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且向课堂实在行

2015-02-09张锦蓉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20期
关键词:意义建构人机交互创设情境

张锦蓉

【关键词】建构主义 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展示意境 提供资源 人机交互 意义建构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微课”、翻转课堂已经走进我们的视野,它意味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日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被更科学、更实效、更合理的应用于教学。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可见,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的主动认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义十分重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直觉思维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夸美纽斯)“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布鲁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可使学习者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内容,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视听结合,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可达到94%,能有效地发挥大脑两个半球的优势。以形象性、直观性、先进性为特点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即可实现这些目的。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集声、光、色、影于一体,形声并举,音画同步,感染力强,可以创设较真实的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生动新颖的感性刺激,闻其声,临其境,入其情,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和愤悱意识,迅速感悟事物真谛,把握对象规律。如利用计算机的课件开发平台,发挥其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属性的特点,可令学生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蜀道涉险(《蜀道难》),褒禅山探幽(《游褒禅山记》),兰亭听雅(《兰亭集序》),形象地领略古今山水的景色,顿悟寄情山水的规律,体会古代文人的闲情志趣。又如教《蜀道难》时,利用3D max编制的蜀道三维动画立体图形的演示软件,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时空关系,学生操作鼠标,或利用Flash制作登山线路图,或对“剑阁”观其崔嵬,或对“五丁开山”等故事进行赏析,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学生在美妙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对蜀道难行的特点尤其是对友人远赴蜀道的担忧之情“心有灵犀一点通”,会意悟神,在心灵深处闪耀出茅塞顿开的灵感火花,启动了直觉思维,掌握了事物的属性和事物间的关系。

二、呈现意境,促使学生联想想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想像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想像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利用原有经验去意义建构,若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就要运用某种方式重组原有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学生驱遣联想和想像,将貌似断离的各种知识点重新联系、组合、链接起来,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而“微课”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超文本方式,则对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起着十分便利的作用。“微课”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采用一种联想式和非线性方式结构来组织信息,展示图片,引入影视,虚拟场景……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表象材料,给学生的形象加工提供了依据和空间。它可以方便地从一个知识点跳转到另一个知识点,引领学生发现相关、相似、相类、相反知识的链接点,感受系列事物的联系。如教《离骚》时,运用CAI课件,展示阴沉昏暗的场景(在“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的动态画面上,在“虽体解余犹未悔”的主旋律中,“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的诗人卓然独立),创设出深沉幽远的意境,可以使学生尽情地想像着诗人矛盾复杂的心理和矢志不渝的信念,此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出此时此景。而在写作教学中,运用“微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如利用超文本的联想功能演示“雨 ——伞的海洋——伞下爱的世界”、“雨——无雨——沙漠——环境保护”、“雨——心语——人际关系”等非线性结构,学生则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运用追忆、象形、推测、幻化等方式重组“雨”的有关知识,结合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的视听画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建构出新颖的物象,创作出好的《雨》文。

三、提供资源,帮助学生发现探究,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爱因斯坦)“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布鲁纳)建构主义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利用多种工具和信息资料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发现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发现式学习”理论也认为,学生可以利用各种资料库来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能探索,从不同角度了解事物的多维性。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则为学生能动发现信息、善于发散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学生利用资源探究问题、通过意义建构理解和解决问题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多媒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其特点是教育信息储存巨大,随着科学的发展,远程教育、微课、翻转课堂也日益普及,资源共享渐成趋势。教师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库存强大的优势,或组织学生根据特定目标上网浏览下载,发现问题并处理、表达和解决问题;或根据教学需要,自制CAI课件(或积件),建立教学信息、教学处理策略库和工作平台,把相关资料分门别类置于某一网站里,并以超级链接方式连接各网页,构筑包罗万象的因特网大课堂,再把有关网址和目录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我探究。如教《苏幕遮》时,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先建构“沉香、鸟雀、初阳、宿雨、风荷”网页,输入有关“沉香、鸟雀、初阳、宿雨、风荷“的照片、名句及诗文等资料,督促学生按学习需要浏览相关信息,全面掌握对象的特征和作者的手法,进而帮助学生据有关网址、目录搜索相关资料,发现多种答案,学会写出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式的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再如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针对文中主人公形象、作者态度观点等是是非非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点击资料库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论辩文章,启示学生找准反弹琵琶、另辟蹊径的独特角度,最终形成突破常规的逆向思维。

