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恐惧成因的探究与沙盘疗法

2015-02-07任轲媚陈卓玲

社会心理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恐惧症沙盘恐惧

蒋 红,李 婷,任轲媚,陈 思,陈卓玲

(1.南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2.南通大学 商学院)

1.问题的提出

社交恐惧症,是恐怖症最常见的一种,是继抑郁症和酗酒之后排名第三的心理疾病。20 世纪70年代,英国对一般人群中223 名大学生调查发现,有10%的学生在社交情景中有回避行为或困难。同时美国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社交恐惧者的终生患病率10%-13.3%,这种社交焦虑障碍容易被人们误认为是性格问题或害羞(孙东媛,2009)。《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三版中把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特定的恐惧症(Specific Phobia)及场所恐惧症(Agora Phobia)一起归为“恐惧症的”范畴。社交恐惧症害怕的对象主要是指人际交往和情景交往,具有社交恐惧的人在一个或多个社交情景或表现情景中表现出持续的和显著的担忧和恐惧,他们担心在社交中遭遇尴尬局面、丢脸或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表现出焦虑的症状(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ition,2000)。大学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重要基础。有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大1 学生存在心理困扰和适应障碍(吴守良,2005)。社交恐惧症是慢性疾病,多在13-19 岁发病。若社交恐惧在发展关键时期得不到相应缓解或改善,则可能发展成更为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状态,不仅患者的正常社会交往功能受损,而且会影响其身体健康、未来职业发展等。

本课题以大学生为主要群体,探究社交恐惧的影响因素和社交恐惧与网络赖的关系,通过了解大学生社交恐惧的表现和特征,探究适合社交恐惧倾向的大学生的干预策略,为社会心理咨询人员和高校心理教育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另一方面,有助于社交恐惧或网络依赖的学生了解自我,学会积极地自我调节或向外界求助,以便在以后的社交情景中交往自如。

有关社交焦虑障碍的干预或治疗,以往的研究者多是从行为认知的角度对患者进行干预,其中认知行为疗法认为改变患者的非理性信念是治疗的成功的关键,一旦非理性的核心信念被动摇、被重建,那么症状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但是重构认知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会因为在治疗过程中一种方法的失败而导致治疗暂停,此时我们就必须要考虑使用其他方法。国内关于沙盘游戏干预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正处于探索性阶段,代秀平(2011)曾在中学生社交焦虑障碍问题方面做过研究,结果显示系列沙盘可以缓解中学生的社交焦虑。根据以往研究,我们猜想沙盘游戏对于焦虑症的改善有一定的依据和可能。

2.研究构思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通过对部分社交恐惧和网络依赖兼具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探索社交恐惧和网络依赖的大学生之间存在的关系与大学生产生社交恐惧的成因,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理论干预策略。

意义: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社交恐惧现状,大学生网络依赖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干预高校学生社交恐惧的理论策略,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方向;为社交恐惧人群的心理咨询提供理论借鉴。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从某大学大一至大三的1328 名学生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受访者,即同时表现出网络依赖和社交恐惧倾向的大学生。

2.2.2 研究工具

《社交恐怖症自我测验》(SPIN),由Kathryn M.Connor 等人2000年编制,采用5 点计分法,SPIN 有17 道题,可分为三个分量表:害怕分量表(6 题)、回避分量表(7 题)、生理分量表(4 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和西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对此量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三个维度的Cronbach’α 系数分别为0.7764、0.7390和0.7784,全部条目的Cronbach’α 系数为0.8940,与肖融、吴薇莉、张伟(2007)的研究结果Spearman 相关系数为0.78-0.89,Cronbach’α 系数为0.57-0.94 一致,即该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测量采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的白羽和樊富珉(2005)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基础上修订后的总量表,包括“网络成瘾核心症状”(10 题)和“网络成瘾相关问题”(9题)两个分量表。通过检验发现此量表的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分别为0.85 和0.84,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达到Cronbach’s α=0.90,总量表及其分量表与效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总体所在区间为0.65<r<0.85,即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2.3 访谈大纲的编制

