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页岩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

2015-02-17胡明毅邱小松胡忠贵邓庆杰

特种油气藏 2015年2期
关键词:储集页岩孔隙

胡明毅,邱小松,胡忠贵,邓庆杰

(1.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长江大学, 湖北 武汉 430100;2.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长江大学,湖北 武汉 430100;3.长江大学,湖北 武汉 430100)



页岩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

胡明毅1,2,3,邱小松2,3,胡忠贵1,2,3,邓庆杰2,3

(1.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长江大学, 湖北 武汉 430100;2.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长江大学,湖北 武汉 430100;3.长江大学,湖北 武汉 430100)

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资源潜力巨大,已经在北美地区取得商业开发成功,中国正在积极寻找页岩气勘探有利区并争取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储层研究是页岩气勘探初期的主要研究任务,对准确寻找有利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分析,概述了页岩气成藏机理、成藏过程及赋存状态,并对页岩气储层研究中的矿物组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物性特征、储集空间、含气性特征等方面的评价方法与标准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最后,探讨性指出页岩气储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关键。

页岩气储层;有机地球化学;储集空间;含气性;研究现状分析

引 言

页岩气是指主体上以吸附态和游离赋存于富有机质的暗色泥页岩或高炭泥页岩层系中的天然气。它是天然气生成之后在源岩层内就近聚集的结果,具有自生、自储、自保、低孔、低渗等特点,为一种大规模、连续型、低丰度的非常规油气资源[1-4]。近年来,世界上多个能源预测机构对全球页岩气资源进行了评价,其评价结果相差不大,资源量大致在450×1012m3左右,与全球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相当[5-6],表明页岩气是一种资源潜力巨大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目前北美地区已经进行了页岩气商业性勘探开发,而中国页岩气各项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处在资源评价与勘探开发启动阶段[7]。近2 a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在重庆涪陵地区开展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工作初见成效,其中JY1井可以稳产60 000 m3/d,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难以解释的现象,如:有些同一稳定区块内的页岩气井,其页岩气日产量差别较大;有些有机碳含量高的地区其页岩气产量较低,而有机碳含量较低的地区页岩气产量反而很高等。国内部分学者认为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页岩气储层较强的非均质性。根据近年来国外页岩气储层研究现状与勘探经历,分析探讨页岩气储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问题,为页岩气储层的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1 页岩气藏基本特征

1.1 页岩气成藏过程

页岩气藏是作为烃源岩的页岩持续生气、不间断供气和连续聚集成藏形成的,其生烃、排烃、运移、聚集和保存全部在烃源岩内部完成[3]。从成因、赋存、聚集机理等方面说明页岩气藏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具有多机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典型的吸附机理、活塞式或置换式成藏机理,是天然气成藏机理序列中的重要组成[8-10]。页岩气的成藏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由生物化学作用生成的天然气首先满足有机质和岩石颗粒表面吸附的需要,当吸附气量达到饱和时,剩余的天然气则溶解在地层流体中,其富集机理和煤层气大致相同,以吸附机理为主;第2阶段,当吸附气量和溶解气量达到饱和后,富余的气体便短距离运移到富有机质页岩的基质孔隙中聚集,同时,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会使泥页岩层产生大量裂缝,增加天然气的储集空间,其富集机理类似于孔隙型储集层中的天然气聚集;第3阶段,天然气大量生成过程形成的生烃膨胀作用使得天然气向外运移、扩散,直至页岩层系表现为普遍的含气性。当富有机质页岩持续大量生气会发生排烃作用,就会形成根缘气藏或者常规气藏。

1.2 页岩气赋存状态

基于页岩气的成藏机理、成藏过程的研究,国内外学者[1-5 ,11-12]普遍认为页岩气以吸附气、溶解气和游离气3种方式赋存于页岩层系中,其中以吸附气和游离气为主,仅含少量溶解气。

