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庭坚题画诗、跋的数量、内容及创作取向

2015-02-17孙红阳王宾旗

关键词:黄庭坚数量内容

孙红阳, 王宾旗, 程 亮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黄庭坚题画诗、跋的数量、内容及创作取向

孙红阳,王宾旗,程亮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摘要:对黄庭坚的题画诗、跋进行了研究,目的是对黄庭坚的题画诗、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发掘其蕴涵的绘画理论与思想。通过文献整理与检索,收集整理出黄庭坚现存的所有题画诗、跋,对其进行了数量上的统计,创作内容上的梳理,创作取向上的阐述。

关键词:黄庭坚;题画诗、跋;数量、内容;创作取向

孙红阳,王宾旗,程亮.黄庭坚题画诗、跋的数量、内容及创作取向[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4):333-338.

Sun Hong-yang,Wang Bin-qi,Cheng Liang.The Quantity, Content and Creative orientation of Huang Tingjian’ painting poems and postscripts[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5,34(4):333-338.

题画诗、跋起于战国,兴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文学、绘画、美学等高度发展并相互融合的产物。黄庭坚虽以书法著称而不以画名,但一生写下了数量众多的题画诗、跋,与苏轼并称北宋题画诗、跋两大家。作为宋代最有代表性的题画诗人之一,黄庭坚题画诗、跋的数量、内容及创作取向,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绘画思想、当代价值等,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拟先就黄庭坚题画诗、跋的数量、内容及创作取向进行研究,其绘画思想和当代价值等方面将另文进行专门阐述。

1黄庭坚题画诗、跋的数量、内容

1.1 黄庭坚题画诗、跋的文献整理

“丹青之妙,乃复如诗”[1],“丹青吟咏,妙处相资”[2]。题画诗、跋是诗情的阐发、画意的延拓。笔者耗时近半年,以《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04月第1版)为底本,参考宋代孙绍远的《声画集》、清代《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将现今存世能见的黄庭坚题画诗、跋进行了收集、整理与分类,其详情见表1。

1.2 黄庭坚题画诗、跋的数量与内容

中国画根据题材与内容分类的方法非常多,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八门,元代汤垕《画鉴》分十三科。因黄庭坚为北宋时期人,其题画诗、跋所咏对象的分类依据《宣和画谱》来归类,《宣和画谱》将画分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十门[3]。黄庭坚的题画诗、跋除宫室门与番族门外,几乎涉及了其余的全部八个门类,其中道释门15题18首,人物门60题66首,龙鱼门3题3首,山水门45题52首,畜兽门20题21首,花鸟门21题22首,墨竹门27题29首,蔬菜门1题1首,其他3题3首,合计195题215首。

黄氏的题画诗、跋中,数量上排前三名的分别为人物、山水和墨竹,这是有其深层原因的。首先,人物画为最多,达60题66首,包括历代名人、忠烈,人物写真等。这与古代绘画的功能论是有非常紧密联系的。《历代名画记》开篇即言:“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4]在古代,人物画的一项主要社会功能就是写貌留影,发挥认识功能,同时又具有纪念、供奉、鉴戒的作用,达到成教化的目的。正所谓:“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4]在中国古代早期绘画中,大多为人物画,基本都是为宗教或政治服务。从现存于世的古画或壁画中,尚可见到帝王、功臣、圣贤、文人、烈女等人物面貌,具有浓郁的政教色彩。其次,为山水画,达45题52首。山水画发端战国之前,成形于魏晋南朝,独立于隋唐,成熟于五代、北宋,是中国画重要画科门类。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5]宗炳亦云:“山水以形媚道。”[6]山水画成为文人高士抒发性情、寄托情感的极佳载体。再次,为墨竹画,达27题29首。竹有重节,节者为信,在古代是有气节的象征。北宋文人画兴盛后,墨竹脱离花鸟独成一门,画墨竹名家辈出,如黄庭坚为其作品作过诗、跋的文同、苏轼、崇德君、黄斌老、刘仲明、杨道孚等。《宣和画谱》评介墨竹云:“架雪凌霜,如有特操,虚心高节,如有美德,裁之以应律吕,书之以为简册,草木之秀无以加此,而脱去丹青,澹而可尚。”[3]因此,在当时颇负盛名的文学家、大诗人、大书法家的黄庭坚喜对人物、山水和墨竹作品进行品评、鉴赏并结合自己的审美观念与艺术主张来题诗、题跋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表1 黄庭坚题画诗、跋的数量、出处及所咏门类

