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稠油三元复合吞吐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5-02-17李兆敏程时清

特种油气藏 2015年2期
关键词:胜利油田黏剂稠油

陶 磊,李兆敏,程时清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2.中国石油大学,山东 青岛 266580)



超稠油三元复合吞吐技术研究与应用

陶 磊1,李兆敏2,程时清1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2.中国石油大学,山东 青岛 266580)

三元复合吞吐技术突破了胜利油田超稠油开发的瓶颈,实现了该类油藏的有效动用。通过溶胀实验、流变性能实验和矿场效果分析,研究了三元复合吞吐技术提高采收率机理。结果表明:CO2能够溶解于超稠油并使其产生膨胀,超稠油流变性能对温度非常敏感,加热、CO2和降黏剂三元素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能够大幅度降低原油黏度;提出了降黏倍率的概念,对超稠油降黏的表征更加直观。现场应用表明,回采过程中超稠油物理化学性质改善,黏度降低,与常规蒸汽吞吐相比,其注汽质量明显改善,周期产量和油汽比大幅提升。该研究为其他油田超稠油的开采提供了借鉴。

超稠油;三元复合吞吐技术;流变性能;降黏倍率;CO2;降黏剂;胜利油田

引 言

超稠油又称天然沥青,是指在地层条件黏度大于50 000 mPa·s,密度大于0.98 g/cm3的原油[1]。胜利油田超稠油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郑411、单113、坨826及草西南等区块,其中原油黏度大于10×104mPa·s的原油储量达到5 159×104t,占未动用稠油储量的38%,是胜利油田重要的储量资源。由于超稠油黏度大、埋藏深、储层薄等开发难题,这类油藏无法采用出砂冷采、露天开采、蒸汽吞吐、蒸汽驱等常规稠油开采方式进行有效开采。针对上述情况胜利油田发展了超稠油三元复合吞吐技术,该技术集成了超稠油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技术、CO2非混相驱油技术及稠油蒸汽吞吐技术,在胜利油田超稠油开采方面取得了突破,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应用,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显著。

1 三元复合吞吐技术机理研究

1.1 CO2对超稠油溶解膨胀作用

三元复合吞吐技术中,CO2对超稠油的溶胀作用是其重要作用机理,利用稠油高温高压PVT物性分析仪研究了CO2对超稠油的溶解能力和膨胀能力。实验油样取自水平井Z411-P2,50℃下原油黏度为252 000 mPa·s,密度为1.02 g/cm3,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温度下CO2饱和压力和体积系数

由表1可知:超稠油能够溶解CO2且溶解后体积膨胀。胜利油田超稠油油藏的埋深一般为1 000 m以上,油藏压力大于10 MPa,油藏温度为60~75℃,油藏压力下CO2的溶解度大于50 m3/m3,溶解CO2后原油体积系数大于1.14。CO2能够溶解于超稠油的机理是萃取其中的轻质组分,压力越高萃取能力越强,温度越高溶解CO2的超稠油体积系数越大。CO2对超稠油溶胀作用是三元复合吞吐技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机理,超稠油体积膨胀会增加地层弹性能量,增大驱替压差,从而加快采油速度,延长生产周期[1-2]。溶解CO2后的原油黏度大幅度降低[3],同时油水间的界面张力明显减小[4],在实际生产中既能起到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又兼具提高洗油效率的效果,从而可以大幅度的提高采收率。

1.2 三元复合吞吐改善流变性能研究

目前国内外评价降黏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降黏率,即降黏后原油黏度降低的百分数。胜利油田超稠油地层条件下的黏度一般大于10×104mPa·s,开采过程中需要大幅度降低原油黏度,此时用降黏率表述不够直观(例如降黏率为99.0%和99.9%,二者对应的黏度相差较大,达到900 mPa·s)。因此引入降黏倍率的概念,即原油初始黏度与降黏后原油黏度的比值,按以下公式计算:

Y=X1/X2

(1)

式中:Y为降黏倍率;X1为原油初始黏度,mPa·s;X2为降黏后原油黏度,mPa·s。

通过蒸汽、CO2、降黏剂与郑411块超稠油不同组合的实验,评价三元复合吞吐技术单因素或协同降黏的效果。实验分为3组:①方案1为加热对超稠油流变性的作用,测量不同温度下超稠油的黏度;②方案2为CO2和加热对超稠油流变性的作用,测量不同温度下溶解CO2的超稠油黏度;③方案3为降黏剂、CO2和加热对超稠油流变性的作用,测量不同温度下溶解降黏剂和CO2的超稠油的黏度。测量结果如表2和图1所示,由表2可知大部分的降黏率都在99%以上,难以直观反映降黏效果,采用降黏倍率则更为明显。

