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江—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生态经济模式研究
——以梧州工业园区为例

2015-02-13魏乾梅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西江梧州工业园区

□魏乾梅

(梧州学院 审计室,广西 梧州 543002)

珠江—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生态经济模式研究
——以梧州工业园区为例

□魏乾梅

(梧州学院 审计室,广西 梧州 543002)

文章通过分析广西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和梧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生态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以梧州工业园区为例探讨工业园区生态经济模式,旨在提高工业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生态经济模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珠江-西江经济带;梧州工业园区;生态经济模式;对策建议

2014年7月8日国家批准实施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国函﹝2014﹞87号),珠江—西江经济带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此,西江经济带承接港澳和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力度不断加大,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地位及对区域经济和生态影响日益彰显,深入研究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模式对广西“生态立区、绿色发展”,加快实现广西“两个建成”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西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珠江—西江经济带定位为“四区一基地”,即流域开发合作示范区、西部大开发重要带动区、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区、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区以及国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基地。珠江—西江经济带中的珠三角工业园区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后,研究珠江—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模式,着重点应放在广西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板块。

近年来,广西加快构建“两区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尤其是最近着力构建“双核驱动、三区统筹”的广西发展新格局,全面实施“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战略,推动了西江经济带又好又快发展。西江经济带工业经济总量在全区的占比超过60%,在全区工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2012年,广西西江经济带的南宁、柳州、贵港、梧州、来宾、百色、崇左等7市完成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总额等主要指标均占全区60%以上。同时,西江经济带园区加快了建设速度。目前,沿江7市有各类工业园区51个,其中国家级园区4个,高新技术开发区3个。进驻园区的国内外著名企业有中国有色集团、中国铝业、中国重汽、东风柳汽、上汽通用、五菱、香港华润集团、中信大锰等。工业园区已成为广西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2012年,广西工业总产值达1.8万亿元,同比增长16%,广西西江经济带7市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610亿元、工业增加值1994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20%,且占全区一半以上[2]。

广西西江经济带7市工业园区的迅猛发展,依托西江沿岸丰富的水源、土地以及矿产、农产品等自然资源,更依靠西江巨大的水运能力和低廉的成本优势。据广西西江集团提供的统计数据,2013年,西江黄金水道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和货运量双双突破亿吨,分别达到1.07亿吨和1.61亿吨,基本实现了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建设目标[3]。按常规推算,铁路运输每公里每吨的成本是0.15元,公路是0.5元,水运成本是最低的,只要0.04元[4]。这是西江经济带布局工业建设的重要利好因素。

二、梧州工业园区发展及生态经济建设现状

(一)梧州工业园区发展状况

近年来,梧州市对全市资源型产业作出了明确规划,优先发展、做大做强有色金属、机械制造、林产林化、电力能源、建材、化工等六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医药、食品、纺织、人工宝石等传统特色产业。在此基础上,梧州市2013年提出了“以雁行阵势布局,分四大梯次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再生资源产业集群、陶瓷产业和不锈钢产业集群、医药食品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林产林化、化工和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同时,继续把宝石、日用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壮大。计划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要超过2000亿元。目前,梧州市重点工业园区主要有: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工业新城、梧州工业园区、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梧州市再生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梧州陶瓷产业园区、赤水临港工业区、藤县钛白新材料产业园、蒙山丝绸产业园以及配套的毅德现代商贸物流城、梧州商贸物流园区。在工业园区迅猛发展的带动下,2014年,梧州市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增幅居广西全区第一。

由此可见,梧州工业园区的迅猛发展由西江黄金水道优势、资源优势发起,再与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形成综合优势聚集转移产业,按规划成为工业园区。由于梧州各工业园区处于西江上游,梧州工业新城、梧州工业园区、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梧州陶瓷产业园区、藤县钛白新材料产业园均有可能对水质、土壤和空气造成污染的产业,都分布在距梧州市区不足60公里的西江、桂江上游,如何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避免重蹈珠三角土壤重金属污染[5]、佛山市“一年很难看到蓝天”的覆辙,积极探索一种“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又不会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之需的前景的经济”,对于广西广东两省区合作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区,保护珠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