主要以心理学著作和相关文献为依据,从网络交往、家庭、社会、和心理特点等几个方面编制,共12 个半开放式问题,受访者有足够的自由阐述空间。访谈大纲主要是访谈者进行访谈时的要点,访谈时的指导语和问题的语句表达并不不是严格固定的,问题顺序可以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调整。

2.3 研究程序

2.3.1 被试的选取

由研究小组成员担任主试,事前对小组成员进行指导语训练,避免主试效应。于2014年9 月下旬开始在不同时间段对某大学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进行集体施测。测试完毕后,统一回收问卷并对问卷进行筛选。

通过对问卷的原始分数的计算,初步筛选出符合访谈要求的58 名学生。经过沟通,被试了解自身主要症状后并自愿参与受访的有8 名,最后确定8 名自愿接受访谈的被试,包括参与预访谈的受访者2 名,正式参与访谈的受访者6 名。

2.3.2 访谈的准备

访谈大纲的制定,预访谈初稿,由小组成员共同查阅相关文献及阅读相关专著确定,在此基础上进行预访谈。经过预访谈,本小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对预访谈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修正或删除不合理访谈项目,形成最终的访谈大纲。

访谈室原为心理咨询室,访谈室布置事先小组成员完成。访谈前,首先对受访者进行重测,筛选符合要求的受访者,然后与受访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同时告知受访者保密原则和访谈过程会进行录音等事项,征得受访者的同意后,最后进行正式访谈。访谈次数1-2 次,一次时间为50-90 分钟。

接待者和进行访谈者皆为女性,有较强亲和力,而且访谈者均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并且在之前进行过过访谈训练。预访谈过程中,两名被试分别为一男性和一女性。对访谈过程中出现的访谈冷场、偏离主题等问题,及时与小组成员进行沟通并探讨解决方案,以保证接下来的正式访谈顺利进行

2.3.3 正式访谈(访谈大纲,见附录)

访谈者与受访者签订知情同意书,进行正式访谈,在正式访谈过程中将进行录音,同时记录受访者的客观行为表现。

客观行为评定包括:

(1)表情:目光是否游离?眼睛是否不敢正视主试?访谈过程中是否很少有目光接触?是否脸红?

(2)肢体语言:手是否处于紧张状态?是否坐在沙发的前部或者边缘部分?脚是否不自然的交换或轻轻抖动?身体是否出现僵直现象?

3.结果与分析

访谈结束后,对记录进行整理。整理受访者的网络依赖、社交恐惧的表现,他们的认知方式,以及他们认为自己在社交情景中产生恐惧的主要原因。

3.1 网络依赖的表现

男大学生,普遍表现为宿舍玩网络游戏,经常会连续玩游戏5-6 个小时,有时候甚至通宵玩游戏。女大学生,普遍在宿舍看视频或其他网络使用较多,时间一般根据其休闲时间而定。在其他场合,手机则是大家的主要上网工具,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即使在课堂上大家经常也会有意无意地翻看手机或手机上网,而且有受访者反映在宿舍里同学之间也会通过手机或电脑交流。

3.2 社交恐惧的表现

有社交恐惧的大学生与身边熟悉的人交往较为自然,与陌生人交往则会感到尴尬,害怕,不知所措,有明显焦虑的表现;在网络上交流比较自然,在真实交往中表现出羞涩、焦虑;家境较差的学生,与人交往时表现较自卑、拘谨,与人交往时说话声音小,不敢看对方眼睛,明显表现出不自信;与权威人士交流时会焦虑,紧张,担心自己说错话;回避不熟悉人群的聚会,避免在人多场合成为焦点或当众发言,自我评价比较负面;存在非理性信念,而且明知道有时候不必要害怕,但控制不住回避与人交往的场合。在访谈过程中,有受访者踌躇不安,上身有僵直现象,双手交叉相握并不时变换姿势或始终将手放在口袋中,大腿不自觉抖动,双脚始终交叉,对个别话题流露出焦虑的表情,有女性被试表现为无意识地频繁的抚摸头发。