表2 不同方案下超稠油黏度

图1 不同方案降黏倍率曲线

热力采油是稠油开发最有效的方式[5]。由图1可知,方案1结果显示超稠油的黏度对温度极为敏感,温度升高原油黏度迅速降低,呈现半对数递减函数关系[6-7],证明了加热降黏在超稠油开发中的必要性,同时也凸显了加热作用在三元复合吞吐技术中的重要性。方案2中溶解CO2后的超稠油黏度有了更大幅度的降低,120℃时原油黏度为37 mPa·s,而同温度下未溶解CO2的超稠油黏度为439 mPa·s,说明CO2对超稠油具有很强的降黏能力[8]。由于CO2溶解于超稠油后会充当油气混合物中的连续相,将原来胶结在一起的胶质、沥青质等重组分变为分散相,从而改善体系流动性能[9]。方案3中超稠油的黏度有了进一步的降低,这是由于油溶性降黏剂具有极性官能团,能进入沥青质的层状结构,解缔沥青质的大分子结构,分散、溶解沥青质分子聚集体,从而达到降低超稠油黏度的目的[10]。表2和图1说明降黏剂、CO2、加热3种降黏元素组合能够相互促进,具有良好的协同降黏作用。

2 三元复合吞吐技术开发超稠油动态特征

2.1 重质组分解缔,流变性能改善

研究表明,实施三元复合吞吐技术的超稠油相比未实施的超稠油,轻质组分(饱和分、芳香分)含量更高,重质组分(胶质、沥青质)含量更低,原油黏度更小。这是由于实施三元复合吞吐技术后,降黏剂和CO2随蒸汽向油井远端逐渐扩散,与地层中超稠油接触,通过热力作用、溶胀作用和化学作用,解缔超稠油的大分子结构,改善超稠油的流变特性[11],从而实现超稠油的有效动用。

2.2 注汽压力显著下降,注汽干度大幅提高

对常规蒸汽吞吐、活性柴油前置加蒸汽吞吐、活性柴油前置CO2驱加蒸汽吞吐、三元复合吞吐4种注汽方式进行了对比(表3)。与常规蒸汽吞吐相比,活性柴油前置蒸汽吞吐注汽质量有所提高,说明活性柴油能一定程度地改善超稠油流变性能,但效果一般。与前2种吞吐方式相比,活性柴油CO2驱蒸汽吞吐在相对较低的注汽压力下,注汽速度和注汽干度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是由于CO2在超稠油中具有很好的扩散、溶解能力,同时能够大幅度降低原油黏度。三元复合吞吐注汽质量最好,启动压力为16.3 MPa,平均压力为18.7 MPa,注汽干度一直保持在71%。这表明油溶性复合降黏剂比活性柴油的降黏效果更好,能更有效地提高注汽质量,增大蒸汽波及范围。

表3 4种吞吐方式注汽参数

2.3 油汽比、周期产油量大幅提升,开发效果明显改善

对比了蒸汽吞吐、氮气辅助蒸汽吞吐、CO2辅助蒸汽吞吐和三元复合吞吐(DCS)的开发效果,三元复合吞吐技术明显占优。综合4种开发方式可以看出:CO2辅助蒸汽开发超稠油的过程中,CO2的效果好于氮气,降黏剂、CO2和蒸汽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超稠油的有效动用。

