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教片是否应该提倡方言化

2015-02-09张佳蕊

关键词:党教生动方言

张佳蕊

背景介绍

越来越多的基层远教部门在制作党教片时,喜欢采用方言解说。对于这一现象,有人赞叹“方言化给党教片带来了活力”,也有人置疑“方言毕竟难登大雅之堂”。党教片应否提倡方言化,在应用方言时怎样算适度呢?笔者就此向多位远教工作者征求了意见,整理如下。

方言应多多益善

某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有了方言,总感觉片子生动了不少。听到片子里的角色说着我们平时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地方话,就感觉到这些人物很亲切、很熟悉,自然就能提高基层党员群众对片中人物的认同感,更能有效达到党教片宣传教育的目的。就我个人而言,很提倡在党教片中大量使用方言。

某区远程办工作人员:党教片的语言方言化也是出于对全片风格统一的考虑。在党教片创作中,尤其是农村题材的党教片,被采访人物的同期声往往以方言为主。一部片子的语言风格和环境应该是统一的,如果同期声采用方言,而解说、画外音却用普通话,这样会让观众觉得片子的语言混乱,不和谐。因此方言化实际上也是制片时不得已的选择。

某县远程办主任:我们基层远教部门的制片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满足本地党员群众的观看需要。本地人更喜欢听本地话,党教片方言化是贴近本地生活的,是符合本地实际的,是满足本地群众需要的,很接地气儿!

某市文化局干部:我认为,方言是一种地方文化的精粹。作为一个地区流传已久的语言,方言不仅能把事物的特征描述得更准确、更到位,而且更是本土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党教片中采用方言,也等于是在宣传本土优秀文化。

方言乃画蛇添足

某省委组织部干部:发音拗口、含义晦涩的方言,除了当地党员群众能听懂,还有谁能听明白?退一步讲,即使方言不那么难懂,但也过于本地化。我们制片的出发点还是希望片子能被更多的党员群众收看,更加大众化一些。那些方言过多或过难的片子,根本不利于其他地方观看学习,这种“小众化”的制片思路,要不得。

某语言研究机构专家: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民族共同语,说普通话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而民族共同语的使用水平是与社会开放程度相一致的,标志着一个地区的现代化程度和文明程度。有人认为,方言可以保护地域文化,实际上是以语言的障碍人为地设置一道文化交流的屏障,实质决不是在保护和发展地方文化,而恰恰是在扼杀地方文化活力。

某市远程办主任:总说方言接地气儿,我感觉这有点“小儿科”。一部片子是否接地气不在于语言是否方言化,而在于内容是否打动人。只有实打实的内容才最接地气,才最受基层党员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语言只是形式,用方言去接地气也只是形式上的接地气,接地气不是方言化的借口。

某传媒大学教授:说到方言能使片子显得很生动,听着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想将片子拍得生动,制片手段还是很丰富的,不应将方言当成了唯一的法宝;具有这种思维的制片者,要么大大抬高了方言的作用,要么黔驴技穷,除了方言这一手段而别无他法。总之,方言和生动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很多采用方言的片子最终也没生动到哪去。

结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议双方对于党教片是否应方言化莫衷一是。鼓励方言化者偏重艺术性和地域性,反对方言化者则看重教育性和普及性,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那么如何采取一个两全之策呢?笔者从个人观点出发尝试解答:还是应从制片实践出发,从全片整体的艺术效果和教育价值出发来综合衡量,能弃则弃,当用才用;用时也应注意适度、合理,不可泛滥成灾。endprint

猜你喜欢

党教生动方言
方严的方言
《党课开讲啦》节目为讲党课“打了样”
方言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