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南苗族音乐文化在踯躅中前行的关注与思考

2015-02-12李岚岚

音乐探索 2015年3期
关键词:川南苗族音乐

李岚岚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川南苗族音乐文化在踯躅中前行的关注与思考

李岚岚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川南苗族音乐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汉族文化的不断影响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发展方向;其在当代借力于现代电声技术的支持,有着大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利益的冲击,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从川南苗族音乐文化历史出发,紧密结合其音乐艺术特点,分析其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变化沿革,对保护川南苗族音乐艺术、拓展其生存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古歌;传承者教育;文化多元化与融合

绪 言

关于川南苗族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然而对其音乐的表述仅存留于文人华章的只言片语之中。20世纪初,芮逸夫、胡庆均、葛维汉等学者对川南苗族地区展开研究,并取得了富有价值的成果。上世纪80年代后,对川南地区苗族文化的研究趋于活跃,如郎维伟所著《四川苗族社会与文化》、杨永华编著的《四川苗族风俗》等书籍相继出版,从文化、民俗和人文等多个视角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此同时,政府和文化机构也积极开展整理发掘和研究工作,在这段时期出现了较为集中的苗族古歌、民间民俗音乐的专题文献和资料研究,这些资料和成果至今仍是重要的苗族音乐艺术研究的基础。

苗族支系较多,且各具特色。川南苗歌音阶调式传统古朴,旋律明晰流畅,唱腔别具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此引起声乐工作者关注和研究。在思考近年川南苗歌的发展变化的同时,笔者积极参与苗乡的民俗风情活动,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川南苗族的音乐一些新的发展和变化,深刻地认识到关注这种艺术的发展和传承的必要性。

文化发展往往伴随同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年,川南苗族的发展对于文化艺术的内在促进和推动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但在强烈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更需要发掘和发扬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文化元素。从研究和教学的角度出发,更需要以系统和历史的观念来解读这种变化和发展。

一、川南苗族音乐历史与现状

(一)自然生态

苗族历史悠久,与远古的九黎、三苗、南蛮之间有着宗脉相承的族源关系,这也成为苗族先民的重要组成和来源。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苗族先民从湘、鄂、黔等地开始迁徙,逐步进入川南等地,这种情况从秦汉时期就已开始了。当然,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也有政府强制性移民的因素,加速了川南苗族的形成和汇聚。川南苗族现有总人口大约16万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凉山州、宜宾市、泸州市、攀枝花市、乐山市等地。这些苗族同胞或居于高山之巅,或居于河谷平坝,以聚居结寨形式形成村落。因为自然与历史的特殊性,在文化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地缘特色。

(二)古老的历史和音乐的传承

川南苗族音乐源远流长,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小雅· 鹿鸣》中出现了“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的诗句,使我们仿佛能听到远古苗音唱响。芦笙发源于苗族先民,《诗经· 国风》中收录的南方苗歌就达100多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民族迁徙,虽然苗族音乐在形态、体裁、种类上已经有所改变,甚至有些形态无可挽回地消失了,但是这一切形成了一部生动鲜活的川南苗族音乐历史,并在当代以民间歌曲和器乐为主的形态中获得新生,苗族音乐也因而具有了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

1.民间歌曲

川南苗族民间歌曲按历史可分为古歌和近现代歌曲;按内容分类可分为情歌、祝酒歌、迎客歌、指路歌等;按社会功能和文化体裁划分可分为山歌、交礼歌、祭祀歌、丧葬歌、婚俗歌、叙事歌、社会生活歌等。川南苗歌音乐形态注重传袭,却在歌词及内容方面有着较多的创新与修饰。曲调简单易唱,变化平稳顺畅,节奏适度自由,使得苗族歌曲较易吟唱。演唱时在保持音量的情况下,常常随歌唱者的气息,长短适意地进行充分表现。