(1) 吸附气。吸附气是指由于吸附作用吸附于有机质和矿物颗粒表面的天然气,吸附作用是指天然气吸附于固体或者液体物质表面上的作用。吸附方式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是由于分子间存在范德华力,它能发生多级吸附。根据能量最小原理得出固体总是优先选择能量最小一个能级范围内的分子吸附,接着进行下一能级的分子吸附。物理吸附是页岩的主要吸附方式,具有吸附时间短、普遍性、可逆性、无选择性。化学吸附作用是物理吸附作用的继续,当达到某一条件时就可以发生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化学吸附所需的活化能比较大,所以在常温下吸附速度比较慢。页岩气的化学吸附具有吸附时间长、不连续性、不可逆性、有选择性[13]。两者共同作用使页岩完成对天然气的吸附,但两者处于主导优势的地位随聚集条件以及页岩和气体分子等改变而发生变化。吸附作用开始很快,越来越慢,由于是表面作用,被吸附到的气体分子容易从页岩颗粒表面解吸下来,进入溶解态或游离态,在吸附和解吸速度达到相等时,吸附达到动态平衡。

(2) 溶解气。溶解气是指由于溶解作用溶解于地层流体中的那部分天然气。溶解作用是指天然气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进入流体的过程。溶解作用可以分为间隙填充溶解和气体水和作用溶解。间隙填充是指在一定温压条件下,石油、沥青等液态烃类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天然气分子可以填充于这些间隙之中;气体水和作用是指天然气分子与水分子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结合或者分解,当结合速率与分解速率相等时其达到一个动态平衡[14]。

(3) 游离气。游离气是指由于扩散作用以游离态充填于页岩层系的孔隙或裂缝中的天然气。扩散作用是指由于页岩层系内部的非均质引起生气的差异,在分子热运动的影响下天然气分子由浓度高的位置运移到浓度相对较低的位置,直到页岩层系孔隙内天然气达到平衡为止。

页岩层系中吸附气、溶解气、游离气三者之间在地层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相互转换,即当压力增大时,吸附气和溶解气量相对增加,游离气相对减小,直至达到吸附与解吸速率相等,水合与分解速率相等使得吸附气量、溶解气量、游离气量达到动态平衡。

2 页岩气储层特征

通过对页岩气储层与常规储层特征的对比分析,认为页岩气储层特征评价应该从影响吸附气量和游离气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影响吸附气量包括储层矿物组分、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等因素,影响游离气量包括储层物性、储集空间等因素;另外储层含气性也属于页岩气储层重要特征之一。

2.1 矿物成分

页岩气储层的矿物组成一般包括黏土、石英、长石、碳酸盐岩、有机质及黄铁矿等矿物,其中黏土矿物包括伊利石、蒙脱石、伊-蒙混层、高岭石、绿泥石等。国内很多学者[15-16]认为黏土矿物含量影响着页岩气吸附气量大小,因此较高的黏土矿物含量有利于保存更多的吸附气。另外,国外学者[17]通过研究美国页岩气商业开发经验得出,作为优质的页岩气储层,不仅需要较高的吸附气量,而且页岩本身还需要有一定的脆度。由于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在页岩气开采过程中需要采用压裂技术使得地层中产生连通的孔隙和裂缝,因此页岩中石英、碳酸盐岩等脆性矿物的含量对压裂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成功取得页岩气商业开发的Fort Worth盆地泥盆系Barnett页岩石英含量相对较高,约占总体积的29%~50%;黏土矿物含量较少,一般都小于35%[18-19]。中国南方古生界富有机质泥页岩以石英矿物为主,石英矿物含量主要分布在20%~60%之间,个别样品除外;黏土矿物含量较少,主要分布在25%~40%,极个别大于40%[20-21],单项指标对比表明中国南方古生界能够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

2.2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是评价富有机质泥页岩的3个重要指标,较高的有机质丰度、较好的有机质类型和适当的热演化程度是形成页岩气储层发育的前提条件。

