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神通络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60例临床观察

2015-02-09姚庆萍魏丽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中风

姚庆萍+魏丽

摘要:目的 观察醒神通络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醒神通络针刺法及常规针刺法治疗,在治疗前后及随访期分别采用 Ashworth量表、简化Fugl-meyer量表、Barthel 指数对患者肢体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 2组在治疗开始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的肌痉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醒神通络针刺法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醒神通络针刺法;中风;痉挛性瘫痪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2-0052-03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中风常见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患肢肌张力增高以致肢体僵硬挛缩、肿胀,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患者的日常生活,故积极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采用醒神通络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60例,并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该病58例进行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于本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在脑病科、针灸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共120例,按照接诊先后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醒神通络针刺组60例和常规针刺组60例。其中对照组脱失2例,脱失原因为病情复发。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2。

1.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公布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

1.3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脑出血诊断标准[2]。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一侧肢体痉挛性瘫痪,张力性牵张反射增高,腱反射亢进,无肢体肌肉软弱。②恢复期患者,15 d≤病程<180 d,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③年龄40~80岁,性别不限;④能配合治疗及检查;⑤近期未服用过中西镇静药物及肌肉松弛剂者。⑥符合修订的 Ashoworth 量表痉挛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0级;⑦自愿加入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5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及神志不清者。③有较严重的并发症,合并严重糖尿病、严重感染、严重心脏病、恶性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造血系统疾病、精神病者。④正在应用中西镇静药物或肌肉松弛剂等可能影响患者疗效判断者。⑤有关节病变等严重影响肢体运动功能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⑦患者不能合作,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或一个月内参加其他药物临床实验者。⑧不愿加入本试验者。

1.6 病例的剔除及脱落标准 病例依从性差,发生并发症或严重不良事件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自行退出者等,均视为脱落病例,统计分析时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如发生不良反应者,计入不良反应的统计;因无效而自行脱落者,计入疗效分析;试验未坚持1/2疗程者,视为自行脱落;试验超过1/2疗程者,计入疗效分析。对计入疗效分析的脱落病例,以其最后一次的检测结果转接为最终结果,对其疗效进行全数据分析。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如为正态分布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偏态分布则采用Wilcon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nxon秩和检验,假设检验以α=0.05(双侧)作为检验水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取穴:水沟、四白(双侧)、运动区上1/5(健侧)、运动区中2/5(健侧)、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患侧滑肉门、外陵、大横、天枢、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2)操作:水沟用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四白穴直刺0.3~0.5寸。头针按焦氏头针所示方法选取患肢对侧的头皮运动区,第1支针从运动区上1/5处沿运动区走行向下刺入至针体全部进入帽状腱膜下层,第2支针从运动区中2/5处同方法刺入。腹部穴位选用直径为0.34 mm,长度为40 mm不锈钢针,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大横、天枢、患侧滑肉门、外陵、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以上各穴均为直刺,其深度为穿过皮下,进入脂肪层,在肌层之上。无须得气的感觉。针后嘱患者活动患肢,以期调整到最佳针刺深度,每次留针30min,每日1次。(3)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按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针灸学》教材)取穴:取患侧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丰隆、悬钟、昆仑、太冲,用直径0.30 mm、长40~75 mm毫针,快速进针,行平补平泻的提插捻转手法。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疗程同治疗组。

3 疗效评定标准

3.1 肢体痉挛疗效评定标准 以目前常用修订的Ashworth[3]张力评分法评定肢体痉挛程度。即0级: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1 级:肌张力轻微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到终末端有轻微的阻力;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前 1/2ROM 中有轻微的 “卡住”感觉,后 1/2ROM 中有轻微阻力;2 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 ROM 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3 级:肌张力重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 ROM 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4 级:肌张力极度增加,患侧肢体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受累部位僵直于屈曲或伸展位。上肢以肘关节,下肢以膝关节为观察对象。评定标准:①显效:肌张力下降2级;②有效:肌张力下降1级;③好转:肌张力下降半级;④无效:肌张力治疗前后无变化。endprint

3.2 患肢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定标准以简化 Fugl-Meyer量表[3]进行评定。

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评定标准采用修订的Barthel 指数[3]进行评定。

4 治疗结果

4.1 2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疗效比较 见表3。

4.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见表4。

5 讨论

历代医家认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与筋、肝肾、气血有密切的关系,认为痉挛性瘫痪或由于气血阴阳失调;或由于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所致;或由于经脉瘀阻,筋脉失养所致。作者认为该病以神窍匿闭、气血失调、脉络痹阻为基本病机,醒神通络针刺法则是治以醒神开窍,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中风病其病位在脑,脑为清阳之会,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主宰,是调节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人的四肢百骸均受控于脑。有理论认为头针可改善脑供血,还有理论认为通过头针的刺激产生的生物电变化通过头皮传导至脑内,可作用于脑皮质细胞,如大脑皮层运动区或感觉区皮质细胞。头针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笔者采用焦氏头针中运动区上1/5、运动区中2/5来治疗对侧下肢及上肢瘫痪。可活血通络、调和气血,使筋脉自柔,并可补泻经气、调整阴阳,使阴阳协调,经气回流,促进偏瘫的恢复。

“神”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内核,神之所主,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之所病,百病之始,皆本于神;神之所治,凡刺之法,先醒其神。水沟为督脉、手足阳明经之会,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取之可调督脉,开窍启闭以起“醒神”之作用。四白穴为足阳明胃经之经穴,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有调和气血之作用。故两穴配合有醒神开窍、调和气血之作用。

腹针治疗是从调节全身气血入手,遵从中医“缓则治本”的辨证施治原则。腹针以引气归元为主方,从治疗脾、肾入手。方中中脘、下脘均属胃脘,两穴合用有调理中焦及其升降的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气,因此四穴合用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滑肉门内应于肠,性善滑利通降,可调理胃肠,利湿降逆。滑肉门、外陵左右共四穴为腹四关,该四穴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大横穴有调整脾脏功能,燥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天枢为胃经穴,恰为人身之中点,为升降清浊之枢纽,刺之可使气血上输下达,疏通四肢经络。上、下风湿点是腹针发明人薄智云老师的经验穴,有消肿止痛作用,与大横穴合用可祛风湿利关节,消肿痛开瘀血。针刺腹部可以达到治疗肢体疾病的目的,腹部穴位离脏腑最近,可调理脏腑气血的盛衰。以上腧穴以腹部的任脉、肾、胃经中本经腧穴居多,具有后天补先天之意,脏腑之气得到补养,则患者的气血得到补益,综上可起到调理脏腑气血,疏通经络之作用。

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多为体针治疗,但中风痉挛期病人体针治疗时经常会出现肢体疼痛难忍以致拒绝治疗,耽误最佳治疗时间,且针刺肢体穴位可致肌张力增高,增加痉挛程度。醒神通络针刺法主要取头部及腹部穴位治疗,可减轻病人肢体疼痛,头针治疗对患侧肢体肌力、肌张力的恢复都有很好的疗效,配合腹部穴位治疗以调理脏腑,共奏醒神开窍、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之功效,醒神通络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可标本兼治,本治疗方法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针刺方法,为针刺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l):55 ~56.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 (5):312.

[3]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7,378.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风
尤易被忽略的“另类中风”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你属于中风高危人群吗?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中风后复健可针药并用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乍暖还寒时节,警惕中风发生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
中风渐成全球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