表4 不同开发方式生产情况对比

3 三元复合吞吐技术应用

为了有效开发胜利油田超稠油资源,率先在中深薄层区块郑411块、中深厚层区块坨826块和中浅薄层区块草705块三类油藏开展了三元复合吞吐技术应用,取得良好效果(表5)。其中郑411块开展最早,规模最大。郑411块含油面积为5.2 km2,石油地质储量为1 825×104t。主力含油层系为沙三上段,砂体埋藏较深,位于1 300~1 430 m,砂体厚度较薄且呈现出中部厚、两侧薄的特征,厚度范围为4.0~6.7 m,平均厚度仅为5.7 m。原油黏度大、密度大,地面脱气原油密度为1.043 g/cm3,地下原油黏度大于12×104mPa·s。该区块于1991年发现,2000年之前完钻油井5口,除Z411井外,其余油井均不出油。2002年区块新钻1口水平井Z411-P1和2口直井Z412、Z418,开展了SAGD试验,第1周期Z411-P1、Z412和Z418日产油分别为20.0、6.3、9.6 t/d,周期时间为95 d,周期累计产油3 440 t,累计产水12 980 t,周期油汽比为0.36。但第2周期发生蒸汽层间窜流,导致高含水而关井。2006年率先在该区块开展三元复合吞吐单井试验取得成功,随后进行了扩大试验。按照整体方案设计该区块已完钻油井34口,开井30口,日产液为615.7 m3/d,日产油为250 t/d,综合含水59.4%。区块累计产油为14.27×104t,累计产水为26.81×104m3,累计注汽为15.1×104t,累计油汽比为0.95。

目前胜利油田已在7个区块开展了三元复合吞吐技术推广应用,包括:中深薄层超稠油油藏郑411、草104、草109、单113块;中浅薄层超稠油油藏草南、草705块;中深厚层超稠油油藏坨826块。7个典型超稠油区块总井数124口,开井112口,日产液为1 769 m3/d,日产油为947 t/d,综合含水为46.5%,累计产油为126×104t,累计产水为185×104m3,累计注汽为156×104t,累计油汽比为0.81,平均采油速度为1.48%,采出程度为3.8%。

表5 三元复合吞吐技术典型区块生产动态

4 结 论

(1) CO2能够溶解于超稠油中,增大超稠油体积系数,同时大幅度降低超稠油的黏度。在超稠油生产中既可以增加油藏的弹性能量,又可以降低生产压差。

(2) 提出降黏倍率的概念,相比降黏率评价超稠油降黏效果更加直观。

(3) 三元复合吞吐中各元素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复合条件下能够破坏超稠油体系中胶质、沥青质的网状结构,减小胶质、沥青质分子质量和含量,极大地降低超稠油黏度,从而使超稠油的流动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4) 现场试验表明三元复合吞吐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注汽质量,增加油汽比和周期产油量,从而实现超稠油的有效动用。该技术已在7个超稠油区块推广应用,累计产油为126×104t。

[1] 李永太,刘易非,唐长久.提高石油采收率原理和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189-192.

[2] 李兆敏,孙晓娜,鹿腾,等. CO2在毛8块稠油油藏热采中的作用机理[J].特种油气藏,2013,20(5):122-124.

[3] 李兆敏,陶磊,张凯,等.CO2在超稠油中的溶解特性实验[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5):92-96.

[4] 陶磊,李兆敏,张凯,等. CO2辅助蒸汽吞吐开采超稠油机理[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16(1):51-54.

[5] 岳湘安,王尤富,王克亮. 提高石油采收率基础[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25-130.

[6] Beggs H D,Robinson J R. Estimating the viscosity of crude oil systems[J]. SPE Reservoir Engineering, 1975, 27(9):1140-1141.

[7] Howard B Bradley. Petroleum engineering handbook[M]. Richardson, Texas, USA: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1987:234-286.

[8] 刘忠祥. 超稠油三元复合吞吐技术[J].特种油气藏,2006,13(S0):62-64.

[9] 李士伦,张正卿,冉新权. 注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44.

[10] 刘伟,李兆敏,孙晓娜,等. HDCS 技术中各因素对超稠油性质的影响[J].特种油气藏,2013,20(4):127-130.

[11] Dickie J P ,Yen T F. Macrostructures of the asphaltic fractions by various instrumental method[J]. Analytical Chemistry ,1967,39(14):1847-1857.

编辑 刘 巍

20140824;改回日期:20141210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基金项目“重油油藏和油砂经济高效开发技术”(2011ZX05032-001)

陶磊(1981-),男,高级工程师,2004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2009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从事提高采收率相关领域技术工作。

10.3969/j.issn.1006-6535.2015.02.020

TE345

A

1006-6535(2015)02-0081-04

猜你喜欢

胜利油田黏剂稠油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田稠油开采中应用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庆祝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贺信
玉米酒精粕基木材胶黏剂的制备及其性能
南海礁灰岩稠油油藏注富气混相驱实验研究
克拉玛依稠油MOA基质沥青改性及应用
来自法国的新型水基胶黏剂使用经验
蓖麻油基多元醇改性聚氨酯胶黏剂的研究
胜利油田经济产量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一个老油田的自我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