目前有机质丰度评价中,总有机碳含量是最常用的指标[22]。有机碳是页岩生气的物质基础,决定了生气能力的大小,另外有机碳含量与吸附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目前岩石中有机碳含量主要采用碳硫分析仪[23]进行测定,总有机碳含量运用实测残余有机碳含量经过有机质演化过程逆向恢复得到[24]。

有机质类型是评价有机质生油气潜力的基础,其决定了烃类物质的生成速度和数量大小,最近研究发现有机质类型对页岩气储层的吸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20,25-26]。有机质类型评价主体是干酪根类型的确定,常用的评价指标和技术很多,包括干酪根元素比、干酪根类型指数、干酪根碳同位素δ13C及岩石热解参数等,其中应用最多的为干酪根类型指数和岩石热解参数。根据干酪根的元素组成分析,利用“范克雷维伦类型图解”氢碳原子比和氧碳原子比区分干酪根类型;通过干酪根内的无定形组、壳质组、镜质组和惰质组等显微组分对成烃贡献大小进行干酪根类型分析;根据干酪根中稳定碳同位素δ13C确定有机质来源进而判别干酪根类型;运用岩石热解分析结果的氢指数(IH)和类型指数(S2/S3)确定干酪根类型。综上所述,有机质分为3类即Ⅰ型、Ⅱ型和Ⅲ型,其中Ⅱ型可以进一步划分为Ⅱ1和Ⅱ2(表1)。

表1 有机质类型分类[27-30]

有机质成熟度是有机质生油气的关键指标,成熟度评价的指标包括镜质体反射率(Ro)、孢粉颜色指数(SCI)、岩石热解最高峰温(Tmax)等,其中最有效的为镜质体反射率。镜质体反射率是通过显微光度计在波长为546±5 nm处测定的镜质体抛光面的反射光强度与垂直入射光强度的百分比值;孢粉颜色指数是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到孢粉化石及其他有机质碎片的颜色指数;岩石热解最高峰温是指沉积岩在热解分析时产生的最大热解峰温度,即高碳烃大量裂解为甲烷分子的温度。通过以上各项指标将有机质演化阶段分为未成熟、低成熟、成熟、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表2)。

表2 有机质成熟度划分[31-32]

2.3 物性特征

物性参数是页岩气储层评价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其主要包括控制游离气含量的孔隙度和表征页岩气渗流特征的渗透率2个方面。孔隙度包括总孔隙度(岩石中所有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和有效孔隙度(岩石中互相连通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由于页岩气商业开发需要经过压裂措施造隙,在造隙过程中部分原先的孤立孔隙变为相互连通的孔隙,因此在页岩气储层评价中除了采用汞侵入方法测试有效孔隙度外,还需要借助低压N2、低压CO2等方法测定孤立孔隙大小[33]。渗透率是表征流体运移能力的物理量,是影响页岩气井高效开发极为重要的因素[34]。目前测量渗透率常用方法包括压力脉冲衰竭、压力衰减及压汞曲线分析[35-36]。泥页岩岩石致密,其渗透率远低于常规储层,通过以上方法测试得出页岩裂缝渗透率范围为0.001×10-3~0.1×10-3μm2,基质渗透率范围为10-9×10-3~10-5×10-3μm2[37]。由于页岩气开采一般都需要开展储层压裂改造,产生大量与井口相通的裂缝,使得储层中的游离气能够顺利流向井口,压裂改造过程就是人为改造渗透率大小,因此储层的原始渗透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4 储集空间特征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高分辨率的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页岩气储层平面微观特征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普遍认为页岩气储层的储集空间包括微孔隙和微裂缝,但不同学者认识各有差异。Slatt等[38]对Barnett和Woodford页岩的孔隙研究过程中,认为页岩气储层储集空间包括黏土絮体间孔隙、有机质孔隙、粪球粒内孔隙、化石碎屑内孔隙、颗粒内孔隙和微裂缝等6种类型。龙鹏宇等[39]通过对渝页1井样品的薄片及扫描电镜分析认为,页岩气储集空间包括基质孔隙和裂缝,其中基质孔隙可进一步划分为有机质(沥青)微孔隙、矿物质孔隙及有机质(沥青)和矿物间孔隙;裂缝可进一步划分为构造缝和成岩缝。Loucks等[40]提出了页岩气储层基质孔隙分类方案,认为页岩气储层储集空间包括粒间孔隙、粒内孔隙、有机质孔隙和裂缝孔隙4种类型。王玉满等[41]按照碎屑岩孔隙类型划分方案将页岩气储集空间包括基质孔隙和裂缝2大类,其中基质孔隙可进一步划分残余原生孔隙、有机质微孔隙、黏土矿物层间微孔隙和不稳定矿物溶蚀孔隙;裂缝可进一步划分为内因裂缝和外因裂缝。黄振凯等[42]通过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泥页岩样品进行场发射扫描电镜实验识别出基质晶间孔、有机质孔、溶蚀孔、粒间孔、晶内孔及微裂缝6种类型储集空间。韩双彪等[43]通过对渝东南下古生界泥页岩样品分析表明:页岩气储层储集空间包括有机质孔隙、颗粒内孔、粒间孔隙和微裂缝。

