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中国养猪业面临的挑战

2015-02-10蔡映红吴正杰

养殖与饲料 2015年4期
关键词:养猪业养猪猪场

蔡映红 吴正杰

湖北健丰牧业有限公司,湖北黄石 438204

1 新常态

1.1 新常态的概念

“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01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习近平用“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包括增速变化、结构升级、动力转变,特别阐述了新常态派生新机遇,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新常态主要特点如下。

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4)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

5)中国政治呈现出新常态;

6)中国社会建设呈现出新常态。

1.2 养猪新常态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势必影响到所有行业和产业,养猪业也不例外。那么,什么是养猪业的新常态?目前暂无定论。笔者以为,养猪业的新常态是以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主导,逐步淘汰小规模场和散养户,缩减过剩产能,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产品品质,建立以健康生态养殖、减轻环保压力为主旨的养殖模式,实现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粗放管理型向科学管理型、简单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2 新常态下中国养猪业面临的挑战

2.1 环保压力加大

中国的养猪业在农牧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猪的存栏量和猪肉产量居全球第一,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不规范管理的养猪业对环境的污染之大也是毋庸置疑的现实。养猪业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粪尿、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在养猪生产中,每头猪都是1个污染源,据报道,180d生产期的生猪日排泄量为:粪2200g/头、尿2900g/头、总氮25.06g/头、总磷9.44g/头。1个年出栏万头肥猪的猪场年粪尿排泄量约10000t。近两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共计出栏生猪7亿头以上,猪场粪尿排泄总量即达7亿多吨。另外,还有养猪场产生的污水相当大,例如采取冲水式清除粪污的猪场,1头猪日污水排放量大约为30kg,1个千头存栏猪场日排污量即达30t,不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污水将严重污染水源。

2)臭气对空气的污染。猪场所产生的有害气体主要有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酚、吲哚、粪臭素、甲烷和硫酸类,对猪场周边环境和空气造成严重污染,且会影响人畜身体健康。

3)氮、磷、铜、锌、砷、硒的污染。氮、磷、铜、锌、砷、硒等元素也是猪粪污中最主要的污染源。猪从饲料中摄入这些元素后,未被吸收的部分排出体外,严重污染土壤和水源。

4)病原性微生物的污染。猪的排泄物及猪场排出的废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必然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卵等),扩散到自然环境中,对人畜的健康安全造成威胁。

2014年1月开始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对规模化养殖提出了更高的限制性标准,要求各地划定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排污按规定管理,更加深、加大了行业的挑战。可以说,环保问题是当今养猪业面临的第一大挑战。要养猪,必须环保,不要触碰红线。

2.2 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说是危机四伏、防不胜防、隐忧不断,其原因主要是法制不健全,监管不力,不法经营者良心丧失、缺乏诚信、私欲驱动,养猪企业管理混乱。猪肉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养猪生产环节使用“瘦肉精”事件屡禁不止;

2)养猪生产环节滥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导致肉品中药物残留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3)猪用饲料霉菌毒素超标,影响猪肉品质;

4)养殖场、饲料厂违规使用一些有毒有害的饲料添加剂,如高铜、高胂、三聚氰胺等,影响猪肉品质;

5)使用垃圾饲料、地沟油等喂大的垃圾猪流入市场;

6)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难度大,病死猪肉流入消费市场,危害国民健康。

2015年两会期间对生猪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更高,让养殖者压力更大。2015年2月28日,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强调,有效解决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问题刻不容缓。要坚定不移地推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作为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大事要事抓紧、抓好。坚决杜绝屠宰加工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全国人大代表戴天荣说亟需建立农兽药残留标准“准许制”管理制度。“标准是评判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法律准绳”,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是重任。

2.3 病原多变——疫病风险增大

近年来,生物环境渐趋复杂,病原微生物变化多端,耐药菌株、超级细菌越来越多,多种病毒发生变异,已经发现的有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PRRSV)变异毒株、流行性腹泻(PED)变异毒株、伪狂犬变异毒株(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已经从江苏某发病猪场的仔猪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PRV野毒株JS-2012)、口蹄疫病毒(FMDV)的变异毒株、圆环病毒(PCV2)的变异毒株(中国农科院博士郭龙军报道PCV2部分不同基因型、PCV2突变毒株及不同基因型PCV2重组毒株致病性明显增强)等,导致生猪疫情的复杂性、增加防疫风险的严峻性、凸显防控措施的滞后性。2006年所谓的“猪高热病综合征”,近两年美国、日本以及国内发生的大面积猪流行性腹泻,局部地区呈暴发性流行的伪狂犬和猪丹毒、猪肺疫等疾病的肆虐,均造成惨重的损失就是例证。养猪人经常用两句话来形容疫病的威胁:“疫病防不胜防,疫情愈演愈烈。”资金链脆弱、心理素质差的养猪老板经常是“谈病色变、谈防(防疫)无措。”不少散养户和中小规模养猪场不是惨败在低迷的市场行情面前,而是倒闭在重疫侵袭之下。有的猪场则是在一场或几场烈性传染病之后一蹶不振。