3.3 社交恐惧形成的相关因素

统计结果发现大学生21.17%的大学生存在社交恐惧倾向,12.83%的大学生存在网络依赖倾向。通过深度访谈发现,部分社交恐惧的大学生存在网络依赖现象,网络依赖不是造成社交恐惧的主要原因,但是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倾向越严重,越倾向于过度的网络依赖行为。在访谈过程中,社交恐惧者一般表现出强迫性思维、长期的错误的想法及感觉,对威胁性信息的优先加工等现象;访谈者发现家庭条件较差被试表现的会比较自卑,害怕跟比自己优秀的人待在一起;部分被试与人交往时,说话声音小、紧张,不敢看对方的眼睛;一位被试吐露曾因感情受过伤害而寄希望于通过网络满足社会感情需求,回避现实中的交往。通过深度访谈,研究者发现社交恐惧的大学生的负性的思维模式、家庭成长环境、自信程度、创伤性事件以及非理性信念是造成其社交恐惧的重要因素。

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人的早期生活经历对个体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他认为人们现在的行为可以从早期的经历中找到原因,而一些有社交恐惧症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有这样一些有关社交失败的创伤性经历。

目前许多研究已经证实早期的创伤经历确实对人后期的生活有影响,如遭受到不良性经历的孩子,后面可能害怕或回避跟异性交往。国内林雄标(2002)等人的研究表明社交恐怖症者的心理防御机制,与个性缺陷和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国外Bruch M 对社交恐惧症负性认知相关因素的研究也包含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对个体社会认知体系发展的影响(Bruch M 1989)。此外,非理性信念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有重要影响,如完美主义倾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绝对化标准要求自己会导致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使其易于选择逃避行为,害怕参与人际交往。有研究证实社交焦虑个体和非社交焦虑个体间存在基本的感知觉加工处理差异,负面评价恐惧对于社交焦虑来说具有重要作用,是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刘洋,张大均,2010)。

社交恐惧症的发病多发生在青春期,在大学生的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如何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处理人际交往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曾有研究者用沙盘游戏疗法干预社交焦虑,结果显示系列沙盘可以缓解中学生的社交焦虑(代秀平,2011)。因此我们猜想沙盘游戏疗法同样可以有效的缓解大学生的社交恐惧症。

4.社交恐惧与沙盘游戏疗法

沙盘游戏疗法,是在治疗师的陪伴下,来访者在一定规格的沙盘中,通过运用沙、水及沙具来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技术,即让个体通过积极想象在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的情景下释放意识和无意识中压抑的情感,而达到心灵的治愈或自性化的过程。沙盘游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 世纪初,其最初创意起源于威尔斯的“地板游戏”;1929年洛温菲尔德在地板游戏的启发下发明了“游戏王国技术”或“世界技术”;1966年,卡尔夫把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世界技术”相结合,同时借鉴了东方传统哲学,创造出一种更成熟的心理治疗技术,并以沙盘游戏命名(高岚,申荷永,2014)。

