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棍节现象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体察

2015-02-10张苗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光棍光棍节单身

张苗

一大学校园里的光棍节现象概述

(一)对大学校园里光棍节现象的基本认识

《现代汉语词典》对光棍的释义是:“光棍guāng gùn①地痞;流氓。②<方>指识时务的人。③光棍儿guāng gùnr,没有妻子的成年人;单身汉。”[1]现在我们所说的“光棍”是单身、独身的通俗说法,指没有异性伴侣的成年人。11月11日———“11·11”———“光棍节”(Ones day),因这一天日期里有四个阿拉伯数字“1”,似四根光滑的棍子,正好借“1”立下铭牌,标举风格,直抒胸臆。光棍又有单身的意思,光棍节成了单身一族带有自嘲、调侃意味的一个不成文的另类节日。光棍节作为大学生自创的娱乐性节日,是在中国高校衍生并流行的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现象。近年来,在新媒体和商业运作的推动下,光棍节从校园走向社会,从网络走向生活,从小众活动变成公众活动。

(二)大学校园里光棍节现象的表现形式

在大学校园里,光棍节已不再单纯地是一个节日,已经成为一种风格特异、群体互动性强、极具吸引力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过光棍节的大学生们各出奇招。其一,众多高校的BBS上,涌现挂牌高峰,渴望找到另一半的同学纷纷在网上发实名自荐贴,渴望摆脱单身状态的同学在网上发图发文展推自己、吸引他人。其二,联谊活动、单身派对深受欢迎,还没有找到意中人的男生、女生,纷纷抱团取暖、打趣自嘲,自发组织各种集体活动,排解当光棍的孤苦。如某高校策划“光棍节、求包养”活动,单身同学可现场取卡写下心愿和联系方式,挂在绳子上,有意者则可取下卡片与之联系,共度光棍节。其三,创造丰富特异的节日仪式,如光棍们互赠四根油条、一个包子组成的光棍吉祥物;传唱节日歌曲,《单身情歌》、《一辈子的孤单》为主打曲目;改编、创作、传播单身诗词,如古体诗“水调歌头·女友几时有”,现代诗“光棍不要紧,只要感情真,单身俺一个,幸福兄弟们”。其四,随着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和手机的发展,再加上电商尤其是淘宝的商业运作,光棍节变身为网购节,光棍节网购热潮愈演愈烈。光棍节期间,各高校快递点网购的包裹堆积成山,相对于聚会、狂欢、相亲、抱团等形式,宅在宿舍网购变成大多数光棍过节的方式。

二大学校园里光棍节现象的成因

(一)个性张扬的表现

个性是一个人与所有其他人的区别之处,是个人的独特性。追求个性发展是青年内心的呼唤,也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体验和证明生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倾向于追求创造性的社会自立和个性化的自我发展。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情感归属需求强烈,对单身问题较为敏感,就像情人过情人节,单身的大学生们也以此节为契机,表达告别单身、渴望爱情的愿望,表达自我解嘲、舒解苦闷的情怀,表达宣泄情绪、释放压力的心理,表达标榜情感、寻求共鸣的需要。恋爱是一种情感归属的存在状态,单身也是一种个体存在的合理状态,这种状态的存在不仅是为了向“脱光”转变,它本身也具有价值,并且这种价值闪现了更多的自由无拘、随心随性的意味。

(二)草根文化的吸引

草根文化是一种符合大众需求的、平民的、非主流的文化,它蕴涵着强大的民众精神和生命力,直观简单而质朴,充满了乡土气息和丰富的生活共识,它散布在主流文化之外的每个角落,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光棍节没有成型的庆祝系统,没有深刻的精神内核,更没有浑厚的文化积淀,但它之所以作为一个节日也就在于此,在于这个节日的草根魅力。四个“1”,就似四根光滑的棍子,这一天就是光棍的节日,不需要那么多深思熟虑,不需要那么多深层次内涵,只需振臂一呼“过节了”,就有很多光棍响应。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为这个有新意的节日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存欲望、有需求、想表达但备受压抑、寻不得出路的光棍们为这个节日而欣喜不已、幸福迷狂。

(三)新媒体的助推

当新媒体和商业运作、商业策划结合起来的时候,新闻媒体的热情关注以及电商造就的网购狂潮,放大了光棍节节日文化的存在力、影响力,对光棍节的流行化、大众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光棍节期间,无论是网商还是实体店商,到处都充斥着花花绿绿的促销广告和打折信息,作为单身网民,只要能够上网,就被光棍节的气息侵袭着。单身网民消费的不仅是打折商品,也是在进行情绪和精神的消费,在此过程中驻足寄托、解压释怀。