这里重点谈谈苗族古歌。苗族古歌历史性意义浓厚,能够综合反映苗族历史、文学、音乐等传承性文化艺术,其涉及的内容多以人类的繁衍、祖先的生活、民族的迁徙为主线,也包括对大自然的歌唱。苗族古歌以吟诵性的真声为歌唱方法,节拍分明,格律体裁押调不押韵,诗句风格讲究传统对衬,演唱者需要很强的音乐记忆能。一般来说,演唱一首完整的古歌至少需两个小时左右,目前能完整演唱的人已经不多了,古歌的传承正在与“时间赛跑”,且形势已较为严峻。

苗族人民注重情感的释放,因而情歌是苗族歌曲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歌多数属于山歌体裁,是苗族歌曲演唱中最为自由的形式,常出现在苗家赶集,花山节等民俗活动中,多见于苗家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和社会交往时。情歌曲调较多,可用苗语和汉语按照一定的曲式自由地编唱,旋律优美婉转,抒情气氛较浓。有低声对唱,也有二重唱,还有混声合唱的形式。在其他类型中,酒歌多带朗诵风格,基本是一个或两个乐句的反复,声音高亢嘹亮,收放自如;丧葬歌曲主要在守灵、奔丧与哭丧、出殡时演唱,曲调简单,多反复演唱,带吟唱性和悲怆的腔调。

2.民间器乐

川南苗族的器乐曲调丰富多样,现在保存较好的有芦笙曲调、唢呐曲调等形式。芦笙曲调最为普遍,也是苗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曲调。苗族民间传说“芦笙不响,五谷不长”,可见苗族人民对芦笙器乐的酷爱。芦笙由长度不同的数支竹管组合而成,整只芦笙大的甚至一二丈,小的却只有八九寸,演奏时可独奏、重奏和合奏。芦笙曲调有舞曲、代歌曲、问讯曲、祭祀曲等。除芦笙外,苗族还使用唢呐、箫、笛、鼓、锣等乐器。唢呐乐器应用较广泛,曲调较多,曲式结构完整,一般在苗族修房造屋、婚礼节日等喜庆场合中吹奏。鼓乐有木鼓和铜鼓两种打击乐器,多与芦笙、唢呐等合奏,敲打节奏感较强,有力而反复。这些民间乐器在川南地区得以保存和传承,堪称艺术活化石。

3.结合民间音乐风格创作改编类音乐

音乐风格出现新的音乐形式是苗族音乐艺术近年得到重视和发展的原因。这一类音乐结合了川南苗族音乐的传统元素,巧妙运用现代音乐的流行元素和现实内容,加以创新、创作、改编,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如宜宾本土作曲家创作的《苗家人人是歌手》 《桂花谣》等歌曲。随着川南旅游业的发展和特色文化市场的繁荣,这类音乐形式在旅游文化中得到了大力发展,并使川南苗族走出大山,进一步融入了现代社会生活。作为苗族音乐的重要支系,川南苗族音乐既有对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也必须保持较强的地域风格,才会具有绵延不断的生命力。

二、川南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挑战

音乐文化通过一定的社会群体代代相传,从古至今生生不息。川南苗族音乐文化所承载的文化幽远深邃,但在文化演进日趋多元的当下,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渗透和影响的趋势不可避免。因此,当前一方面要做好传统文化内在要素、品质、风格的自我坚守、强化;另一方面要选择、重构和接受其他文化的合理元素,实现自身文化的转型。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川南苗族音乐文化传承出现了以下的变化和情况。

(一)传承主体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师徒传承和家庭传承。在久远的过去,作为音乐艺术的主要传承者和表演者,歌者、乐师和巫师是文化的代表,文化成为他们地位的标志与象征。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庄重性,能接受这些技能的是值得托付的家中成员,或是能力品格值得信赖的爱徒。这种传承方式依赖口传心授,复制和模仿的特征十分明显,传承的变异性较少,是传统文化继承最直接最可靠的方式。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川南苗族民众的价值取向从传统中走出,青年人对外来文化表现出更大的热情,相对缺少对本民族音乐的热爱,传统音乐的价值开始受到冲击,传承有时竟然难以为继。