沙盘游戏治疗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儿童,也开始广泛应用于成人的治疗当中,一些临床专家也将该方法应用于非临床人群,如在学校,家庭,企业的管理中(王萍,黄钢,2007)。如果继续做好沙盘游戏疗法的研究,并坚持将其应用在实践中,那么它将在我国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洛温菲尔德的“世界技术”、以及中国文化是卡尔夫创立沙盘疗法的三大基础(高岚,申荷永,2014)。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强调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原型则是集体无意识的的主要内容,他认为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伴随着每一个人的一生,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原型很难直接被我们认识,一般是通过意象的象征呈现给意识的,象征的种类有三种:惯例的、偶发的和普遍的。荣格通过无意识体验获得了积极想象的技术,也是沙盘疗法的重要手段。洛温菲尔德称“世界技术”是通过孩子们的手,把它看做一种“语言”,来表现孩子们的“问题”,起到沟通和交流的作用。孩子们就这样在有沙有水的盘子里,摆放他们喜欢的各种玩具和模型,“表现”自己的情绪与心理状态,“表达”着他们做遇到的问题以及应付问题的方式。在“世界技术”的发展基础上,卡尔夫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以及其包含的无意识、原型、象征及自性化等理念引入沙盘游戏之中,同时,也为沙盘游戏注入了东方哲学的内涵,尤其是《易经》和中国太极图所包含的模式。在“自由与保护”的沙盘游戏过程中,来访者可以获得充分的内在体验,以及充分的表现与表达;无形的无意识内容可以通过沙盘游戏模式和主题等载体获得呈现,从而为意识的整合型发展、自性的成长和自性化过程提供了机会和途径。从本质而言,心理咨询一般带有文化的烙印,包括年龄、性别、民族等人口学背景及教育、经济状况等社会学背景,所以文化因素是开展心理咨询的首要考虑因素。从这些方面考虑,沙盘游戏疗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或治疗中国人的社交恐惧症。

沙盘游戏疗法强调能为来访者提供自由、安全、受保护的空间,与来访者建立更好的关系,与来访者更好的感应,使其心灵达到自性化的境界。在一般的心理治疗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语言叙述来获得信息,然而一般性的语言叙述通常有很强的掩饰性。针对具有社交恐惧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本身会回避或害怕与人交往,所以仅仅通过他们的语言获得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治疗师需要了解来访者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在一开始治疗师就需要和来访者建立一种彼此接受和信任的关系,并为其提供自由的空间,让来访者感受到充分的被接受、被信任,同时又可以拥有自己的原则、个性和独立性。通过沙盘游戏,来访者可以自由的借助沙盘呈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困惑,弥补了言语信息的不足。值得一提的是沙盘游戏疗法不仅重视帮助来访者重构认知,而且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共情的作用。作为治疗师,当来访者进行沙盘游戏的时候,在承受、容纳、守护的同时,也应起到陪同的作用,发挥共情的力量。当一个人遭遇不幸的时候,有人陪伴也是一种治愈的力量和作用,而这种陪伴也是以接受与容纳来访者为前提的。由于社交恐惧的大学生存在非理性信念,负性认知、害怕负面评价等,所以他们在社交中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担心自己会因为出错而被别人嘲笑和异样看待。沙盘游戏可以将来访者无意识中的冲突、困惑和焦虑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沙具呈现出来,进而让他们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和非理性信念。而且沙盘游戏中人际交往的规则和现实生活中的是一致的,因此可以通过沙盘游戏疗法来对访者的错误认知和强迫行为进行干预,并通过沙盘游戏让他们逐步重构认知,并将在沙盘游戏中学到的人际交往的成功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往日的言行,促使其社会性成熟和社交交往的改善。同时沙盘游戏也会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发展想象力,最终远离社交恐惧的焦虑状态,改变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自性化结果。

齐伊静(2010)在其硕士论文表明沙盘游戏疗法可以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情绪。同时也有学者将沙盘游戏治疗用于地震中丧亲的学生或青少年的研究(陈灿锐,申荷咏,2009)。罗玉兰等人在他们的实践中证实沙盘游戏可以治愈成人社交恐惧症。根据以往研究,沙盘游戏疗法对于焦虑症的改善有一定的依据和可能,因此我们认为沙盘游戏疗法可以有效缓解或治疗高校学生的社交恐惧。