序号题画诗、跋名出处门类序号题画诗、跋名出处门类51题摹锁谏图《正集》卷二十七P728人物149题画孔雀《正集》卷九P217花鸟52题济南伏胜图《正集》卷二十七P728人物150睡鸭《正集》卷九P217花鸟53题摹燕郭尚父图《正集》卷二十七P729人物151小鸭《正集》卷九P217花鸟54题明皇真妃图《正集》卷二十七P729人物152题晁以道雪雁图《正集》卷九P225花鸟55书王荆公骑驴图《正集》卷二十七P733人物153题刘将军雁《正集》卷十P259花鸟56书刘壮舆漫浪图《正集》卷二十七P733人物154倦鹤图赞《正集》卷二十二P568花鸟57题东坡像《正集》卷二十七P735人物155题崔白画风竹上鸲鹆《正集》卷二十七P735花鸟58题画娘子军胡骑后《正集》卷二十七P736人物156题老鹤万里心《外集》卷五P968花鸟59题画醉僧图《正集》卷二十七P739人物157题画鹅《外集》卷十一P1119花鸟60书简公画像赞后《外集》卷二十三P1407人物158题画雁《外集》卷十一P1119花鸟61题李亮功家周昉画《美人琴阮图》《别集》卷一P1452人物159题花光老为曾公卷作水边梅《外集》卷十一P1130花鸟62题石恪画机织图《别集》卷一P1468人物160戏题大年防御芦雁《外集》卷十一P1145花鸟63戏题戎州作予真《别集》卷三P1510人物161题王居士所藏王友画桃杏花二首《外集》卷十二P1177花鸟64峨眉真人陈图南真赞《别集》卷三P1511人物162题公卷小屏《外集》卷二十三P1415花鸟65翠岩玑禅师真赞《别集》卷三P1512人物163观刘永年团练画角鹰《别集》卷一P1454花鸟66跋杨妃病齿图《别集》卷六P1575人物164题崇德君所画雀竹蜩螗图赞《别集》卷三P1515花鸟67题北齐校书图后《别集》卷六P1581人物165次韵子瞻题无咎所得与可竹二首粥字韵戏嘲无昝人字咏竹《正集》卷二P48墨竹68题东坡像《别集》卷六P1588人物166次韵谢黄斌老送墨竹十二韵《正集》卷三P50墨竹69跋静照禅师真赞《别集》卷八P1639人物167用前韵谢子舟为予作风雨竹《正集》卷三P51墨竹70题孟浩然画像《补遗》卷一P2132人物168再用前韵咏子舟所作竹《正集》卷三P52墨竹71次韵谢借观五老图《补遗》卷一P2139人物169次前韵谢与迪惠所作竹五幅《正集》卷三P60墨竹72题王子元所藏节女图《补遗》卷一P2140人物170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正集》卷五P110墨竹73江南祝翁真赞《补遗》卷九P2289人物171戏咏子舟画两竹两鸜鹆《正集》卷五P111墨竹74题右军斫绘图后《补遗》卷九P2304人物172姨母李夫人墨竹二首《正集》卷九P209墨竹75钱武肃王像赞《补遗》卷十一P2350人物173题子瞻画竹石《正集》卷九P224墨竹76题萧规龙《正集》卷二十七P737龙鱼174道臻师画墨竹序《正集》卷十五P416墨竹77题徐巨鱼《正集》卷二十七P738龙鱼175画墨竹赞《正集》卷二十二P569墨竹78孙知微画玩珠龙铭《正集》卷二十一P545龙鱼176题文湖州竹上鸲鹆《正集》卷二十七P734墨竹79题竹石牧牛《正集》卷二P35山水177题李汉举墨竹《正集》卷二十七P734墨竹80浯溪图《正集》卷三P71山水178题李夫人偃竹《外集》卷十一P1137墨竹81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正集》卷四P81山水179观崇德墨竹歌并序《外集》卷十五P1230墨竹82追和东坡题李亮功归来图《正集》卷七P169山水180铜官僧舍得尚书郎赵宗闵墨竹一枝笔势妙天下为作小诗二首《外集》卷二十P1348墨竹83题花光画《正集》卷八P191山水181刘仲明墨竹赋《外集》卷二十P1361墨竹84题郑防画夹五首《正集》卷八P197山水182东坡画竹赞《外集》卷二十四P1427墨竹85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二首《正集》卷九P212山水183书郭功甫家屏上东坡所作竹《别集》卷一P1457墨竹86自门下后省归卧酺池寺观卢鸿草堂图《正集》卷九P214山水184咏子舟小山丛竹《别集》卷一P1469墨竹87题子瞻寺壁小山枯木二首《正集》卷九P214山水185题子瞻墨竹《别集》卷一P1472墨竹88题子瞻枯木《正集》卷九P215山水186戏题斌老所作两竹梢《别集》卷一P1479墨竹89题伯时画严子陵钓滩《正集》卷九P216山水187和甫得竹数本于周翰喜而作诗和之《外集》卷二P909墨竹90谢郑闳中惠高丽画扇二首《正集》卷十P244山水188为邹松滋题子瞻画《别集》卷六P1577墨竹91题郭熙山水扇《正集》卷十P258山水189题杨道孚画竹《别集》卷六P1580墨竹92题惠崇画扇《正集》卷十P258山水190题东坡竹石《别集》卷七P1611墨竹93题小景扇《正集》卷十一P283山水191书遗道臻墨竹后与斌老《别集》卷七P1616墨竹94题花光画山水《正集》卷十一P287山水192题画菜《别集》卷六P1580蔬菜95东坡居士墨戏赋《正集》卷十二P299山水193题赵公佑画《正集》卷二十七P728其他96题辋川图《正集》卷二十七P730山水194跋东坡论画《正集》卷二十七P731其他97题洪驹父家江干秋老图《正集》卷二十七P730山水195题宗室大年永年画《正集》卷二十七P739其他98书文湖州山水后《正集》卷二十七P730山水

