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多少“苦”可以重来
——例谈《送东阳马生序》文本价值挖掘

2015-02-13河北省沧县刘家庙乡中学陈建勋河北省沧县教育局教研室于世龙

语文知识 2015年2期
关键词:宋濂东阳文本

☉河北省沧县刘家庙乡中学陈建勋☉河北省沧县教育局教研室于世龙

有多少“苦”可以重来
——例谈《送东阳马生序》文本价值挖掘

☉河北省沧县刘家庙乡中学陈建勋
☉河北省沧县教育局教研室于世龙

《送东阳马生序》应该教给学生们什么?

笔者曾听过很多老师执教此课,也读过很多所谓经典课堂实录、备课宝典,但路径却出奇地一致,不外乎将其作为古人刻苦求学的故事予以宣讲,与“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闻鸡起舞”同列。大讲宋濂家境贫寒,但他自幼苦学,终于从一介庶民成为翰林院编修。至此,让每一个同学都明白:“原来勤奋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自古以来天道酬勤,宋濂是如何为我们作出学习的榜样的。”所谓“水到渠成地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然而教学效果真是如此吗?我们在课堂上明明感受到的是,教师们基于目前学生懒散的学习态度而附加在这篇课文上的良苦用心;我们听到是学生学完课文后私下嘀咕“这个宋濂是不是有病”的腹诽。“只以作者意义或作品意义的分析、挖掘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学,其最大弊端,在于课时教学目标的随意性,极易导致语文教学的‘去语文化’。因为,无论是文学类文本,还是一般性的实用类文本,作者的创作意图,都不在于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而在于传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见解。”[1]因此,上面对于文本的解读处理使语文教学落于虚空,“预期效果”只剩下情感态度价值观。

笔者认为《送东阳马生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挖掘,以彰显语文学科的文本价值:

一、“文本七寸”在“乐”,不在“苦”

“苦学”,这似乎是所有读此文者对宋濂学习精神的一致归纳。然而,这种归纳中有一个暗示——学习是“苦”差事。所谓“刻苦”就是“克苦”,使学生很容易把它与“废寝忘食、焚膏继暑、磨穿铁砚、夙夜匪懈……”联系起来,进一步凸显了学习的功利作用,而这显然是与关于学习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更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去甚远:试问,对于在广厦之下读书、衣食无忧的现代学生而言,“苦”字何谈,“刻苦”又从何说起,有多少“苦”可以重来?我们如果对学生大谈其“苦”,无异于将学习的功利性标榜到极致,越发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恐惧心理。实际上,真正沉醉于某项事业的人是从来不会觉得枯燥、痛苦的。因此,“刻苦”或许并不是宋濂创作《送东阳马生序》的本意。

通观全文,作者不着一个“苦”字,只言“艰”,而与“求学之艰”相对的是三句话:“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三句话传达出的作者的态度是什么?是“乐”,是求学之乐。对于热衷从事某项事业的人来说,何来“苦”之言,突破一切艰难险阻直达理想的过程都是“乐”。

那么“为学之难”又“难”在哪里呢?有无凛稍之供、有无冻馁之患、有无大厦广屋、有无奔走之劳、有无求问不告并不是学有所成的关键,“难”就难在有无求学之“志”,这也就是“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的根本原因。

宋濂在《俞氏宗谱序》中说:“俗之不美,有志者鲜矣”“斯数者非甚难为也,而人咸莫能为,谓有志者鲜非邪?诚有一人为之,众见其善,必效之。效者愈多,则所化者愈远,因以美天下之俗,不难也。”[2](P.168)

这就是宋濂的成才观,这也完全与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相一致,尤其是在《送东阳马生序》选入课文后所删减的两段中可见端倪: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扰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所以,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是要教导学生苦学,而是要让学生明白树立求学之志的重要性,有好学之心才是成才的关键。“美天下之俗”,这就是宋濂要告诉给东阳后辈的。

二、“开国文臣之首”重“人”,更重“文”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孔克仁评价宋濂的文章说:“其作为文章,法度森严,无冗长语。”张以宁评价说:“其言理直而不枝,其叙事赡而不芜,卤疏而极严谨,恣纵而甚精深,简质而自弘丽,敷腴而复顿挫。”这都说明,宋濂的为文功力之深,其尊尚“气充言雄”的“文气说”,对文法有很高的重视程度。

《送东阳马生序》与宋濂其他散文作品所表现出的阳刚、典雅的文风相比,有自己独特的风貌。

(一)八“余”三“波澜”

本文是宋濂送给晚辈东阳马君则的赠序。从文中可知,马君则当时于太学学习,其才华以及“善学”得到了宋濂的肯定,我们也可以看出宋濂对这位同乡后辈俊才的欣赏与喜爱。一片拳拳爱护之心溢于言表。

作者在向马生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共用八个“余”字,语气和蔼可亲,娓娓道来,用言辞平和的现身说法,表达对晚辈的勉励之情。再加之“幼时”“既加冠”“当余之从师也”三个求学阶段“遇艰克艰”的起落跌宕,使得叙事极富感染力与说服力,借书研读、从师求问、严冬不辍等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感人至深,而“以苦为乐,甘之若饴”的态度也洋溢于字里行间,其间“手指不可屈伸”“走送之”“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负箧曳屣”“缊袍敝衣”等描写精到细致,刻画生动,其好学之心令人叹服。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指导学生反复比较、品读的生动语言材料。

(二)且排且比且诘问

行文后半部分,宋濂连用排比句式:“县官日有凛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将当时太学生的“有”与自己求学时的“无”“未”“不”形成鲜明对比,坦言如今太学生客观学习条件的优越。而其最终目的,实为发“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诘问作铺垫。一番话读来让人感觉振聋发聩,不禁让读者对自己的学习心志自思自问,收到了引人思索的效果。这一处在句式和修辞手法上都具有很高的模仿度,不失为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运用训练的好范本。

(三)视角转换以扩视听

最后部分,作者以与所有读者交流的人称视角评价东阳马君则,并将赞赏期盼之意、厚言勉励之心充分传达。这就使得本为送给东阳马生的“序”有了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作者的创作意图也绝不仅仅是供马生览读,勉励马生,而是面向所有像马君则这样的求学者,作品的“传道”意义得以最大化,我们可以读出宋濂“美天下之俗”的良苦用心。写给一人看,寄语天下心。于此,学生才会深入理解,缘何古人称“文章千古事”,为文与为人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注释:

[1]刘祥.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宋濂东阳文本
古韵东阳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诚信的宋濂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宋濂冒雪访师
宋濂诚信求学
人大代表约见制度的东阳实践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