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光耀的两岸预言

2015-02-13

台声 2015年7期
关键词:国父李光耀海峡两岸

3月23日,被誉为新加坡“国父”的李光耀病逝,享年91岁

3月23日,新加坡前总理、内阁资政李光耀病逝,享年91岁。作为领导新加坡52年的“国父”,他因其独到的政治眼光被一些人称为“政坛巫师”。具有华人身份的李光耀,与海峡两岸皆有渊源,不仅促成1993年海峡两岸在新加坡举行首次“汪辜会谈”,亦长期关注两岸关系发展。去年在台湾出版的《李光耀观天下》中他曾预言:“台湾与大陆的重新统一是时间问题,这是任何国家无法阻挡的。事实上,台湾的国际命运早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就被确定了。”并直言“美国不会为了维护台湾的‘独立’而与中国交战,这得不偿失”“李登辉推行‘台湾化’进程强调脱离中国,但这不会改变两岸最终统一的结果,这样做只能使台湾人在重新统一实际发生时更加痛苦。”

这些年,“统一”这样的字眼在台湾岛内已成为政治上说不出口的“禁忌”。而被视为“台湾友人”的李光耀,如此直言不讳地说出“统一必然论”,虽然令岛内某些人士听来不顺耳,但其中的道理值得细细分析与深层论辩。

众所周知,最近十余年,“统独”议题已如附脚藤蔓般绑住台湾发展前进的脚步,在蓝绿政治势力对峙的内耗之中,岛内产业竞争力也被一点一点耗蚀。昔日那个经济上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四小龙”之一,如今已处于停滞不前、日趋边缘化的艰难处境。就此来说,李光耀所言“更加痛苦”已不是预言,而是进行中的残酷现实。

如何看待李光耀对两岸关系发展终极的预言?或许可从“想不想”“会不会”“该不该”3个切入点来剖析。

“想不想”。这个切入点虽简单,却也最难。简单来说,“想不想”是一种情感偏好,可以不需要道理,亦不必附加理由。岛内社会对“统一”议题有各自的情感偏好,可以理解。但难点也在于此,当“独”拥有了接近信仰的色彩,意味着,在“统独”立场上彼此说服、甚至沟通的空间就会缩小。甚至由于过分地强调“独”的立场,对不同立场的持论者,就容易用情绪性语言攻击。

“想不想”是个人心中的主观,“会不会”则是对未来的预测。李光耀的两岸预言,讨论的并非是“想不想”的个人主观选择,而是“会不会”的趋势大局判断,即“想不想”统一并不会阻却统一。这个笃定的语言基础来自于他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判断。“逐步和不可阻挡的经济整合将把这两个社会(台湾与大陆)连接在一起”。他也指出“独派”依靠美国的祈愿是不会成真的,因为“美国在台湾的影响力,最终将会衰退”。

“想不想”是一种鲁迅言及的阿Q式心理,“会不会”是一种无可改变的宿命论。那“该不该”呢?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会不会”的某种延伸。对今日台湾社会而言,需面对的问题已不再是“要不要统一”“如何阻挡统一”,而是“如何在最有利的状况与时间下统一”。这又可以回到“想不想”的层面去思考“为什么不想”,从而找不到降低、消除这种“不想”的因子。

不论岛内社会对李光耀的两岸预言喜欢与否,这番话对台湾而言就算不是暮鼓之音,也可看作一记警钟。让两岸不可逆转的历史道路平顺前行,才符合岛内社会各界的利益,同样也是岛内政治人物应有的追求。

猜你喜欢

国父李光耀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喜娘电视PK
海峡两岸
绿营又提废“国父遗像”
蒋介石首称孙中山为“国父”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新加坡呼吁正确纪念李光耀
李光耀生病住院
尊孙中山先生为“国父”的经过
李光耀:新加坡资政访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