因此,规模化猪场必须高度重视疫病防控,实施全方位的生物安全措施,做到科学防疫、主动防疫,实行标准化健康养殖,将疫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2.4 品种危机

中国作为世界猪肉第一大生产国,但在育种方面没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始终跳不出“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怪圈。在品种上围绕“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做文章,商品猪的主导产品是杜×长×大。国内的名优地方品种猪饲养量极少,很多优良品种保种不力、濒临灭绝。地方良种猪具有抗病力强、适应性好、耐粗饲、节粮、肉质好的特点,适合养殖国情。却没有得到养猪者的应有重视。

而另一方面,我国良种猪的种质一直没有大的提升。行业内缺乏长远的育种眼光和有效的组织,倡导了多年的联合育种工作也无实质性进展。大多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育种与市场和养猪企业联系不紧,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成果。专业的育种公司也没有系统的科学持久的规划和设计,有的受诱于短期商业利益,不愿下真功夫育种,不屑于做基础性育种工作。猪育种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性能测定,积累大量有效的育种数据记录,但在实践中难以长期执行,即使事先制定了科学有效的育种规划也会落空。以营销为目标的基层种猪场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水平不高、科技投入不足、经营规模有限,难以开展具有规范性的、有商品生产价值的育种工作,缺乏有效的育种措施,基本育种资料记录系统也不完善,信誉度欠佳。

面临种猪危机,笔者以为“适度引种-科学育种-精心保种(包括地方良种)-优化品种”是出路所在。

2.5 土地危机——发展养猪空间受限

我国土地、耕地资源紧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优良的土地被占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现阶段,中国总人口达到14.56亿,其中农业户口9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7.4亿;全国耕地面积为1217160km2(2008年);人均耕地面积不足900m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1354000km2,比原来掌握的数据多出133333.333 km2。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凤荣指出,千万不要以为我国耕地面积增加了,这133333.333km2只是账面数据的变化;事实上,耕地实际面积是不断减少的。因此,不但要坚守“耕地红线”的底线思维,更重要的是确保现有耕地面积的基本稳定。2013年12月23-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继续提出坚守1200000km2耕地红线,同时还明确了到2020年解决3个“1亿人”城镇化的目标。2014年12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今年中国粮食生产形势等情况。针对耕地污染及退化严重的问题,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表示,中央对耕地的保护非常重视,既要保耕地数量红线,也要保耕地质量红线。中央还规定,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将于2016年底前全面完成。这些信息表明,中国的土地资源是非常紧缺的,用于发展养猪业的空间越来越小。在中东部省份,在大江大湖分布的地区,在工业发达省份和人口密集的城郊是一定要限制和禁止养猪的。在一些工业园区很多老猪场已经或即将被迫拆迁,另寻新址建场困难重重。偏远的地方也无多少空间,其荒地、洼地、坡地、山地或被人捷足先登;或要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牧、退耕还湿;要不就是水、电、路不通,投资成本高。目前,生猪产业与土地资源的矛盾日渐凸现,一些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进入东北三省和西部五省发展养猪业。这对于实力一般的中小规模企业是望尘莫及的事情。选址难、养猪受限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6 粮食安全危机——养猪饲料主原料来源不足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土地资源减少,粮食主产区的生产潜力和生产能力面临新的危机,13个粮食主产区中只有5个省份能够稳定地输出粮食,像辽宁、四川、湖北等产粮大省已经成为缺粮省,未来粮食输出职能越来越依靠黑龙江、吉林等少数几个省份。而我国7个主销区目前年粮食缺口7000万t以上。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把粮食安全放在了第一部分的显眼位置,而且明确提出粮食安全是“战略”性问题,从中可以看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我国当代养猪业是与人争粮的产业,而非节粮型产业。主要饲料原料(玉米和大豆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特别是大豆粕90%以上靠进口大豆加工提供。每出栏1头肥猪按消耗300kg配合饲料计算,至少消耗180kg玉米、60kg大豆粕。2014年中国出栏生猪7.23亿头,则消耗掉玉米1301.4亿kg,消耗大豆粕433.8亿kg。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071亿kg,仅养猪用玉米就消耗掉粮食总产量的21.4%(超过1/5)。中国的养猪场和饲料厂基本沿袭美国的玉米-豆粕型日粮饲养模式,这对于拥有14亿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极少、养猪生产量极大的中国来说,玉米-豆粕型日粮之路显然是走不通的。必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创新饲料配方和配制技术,充分发掘利用本国饲料资源,走节粮型养猪之路。