(二)梧州工业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概况

梧州工业园区经过多年发展,比较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双赢,部分引入了生态经济的理念。近年梧州市从产业园区规划开始,狠抓配套关、环境关、文化关,力求使每个产业园区不仅统一规划,配套齐全,环境优美。从规划、环评、可研、地质灾害评估到林地、土地报批及水土保持方案等,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探索出梧州特色的“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路子的基础上,按照“招商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的总体发展思路,全市招商引资“有的放矢”,以服务企业和促进园区发展为重点,以重点产业园区为载体,找准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寻找国家重点扶持、潜力大、产业链长的产业、企业落户,注重产城共兴,进一步提升园区整体发展实力,推进产城互动,实现“以城养园、以园促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等,既推动全市产业调结构、转方式,又推动产城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突破。2012年12月16日,梧州市与广东肇庆市签署协议,两市以边界为轴心,各划出50平方公里共100平方公里建设“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2013年,广西广东两省区政府批准了“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并高度重视该试验区建设。自治区党委彭清华书记提出“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优势,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为先导,以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载体”。作为我国惟一跨省区合作试验区,其定位之一是打造西江流域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4年6月,自治区政府主席陈武强调,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被定位为跨省合作、两广合作的先行区,要充分发挥临近广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进一步理清思路,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扎实推进建设工程。要按照临江靠山的地形地貌,实施产业上山、园区上山,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加快建成两广合作的示范区、东部产业转移的集聚区;要围绕试验区的条件和特色,扎扎实实地推进试验区的开发建设,体现两广合作成果,打造改革创新的先行区。

1.用人单位及职工五项社会保险费。可考虑实行“税费同管”,实现社保参保户籍和税务缴费户籍同步登记,税费实行同步申报和同步入库。由用人单位按月申报缴纳,代扣缴职工个人缴纳部分并连同单位缴纳的统筹部分一并申报缴纳入库。

但是,从目前状况看,梧州工业园区以生态工业为核心的生态经济模式尚未完善,尤其在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加强探索和研究。

三、从梧州工业园区看生态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问题的制约

梧州山多地少,工业园区普遍存在征地难、用地难等问题,虽尽力争取并加大开发力度,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出现有项目无土地的尴尬局面,制约了园区的发展,也加大了管理难度,降低其应有的集聚和规模效益以及资源的集约利用度。工业园区产业的规划布局由于受土地的制约,有的产业分布比较分散,影响了排放物和废弃物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同时,陶瓷产业、钛白材料产业都属于容易造成高污染的产业,处理废水、废气、废物的设施建设不足,容易使园区成为新的污染源。

(二)园区规划和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梧州工业园区虽然逐步注重生态环保,但对于产业链的循环利用和各产业排放物废弃物的相互利用开发尚有不足,园区之间、产业之间各自为政,欠缺立足于生态工业的通盘考虑和谋划。如钛白材料和陶瓷产业,还未开发钛白材料的排放物和废弃物生产陶瓷;对蛋白肠衣产业、丝绸产业的废水、废物再加工为中药产品和精细农产品尚需研究落实。

(三)如何避免梧州工业园区成为珠三角工业园区前代翻版和产业“尾手”还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目前,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梧州市再生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梧州陶瓷产业园区等引进的一些产业是珠三角转移过来的,是珠三角工业园区“腾笼换鸟”战略的承接,虽然在接受转移时已做了部分选择,但是这些产业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尚缺乏法律高度的限制,引进如否较多的取决于地方政府官员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自觉。20年后,梧州的空气、土壤及其他生态环境会不会步珠三角的后尘?

部分珠三角转移产业的产业链甚至总体合成横跨广西广东两省区,两省区优惠政策不同,尤其是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如何使产业同步共享优惠政策还是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现实问题。同时,能否及时引进共享珠三角防治生态环境污染的经验和“腾笼换鸟”后产业升级的先进技术,也是决定梧州工业园区走以生态工业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之路的重要环节。

(五)引入共建尚属试验阶段

如何引入广东的技术、资金共同参与梧州工业园区建设,共建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保护珠江—西江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示范区还是一个全新课题。