5.结论与研究展望

通过深度访谈我们发现除去遗传这一客观因素,其它因素(如社会因素)对社交恐惧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家境不好的学生比较自卑,在人际交往上处于很被动的局面;有些在人际交往中受过挫折的学生,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害怕跟人交往,最后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有的人为了避免感情受挫而投身于网络,借此逃避与人的交往;“我在别人面前必须是完美的”的非理性信念的思维模式,使其对自己在社交情境中表现有着过高的期望,当期望与现实有差距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焦虑,差距越大焦虑越大,焦虑又促使我们又会对自己有更高要求,并恐惧别人的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周而复始便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躲避跟人交往,最终导致社交恐惧的形成。而通过对沙盘游戏的了解与研究,我们认为沙盘游戏疗法对上述社交恐惧的问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由于人力、物力等条件限制,参与访谈的被试数量很少,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交恐惧的形成原因说明略显单薄,这还需以后大量的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获得进一步的考证。由于时间原因,本小组没有进行沙盘疗法的干预实验,对沙盘游戏疗法干预社交恐惧的具体过程和疗效有待进一步探究。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请您仔细阅读,如有任何疑问请向该访谈项目的负责人提出。

1.研究目的:

了解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和社交情况。(如果您同意参加这项访谈研究,我们将对每位被试进行编号,建立基本档案。)

2.整个访谈遵循自愿原则:

作为受访者,您可以随时了解本研究有关信息资料和研究进展,自愿决定参加还是不参加。在访谈过程中,您若感到不适或是想拒绝继续,请您直接告知访谈者。

3.隐私问题:(过程中的隐私保护和结果发表的隐私保护)

访谈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进行录音、录像,将事先征得您的同意;如果您决定参加本次访谈,您的基本个人信息和访谈内容均属保密;后期本小组可能会将访谈整理并进行访谈报告的撰写,但任何有关本研究的公开报告都将不会披露您的个人信息。我们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一切努力保护您的个人隐私。如果您发现您的个人信息泄露,可以追究我们法律责任。

最后,感谢您参与本访谈,访谈结束后我们将给予一定的报酬。

访谈者负责人:

受访者:

联系方式:

附录2.

访谈大纲

1.使用网络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

2.网络交流给你或你身边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举一些具体的例子

3.你觉得网友和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有什么区别?哪一个让你感到更可信?谈谈两种交往方式的具体区别。

4.网络交往影响过你现实交往吗?你更加倾向那种交往?为什么?

5.从小到大与舍友,同学的相处状态是怎样的。

6.从小到大与父母关系怎么样,与老师关系怎么样?

7.会回避一些公共场合吗?如:聚会、餐厅、广场等。

8.会尽量回避和权威者交流吗?无法回避时,你会有哪些具体表现,包括:生理、心理

9.会主动跟陌生人谈话吗?和陌生人讲话会感到焦虑吗?会经常有意识地避免使自己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吗?

10.如何评价自己与他人(不熟悉的人)交往中的表现。(了解被试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

11.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能吗?为什么?

12.请你仔细回想一下,有没有一次交往经历是你最难忘的(不论是现实交往还是网络交往)?谈谈你的感受以及对你后面交往的影响。

[1]白羽,樊富珉.(2005).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4,99-104.

[2]陈灿锐,申荷咏.(2009).地震中丧亲学生的沙盘特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3(4),265-269.

[3]代秀平.(2011).中学生社交焦虑在沙盘游戏治疗过程中的转化特点.(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4]高岚,荷永.(2014).沙盘游戏治疗(第六版,pp.55-8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林雄标,胡纪泽.(2002).社交恐怖症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相关因素.中国临床心理卫生杂志,16(3),191-193.

[6]刘洋,张大均.(2010).评价恐惧理论及相关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18(1),106-113.

[7]齐伊静.(2010).厢庭疗法缓解大学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效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河北.

[8]孙东媛.(2009).运用心理技术治愈社交恐惧的个案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7(6),751-752.

[9]肖融,吴薇莉,张伟.(2007).中文版社交恐怖症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华西医学,22(3),477-479.

[10]吴守良.(2005).大学生社交恐惧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91-96.

[11]王萍,黄钢.(2007).沙盘游戏应用于临床心理评估的研究进展.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5(9),862-864.

[12]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ition.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猜你喜欢

恐惧症沙盘恐惧
错失恐惧症
沙盘游戏
密集恐惧症
ERP电子模拟沙盘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我有开学恐惧症