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时代地方政府网络问政功能全析
——基于罗湖家园网网络问政的个案考察

2015-02-12罗苗范宏云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5年4期
关键词:罗湖问政居民

罗苗 范宏云

e时代地方政府网络问政功能全析
——基于罗湖家园网网络问政的个案考察

罗苗范宏云

罗湖家园网的网络问政平台分为网站、论坛和微信公众账号,栏目清晰、页面流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多元利益表达的交互式公共空间,为社区居民创造了一个掌上公共参与微平台。e时代,以家园网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的网络问政创造了一个充分释放民意的公共空间,有利于促进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合理化,有利于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和政治认同感,是一条探索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途径。

网络问政;技术;制度;社会治理

罗湖家园网全称“罗湖社区家园网”,成立于2007年4月28日,是全国首家由区级党委政府创建的一个社区网站,网站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工作由罗湖区委宣传部负责。家园网探索建立了一种“主网+子网”的模式,依托家园论坛,开设了覆盖全区10个街道、83个社区和700多个小区的开放式网络服务平台。截至2014年4月,家园网每天的点击量超过10万,居民共提出意见、建议28000多条,问题回应率95%以上,有效解决率达到70%以上。在2014年4月的粤治——“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广东探索经验交流会上,该网曾经获评“网络问政优秀案例”。[1]

本文试图对罗湖家园网——政府地方治理网络问政个案做一深度剖析,以期全面归纳出e时代以罗湖家园网为代表的网络问政实体的政治功能。

一、罗湖区家园网网络问政实施分析

(一)罗湖家园网操作平台分析

依据网络问政平台操作实施的一般方式,罗湖家园网的网络问政平台分为三个,分别是罗湖家园网网站、罗湖家园网网络论坛和罗湖家园网微信公众账号。从e时代网络问政的技术特征来分析,网络问政不同于一般的网络营销和社交娱乐网站,它同时包含正式的信息发布与信息互动机制。相比之下,网站比网络论坛具备更多的信息发布基因,网络论坛比网站具备更多的先天互动基因,用政治沟通理论的语言可进一步解释罗湖家园网的网络问政,家园网网站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单向沟通的信息发布平台,家园网论坛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双向沟通的信息交流平台,而家园网公众账号则是在探索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集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为一体的新型网络问政空间。但是,在e时代,微信的起步时间略晚于网站与论坛,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这决定了家园网的微信公众账号暂时处于成长期,但在未来不排除其独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问政的主体地位。

罗湖家园网的网络问政角色定位是充当基层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一座对话桥梁。这一角色定位决定了其试图淡化政府行政色彩,履行更多的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实践举措。

家园网论坛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多元利益表达的交互式公共空间,每一位社区居民都可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为社区的公共政策建言献策提供一份微薄之力。家园网论坛鼓励社区居民就社区基本议事积极开展讨论,社区居民只要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表达意见和建议,家园论坛将尽最大可能保留社区居民的原始帖,不随便删帖,尊重居民的网络言论自由。罗湖区每一个街道办都指定一名发言人作为社区的官方代表对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进行及时有效的解答与回复。家园网的“健康罗湖”和“生活小帮手”等这一类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发布平台为罗湖区的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诸多补充便利。

(二)罗湖家园网网络问政制度保障分析

罗湖家园网得以有效实施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家园网拥有一套科学且严密的网络问政制度保障。

罗湖区委、区政府对于罗湖家园网的网络问政有一个明确的操作规定。罗湖区委、区政府要求:对社区居民在社区家园网上提出的问题,原则上按属地关系由各街道办事处或各社区工作站进行答复,区直各职能部门全力配合。街道或社区对网民的意见或建议没有及时回复的,由区委宣传部通过《舆情反映》进行通报;区职能部门对街道工作配合不到位的,由街道直接向区监察局或信访局反映;对居民持续投诉不予理睬的问题,由区委宣传部以《舆情专报》的形式反映给区信访局、区监察局及分管区领导。另一方面,罗湖区组建了一支400余人的新闻发言人小组,对社区家园网上反映的网络民意及时进行跟踪分析和处理。各单位新闻发言人每天至少登录论坛一次,及时了解和收集与本单位密切相关的信息;针对网民提出的问题,及时回帖,积极引导。对于重大舆情问题,要第一时间与有关部门和领导沟通,商定处理措施;同时还要结合不同阶段的形势要求,主动在论坛上进行引导,让政府在与网民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了解,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这是一个极具操作性,具有丰富意义的制度。首先,政府要求各街道办按属地解决问题,明确了虚拟空间的网络问政权限问题;其次,如果没有及时解决问题,必须通过《舆情反映》进行通报,没有履行职责,必须接受相应惩罚,这是一个刚性的制度约束;最后,对于社区居民提出的问题进行追踪处理,这决定了网络问政工作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

二、e时代地方政府网络问政的功能归纳

通过剖析罗湖家园网的网络问政技术与制度环境,目的是为了试图归纳总结e时代,以家园网为代表的一系列地方政府的网络问政的一般功能。

(一)创造了充分释放民意的公共空间

地方政府的首要网络问政功能就是创造了充分释放民意的公共空间。“公共领域”(publicsphere,也被译作“公共空间”)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2]它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的场所的总和,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3]它可以整合和表达民间的利益诉求。从理论上分析,罗湖家园网扮演的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对话桥梁,它不同于罗湖电子政务网,也不同于普通的商业性网站。它符合哈贝马斯笔下对于公共空间的描述:“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从实践上分析,罗湖家园网的主要栏目之一“家园论坛”、“小区论坛”是社区居民民意表达的一个重要平台,社区居民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反应社区楼房违建问题,社区公共卫生环境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于教育医疗等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利益诉求,家园网也明确表示居民在法律范围内的利益表达尽可能地保留原帖,同时也尽可能地吸收民意,高效迅速地解决民意诉求。总之,家园网把体制外老百姓广泛的参与诉求和表达意愿全部纳入到政府搭建的平台上表达和释放。[4]e时代,以家园网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网络问政创造了一个充分释放民意的公共空间。