三光棍节现象背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隐忧

(一)心态的狂欢性

挂牌自荐、抱团取暖、网购乱象、万人相亲、11路公交快闪等等,光棍节庆祝节日的形式不断创新,在狂欢中直达快乐和自由,借以自我解嘲、宣泄情绪、排解郁闷。“光棍节有着典型的青年亚文化属性:诞生于青年人聚集的校园,具有亚文化的‘狂欢仪式———聚会、交友、游戏,还有对主流文化关于单身值得可怜和同情裁定的逆反。”[2]狂欢表象掩盖之下是他们复杂的情愫,情感上的孤独与失落使他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日益明显,借助光棍节,冲动、兴奋、纵情、恣性可以突破矜持、自闭、传统、规范,在浮躁不安的狂欢状态中,既满足了他们追求感官刺激的戏谑心理,同样还获得了引人关注的异样、叛逆的乐趣。

(二)交往的障碍性

光棍节是单身人士的节日,越来越多的单身群体关注这个节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们的交往障碍性。在压力性应试教育心态的笼罩下,学习变成了纯粹的求知活动,人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到了大学以后心智成熟的大学生其人格发展有了弥补的空间,被束缚、包裹的自我迫切需要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满足交往需求。但一个完整的人,并不是理智、品性、情感、爱好的简单相加,被割裂成长的生命个体在自我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交往障碍的负向经验,过分的自我迷恋与交往需求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在以单身为节日的光棍节里,有交往障碍困惑的大学生们可以寻求到内心的慰藉,并可以借此机会勇敢地进行交往尝试。

(三)情感的为我性endprint

“80、90后”的大学生从小备受父母长辈的宠爱,得到爱、享受爱由原先的子女的权利变成了成人后他们无偿取之于别人的欲望,权力被置换为欲望后,欲望的合理化就是将欲望装扮成权利,满足欲望就是在追求权力。被欲望充满的自我将情感资本化,并排斥对他人爱的义务;资本化的情感带有风险性,当其不能增值甚至不能保值时,个体宁愿龟缩回单纯自我的境地,个体变成在欲望虚张声势的假象下狭小、贫瘠的自我。他们渴求爱,但吝惜付出爱;他们需要爱,但不知道真正爱的路径在哪里。充斥着新媒体发展的现代性社会,敏锐地、直接地、果断地将被偷换的欲望从个体狭小、贫瘠的自我中抽离出来,放大成标签化的存在。有欲望而备受经济压抑、情感压抑、交往压抑、发展压抑的大学生们恰好在这个标签化的光棍节中找回属我的安全感。

(四)成长的忧扰性

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们在时间安排上、学业规划上、休闲娱乐上较以前自由很多,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可以主张很多事情,高中之前被父母安排的自然而然的学习和生活,现在变成了个体的自由选择。选择从安排中逃逸出来,自由就成为选择的自由。当选择的自由面临多元共生的社会文化情境时,大学生不成熟的个体价值受到社会价值的濡化,“被安排的惯性”和“选择的自由”没有很好过渡、没有很好交接的时候会出现成长的忧扰性,表现为两个相异的向度,即“选择”的迷茫和“不选择”的焦虑。“选择”的迷茫使得大学生们唤不醒心中沉睡的自主发展的理性,容易盲目、从众、多变;“不选择”又使他们在坐等中焦虑不安,在精神生活匮乏中丧失基本的安全感。大学生们可以借光棍节这个名义将成长的各种忧扰情愫尽情、赤裸、有力、和盘地表达出来。

(五)归属的渴望性

大学生有强烈的群体归属需求和精神归属需求,以此舒解孤独、寂寞的心理,在归属感中获得依靠、关爱和支持,得到心理满足和精神慰藉,进而有积极的思想追求和价值追求。“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一方面希望保存个性,一方面想透过依附群体取得归属感。在逻辑上,保存个性和取得归属感是两种独立的心理需要,两者并不相悖。”[3]光棍节猎奇、标新、另类、戏谑的意味迅速吸引了情感归属、精神归属模糊的大学生们,他们依托光棍节抱团取暖、自嘲解压,这是其在群体归属中体验到的合理精神内核,但在节日群体互动的氛围中也存在茧缚自爱、网购爆仓、盲目狂欢的负面取向。大学生们如何寻找并栖居于理性的归属成为他们迫切的渴望。

四光棍节现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自发与规范的统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干预的作用