通过对以上储集空间特征分析认为,页岩气储层的储集空间包括微孔隙和微裂缝2种类型,根据成因可将微孔隙进一步分为粒(晶)间孔、粒(晶)内孔和有机质孔3种大类及7种亚类;微裂缝分为构造缝和成岩缝2种大类6种亚类(表3)。

表3 页岩气储层储集空间分类[38-45]

2.5 含气性特征

页岩气储层中是否含有工业价值天然气是页岩气储层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页岩气以游离气、吸附气和溶解气3种方式赋存于页岩气储层中,其中以游离气和吸附气为主,溶解气少量。因此,在页岩气储层研究中主要考虑游离气和吸附气。

(1) 游离气。游离气主要存在于泥页岩微孔隙与微裂缝中,其含气量可以通过现场解析和体积法计算得出游离气量。由于现场解析成本较高,取样有限,体积法计算游离气量是最常用的方法,单位质量泥页岩游离含气量qf计算公式[46-48]为:

qf=ΦgSg/(Bgρ)

(1)

式中:Φg为孔隙度,%;Sg为含气饱和度,%;Bg为压缩因子;ρ为泥页岩密度,t/m3。

(2) 吸附气。吸附气主要赋存于有机质和黏土矿物表面,其含气量可以通过现场解析、等温吸附模拟实验及相关性分析法计算吸附气量,其中现场解析和等温吸附模拟实验成本高,样品数量有限,相关性分析法为较实用的方法[49]。通过研究页岩气储层有机碳含量、黏土矿物含量对吸附能力的影响,建立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可以计算未进行等温吸附模拟实验的样品的吸附气量。

国内外学者对页岩气储层含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表明,含气性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页岩气储层内部因素(本身的性质),即孔隙度、有机碳含量、矿物组分等;另一方面为外部因素,即温度、压力、埋深等。

3 存在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页岩气储层矿物组分、有机地球化学、微观孔缝特征及含气性特征4个方面对页岩气储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目前研究尚存在3个主要问题。

(1) 研究思路和内容模式化,限制了页岩气储层评价的发展。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学者[50-54]对页岩气储层评价沿用了常规储层评价参数,主要包括页岩气储层厚度、矿物组成、有机地球化学、物性特征、储集空间等方面,部分学者[55-57]在页岩气的资源潜力评价过程中进行了含气性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页岩气成藏机理及赋存方式的特殊性,其评价思路和内容与常规储层应该有所区别。