2.7 产能过剩——消费减速

2011-2013年期间,我国的能繁母猪存栏突破5000万头,2013-2014年虽有部分中小规模养猪场因市场行情差有意加速母猪淘汰使母猪存栏减少,但据一些统计数据分析:母猪存栏量仍然偏大,目前不低于4500万头,最保守的预计不低于4200万头。近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生猪年出栏数量均在7亿头以上,其中2014年为7.351亿头。按每头母猪提供18头商品猪计算,4200万头能繁母猪即可提供7.56亿头商品猪。母猪效率按17头计算,产能也可达到7.14亿头。在进出口猪肉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平均2个人要消费1头肥猪。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近两年国内猪肉消费量呈下降趋势,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内猪肉在肉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会从63%下降到50%,而牛羊肉、鱼类和禽肉所占比例将上升。总之,随着国家对公款消费的限制更严、国民膳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的出现,猪肉消费低迷将是新常态。

因此,建议养猪人不要盲目扩张,规模适度、理性投资为好。要抑制产能过剩现象。按照正常需求,中国存栏3500~3800万头能繁母猪即可。提高生产绩效水平才是努力方向。按照世界先进养猪国家的水平,每头母猪生产力达30头,那么,中国只需饲养2500万头母猪即可产出7.5亿头商品肉猪。按照国内中等偏上的养猪技术水平,每头母猪生产力达20头,那么,全国只需饲养3500头母猪即可提供7亿头商品肉猪。少养1头母猪1年至少节约饲料1t,潜在效益很大。

2.8 人才限制——高端和低端人才均缺

随着养猪规模化、产业化程度的提高,新设施、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机电一体化、信息化技术的进展,对养猪生产经营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实施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管理势在必行。目前,很多中大型养猪企业、育种公司都面临人才不足甚至是人才奇缺的困境。既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更缺乏复合型人才。同时连一般的操作工、饲养员都不好找。很多猪场以老饲养员充当技术员,以老弱病残人员充当饲养员,不能适应现代养猪的新要求,以致管理粗放,生产秩序混乱,疫病频繁发生,经营效益低下,甚至严重亏损导致猪场关门。养猪业人才缺乏的原因有:大专院校畜牧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大多进入科研院所、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很少人愿意到基层养猪企业就职。本科、专科毕业生也不愿到猪场从业,即使下去一段时间也是为了捞取实践资本,经历一段在基层锻炼的过程,然后到饲料、兽药营销公司去应聘。农村青壮劳动力一般愿意到城镇打工,不愿到猪场挣那份有限的辛苦钱。的确,猪场环境及生活条件是比较差的,多数猪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文化生活单调枯燥,难以吸引青年人长驻久居。再加上传统观念作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扭曲,很多人认为养猪业低贱,养猪人社会地位低,收入也不高,猪场的青年男女谈婚论嫁都很难。

种种原因聚合,导致养猪企业“人难招、人难管、人难留”。养猪业界老板需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创造条件来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不然,事业难以为继。

2.9 养猪工艺及设备设施落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养猪的工艺及设施设备虽说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的养猪工艺和设施设备相比,仍然很落后,其技术性能的赶超还有待时日。仅从与环保有关的几种工艺设计和使用效果来说,都不尽人意。干清粪、水泡粪、水厕所、发酵床等工艺都有明显的缺陷。还有,用于环保的工艺技术及设施设备很不成熟、不配套、投入高、收效低。再就是通风降温设备、升温保暖设备、自动喂料设备、自动清粪设备、检测检验设备、防疫消毒设备、空气净化设备、饮水加药设备等没有集中系统研发制造的厂家和供应商,存在单个系统的设备与其他设备安装使用不协调、不配套、不兼容的问题,而且造价高,投入成本不合理。有的设备性能不完善,使用效果差、寿命短、维修配件难、服务不及时到位。这些都是制约养猪生产水平和生态效益水平正常体现的重要因素。

2.10 高投入微利润是必然趋势

现代养猪业的投入越来越大,其收益越来越低。因为养猪业产能过剩、猪肉消费下降,饲料兽药等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人力成本不断增加,环保投入上升,猪肉食品安全威胁,进口猪肉的增多,流通环节过度的牟利性经营行为等诸多因素的作用,导致养猪业利润大为缩水。近两年养猪企业甚至出现严重亏损。不同时期不同企业按每头出栏大猪计算,其亏损额度在80~500元不等。2013-2014年度平均亏损额度在200元/头左右。严酷的现实,对于广大养猪生产者来说真是难以承受之重!前几年是养鸡老板跳楼,近两年是养猪老板跳楼。这并非谎言,而是铁的事实!

面临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现实,养猪人应该靠科学精细化管理,提高养猪效率,降低养猪成本,走内部挖潜增效之路!

3 面对挑战应有的心态

养猪业面临诸多挑战,压力山大。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是否有迎接挑战的战略思维和战术部署?笔者在此还是借用两句老话与各位同仁共勉: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我们应具备积极的心态,主动迎接各种挑战!不等待,不懈怠,不旁观,不气馁;做到总揽全局,把握大势,精心谋划,集中精力,认真对待,抓住机遇,扎实作为,创造价值。对那些未入行、准备入行的老板奉劝一句:理性投资,谨慎入行,珍惜资本,量力而行,切忌侥幸取胜!

猜你喜欢

养猪业养猪猪场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2020年养猪业盘点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养猪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尼泊尔养猪业现状与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