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的对策研究*

2015-02-11张志国杨继彤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才专业评价

王 薇,吴 妍,张志国,杨继彤(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教育质量与改革·

高校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的对策研究*

王薇,吴妍,张志国,杨继彤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新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通过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现状的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旨在参考国外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为中国高校本科人才对接社会需求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与建议。

中医学;留学生本科教育;特色;质量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以及对国内外人才市场环境的分析,中国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引导下不断培养出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然而随着社会多元化的不断发展,这些仅具有专业知识的高水平人才很难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1]。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努力培养出不仅专业技能强,同时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应用人才,探索适合时代需要的新方式迫在眉睫[2]。

本文通过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现状的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旨在参考国外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为中国高校本科人才对接社会需求培养提出较有针对性的策略与建议。

1 中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1.1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根据2013年《天津市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在专业选择与认知方面,毕业生专业选择过于盲目,学生主体参与不高,专业兴趣不强,19.13%的被访者选择“盲目迷糊的选择”,29.19%的被访者选择“调剂”,20.47%的被访者表示对专业“没兴趣”,1.01%的被访者表示“非常反感”;对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及就业去向的认知度不高。在课程方面,实践教学课程太少,课程与实践脱节,课程缺乏特色,公共课太多,选修课太少,66.33%的被访者认为“实践课太少”。在教学方面,70.33%的被访者认为忽视个性培养,62.67%认为缺乏专业实习,60.33%认为教学方法单一,51.00%教学内容陈旧,43.67%认为缺乏案例教学。在素质培养方面,学生对自我能力评价普遍较低,其中创新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平均分仅为6.49最低,学生对专业能力重要性认知存在不足。在毕业就业方面,毕业生并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政策,毕业生实践经验不足、就业期望过高、专业知识不够、缺乏就业指导,其中有71.00%的被访者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实践经验不足。

1.2高校本科人才需求现状分析根据2013年《天津市高校本科人才需求情况调查》,企业人才需求强劲,以专业型人才、技能型人才需求为主,基本能够招到企业所需人才,但女性性别歧视明显。41.00%的被访企业表示对本科毕业生有需求,人数在10人以上,有52.00%的被访企业表示他们需要的主要是专业型人才。企业对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排序,按从高到低有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中高层人才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培养和选拔,企业主要通过本地招聘和校园招聘来招本科人才,比较愿意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且愿意尝试订单式本科生培养,以及建立本科专业实训基地。企业在人才开发过程遇到的最大问题,包括人才供需信息沟通不够及时、人才流失问题严重、进行员工培训的成本高、人才来源渠道不畅通,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难找。其中,29.00%的被访企业选择“人才供需信息沟通不够及时”。55.00%的被访企业表示天津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间有一定差距,主要是由于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有差距、实践能力薄弱、技术知识不扎实等。企业认为天津高校本科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专业实习、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个性培养、教学内容陈旧等。毕业生求职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有缺乏吃苦精神、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工作经验不足等。

2 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对接人才需求情况综合分析

2.1专业视角对接方面1)专业选择越谨慎,专业兴趣越高,学生们对专业符合社会需要的评价就越好。从专业选择缘由与专业符合社会需要的列联表可知,“经过科学分析后的成熟考虑”的学生,其在“专业符合社会需要”的评价中,分别有54.81%选择“基本适应”,43.27%选择“非常适应”;从专业兴趣与专业符合社会需求的列联表可知,专业兴趣为“非常喜欢”的学生在“专业符合社会需要”的评价中,分别有70.59%的选择“非常适应”,有29.41%的选择“基本适应”。

2)专业目标认知程度越高,学生们对专业符合社会需要的评价就越好。从专业目标认知与专业符合社会需要的列联表可知,专业目标认知“很了解”的学生对“专业符合社会需要”的评价中,分别有70.83%的选择“非常适应”,20.83%的选择“基本适应”;从专业特色认知与专业符合社会需要的列联表可知,专业特色认知“很了解”的学生对“专业符合社会需要”的评价中,分别有63.33%的选择“非常适应”,36.67%的选择“基本适应”;从专业去向认知与专业符合社会需要列联表可知,专业去向认知“很了解”的学生对“专业符合社会需要”的评价,分别有68.75%的选择“非常适应”,25.00%的选择“基本适应”。