(2) 实验手段的局限性,降低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在页岩气储层研究中主要实验参数的获取手段具有局限性。其中有机碳含量测试方面测试结果为残余有机碳含量,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吸附气量与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但未注明有机碳含量是残余有机碳含量还是经过恢复后的原始有机碳含量。在有机质成熟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较多,首先,中国南方早古生代泥页岩有机质经过了漫长的演化且演化程度较高,适合高演化程度成熟度的定量计算方法较少;另外,该泥页岩中没有高等植物的输入,缺乏镜质组,常用的镜质体放射率测试方法不可行,只能依靠测试沥青质反射率来表征有机质成熟度。孔隙度测试方面,有效孔隙度可以通过岩心常规分析直接测试出来,而无法测试不连通的孤立孔隙(经过压裂改造后可连通),虽然近年来采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可见大量有机质孔隙,但还未实现量化分析。有机质在泥页岩的分布极不均匀,即使计算出局部孤立孔隙所占比例,其是否具有代表性还有待于分析评价。由于实验手段的局限性,实验结果的可靠系数降低,以实验数据为基础的总结出的规律性认识可靠性也随之下降。

(3) 缺乏系统研究,难以形成统一的规律性认识。国内外学者在页岩气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以储集空间和含气性控制因素方面工作最多,总结出大量的成果认识,如:储集空间以纳米级的微观孔缝为主,有机碳含量和黏土矿物含量与页岩气吸附能力具有正相关关系,不同黏土矿物对甲烷的吸附能力差异较大,泥页岩的孔径分布对吸附能力的影响等;而未见矿物组分、有机地球化学、物性、储集空间及含气性等综合研究成果。

3.2 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今后对页岩气储层研究进行如下改进。

(1) 在分析页岩气成藏机理及赋存方式的基础上,明确页岩气储层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由于在常规储层中以游离气为主,页岩气则以游离气和吸附气并存,在评价思路上可以从游离气、吸附气的赋存位置考虑,因而明确页岩气储层研究的内容。

(2)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技术进步,实验手段应该向多元化发展,相互印证实验结果,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在可靠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加强包括矿物组分、有机地球化学、物性特征、储集空间及含气性互关系研究,最终达到优选较好的页岩气储层的目的。

4 结束语

中国富有机质泥页岩广泛发育,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开发前景,但由于起步较晚,相关基础研究较薄弱,还未形成工业产能。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全国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工作,旨在优选有利区和资源评价,其中有利区优选的重要环节为页岩气储层研究,其直接控制着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进程。为中国早日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本着科学、客观、适用原则开展页岩气储层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1] Curtis J B. Fractured shale-gas systems[J]. AAPG Bulletin,2002,86(11):1921-1938.

[2] 张金川,金之均,袁明生. 页岩气成藏机理和分布[J].天然气工业,2004,24(7):15-18.

[3] 陈更生,董大忠,王世谦,等. 页岩气藏形成机理与富集规律初探[J].天然气工业,2009,29(5):17-21.

[4] 邹才能,陶士振,袁选俊,等. “连续型”油气藏及其在全球的重要性:成藏、分布与评价[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6):669-682.

[5] 董大忠,邹才能,李建忠,等. 页岩气资源潜力与勘探开发前景[J].地质通报,2011,30(2/3):324-336.

[6] 李建忠,董大忠,陈更生,等. 中国页岩气资源前景与战略地位[J].天然气工业,2009,29(5):11-16.

[7] 肖贤明,宋之光,朱炎铭,等. 北美页岩气研究及对我国下古生界页岩气开发的启示[J].煤炭学报,2013,38(5):721-727.

[8] 徐国盛,徐志星,段亮,等. 页岩气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8(6):603-610.

[9] 张金川,唐玄,姜生玲,等. 碎屑岩盆地天然气成藏及分布序列[J].天然气工业,2008,28(12):11-17.

[10] 张金川,金之钧,袁明生,等. 油气成藏与分布的递变序列[J].现代地质,2003,17(3):323-329.