2黄庭坚题画诗、跋的创作取向

题画诗、跋因具有诗、画融于一体的特点,让人在欣赏与品鉴作品时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蕴涵其中的画家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境与思想情感。黄庭坚的题画诗、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题画诗、跋的创作取向。

2.1 延拓画境,抒发寓意

画是空间艺术,以笔墨、造型来表达作品意境。诗是时间艺术,以语言暗示来表现思想感情。题画诗、跋往往用诗的语言来延拓画的意境,增补画的寓意。黄庭坚的题画诗、跋善于用诗情的语言来再现充满寓意的画境,这对我们欣赏和理解画作有很好的帮助。如《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

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

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

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巘。

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

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

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

但熙肯画宽作程,十日五日一水石[7]。

黄庭坚用荒远、秋晚、江村、烟雨、归雁等寥寥数词就生动地抓住了郭熙作品的精髓,把一派平淡天真、萧疏淡泊的江村秋晚的雨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产生出荒寒平远的画面意境,使人读此诗就有眼前观此画的身临其境的强烈审美感受。同时,笔锋一转,又抒发自己观画的心理情感体验,面对郭熙的作品,自己产生了要到大自然的山水中隐居去的愿望。整首诗既延拓画境,又抒发寓意,景与意合,言与景汇,真所谓“余情远韵,力透纸背。曲折驰骤,有江海之观,神龙万里之势”[8]。

黄庭坚不仅能用诗意的语言通过描述绘画作品里的景象来延展画境、抒发寓意,同时,还能通过自己的感悟来间接地达到延拓画境、抒发寓意的目的,未必需要对作品进行大篇幅的描写,如《题郑防画夹五首》之一: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7]。

此诗仅用“烟雨归雁”四字就把画面的内容精炼地概括出来了,使人眼前顿现一幅烟雨、归雁、沙渚的寒萧、枯荒的画面,给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的意境与无限的想象空间。第二、三句写诗人自身的感受,只字不提作品。通过自己品鉴画作产生了想象中的幻觉:感觉自己正坐船游历在烟波浩淼的潇水、湘江或者是洞庭湖中,面对如此的林泉景致,产生了远离世俗、扁舟“隐逸”的想法。最后一句“故人言是丹青”却巧妙得如当头棒喝般将诗人拉回了现实,原来自己是在欣赏惠崇的绘画作品。整个诗作言简意远地通过画境、幻境、实境三者的巧妙转换,赋予画作无穷的意境与寓意,同时,不着一字地高度赞扬了惠崇高超的绘画技艺。

现实中的山、水、花、鸟、虫、鱼、草、木、竹、石等客观对象本身并没有什么意境与寓意可言,而通过画家有意的创作加工为作品,就赋予了它们意境与寓意。同时,题画诗、跋是诗人在赏鉴画作时的有感而发,并结合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将之与画作产生联系或联想,这就又注入了诗人的寓意。在黄庭坚的题画诗、跋中,像这种既能延拓画境,又能抒发寓意的作品非常多,如《题郭熙山水扇》《题仁上座画松》《和甫得竹数本于周翰喜而作诗和之》《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二首》《跋画山水图》等,皆通过巧妙、生动的诗意语言来延展绘画作品的意境,同时又抒发诗人自己的感悟与寓意。