2.2能力视角对接方面1)学生和企业对学生应该具备的最重要5种能力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在学生选择中,由高到低排序是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在企业选择中,从高到低排序是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

2)从能力评价看,学生评价普遍低于企业评价,且排序存在较大差异。在学生评价中,前5个从高到低的是合作能力、自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在企业评价中,前5个从高到低的是人际交往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能力、自学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2.3教育视角对接方面1)课程设置、实践课程、学位课程越合理,学生们对课程满足社会需求的评价就越高。从课程设置认知与课程满足社会需求的列联表可知,课程设置认知“非常合理”的学生对“课程满足社会需求”的评价中,75.00%的选择“基本满足”;从实践课程认知与课程满足社会需求的列联表可知,实践课程认知“非常充足”的学生,在“课程满足社会需求”的评价中,分别有77.78%的选择“基本满足”,22.22%的选择“完全满足”;从学位课程认知与课程满足社会需求的列联表可知,课程量、课程面、课程前沿性、课程与企业需要相关性等越大,其评价越高。

2)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类型对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影响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从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列联表可知,人才培养目标为“复合型人才”,分别有50.00%的选择“基本满足”,36.67%的选择“一般”;“通用型人才”,分别有54.55%的选择“基本满足”,39.39%的选择“一般”;“应用型人才”,分别有51.35%的选择“基本满足”,37.84%的选择“一般”;从人才需求类型与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列联表可知,人才需求类型为“专业型人才”,有59.62%的选择“基本满足”,32.69%的选择“一般”;“通用型人才”,有40.00%的选择“基本满足”,40.00%的选择“一般”;“创新型人才”,有61.54%的选择“基本满足”,30.77%的选择“一般”;“技能型人才”,有55.00%的选择“一般”,35.00%的选择“一般”。

3 国外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启示

3.1专业型与应用型的比较在中国本科教育方面,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时间占据大学四年的绝大部分,而实习时间相比课本知识学习时间远少得多[3],学生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4]。在国外,他们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是他们追求的目标[5]。

3.2课程设置比较由于中国考试制度的限制,在专业课与选修课中,天平总是偏向专业课一边,学生需要通过严格的笔试取得自己的课程成绩;在国外,专业课与选修课对于学生来说同样重要[6],专业课强化专业知识,选修课拓展学生其他方面的知识视野,同时提高了学生知识的深度与广度[7]。

3.3教学方法的比较在国内,教学的方式大部分还是以传统的教案教学为主[8],配合近年来发展的多媒体技术,但教学内容源于课本,很少打破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9];在国外,他们在单一讲授的同时,配以案例、现场等更具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3.4校企合作的比较一直以来中国培养出的人才被认为“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弱等[10],与企业间的交流较少;而在国外,美国的“合作教育”和英国的“工读交替制”都是学校和企业的典型合作形式[11]。

4 天津市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的策略建议

4.1高校层面的策略建议

4.1.1提高高校本科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提高本科生对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及就业去向等方面的认知度。从调研数据中可知,还是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及就业去向不清楚[12],由此导致其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不高,也会导致其认为所学专业不太符合社会需求。因此,建议高校从本科生入学开始就要分阶段多次开展针对不同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定位、特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推广,以强化他们对专业的认知,进而提高本科生对所学专业认可[13]。

4.1.2优化高校本科生对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结合国外的办学经验,优化学生能力和技能培养的专业课程设置[14]。合理构建课程结构,例如,调整专业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以及考核方式[15];尽量将课程由大班课向小班课以及一对一教学方式转化;设置符合学生兴趣爱好,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选修课[16]。