[11] Jarvie D M, Hill R J, Ruble T E,et al. Unconventional shale gas systems:the Mississippian Barnett Shale of north-central Texas as one model for thermogenic shale-gas assessment[J].AAPGBulletin,2007,91( 4) : 475-499.

[12] Bowker K A. Barnett shale gas production,Fort Worth basin:issues and discussion[J]. AAPG Bulletin,2007,91( 4):523-533.

[13] 刘大中,王锦.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1999,13(2):22-25.

[14] 王瑞,张宁生,等. 页岩气吸附与解吸附机理研究进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9):551-556.

[15] 林腊梅,张金川,唐玄,等. 南方地区古生界页岩储层含气性主控因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42(2):88-94.

[16] 吉利明,邱军利,张同伟,等. 泥页岩主要黏土矿物组分甲烷吸附实验[J]. 地球科学,2012,37(5):1043-1050.

[17] Chalmers G R L,Bustin R M. Lower cretaceous gas shales in north eastern British Columbia,Part Ⅱ:evaluation of regional potential gas resource[J].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2008,56(1):22-61.

[18] Loucks R G,Ruppel S C. Mississippian Barnett Shale:lithofacies and depositional setting of a deep-water shale-gas succession in the Fort Worth Basin,Texas[J]. AAPG Bulletin,2007,91(4):579-601.

[19] 李新景,吕宗刚,董大忠,等. 北美页岩气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J].天然气工业,2009,29(5):27-32.

[20] 陈吉,肖贤明. 南方古生界3套富有机质页岩矿物组成与脆性分析[J]. 煤炭学报,2013,38(5):822-826.

[21] 胡明毅,邓庆杰,等.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储层矿物成分特征[J] .石油与天然气学报,2013,35(5):1-6.

[22] 帅琴,黄瑞成,高强,等. 页岩气实验测试技术现状与研究进展[J]. 岩矿测试,2012,31(6):931-938.

[23] 张家震,徐备,庞绪勇,等. 新疆富蕴县沙尔布拉克地区南明水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2):231-236.

[24] 张辉,彭平安. 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恢复探讨[J]. 地球化学,2011,40(1):56-62.

[25] 邱小松,胡明毅,胡忠贵. 中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岩相古地理及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5(9):3174-3185.

[26] 胡明毅,邓庆杰,胡忠贵.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条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35(2):272-280.

[27] 孟元林,肖丽华,侯创业,等. 青海共和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油意义[J].岩石学报,1999,15(4):630-637.

[28] 曹庆英. 透射光下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及类型划分[J]. 石油勘探与开发,1985,12(5):14-23.

[29] 黄籍中. 干酪根的稳定同位素分类依据[J]. 地质地球化学,1988,16(1):66-68.

[30] 黄第藩,李晋超,张大江. 干酪根的类型及其分类参数的有效性、局限性和相关性[J].沉积学报,1984,2(3):18-33.

[31] 成海燕,李安龙,龚建明. 陆相烃源岩评价参数浅析[J].海洋地质动态,2008,24(2):6-10.

[32] 赵传本. 松辽盆地白垩纪抱粉颜色指数与有机质成熟度[J].地球化学,1981,40(3):301-307.

[33] 于炳松. 页岩气储层的特殊性及其评价思路和内容[J].地学前缘,2012,19(3):252-258.

[34] 魏明强,段永刚,方全堂,等. 页岩气藏孔渗结构特征和渗流机理研究现状[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1,1(4):73-77.

[35] Bustin M M,Cui X,Bustin R M. Measurements of gas permeability and diffusivity of tight reservoir rocks: different approach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J]. Geofluids,2009,9(3):208-223.

[36] Jones S C. A technique for faster pulse-decay permeability measurements in tight rocks[J]. SPE Formation Evaluation,1997,12(1):19-26.

[37] Javadpour F. Nanopores and apparent permeability of gas flow in mudrocks (shales and siltstone)[J]. 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2009,48(8):16-21.