四、珠江—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生态经济模式对策和建议

(一)从立法的高度加强梧州工业园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参照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建议示范区的要求,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建设,恢复和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促进西江上游生态环境改善,建议广西加强对工业园区产业影响环境的研究和跟踪,并着眼于各产业对中长期生态环境的影响,着手起草工业产业对生态环境影响明细清单,预防为主、源头清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切实提高环境质量。积极探索资源集约节约和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资源开发保护长效机制,推进土地、水和矿产等资源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一批新型环保企业,构筑一批特色生态环保产业链,建设一批生态产业示范园区,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集群发展。同时,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改革,加快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生态补偿机制,开展广东广西两省区合作探索试点,实施一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强化梧州工业园区生态经济整体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把珠江—西江经济带纳入到国家新型城市化整体布局中,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工业园区发展、旅游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进行合理有序开发,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治污成本,实现流域的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高起点严要求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形成配套完善的水利设施、快捷畅通的交通网络和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增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支撑能力。加快梧州等沿江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港口、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打通连接北部湾、珠三角和西南地区的陆海通道,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推进能源设施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水电产业,建设生态环保型能源工厂,加快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提高利用效率,多渠道、多途径增加能源供给。

(三)构建梧州工业园区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

发挥梧州市地处西江经济带重要部位的区位优势,促进东西互动和府际合作,协调区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探索资源、技术与生态的跨区域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梧州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作用,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资金、技术、人才与西部地区的资源、能源、生态、劳动力等在本地的集聚和优势互补,形成协调配套、错位发展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按照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要求,积极引入珠三角及世界先进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效生态产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坚持走适合西江经济带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动产城互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以规模化的特色园区为重点,设立梧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加快建设电子、林产林化、制药等产业发展,建设梧州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认真研究开发钛白材料的排放物和废弃物生产陶瓷,蛋白肠衣产业、丝绸产业的废水、废物再加工为中药产品和精细农产品的课题,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以现代物流和生态旅游业为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梧州工业园区生态经济模式提供有力支持。

(四)创新梧州工业园区生态经济体制机制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研究梧州工业园区产业排放控制和循环利用奖惩制度,开展水环境补偿试点,建立建设项目占用水域补偿制度提高生态经济活力和动力。充分发挥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的前提下,改革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方式,支持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制定产业指导目录和准入负面清单,凡是列入负面清单的产业项目,一律不允许进入工业园区。充分考虑西江流域环境容量,严格执行承接产业转移企业、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鼓励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大推进风电、水电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五)充分发挥粤桂合作试验区的示范作用

从在国家发展的高度谋划和建设粤桂合作试验区,按照“打造广东广西一体化发展、东西部合作发展、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平台”的要求,把粤桂合作试验区作为推动粤桂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步伐、探索我国东西部合作与跨省(区)合作的生态经济新模式新机制的强力引擎,推动东西部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实现西江跨省域生态协调与共同治理,促进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努力探索跨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综合治理新机制,以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监测、保护和治理,使粤桂合作试验区成为西江跨区域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生态文明走廊。深化省际合作机制改革,建立“两省(区)直管、市为主体、独立运营”,“统一规划、合作共建、利益共享”和“一体化、同城化、特区化”的机制,推进粤桂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合作。发挥粤桂合作试验区地处东、西部两大经济区域联接地带的区位优势,将西部地区的资源、能源、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有效结合,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推进和带动梧州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经济模式创新。■

[1][2]自治区西江黄金水道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初成“亿吨”再奋发 全力助推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N].广西日报,2013-01-28.

[3]杨福平 蒙翠云.西江经济带或成广西最大产业集聚区[N].广西工人报,2013-05-22.

[4]魏乾梅.“西江经济带”建设的财税金融政策现状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1.7(上):92—93

[5]卢文洁. 珠三角土壤28%重金属超标[N].广州日报,2013-07-11.

【责任编辑 谢明俊】

The Pearl River-Xi Jiang Economic Belt Industry Park Ecological Economy Model Study----Take Wuzhou Industry Park as an Example

WEI Qian-mei
(Wuzhou College, Wuzhou, Guangxi 543002)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ecological economy economy model of Xi Jiang Economic Belt Industry Park and Wuzhou Industry Park. Taking Wuzhou Industry Park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economy model, so as to enhanc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Park,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earl River-Xi Jiang Economic Belt Industry Park ecological economy model.

The Pearl River-Xi Jiang Economic Belt Industry Park; Wuzhou Industry Park; ecological economy model; countermeasure

F127

A

1004-4671(2015)01-0038-04

2014-06-10

魏乾梅(1963~),女,研究生学历,正高级会计师和研究员职称,梧州学院审计室主任,研究方向:财经、金融管理。

猜你喜欢

西江梧州工业园区
密闭取心技术在西江24-3油田的应用
表面处理工业园区的机遇与发展(一)
磐安工业园区
中共梧州城工委
西江华彩路
西江苗寨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八十多载后寻访梧州
梦梧州(外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