4.1.3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提高教学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教师,同时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经验的教师[17]。学生需要将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当成运用专业知识的榜样,将学生彼此间具有的“比、学、赶、帮、超”的精神充分运用到师生之间,实现课本知识的充分运用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18]。

4.1.4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设计对刚迈进高校大门,对专业以及未来的学习生涯懵懂的新生做好专业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培养与发掘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开展适合专业发展的指引活动[19],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专业认知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所学内容,参与社会实践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0]。就业指导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到未来发展与专业努力的方向,提高学生就业率。

4.1.5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丰富实践教学专业实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深入,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相关链接的唯一标准[21],教育教学往往以单一的课堂传授方式进行,而学生亲自动手的能力在无形中被降低,参加校外实训,在实践中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不足之处[22],进而加强补充与给养,这样在不断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高校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同时为高水准的实训基地注入了新鲜血液。

4.2学生层面的策略建议

4.2.1科学选择就读专业在高考填报志愿阶段,建议学生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要轻易相信他人建议,应该在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再结合自己对专业及就业前景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科学选择就读专业[23]。调研分析,经过科学分析后的专业选择的学生,他们对专业符合社会需要的评价都很好。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家长的要求,希望在专业选择方面,家长应该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深思熟虑后再确定报考院校和专业[24]。

4.2.2选择专业以兴趣为本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必须以兴趣为本,综合考虑自身优势,最终确定报考院校和专业。由此,在浓厚兴趣的驱动下,学生通常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进而专业成绩优异。经调研分析,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越高,他们对专业符合社会需求的评价就越高。因此,专业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并不完全取决于专业的滞后程度[25],也部分取决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

4.2.3增强对专业目标、特色及去向的认知在高校开展专业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学生还应该主动搜集信息,全面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以及就业去向。学生对此理解的越透彻,他们通常就越能够把握学习的侧重点,也更能够找到专业学习的乐趣,并能够逐渐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经调研分析,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和就业去向理解的越深入,他们对专业符合社会需要的评价就越高。因此,学生对专业符合社会需要的评价程度部分取决于他们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

4.2.4注重对自我能力的培养学生要注重对自我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他们对自我能力有个客观评价,其次还需要对企业人才的能力需求有个深入了解,最后才是借助在校期间的各种活动来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26]。但是,学生通常不能客观评价自我能力,同时也不清楚企业对能力的要求。因此,学生有必要借助他人对自我能力进行评定,也有必要通过二手资料或有经验者对企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总体而言,这个总结分析过程,即是自我能力提升的过程。

4.2.5保持良好的求学心态学生经常会抱怨所学专业不好、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素质不高、教学内容陈旧等。这种不满情绪可以有,但不能过。在现实中,学生通常会过分抱怨,总是从外部找原因,不从自身找原因。由此,学生的求学心态就不好,进而出现厌学等消极情绪[27]。很显然,大学教育具有开放性,尽管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但这不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因此,建议学生保持良好的求学心态,尽量克服外界困难,从自身寻求突破。

4.3企业层面的策略建议

4.3.1加大对大学生的入职培训企业希望本科毕业生很快就能进入工作状态,但这并不切合实际。不过,企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缩短学生们的适应过程。其中,入职培训的精细化是使学生们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的有效手段。高校本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均有差别,企业在招聘中要对岗位需求进行科学分析,从中把握关键能力,以此选择本科毕业生。如果真能做到基本能力的相互匹配,那么后续的入职培训就很容易,相应的磨合期也会大大缩短[28]。

4.3.2加强与高校相关专业的合作企业总是苦恼招聘不到合适的人。企业完全可以与高校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些参观实习的机会。由此,一方面,学生能够尽早了解企业,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进而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够从中长期考察学生,进而挑选出优秀人才,待其毕业后就能招收工作。上述局面是一种多赢格局,但是如今校企合作的实例还是较少。相对国外高校而言,中国高校和企业都应该进一步革新观念,强化校企合作力度[29]。

