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剧王俭:一座大杂院 两岸风雨情

2015-02-18作者丨刘莹

台声 2015年18期
关键词:北京人艺故园会馆

作者丨刘莹

“最初接到北京人艺创作邀请的时候,心里有点打鼓,因为自己对这个领域是陌生的,如何将台湾民众的生活搬上舞台,具有挑战性。”《故园》编剧王俭谈起创作过程,历历在目。

第一次参观北京台湾会馆时,王俭发现这里既有历史厚重感,又见证了两岸关系发展交流,特别是看到一张上世纪三十年代台湾会馆的老照片时,一下点燃了他创作的激情,给他提供了广阔的戏剧创作空间。台湾人与北京人有着不同的地域、生活背景、风俗习惯和心态,在同一时代背景下会碰撞出怎样的花火,又会产生怎样的纠葛,对于戏剧创作来说具有太大的空间。找到空间感后,王俭又在台湾会馆120年的历史长河中,截取从北平沦陷到抗日战争胜利这8年的时间段,挖掘两岸同胞在民族危难时心心相通、血肉相连的素材,有了创作的初步方向。

在创作过程中,王俭发现现存的史料少之又少,又很难去台湾采风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对此,北京市台联得知后,及时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让他有机会去宝岛接触当地的文化,特别是与台湾各界人士面对面地交流,找到了剧中人物从陌生到熟悉的心路历程,更体会到了民族共同的认知感和亲切感。

在《故园》这部话剧中,王俭最喜欢台湾教书先生林文轩这个人物。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创作台湾人物,对于自己是个挑战,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和情感。在林文轩的身上,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又有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情怀,具有特殊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他不光要面对侵略者的威逼胁迫,还要战胜自我;他在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阵地,也在坚守自己的心灵良知。《故园》这部话剧,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没有弥漫硝烟的战场、没有血腥、没有生与死的对垒,但却同样的惊心动魄,是两岸人民携手在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

经过3个月左右的创作,在北京人艺全体领导、演员的努力下,作为对抗日战争70周年的献礼,《故园》终于上演。

王俭

王俭表示,看到北京人艺的演员们倾注心血地去排练,觉得非常的感动,希望这部话剧不是一个应景之作,而能在观众心里常留不衰,能够记住这部戏中的人物、人性、人情,记住在那段特殊岁月里不凡的事件,最期待这部话剧可以在宝岛台湾演出。

猜你喜欢

北京人艺故园会馆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北京人艺:“富二代”的财富和压力
一岩九饮会馆
嫦娥的思念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福建会馆今景
李轶贤
好事近·故园之恋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
春日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