四、人机交互,引导学生质疑比较,发展学生的聚合思维和比较思维

“学贵在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记》)“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一切的。”(乌申斯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交互过程中,学习者要相互激励,主动进行思考、设计、猜测、分析、研究和归纳,以建构新的意义。通常情况下,网络提供的信息尽管丰富多采,但失于驳杂无序,学生建构的新知也易于偏航,因此,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特点,帮助学生在“以一趋多”的发散思维之上,对众多对象“以多趋一”定点聚焦,深入质疑,把握规律,纵横比较,求同索异,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聚合思维和比较思维。

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灵活的“交互性”,可立即进行检测和反馈,有利于组织双向教学。教师在设计微课课件时,可以采用提出适当的问题请学习者研究思考,提供与之关联的概念和有助于对问题深入了解的链接进行相关连接,使学生的学习朝着有利于有意义的建构方向发展。如教《孔雀东南飞》时,可指导学生点击《雷雨》、《祝福》《林黛玉进贾府》等课件,予以归类,连续质疑:为什么刘兰芝焦仲卿相爱又分手?为什么周仆园对侍萍始乱之终弃之?为什么祥林嫂的再婚大权操在婆婆手里?为什么贾宝玉和林黛玉相爱却又不能相守?学生将多个对象进行聚合辐辏,朝某一方向深入思考,很快探索到事物内蕴,构成了收敛思维。另外,利用计算机灵活的检测、反馈、纠错系统,促使学生操作键盘和鼠标,比较、筛选、甄别、综合各种信息,反复交互,直至找到最佳答案。如上《阿房宫赋》时,可指导学生打开《过秦论》、《六国论》等课件,研究秦与六国成败兴衰的众多信息,比较古今论者对此问题发表意见的角度和凭据,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得到合乎情理的结论。

五、意义建构,组织学生协作交流,促进学生的辩证思维

“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锋利。”(培根)建构主义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交融,认为学生必须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见解,而通过合作和讨论,彼此了解,则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形成更加丰富、正确和全面的理解。美国现代科学史上有一“普林斯顿现象”,即许多科学家聚集一起,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结果成就斐然,这实际上是心理学上的“共生效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式学习,可使学生个体研究与群体智慧相结合,促成见解全面而稳键的辩证思想。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微课方式、单机方式、联网方式,运用人机对话、相互问答、小组研讨等多种“说”的组合方式,建立学习主体,组织学生调出有关对象进行阅读、思考、讨论,全面协作,相互交流,把自己的意见发表在论坛、聊天室上,从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既共享集体智慧,又完善个人意见。如上《记念刘和珍君》时,针对刘和珍的牺牲是否值得的问题,组织学生分为“激进派”和“保守派”,点击资料,搜索论据,发表看法,或针锋相对,讨论对方观点的正确与否,明是非,辩曲直,或相互协商,在网上摆出自己的观点、论据、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论。这样,学生集思广益,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在激烈的“思维对撞”中产生强大的“核反应”,“山顶千门次第开”,“千树万树梨花开”,从众多不同的看法中避免了片面偏激,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既培养了学生的政治素养,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重新建构了对当前知识的新意义,发展了创新思维。

至此,我们可以说语文课堂不仅应该是“体验的课堂、品位的课堂、与文本对话的课堂”,还应该是启动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比较思维、创新思维的课堂,更应该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与“听说读写”打交道的课堂,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课堂。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意义建构人机交互创设情境
关于情景认知与意义建构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某型柴油机虚拟维修系统研究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人机交互课程创新实验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阅读本质的多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