2.2 品评画作,阐释画论

题画诗、跋的创作对象是绘画作品,因而,在品评画作的过程中阐释画论画理也是应有之义。黄庭坚通过题画诗、跋,在用生动的诗意语言品评画作、描绘画境的同时,又借机阐释了自己的绘画主张与艺术观念。这一类题画诗、跋具有相当的数量,而且在绘画理论上占有重要一席之位,为后人研究和梳理黄庭坚的绘画美学,了解画史、画家、画作、画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7]。

此诗中反映出黄庭坚在绘画上主张有感而发、用“心”绘事,心手两忘、技进于道的艺术观念。黄斌老是用“心”作画,从而使所画横竹如卧龙一样风雷不惊、不屈不挠,充满节气。公与竹化而为一,俱皆忘形,这正是绘画上所追求的心手两忘、笔到形全的最佳创作状态。最后,黄庭坚又用新颖奇特的一句“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来赞颂黄斌老画技的高超,说如果不画石头压住此卧龙横竹,可能就会像龙一样飞去。黄斌老画竹的技艺真可谓达到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化境了。

黄庭坚崇尚文人画的抒情言志,认为能逸笔草草、直抒胸臆,通过自然天真、不假修饰、发自内心的笔墨来反映画境与思想,达到意气神韵俱到的境界。如其《东坡居士墨戏赋》就很好地反映了他的这一主张:

东坡居士游戏于管成子、楮先生之间,作枯槎寿木、丛筱断山。笔力跌宕于风烟无人之境。盖道人之所易,而画工之所难。如印印泥,霜枝风叶先成于胸次者欤!颦申奋迅,六反震动,草书三昧之苗裔者欤!金石之友质已死,而心在斲泥郢人之鼻,运斤成风之手者欤!夫惟天才逸群,心法无轨,笔与心机,释冰为水。立之南荣,视其胸中,无有畦畛,八窗玲珑者也。吾闻斯人,深入理窟,椟研囊笔,枯禅缚律,恐此物辈,不可复得。公其缇衣十袭,拂除蛛尘,明窗裴几,如见其人[7]。

在此赋中,黄庭坚虽然是在评介和称赞苏轼的绘画作品,但却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文人画理论。苏轼以“游于艺”的游戏状态画枯木、丛竹、断山,以草书技法入画,笔墨恣意纵横、酣畅淋漓、直抒胸臆。这种作画的形式,苏轼画起来容易,而画工却难以为之,其原因是画工拘泥于形似与机械的描绘,且胸无丘壑、少万卷书,而苏轼的文人画却是“深入理窟,椟研囊笔,枯禅缚律”,以致胸有成象,在创作时可以心无法轨、任意而为,达到笔与心合而为一,二者皆忘,如轮扁斫轮、技进于道、释冰为水的高超境界。这里,黄庭坚认为绘画不能简单描摹客观自然,而应追求自我与物象的融合,从而不求形似而求自我表现,能自由酣畅地抒写主观情意,达到“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9]的境界。当然,这并不是指不要绘画技巧,而是要在绘画中消融技巧,不刻意求工、求似,而是“释冰为水”、“如虫蚀木”般地自然而为,心之所想,就手追笔到。这一理念极大地突出了创作主体自己心性与道艺修养在绘画中的作用,可说是道出了文人画的本质与底蕴。

黄庭坚品评画作、阐释画论的题画诗、跋还有许多。有的阐述书画同源,具有同一性,如《题画鹅》中的“驾鹅引颈回,似我胸中字”[7],《咏李伯时摹韩干三马次苏子由韵简伯时兼寄李德素》中的“李侯写影韩干墨,自有笔如沙画锥”[7]等;有的强调人品与画品的关系,如《观刘永年团练画角鹰》中的“瞻相突兀摩空材,想见其人英武格”[7],《题李夫人偃竹》中的“闺中白发翰墨手,落笔乃与天同功”[18]等;有的重视绘画意境的高低俗劣,如《摩诘画》中的“胸中有佳处,泾渭看同流”[7]等。

2.3 讽喻世事,借画感怀

黄庭坚博学多才、节气高直、心系民生,既深受儒家理学的熏陶,又好悟禅宗、庄老之道,但一生经历沧桑、宦海多舛。因此,在其题画诗、跋中多有以画为引,借题画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怀与情感体验。从他的题画诗、跋中,我们既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其思想情感,又可以更为深刻地通过诗、跋去感受画作的意境与匠心。如《蚁蝶图》:

蝴蝶双飞得意,偶然毕命网罗。

群蚁争收坠翼,策勋归去南柯[7]。

此诗表面是叙述画作上蝴蝶双飞死于网罗,群蚁争收掉在地上的翅翼而归,从而策封受赏,其结果竟然是南柯一梦这样一则类似寓言的故事。其实,隐藏于背后的是黄庭坚对世事与自身境遇的感怀。该诗作为崇宁元年(1102)黄庭坚正因党祸而以“修史失实”的罪名被贬四川,因感时伤怀,观画而作。蝴蝶喻失势旧党,群蚁喻得势新党,网罗喻新党迫害。诗人用庄周化蝶及南柯一梦的典故来抒发生、死、喜、悲等世事的无常,以及对纷争不已、勾心斗角官场生活的极度厌恶。整首诗充满了禅意与佛道思想,黄庭坚借诗感怀,据传却因此惹祸,若不是他此时逝世,可能又要遭受权贵奸相蔡京迫害。据宋代岳珂《桯史》记载:“图偶为人携入京,鬻于相国寺肆。蔡客得之,以示元长(蔡京)。元长大怒,将指为怨望,重其贬,会以讣奏,仅免。”[10]

黄庭坚勤政爱民、针砭时弊、借画感怀的思想也在其题画诗、跋中略见一斑,如其《题画菜》所言“不可使士大夫不知此味,不可使天下之民有此色”[7]。仅此二句,字字珠玑、掷地有声,诗人关心民间疾苦,斥责当权者不体恤民情的情感跃然纸上。另外,黄庭坚因感怀境遇、参禅悟道而生隐退之念的思想也在其题画诗、跋中多有体现,如《题大年小景二首》:

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

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

轻鸥白鹭定吾友,翠栢幽篁是可人。

海角逢春知几度,卧游到处总伤神[7]。

赵大年的画本来只是二幅山水小景,可在黄庭坚眼中却触发了无穷的感慨。黄庭坚从画中的水色烟光、忘机鸥鸟、轻鸥白鹭、翠栢幽篁引发了林泉之思,勾起了思乡之情,道出了想要归隐山林的心愿,甚至产生了把异乡当故乡的精神幻觉。但联想到自己被贬远荒、有家难回,良友离散、心境孤寂的现实处境,充其量也只能发出“卧游到处总伤神”的感叹。通过此诗,把自己身陷谪境、心向林泉却难以实现,只能在画作意境中寻求精神安慰的感想表现得入木三分。

黄庭坚融会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既具有佛家的随缘与淡泊,又有道家的虚心与自适,同时也有儒家的仁义与礼德。这在其题画诗、跋中也常有体现,如《拜刘凝之画像》《伯时彭蠡春牧图》《次韵谢借观五老图》《题王居士所藏王友画桃杏花二首》等,或抒发对忠义之士的敬仰称颂,或伤怀才志之士的怀才不遇,或讽喻人生的不公不平,或感叹归隐难遂等。

3结语

题画诗、跋虽出现较早,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未获得文人圈的普遍认同,更别说自觉创作,直到唐宋时期才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尤其是宋代,题画诗、跋迈入了繁荣期,这或许与有宋一代的佑文政策和当时绘画高度繁荣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黄庭坚虽不因绘画而获名,但他的品评、鉴赏和画论画理的阐述却非常精到。黄庭坚为后世遗留下的二百余首题画诗、跋无疑是一笔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为当今研究宋代文学、艺术、画史、画作、画家提供了很多独具价值的资料和素材。

[参考文献]

[1]葛立方.韵语阳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2.

[2]张伯伟.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90.

[3]宣和画谱[M].王群栗,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4-5.

[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1.

[5]孔子.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74.

[6]宗炳.画山水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1.

[7]黄庭坚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81,197,110,299,1119,81,1454,1137,1053,204,1580,1473.

[8]方东树.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315.

[9]苏东坡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6:459.

[10]岳珂.桯史[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70.

The Quantity, Content and Creative Orientation of Huang Tingjian’ Painting Poems and Postscripts

SUN Hong-yang,WANG Bin-qi,CHENG Liang

(EastChinaInstituteof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n Huang Tingjian’s painting poems and postscripts with the purpose of hav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m and exploring the implied theory and thought of painting.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search, the paper collects all of Huang Tingjian’s existing painting poems and postscripts,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combs the content and explores the creation orientation.

Key Words:Huang Tingjian; painting poems and postscripts; quantity and content; creative orientation

中图分类号:J205;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12(2015)04-0333-06

作者简介:孙红阳(1975—),男,江西修水人,副教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绘画理论及艺术设计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度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黄庭坚题画诗蕴涵的绘画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YG201312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07-20

猜你喜欢

黄庭坚数量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统一数量再比较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主要内容
头发的数量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