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015-02-14颜桂青汪清县第一中学吉林汪清133200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古诗文赏析古诗词

颜桂青(汪清县第一中学,吉林 汪清 133200)

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颜桂青
(汪清县第一中学,吉林 汪清 133200)

当前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把握不好古诗词朗读教学的比重;三是教学设计程式化;四是教学重点不突出。

古诗词教学;问题;重视程度;朗读比重;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重点

有人说,诗歌像一杯醇香的老酒,要耐心的品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醇香。古诗词简短的文字浓缩着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意境美、凝练美以及形式上的整齐美深深地迷醉着我们的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中所展现出来的意境让人浮想联翩,难以忘怀。“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代表了多少客居他乡的游子凄苦难言之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安慰了多少相爱却不得相见的亲人们惆怅凄楚的相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挚爱着的情人间誓死方休的爱情宣言,这至死不渝的海誓山盟,成为人们心目中一曲悲壮凄美的千古绝唱。中华经典中的古诗词浩如烟海,不胜枚举,它们如同璀璨的珍珠,在人类文学的宝库中熠熠生辉,也如同精神的甘泉和食粮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读诗词能够丰富词汇储备,培养文言语感,读诗词能够陶冶情操,纯化性情,读诗词能够开阔视野,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愫。

但是,有不少教师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够,重视程度不够,在古诗词教学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教材编写者安排诗词教学内容的初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学好它,内化它,让它来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当前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应试意识作祟,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教师,特别是新任教师感觉古诗词内容简短,学生很容易能背诵下来,不必花太大的气力。2014年之前(2014年有了课外的古诗词赏析题)的中考试卷中,古诗词的部分都是只出默写性的题,如果学生背得熟练,再把字形写对,课文注释里有一些词的解释,看看就懂整个诗文的大致意思,所以理解性默写倒也丢不了多少分。由于课时紧,中考还要保证分数,所以有的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就草草应付,只以背、写为要点,没有重视其它。

这种古诗词的教学方式与课程标准“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要求相悖,是极不可取的做法。没有赏析方法的传授,没有理解的过程和对诗词的品味,古诗词的教学目标就很难得到落实。

二、把握不好古诗词朗读教学的比重

表现一:读得太少。

一些语文教师,不乏文学修养,对古诗词的理解也颇深,他们或许心里装了太多的细节性知识,或许对古诗词有太多的情感要抒怀,课堂上往往把自己设计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主角,侃侃而谈,从作者的介绍、背景知识到文本的赏析,连设问过渡的话也往往省却了,自己从头讲到尾,一节课45分钟时间也显得不足,精、深、细都做到了。可是,学生们只能呆呆地被动地听,没有发言权且不说,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就没有朗读的机会。诗词中的那些平平仄仄的韵脚,学生无法体会,通过朗读体会意境品咂意象的过程也都被教师的读讲挤走了。一节没有朗朗颂读声的古诗词教学课怎能展现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语感的目标何以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如何突显?《语文课程标准》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义务教学九年四个学段中都提到的教学内容目标,这样的教学显然无法落实课标的这一要求。

表现二:读得太多。

以读促讲,是诗词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当然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听录音读,看视频跟读,节奏划分下的自由练习读,个别展示读,小组和全班性的展示读,纠错性地读……读的量够了,但是讲得却太少,甚或不讲了。过分强调读,只能让学生的理解停留在字音表面,而埋藏在诗词里的深邃意境,沉浸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却被忽略掉了,更没有时间做知识的迁移、拓展和深化。

三、不研究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程式化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艺术与个性创新是分不开的,没有研究,没有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设计,就永远不可能达到艺术的境界。

有些古诗词的教学,教学流程一成不变:介绍时代背景,介绍作者,是诗词的就让学生自己先读一读、背一背,再写一写,会背会写,再讲讲课后习题。是散文的就领着学生读、译、背、做题。每课都是这样的过程,没有变化,没有新意,更谈不上个性化和艺术性。教师教得机械、死板,学生学得乏味、厌烦。人们常用“诗情画意”来比喻那些最具文学意蕴的东西。如诗的感情,画的意境,但是,如此这般的教学,诗便没有了诗情。

四、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重点不突出

古诗词的教学要重视朗读,要引导学生抓住意象,通过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词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诗词教学应该确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要看课程标准的要求,看教材编排的意图,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清楚学生的对本节课内容的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有位教师讲范仲淹的《苏幕遮》,把教学重点确定为:1.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2.教给学生赏析诗词的方法:意象分析法。按说,这样的目标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两者无法兼顾。这首词的篇幅较长,朗读指导得到位,就没时间再细致地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意象来赏析文本的方法,如果偏重分析意象,朗读的指导又是走马观花,没落到实处。这篇课文应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通过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词,掌握这种赏析诗词的方法,朗读不做为重点。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学情,教学目标相对集中,教学重点更突出了,教学效果也容易达到预期目标。

古诗文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让我们来看古诗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初中六册课本中,每册有六个教学单元,其中有两个单元是古诗文单元,单元教学内容之后又都安排了十首“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篇目统计为:2/6加10篇, 即;40%左右的内容是古诗文。这不不包括一些学校的古诗文的校本教材。2014年,上海小学语文教材删除古诗引了争议。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透露:“中华传统文化所占比重,也是教材审查的标准之一,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续梅说:虽然允许一纲多本,但是古诗比例如果没有达到要求的标准,则会建议增加。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也表示:“中小学课文中加大古诗文比重,是教育的常识。”“语文出版社修订后的语文教材中,中学古诗文比重增加了35%。” 2011年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中学生必背古诗文篇目增加到61篇。

古诗文在教材中的比例说明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其纳入教材比例之高,是因为古典文学中的优秀古诗文作品,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情,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能让人品味到深邃的意境,精致、凝练、优美的语言,能培养学生的语感,纯净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有助于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萃,在教学中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之感受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唯美、精深、和博大。

古诗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学素养,甚至形成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古诗文教学对学生的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上述四问题只是古诗词教学诸多问题中的几个典型问题,希望古诗文教学能够避免上述问题,从而使古诗文教学能够取得更大的实效,学生的古诗文学习能够取得更大的收获。

G633.3

A

1673-4564(2015)04-0091-03

2015—05—20

猜你喜欢

古诗文赏析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