(二)促进政府公共决策科学化与合理化

地方政府网络问政有利于促进政府的公共决策科学化与合理化。e时代,网络民意的代表性越来越显著,网民反映的问题以及对于政府公共决策的建议不仅扩大了政府公共决策的参考范围,而且即使是同样一类问题,在网络上反映的人多了,也会提醒政府及时关注并解决,所以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共决策的合理化。罗湖家园网的“家园论坛”、“小区论坛”打破了以往时间、空间以及行政组织与行政层级之间的限制,它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意见平台,及时反映社区居民对于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监督政府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同时它是一个民智汇集的基层公共智库,最大限度地汇集蕴含在社区居民中的丰富智慧民意,应用于社会发展与管理。它更是一个社会利益平衡表达的缓冲阀,居民表达的各种利益观点相互碰撞,各方意见得以充分讨论,最终交流争辩的客观结果则能够更好地反映出社会利益的平衡,既有利于政府公共决策的选择,也有助于公众对于公共决策的接受与认同。总之,以家园网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网络问政有利于促进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三)有利于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

地方政府的网络问政有利于监督和制约地方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网络促使社会舆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舆论已经形成了公众监督公共权力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国对于公共权力的监督机制包括体制监督(人大监督、党的监督和政协监督)和体制外监督(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其中,体制内的监督是基于权力的监督,体制外的监督是基于权利的监督。网络问政中的网络监督有别于传统的媒体监督。在罗湖家园网的网站导航中,“E快报”和“E电视”把基层政府各个部门的重要工作动态公之于众;“家园网论坛”和“小区论坛”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监督公共权力行使的公共空间;家园网的“纪律检查手机短信举报”则是一个更加细致直接的监督平台。

(四)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和政治认同感

地方政府的网络问政有利于增强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感与认同感。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处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几点位置,类似多米诺骨牌中最顶头的那一张。古罗马政论家塔西佗曾经这样解说他的执政和思考结论:“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和坏的政策都会得罪人民”,“塔西佗陷阱”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个定律用在政府公信力问题中表达为:当政府不受信任的时候,政府怎样做都会受到公众的质疑与批评,当前的“你信不信”、“反正大家都不信了”等网络用语,某种程度上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一种网络诠释,建立政府公信力是一个紧迫命题。

网络问政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与社会现实交织的交往环境,网络问政一方面以其便捷的传播手段极大地降低了政府与公众的交往成本,另一方面,以其对于虚拟角色的掩护使得公众充分释放和宣泄对于社会现实的某些情绪。重温罗湖家园网与社区居民的网络交往,家园网没有居高临下地自居当权者,僵化地管理社区居民,也没有一味地简单说教,一厢情愿地要求社区居民认同政府价值立场,而是从贴近社区居民的情感与现实需要出发,设身处地地为社区居民开展良性互动。

(五)有力于探索一条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地方政府网络问政的功能解析视角投放到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重要内容,创新社会治理更多地强调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社会建设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商。罗湖家园网不仅是政府网络问政本身的一个优秀案例,更是政府探索创新社会治理的一条新途径。家园网创造了一个充分释放民意的公共空间,将社区居民的多元利益诉求吸纳到一个由家园网引导的有序的网络社会,政府在疏通网络民意的同时,也将自己置于来自体制外的网络监督之下,这不仅是国家权力对社会的回归,也是在逐步建设一个主体多元的市民社会。纵观家园网的微观操作平台,家园网的网站创新模式——“主网+子网”,子网里面的“文化罗湖”,“罗湖义工网”和“罗湖公益网”等一系列社区社会组织都得以借助罗湖家园网来进一步发展其网络空间。总之,以家园网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的网络问政有利于探索一条创新社会治理的新途径。

三、结论与思考

本文从网络问政的微观视角出发,以罗湖地方政府的家园网的网络问政个案为考察对象,尽可能全面深刻地剖析家园网的技术与制度环境,结论是家园网是地方政府网络问政中一个较为典型的创新案例,以家园网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网络问政的政治功能目前基本能够归纳如下:创造了一个充分释放民意的公共空间;有利于促进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合理化;有利于监督和制约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有利于增强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感和政治认同感;是地方政府探索创新社会治理的一条新路径。但即使是选取地方政府治理当中的一个优秀案例来全面解析地方政府网络问政的政治功能,也无法否认当前网络问政在实际运行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网络问政的网民参与深度与限度问题,网络问政的对话制度问题,网络问政的制度法制化问题以及网络问政的绩效考核问题等,这些都是网络问政在实施中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与讨论的现实问题。e时代,网络问政的客观技术环境依然处于不断变化突破之中,网络问政的制度环境仍然处于发展完善阶段,网络问政的理论研究距离网络问政的实践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1]罗湖社区家园网坚持为民办网7年[N].深圳商报,2014-4-18.

[2]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

[3]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深圳交警舆情引导罗湖区社区家园网深圳3个项目获奖 [N].南方日报,2014-4-18.

责任编辑:李 彦

D630

A

1673-5706(2015)04-0119-03

2015-05-10

罗苗,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范宏云,深圳市委党校统战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导师。

猜你喜欢

罗湖问政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金雅福党群服务中心揭牌 打造罗湖非公党建标杆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深圳罗湖破解“中国棚改第一难”
罗湖医改:以人民健康为核心
罗湖:区内医疗资源全统一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
电视问政:问出政府职能新变化——武汉台“电视问政”的理念与实践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