4.3.3重视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帮助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活动。职业生涯管理可以帮助员工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而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尤其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明确定位与目标,渴望得到职业生涯指导的本科生来说更为重要,这是吸引、留住大学生,培养他们忠诚度,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有效方式。因此重视本科生的职业生涯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

4.4政府层面的策略建议

4.4.1完善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国家教育部对校企合作有过指导性鼓励精神,相应的各地也都出台了各自的校企合作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但是,上述优惠政策更多地是针对中高端人才的校企合作,并没有将本科生全面纳入。因此,一方面需要从国家层面完善相关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也要针对各地特点对中央精神进行具体落实。如果针对本科生培养的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能够完善,那么企业肯定会有极大的动力去与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对接。

4.4.2搭建本科人才供需平台近年来,本科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焦点,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与企业供需双方时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因此,建议各有关地区政府积极搭建本科人才供需平台[30],尽量减少专业不对口等信息对接不畅的问题出现,努力实现企业与本科生之间的有效契合,供需对等,达到双赢的效果。

[1]徐冰.“跨界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69-71.

[2]张砚,王益民,刘霞,等.中医院校中医工程人才教育培养方法初探[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2):105-107.

[3]王芬,于虹,张砚,等.高校高层次人才信息管理探佚[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9(2):102-103.

[4]从军,李海波.俄罗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借鉴意义[J].西伯利亚研究,2013,40(4):64-68.

[5]梅万方.关于中医药教育国际主流化的思考[J].天津中医药,2011,28(6):516-517.

[6]胡小清.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科教导刊,2013,10(7):14-16.

[7]王永炎.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天津中医药,2005,22(3):177-179.

[8]王海涛.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批判性反思[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7):24-27.

[9]段卫华,胡菲桐,舒树苗,等.给予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2(3):168-170.

[10]胡重庆,黄桂梅.实践导向范式教师教育课程的重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1):121-124.

[11]冯辉.开拓创新教学思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5(3):160-161.

[12]朱砚.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9,26(2):97-98.

[13]张晓霞.中医药重点实验室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践行[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2(4):237-239.

[14]吴继东,李玲玲.英国针灸教育发展概况[J].天津中医药,2014,31(9):570-572.

[15]蒋文.面向岗位需求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今日中国论坛,2013,18(10):131-132.

[16]梅万方.中医教育全球视野[J].天津中医药,2011,28(5): 424-426.

[17]刘国钦.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2.

[18]梁慎平.美国管理制度之哲学观与中医教育[J].天津中医药,2013,30(7):439-441.

[19]梅万方.中医教育全球化——策略与方向[J].天津中医药,2012,29(4):395-397.

[20]李佩萍.外部投资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本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0(31):187-188.

[21]陈晓辉.高校人才培养政策对大学生自治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

[22]邹良影,李秀红.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实施创业教育[J].教育评论,2014,2(1):27-29.

[23]黎安娟.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30(7):176.

[24]喜超,谭淑娟,白莹.企业培训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当代经济,2014,36(8):90-91.

[25]霍艾湘.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32(6):110-111.

[26]杨琳.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4,30(4):112-113.

[27]蒋爱军,宋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坛,2014,6(37):260-262.

[28]罗珊,蔡泽丰.广东省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6(3): 130-136.

[29]刘明.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4,30(4):101-104.

[30]边高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浅探[J].江苏高教,2014,30(6):93-94.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butting joint with social demand

WANG Wei,WU Yan,ZHANG Zhi-guo,YANG Ji-to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In the fa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rend and the accelerat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revolution,cultivating excellent talents has become the core task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In this paper,by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social demand,summari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we aim to refer to the experience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abroad for undergraduate and put forward more targeted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for personnel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butting joint with social demand in our count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characteristic;quality

G640

A

1673-9043(2015)03-0173-05

10.11656/j.issn.1673-9043.2015.03.12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HEYP 6008);天津市“十二五”教改重点课题(C03-1102);天津市“十二五”综合投资市场营销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津教委财[2011]61号)。

王薇(1973-),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2015-03-01)

猜你喜欢

人才专业评价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