相形于这种变化,热爱苗族文化的外来人士成为了传承的主力。在民风民俗活动中,一部分音乐专业人士充分感受到了这种音乐文化的魅力,他们借助深厚的音乐理解力和丰富精深的专业知识进行了突破传统的传承。善于融资招商的人士更是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经济价值,也使得一些传承活动具有了功利的因素。更多的外来人士从观赏者的角度去欣赏,带动苗族音乐进一步走出封闭的苗寨,甚至走上了荧屏,催生了现代的苗族音乐艺术家。当原生态的艺术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坚守传统的苗家古老音乐便产生了神秘的诱惑,年轻的苗人开始为自己的民族感到自豪,古老的文化重新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二)传承载体的变化

由于苗族没有文字,传统的传承载体主要是语言交流,即人们常说的口口相传。即或一部分苗族知识分子开始少量地利用汉字对本民族音乐进行说明和传承,然而这种传承系统性、规范性都不尽完善,苗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和遗失从来都是相伴而行的。由于苗族与汉族日趋融合,同时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如若苗族的音乐艺术不能注重充分保留本民族特点,则必然出现文化传承危机。近年来,随着现代技术中的电视、电脑、网络、光碟、音响等的出现,大量先进的技术成为新的传承载体,声光影像技术进行逼真传神的记录和记载,将苗族音乐艺术保存和归纳进入档案,这种传承载体的变化是深刻的。

(三)传承环境的变化

在传统苗族民俗活动以及重大节日活动之中,所有在场的人既是表演者也是观众,不分性别、长幼,和身份尊卑,大家都能其乐融融地感受和体验民间艺术的快乐。但目前,传统的民俗节可能被赋予了招商功能,或是出现在旅游黄金时节之中。在这样的文化生存环境中,表演者多是专业或准专业的演员,少有苗族人民纯朴的表演,在许多环节被断然地分隔开来;观众则主要是游客,是纯粹的观赏者,很难融入和参与其中,即使偶尔受邀走上民族风情舞台,也只能是被动消极的接受传统文化,那种民间的、自发的、活态的,鲜活的表演和传承方式已渐渐远去。

三、川南苗族音乐文化受到的冲击不容忽视

如果说传承发生的变化使我们感受到川南苗族音乐文化艺术出现了危机,对其传承和发展感到了一种压力,这种变化还具有一定的表面性,真正的危机是苗族音乐文化艺术的内在美正在受到冲击。

首先是原始自然美的退出,令人感到真正纯朴的苗族文化愈发难于找寻,也愈加珍贵。传统的音乐艺术审美活动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生活和劳动直接感悟和体验,表现形式是真挚的、鲜活的、令人感动的美,这是苗族音乐真正的灵魂。然而在现实语境下,音乐创作和生活脱离的情况比较突出,创作和表演环境过多的修饰已经烙上功利的痕迹,再加上对传统音乐所恪守的曲调创作和演唱方式的背离,音乐的表现形态上出现纯观赏性、娱乐性的特征,传统的自然美正日渐成为一种奢望。

其次,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音乐自身的艺术个性化和民族性风格的缺失。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川南苗族音乐不可避免地与现实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音乐的创作、表演、技术等风格体系等方面都得到丰富与拓展。但在这样丰富和开放的过程中,由于没找到很好的结合点和定位,自身的民族个性化特征没有从共性风格中找到释放和展示自我的方向,民族化风格在这种多元化的空间和平台中逐渐被弱化和同化,成为一种难抑之痛。

四、保护川南苗族音乐艺术,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思考

关注川南苗族音乐文化所遭遇的生存和传承问题,必须以历史的客观观点来看待,找准传承和发展的基点,让这种音乐文化艺术真正得以传承发扬。音乐文化发展需坚持守成不守旧,积极进取的原则。在多元文化并存现代化格局中,处于守势和弱势的川南苗族音乐文化 无法抗拒与主流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因此,在这场对话中,必须站在深入了解川南苗族音乐文化艺术的基点上,鼓励其保持自信,坚持文化间既相互平等又存有差异的清醒认识和文化态度。应当坚守川南苗族文化优秀光辉的品质,选择能为川南苗族所用、能强化音乐内涵的实质性内容,找准与异质文化的融合点,雕琢文化转型新形势下展现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特色的艺术精品,以积极和理性的姿态实现新形势下的文化转型与创新。支持川南苗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积极发展是保护的基础。