大学校园里的光棍节现象具有自发性和缺乏组织性的特点,群体互动性和群体感染性较强,这是导致他们当中的一部分青年出现非规范行为和越轨行为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时代性、前沿性、敏锐性、开放性,利用社会热点、网络话题、流行文化,及时、准确、有力地建构合理切入点进行主动干预,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活泼性结合起来,开展满足大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今年光棍节期间,某高校心理社团组织“交友万岁、单身无罪”主题活动,该活动将光棍节的产生、流行做了系统介绍,并安排了互动性强的联谊活动,这类活动改变了以往同学们自发过光棍节的形式,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交友平台,还指引同学们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光棍节等文化现象在表象上呈现自在自为的无序乱象,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主动干预功能,使青年文化活动远离自发随意的纵情恣性,回到规范化、理性化、健康化的轨道上来。

(二)游离与认同的统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引导的功能

大学生群体借光棍节凝聚个体价值以建构共同愿景,“标举不是目的,标举是为了建立认同”[4],在认同中发现自我、找寻意义。社会文化价值多元化和冲突化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构建上容易出现认同危机或认同混乱,有时甚至游离出社会核心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地消除价值多元化和冲突化,而是鼓励学生在价值多元存在和价值矛盾冲突中把握核心价值,发挥价值观引导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既来源于生活实践又高于生活实践,它是生活世界实然性与理论世界应然性的统一,理念层面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相契合并能得到生活世界的验证,才能得到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同,进而才能内化为价值观并转化为信念,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价值观导向作用。

(三)解构与重构的统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濡化渗透的作用

光棍节在本质上属于亚文化的一类,青年大学生对大众熟悉的文化符合和文化系统进行拼贴、戏仿、恶搞、变形、借用,消解甚至颠覆传统形象,然后再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制造出满足当下的符号或仪式,达到引人关注的效果。光棍节从节日的产生、传播和繁荣体现了青年一代在整个社会后现代化过程中,对文化解构和重构的意味。在此过程中既蕴含合理内核和正向功能,也包括一些浮躁和偏离。思想政治教育要营造无意识教育环境,以隐性无形的存在形式抵溃大众传媒的包围和浸染,通过濡化渗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说服力,使大学生转变对主流文化揶揄与回避的态度,使对文化的解构与重构符合社会规范、服从主流价值观。

五光棍节现象背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体察

(一)视界融合

大学生是以现实的人的视界感悟世界的,信息传播的现代化使他们可以接触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信息以新媒体为介质直接地包围式地浸染着大学生们。思想政治教育应将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现实的人”纳入视界,而不能囿于主客二分的、以教育者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主客二分的思想政治教育视界是由教育者主导的单一视界,教育者预设教育情境,教育者预设教育价值,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知识化、抽象化,将教育对象客体化、容器化。现实的人的视界是感性实在与超越发展相统一的客观实在,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提升现实的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能够在对现实生活进行积极主动扬弃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目标。

(二)共境体验

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各种教育情境资源营造具有感染性的情感氛围,体验情感共鸣,感悟心灵契合,提高思想认知,增强理性判断,在潜移默化中驱动并引导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分学生所忧,在与大学生共境体验中保持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判断问题的准确性、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教育者不仅要摒弃传统的师道权威,改变自上而下的灌输说教,主动走进学生、深入学生,更要了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融入他们的语境,体会他们的心态。教育者如果以知识先占者自居、以掌握话语霸权自居、以思想权威自居,命令、指示、要求学生,那只会离学生的内心世界越来越远。

(三)面向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关注和关心人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引领和提升人的生活实践和生存意义,寻找现实生活的逻辑与思想政治教育逻辑结合的基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建构与理想导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若是高高在上,注重长篇大论、抽象空泛的宏大叙事,原则性过强,灵活性不足,内容和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就会使学生觉得这些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差甚远,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质疑和对抗。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生活,就要准确抓住社会生活中的教育时机,就要及时回应社会生活中的典型热点,就要营造贴近生活的教育情境,将严肃性、理论性、传统性的理论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献给他们。

综上所述,对光棍节现象进行理性体察是紧迫和必要的,在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理性审视、积极应对光棍节现象,科学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实效、提升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08.

[2]王天挺.光棍节变身商业对亚文化的全面收编[J] .人物,2012(12):135.

[3]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65.

[4]陈殿林.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61.endprint

猜你喜欢

光棍光棍节单身
单身久了会上瘾?
41岁,我单身
光棍的桃花运
婚后过得好的人,都有一种“单身力”
脱光大计划
The City and the Memory
无能为力等
单身是最好的升值期
八仙共显正能量
光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