[38] Slatt E M,O′Neal N R. Pore types in the Barnett and Woodford gas shale:contutibution to understanding gas storage and migration pathways in fine-graibed rocks[J]. AAPG Bulletin,2011,95(12):2017-2030.

[39] 龙鹏宇,张金川,姜文利,等. 渝页1井储层孔隙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10):3954-3963.

[40] Loucks R G,Reed R M,Ruppel S C,et al.Spectrum of pore types and networks in mudrocks and a descriptive classification for matrix-related mudrock pores[J]. AAPG Bulletin,2012,95(6):1071-1098.

[41] 王玉满,董大忠,李建忠,等. 川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J].石油学报,2012,33(4):551-561.

[42] 黄振凯,陈建平,薛海涛,等.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40(1):58-65.

[43] 韩双彪,张金川,Brian H,等. 页岩气储层孔隙类型特征研究:以渝东南下古生界为例[J].地学前缘,2013,20(3):247-253.

[44] 于炳松. 页岩气储层孔隙分类与表征[J]. 地学前缘,2013,20(4):211-220.

[45] 邱小松,杨波,胡明毅. 中扬子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及含气性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24(6):1274-1283.

[46] 张金川,林腊梅,李玉喜,等.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与技术:概率体积法[J].地学前缘,2012,19(2):184-191.

[47] 李延钧,刘欢,刘家霞,等.页岩气地质选区及资源潜力评价方法[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2):28-34.

[48] 王永诗,李政,巩建强,等. 济阳坳陷页岩油气评价方法——以沾化凹陷罗家地区为例[J].石油学报,2013,34(1):83-91.

[49] 邱小松,胡明毅,胡忠贵,等. 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及评价参数赋值——以中扬子地区五峰—龙马溪组为例[J].中国地质,2014,41(6):2091-2098.

[50] 蒋裕强,董大忠,漆麟,等. 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J].天然气工业,2010,30(10):7-12.

[51] 刘树根,曾祥亮,黄文明,等.四川盆地页岩气藏和连续型-非连续型气藏基本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 6):578-592.

[52] 陈文玲,周文,罗平,等. 四川盆地长芯1井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研究[J].岩石学报,2013,29(3):1074-1086.

[53] 陈平,张敏强,许永哲,等. 下扬子巢湖—泾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泥页岩储层特征[J].岩石学报,2013,29(8):2925-2935.

[54] 李延钧,冯媛媛,刘欢,等. 四川盆地湖相页岩气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40(4):423-428.

[55] 徐波,李敬含,李晓革,等.辽河油田东部凹陷页岩气成藏条件及含气性评价[J].石油学报,2011,32(5):451-458.

[56] 武景淑,于炳松,李玉喜.渝东南渝页1井页岩气吸附能力及其主控因素[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2,34(4):40-48.

[57] 张琴,刘洪林,拜文华,等. 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含气量及其主控因素分析[J].天然气工业,2013,33(5):35-39.

编辑 刘兆芝

20141221;改回日期:20150115

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基金项目“中扬子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页岩气储层综合特征及评价方法与技术研究”(HBUOG-2014-13);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开放基金资助项目“中扬子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K2014-10)

胡明毅(1965-),男,教授,1986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200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0.3969/j.issn.1006-6535.2015.02.001

TE122.2

A

1006-6535(2015)02-0001-07

猜你喜欢

储集页岩孔隙
储层孔隙的“渗流” 分类方案及其意义
固结条件下软黏土孔隙的演化特征分析
湖北远安区块上奥陶系五峰组-下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二氧化碳在高岭石孔隙中吸附的分子模拟
探讨页岩油气储集空间差异及赋存方式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质条件浅析
一种页岩封堵性评价测试方法
Preparation of bimodal grain size 7075 aviation aluminum alloys and the ir corrosion properties
鄂尔多斯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页岩气开发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