我们要积极地看到,音乐文化传承必须坚持“接地气”,保持真善美。音乐不能离开自身的传统,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身处大山深处的川南苗族音乐在文化多元、开放和交融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平常民间化传承环境的平静已经被打破和扩展,更多的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创造的唯美的灯光、舞美、音响效果制造的一种“现代”的氛围。但笔者认为,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表演者都应该植根于民族传统深厚的土壤,经常深入民间“接地气”,这样才能受益于传统文化的最大熏陶和洗礼,继承和保持前辈艺人的曲调创制、歌词创作、演唱方式、审美趣味等传统。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音乐文化必须坚持民族性艺术的实质。民族性是一个集中体现民族独特气质和精神的灵魂元素,它是代表一个民族的象征和符号;没有这种民族性,该民族文化存在的价值也就很小了。当下,深挖川南苗族音乐的民族、民间元素刻不容缓。我们应该坚定苗族民族音乐文化自我救赎的信心和决心,强化创作、表演和传承中的民族个性化意识,这是保护这种文化艺术的根本。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发现,川南苗族音乐从形态、内容到体裁,蕴含丰富多样,音乐形态丰满。因而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表演者都应该利用好所有的机会,深入地挖掘、保留音乐中精华部分,尽量避免传统民间音乐的民族特性流变和退化。多从传统性出发,还原、净化原生态的音乐文化环境。

保护文化最重要的是保护和引导文化的传承者。开展积极有益的苗族艺术文化教育,开辟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并营造学习苗族艺术的环境,鼓励年轻一代弘扬和学习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心,激发学习传统音乐的热情和兴趣。川南苗族音乐的本民族传承人是音乐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他们身上承载着数辈人的艺术精华。紧要的是如今他们中的很多人年事已高,许多音乐技艺已面临失传,需要及时地记录他们所掌握的音乐技能、技艺、形式和内容。对一些商业化倾向已经很重的传承人,要加强对他们的音乐民族性文化观念和意识的引导。

对川南苗族音乐文化艺术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这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并得到了来自政府的支持,一些积极有益的做法已初显成效。1999年,宜宾、泸州两市宗教部门整理出版了《四川苗族古歌》三卷本,系统记录尚能收集到的苗族歌曲,让这种文化有了经典之作;2008年,宜宾市兴文县成功的创建川内首所“苗族特色艺术教育学校”,首次将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以现代办学的方式进行推广,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2009年,宜宾珙县举办川南苗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论坛,不但宣传了苗族音乐文化,还让这种文化进入了更高的层次,登上大雅之堂。然而,我们一刻也不能松懈下来,要精心地保护神奇土地上生长的神奇艺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民族生态的关系,要关注这种祖先和历史所留下的遗产,为传承和发展苗族音乐文化艺术开辟积极的道路。川南苗音在踯躅中前行,但前行不应走向失落,更不应成为一种失落的文明。

结 语

伴随着社会和经济飞速的发展和变化,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如清泉闪光,依然令人神往和遐想。川南苗族音乐文化有过激动和喧嚣,也有迷茫和困惑,承受着时代的冲击,但这是任何文化形态在历史进程中所必须承受的。让我们怀着对少数民族文化无限的追求和热爱,饱含对音乐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强烈责任感,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思考,多做一些研究,让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充满生机。

责任编辑:钱芳

[1]董学文.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10.15929/j.cnki.1004-2172.2015.03.006

J607

A

1004-2172(2015)03-0047-04

2014-10-20

2013年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川南苗族音乐文化现状研究”(13SQN20)。

李岚岚(1976— ),女,硕士,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川南苗族音乐
川南城市群空气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分析
大数据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以川南页岩气田为例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3500米以浅探明万亿方页岩气田
中国石油川南页岩气日产量超2 000万立方米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音乐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