多变量之间相关性的有效方法。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相关关系以及具有特殊结构的非线性关系(如对数形式、多项式形式、指数形式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均可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刻画。回归分析的主要应用步骤包括模型显著性分析、模型方差分析、模型参数估计等环节。随着SPSS、EVIEWS等统计分析软件的推出和广泛应用,回归分析的应用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2.4 模型设计

为了有效考察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模式对不同类型创新绩效的影响,分别设置三个模型进行研究。其中,模型1以专利授权数为因变量、模型2以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为因变量,模型3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因变量,以分别考察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模式对创新的知识成果产出、科技成果产出和经济成果产出影响的差异性。模型结构如下:

模型1:Y1=C+α·CAP+β·HUM+λ·LINK

模型2:Y2=C+α·CAP+β·HUM+λ·LINK

模型3:Y3=C+α·CAP+β·HUM+λ·LINK

3 实证研究

3.1 模型显著性分析

模型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R方值分别达到0.928、0.943和0.942,调整后的R方值分别达到0.845、0.877和0.875,均高于0.8的阈值,且三个模型的F值的显著性均低于0.0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选取的自变量能够有效解释因变量的变化,也证明了回归模型的有效性。

表3 模型显著性分析

3.2 模型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F值分别为53.596、69.624和68.796,其统计显著性均低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因此,有理由认为,专利授权数、三大检索论文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与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研究与开发全时人员当量、高校和科研机构筹集的资金来自企业的资金存在线性关系,也再次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表4 模型方差分析

3.3 模型参数估计

模型的参数值估计和参数显著性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模型参数估计及其显著性计算结果

通过分析表5所示的模型参数估计及其显著性计算结果可以发现:

(1)在模型1中,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投入均对专利授权产生正向影响,且其统计显著性分别为0.712和-1.747,均高于0.0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投入对创新知识成果绩效的作用不显著;产学研合作创新对专利授权产生负向影响,且其统计显著性为0.028,低于0.0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产学研合作创新对提高创新的知识成果绩效起到抑制作用,也间接说明我国现阶段产学研合作的总体水平较低。

(2)在模型2中,研发经费投入对科技论文产出产生正向影响、研发人员投入对科技论文产出产生负向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对科技论文产出产生正向影响。从统计显著性的角度,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对创新科技成果产出的作用不显著,产学研合作创新对科技论文产出具有统计显著性。

(3)在模型3中,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投入均对创新的经济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且研发经费投入对于创新的经济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具有统计显著性;产学研合作创新对对创新的经济绩效产生负向影响,且其统计显著性为0.003,低于0.0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产学研合作创新对提高创新经济成果绩效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也间接说明我国现阶段产学研合作的产业化水平较低。

4 完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模式的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研究,从以下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产学研技术联盟模式的政策建议:

(1)夯实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体系。传统的产学研体系通常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企业居于从属地位,这种体系结构往往造成创新的指向性不明确、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创新成果难以市场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相比,企业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标,与市场的联系程度更为密切,对市场需求更具敏感性。因此,有必要重构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创新合作组织形式:首先,应积极引导优势科技资源向企业配置,并积极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开放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资源;其次,应加大企业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参与程度、深化企业参与机制,特别是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科研项目有必要形成企业牵头机制;最后,应综合利用财政和税收的工具形成企业积极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设置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加大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税前扣除都是从财政和税收角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有效途径。

(2)完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制度设计。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完善的顶层制度设计,以知识产权制度为代表的非合理的制度设计有碍于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有效运行。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制度设计方面:首先,在支持机制设计方面,一方面,需要政府从法律层面配套法律体系积极引导促进产学研创新联盟形式的应用和推广,另一方面,需要政府从科技资源、财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形态的支持;其次,在管理机制方面,应建立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该机构具有研发创新项目工作分解、综合协调等职能,从而保证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有效运行;最后,在利益分配机制方面,应通过契约形式明确利益权属,避免因利益界定不清制约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情况。

(3)营造良好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生态环境。首先,应营造以实现研发创新的市场化为目标的创新文化,从而使创新的过程由获得知识成果、科技成果延伸到经济成果,使创新的价值最终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实现和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其次,大力促进生产力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的发展,从而有效降低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信息非对称程度、提高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水平;最后,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金融中介机构,从而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协同、有序发展。

[1]冯晓青.知识产权立法、执法与司法制度之完善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的视角[J].武陵学刊,2013,(2).

[2]殷群,李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3]鲁若愚,张鹏,张红琪.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基于广东省部合作创新实践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30(2).

[4]刘民婷,孙卫.基于DEA方法的产学研合作效率评价研究——以陕西省制造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3).

[5]马兆婧.对我国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运作机制的法律探究——以中美对比为视角[J].武陵学刊,2014,(3).

[6]党文娟,张宗益,康继军.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8,(3).

[7]刘军,李廉水,王忠.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行业差异[J].科研管理,2010,31(6).

[8]魏守华,吴贵生,吕新雷.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J].中国软科学,2010,(9).

[9]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0]孙雷.产学研合作中技术成果的归属与分享[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6).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产学研科技成果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逆行者的武汉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医疗科研机构生物安全柜使用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